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学案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学案(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挖命题分析解读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进一步发展。
本单元是课标全国卷的命题重点之一,试题命制关注现实热点,如社会阶层流动、雇工现象等,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这一特点预计在未来高考中仍会延续。
备考建议:(1)注意归纳单元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2)宋明理学部分名词、概念多,注意理解其内涵。
(3)宋元科技文化是高考热点,注意掌握其与宋元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真题典例】【破考点】【单元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时间跨度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
【考点集训】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2018河南安阳一调,4)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分割相权,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设置多相,皇权遭遇威胁答案 A2.(2018河南八市二测,6)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代( )A.用人源于立国传统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 A3.(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
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 C4.(2017山东潍坊期中,4)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
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答案 A5.(2017晋冀豫三省一联,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__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共85张PPT)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统治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阶段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朝
南移情况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完全南移(南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 城市 的迅速发
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 泛的交流
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 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 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同点 :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 了巩固统治。③结果都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是地方上的行政制度。行省起 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后
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展;南 宋完成 经济重 心南移后的元明清 时期工商业城市增 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 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 南部、东南部 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 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 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 文化的发展。
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专版-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讲解部分)

三、元的中央官制
中央
地方
措施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拥有经济、军 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 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职权
考点清单
基础梳理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宋的集权措施 1.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根本目的是稳定 统治。 2.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具体措施 (1)中央分相权:设枢密使、参知政事、①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 政权、财政权。 (2)地方收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② 通判 监督;设转运使把 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影响 相权一度强化,引起政局动荡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易错辨析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与唐朝中书省职能类似。(✕) 提示: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 令,属于中央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考点二 宋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一、宋元时期的农业 1.① 南宋 时,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稻麦轮作 的一年两熟制,甚至一年三熟制二、宋元时期的手工业 1.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 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2.元代时,②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 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新人教版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环境与准备1.教学环境:本课在学校新教学楼自动录播室进行,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自动生成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完整地记录教师授课的全过程,具有全自动、高清等显著特点。
2. 课前准备(1)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精心设计、编制导学案,其中课堂探究材料分析题为教师本人原创题目,提前一天发给学生(2)学生:依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并完成主干知识体系构建,画出知识树用于课堂展示;完成导学案中“研析真题”、“合作探究”两部分练习题,其中选择题部分用平板提交答案;根据一轮复习资料、笔记,夯实宋元时期的基础知识,以便于课堂探究。
(3)课前两分钟准备工作:学生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登录“智慧课堂” 教学系统,教师通过个人平板“移动桌面”功能控制自动录播室黑板(电脑),点ft“屏幕广播”功能,实现教师平板、自动录播室黑板(电脑)、学生平板三屏互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高考考纲,学生展示主干知识体系构建宋元时期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特点。
之前我们已经系统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宋元时期的文化。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阅读、解析宋元文化高考考纲要求: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第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字的演变;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戏剧的发展。
课前学生已经完成宋元文化知识体系构建,画出了知识树,现在请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树拍照上传,共享一下成果。
学生活动:通过智慧课堂“教师提问”功能,将所画知识树拍照上传教师活动:教师点拨,随机抽取5 号同学所上传作品,并加以点评【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2.思考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呈现宋元文化的知识结构,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宋元文化具有哪些特点?第二,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活动:提问并适时点拨(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A.宋元文化的特点:高度繁荣;理学产生,儒学转型、走向成熟;科技领先,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就辉煌;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各有特色;市民气息浓厚B. 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a.经济: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元代实现大一统c.政策:两宋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科举取士条件放宽。
高三历史复习 宋元(四)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一、教学内容:复习第五单元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开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四)二、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根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民族交融四、主要教法:分析、提问五、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技术设计:投影仪一、认识元朝统一中国的几个问题元朝统一的条件〔一〕社会环境:历史开展大势所趋,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孕育着统一趋势已经成熟。
人民饱受分裂战乱之苦,渴求统一。
经济开展文化交融,民族交融,互相认同。
〔二〕敌手衰败:西夏、金建国日久,丧失朝气日益腐朽。
南宋国势日益衰败〔原因:苟安江南,投降派失势;宋金和议失去大片疆土;农民起义的打击。
〕〔三〕自身强大:〔1〕政治前提:成吉思汗统一,建立蒙古政权;〔2〕军事优势;先后征服国内几个政权,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3〕经济根底,在南下过程中承受先进消费方式,重视农业,经济开展,实力增强。
元朝统一的意义〔1〕元的统一完毕了唐以来国内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或者者几个政权并存的政治场面,从而奠定了元明清直至今日长达七百多年的长期统一的政治根底;〔2〕元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开展和中外交流中交通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对待文天祥抗元当时蒙古社会的消费方式,远较汉族的消费方式落后,蒙古贵族在统一的征服战争中,表现出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这势必会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对抗。
文天祥组织军队,对抗元军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无疑,这种对抗斗争是正义的。
被俘后,面对死亡,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怕威胁利诱,坚贞不屈,沉着赴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珍贵的精神财产,永远光照后人。
二、元朝的民族交融〔一〕主要表现〔1〕民族迁移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2〕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更高;〔3〕形成新的民族;〔4〕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超过了前代,幅员进一步确定。
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和持续发展—宋元时期课前学案设计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和持续发展——宋元时期复习学案一、时空坐标:宋元时期(960~1368年)二、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由政权并立走向最终统一;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民族交融加强,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海陆贸易发达,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突出代表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
三、基础知识与深化认知(一)基础知识回顾:1、政治史:宋代: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设路、州、县元代: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经济史:农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煤作燃料有确切记载;制瓷业兴盛,唐宋五大名窑;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商业: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草市有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政策:商人遭歧视的情形有所改变3、文化史: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宋明“理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泥活字,元代木活字并出现转轮排字盘);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科技巨著有《梦溪笔谈》文学: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元曲(代表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艺术:文人山水画,风俗画;元杂剧;宋四大家,元赵孟頫(二)重点深化认知考向一:宋元政治(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1)原因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阶段专题:宋元时期学案-精选学习文档

宋元时期(960~1368年)一、宋元时期政治制度1.中央机构(加强君主专制)⑴宋代:二府三司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关。
2.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⑴宋代:军事上,收兵权与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派文官做知州,另设通判监管。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结果:分化了相权,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皇权,但也造成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⑵元朝——行省制推行原因: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和统治。
内容:①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腹里);②其他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
)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地方行政区划:宋:路-州-县三级制元:行省-路-府-州-县3.监察体制——宋代:提点刑狱司元代:御史台最高检察机关。
4.选官制度发展——科举制措施:作用:二、社会经济繁荣1.农业方面(1)耕作制度: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苏湖熟、天下足”;江南推广稻麦复种制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2)农作物品种: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3)农书:元代编写《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指导农业生产;(4)耕作工具: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5)灌溉工具:出现了高转筒车;(6)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手工业方面(1)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制瓷业崛起。
元朝:青花瓷大放异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灿若寒星
专 题 四 中 国 古 代 文 明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宋 元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元朝中枢机构
1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
割据 局面 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措施
强了中央集 权 形成了冗官 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 宋元的中枢机构
宋代 设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
构 另 设 参 知 政 事 枢密使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 这样就削 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元代 设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元代后期 宰相
权力威胁皇权
3 元代行省制
内容 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之下
分设路 府 州 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 但行 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
央集权 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 中国 省 制
的开端
如何认识“ 七国之乱” 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
汉初的 七国之乱 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都是由地方割据 势力恶性膨胀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激化所致 汉初的 七国之 乱 是因为诸侯国势力不 断 发 展 严 重 威 胁 中 央 政
权 西 汉 政 府 准备削弱王国势力而引起的诸侯国叛乱 五代十国割据混战是 唐末藩镇割据的 继
续 和 扩 大 从 根 本 上 看 地 方 割 据 局 面 的 出 现都是由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北宋二府三司制
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
1 农业的发展: 南宋 时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江 南 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甚至一年三熟制 极大地提高了土 地的利用效率
2 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出现了五大名窑 元代时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棉纺织品产 量增多
3 商业的发展
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商业 环 境 相
对 宽 松 出 现 了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宋代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草市
更加普遍 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早市 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 动 不 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海外贸易发达 元代时 泉 州 是 重 要 的
外 贸 港 口 被 誉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比较
考点三 宋明理学及科技文化
1 程朱理学
含义 宋代儒学家融合 佛道 思想
形成的以 理 为 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被称为 理学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11
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故称理学为
程朱理学 主张 天理 是 宇 宙 万 物 的 本 原 核 心 思 想 天 理 就 是三纲五常 存 天 理 灭 人 欲 格物致知 的 目 的 在 于 明
道德之善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长
期居于统治 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
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成 为
后 世 科 举 考 试 依 据 的 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 在朝 鲜 和 日 本 形成 朱子学 学派 2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 是宇宙万物 的 本 原 心
就 是 理 强 调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
理 认为天地万物 都 在 心 中 穷 理 不必向外
探求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3 科技成
就
世纪中叶 毕昇 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既经济 又便捷 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宋代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 药 北
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元代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其编订
的 授时 历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 同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元代王祯的 农书 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4 绘画: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
清
明上河图
元代王冕的 墨梅图 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5 宋词 条件 商业发展 城市繁荣 市民数量增加 词成为宋代 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代表人物 婉约派的柳永 李清照 豪放派的苏轼 辛弃疾等 6 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特点是通俗生动 豪放 飘逸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 马致远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其他学派、教派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在 儒 学 基 础 上 吸 纳 了 法 家
道 家 等 思 想 程 朱理学则融合了 佛 教 道 教
的 主 张 儒 家 思 想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不 断吸
纳 糅合其他思想学说 不断丰富其内容 显示
了中国 传 统 文化开放 包容的特点 也成为中华
文明不断传承的重要因素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西方的影响 印刷术 条件
宗教改革 指南针 条件 新航路开
辟 火药 推动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5
主题一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续表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灿若寒星
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 粟,其 富 甚 于 新 安。
新 安奢而山右俭也。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
读史指导
史料 唐代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格的管理 史料
史料 宋代城市的发展 主旨
史料 明朝出现地域性商帮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 及所学知识 分析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 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 接管理市场交易。
2 根据史料 并结合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宋 代 的 市 与 唐 代 相 比 发 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 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3 根据史 料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概 述 明 清 时 期 商 业 发 展 的 新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特点
答案 新特点:出现了地域性商帮徽商、晋商等;江南地区以 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 根据以上史料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概 括 影 响 中 国 古 代 商 业 发 展
的因素
答案 国家政局;政府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发展; 交通条件;等。
主题二 “
” 与“ 瓷都”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续表
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 中国陶瓷史纲要》 等 读史指导 史料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状
况
1 根据史料规模小 成本严重;等。
3 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 概述景德镇成为 瓷
都 的因素
答案 组织 和 分 工 细 致;商 品 经 济 的 发
展 与 海 外 需 求 的 扩 大;政府的重视,如改革工
匠制度。
史料主旨 史料 景德镇成为 瓷都 的因素
主题三 “ 理” 与“ 心” 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续表
史料 3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读史指导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灿若寒星史料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
史料
史料明朝王阳明的
心学思想———
〔清〕戴
震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
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其分别
属于什么哲学范畴
答案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
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
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
私
主旨
史料理学的消
极影响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哲学认识论上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有什么
影响
********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13
答案()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
制统治,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
世杰并称为宋末
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
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答案感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
节。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