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主要的农药残留及其迁移方式说课材料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V1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V1随着农业的发展与现代人口的增加,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然而,随之而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讨论土壤中农药的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方法。
一、土壤中农药污染的来源农药是用于控制或杀灭害虫、杂草和疾病的化学物质。
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防治病虫害,但过量的农药使用会增加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的风险。
在土壤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农药直接使用于农作物上,在生长过程中被土壤吸收,从而污染土壤。
2.废物处理:农药的包装、残余物和废弃的农药会被集中处理并被排放到土壤中。
3.污水处理厂:农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农药。
二、土壤中农药污染的影响1.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土壤中的农药不仅杀死有害生物,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甚至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2.影响生产的健康:农药污染的土壤可能会对生长在其中的农作物产生有害影响,因此可能会引起健康问题。
3.威胁人类健康:通过土壤,农药污染会经过食品,饮用水等途径传播到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三、土壤中农药污染的预防和治理1.选择环保农药:选择环保的农药品种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的可能性。
2.科学施肥:科学的施肥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
3.合理使用农药:合理的使用农药可以避免过量使用,减轻农药对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在处理农药时保持安全:在处理农药时应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5.土壤修复:尽可能采取措施修复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包括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削减污染源等。
总结: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样的发展也相应的带来了一些问题;土壤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治理方法来避免和防止它的发生。
第四章 第二三节_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_and_4.3_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 另一降解途径是光解.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p-p’DDT的光解
Cl
Cl
p,p’-DDT
Cl
Cl
Cl
吸收290-310nm的紫外光
Cl Cl
H Cl Cl
Cl
Cl
Cl
Cl
p,p’-DDE
p,p’-DDD
(ClC6H4)2C=O p,p’-二氯二苯基甲酮
深垂直分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 土壤的粘土矿物吸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 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 • 在植物各部分的积累分布:根>茎、叶>果实。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铅-lead
• 来源:冶炼废水、废渣,汽车尾气 • 主要以Pb(OH)2、PbCO3、PbSO4存在,Ksp小 • 有效性受pH影响很大,土壤的pH增加,使铅
• 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 pH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吸收。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 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中的金属大部分以离子形 式存在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结合;
• 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的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 胞质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 现出耐性;
• 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 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1.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 断积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 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2.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
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

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农药在现代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残留物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分离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分离农药残留物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农药分离出来,使其与其他成分分开。
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萃取、净化、浸提、分离、浓缩等。
1. 萃取方法萃取法是将农药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常用方法。
可以使用有机溶剂(如苯、甲醇)或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进行农药的提取。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溶剂的选择、溶剂用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
2. 净化方法净化方法是将已提取的农药溶液中的杂质去除,使农药溶液更纯净。
常见的净化方法包括吸附剂、离子交换、膜分离等。
吸附剂可用于去除颜色和异味,离子交换则可去除离子杂质,膜分离可用于分离农药与其他组分。
3. 浸提方法浸提法是将土壤样品浸泡在溶剂中,使农药从土壤中溶解出来。
浸提溶液经过适当处理后,即可得到农药溶液。
浸提条件包括浸提剂种类、浸提时间、溶剂浓度等。
4. 分离方法分离方法是指将农药与土壤中的其他组分分开。
可采用离心、过滤或蒸发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离心可以将溶液中的杂质颗粒沉淀下来,过滤则可以将液体与固体分离开来,蒸发则是通过蒸发溶剂使农药残留物得到浓缩。
5. 浓缩方法浓缩是将分离得到的农药溶液浓缩,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检测。
目前常用的浓缩方法包括旋转蒸发、减压浓缩和氮吹等。
这些方法能够迅速将水分从农药溶液中去除,从而得到更加浓缩的农药样品。
二、纯化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物纯化农药残留物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将农药残留物从土壤中彻底去除,以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1. 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农药进行分解和降解。
在土壤中添加合适的微生物,或利用植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地将农药残留物分解为无害物质。
2. 土壤通气土壤通气是通过加入空气或其他气体,促进土壤中农药残留物的挥发和迁移。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毒害农药,实用技术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毒害农药,实用技术1、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1)化学农药性质的影响: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如挥发性、溶解度、化学稳定性、剂型等,有机氯农药挥发性小,但它的蒸气压和土壤中残留有一定关系。
而且挥发的速度与农药的浓度、大气的相对湿度、土壤表面上方空气的运动速度及土壤中的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是浓度愈大、湿度大、含水量高,风速大则挥发作用愈强。
2)土壤性质的影响:农药在质地粘重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存留时间较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是一个粘土矿物-有机质的复合胶体,其吸附性能作用可形成稳定的难溶性结合残留物。
土壤pH对有机磷农药影响比有机氯农药更敏感。
这主要是pH对土壤农药分解速度的影响与分解的主要途径是化学分解还是微生物降解有关。
农药主要通过化学降解、细菌分解和挥发而消失,这些过程均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时这些过程减慢,农药降解速度也减慢。
土壤水分对农药残留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是极性分子,同农药竞争吸附位置,被胶体强烈吸附,在较干燥的土壤中,与农药竞争吸附位置的水分子较少。
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进入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易受******化学、物理和生物的作用,并以多种途径进行反应或降解,只是不同类型的农药其降解速度和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农药在土壤中存留时间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常用两种概念来表示:半衰期和残留期,所谓半衰期是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时间;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存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
许多学者对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续性进行了测定,多数结果认为,有机氯类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期最长,一般都有数年;其次是均二氮苯类,取代脲类和苯氧乙酸类除草剂,残留期一般在数月至一年左右,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以及一般杀菌剂的残留时间一般只有几天或几周,土壤中很少有积累,但也有少数的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期较长,可达数月之久。
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毒害农药一旦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大有小,但有残留并不等于有残毒,只有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土壤的自净效应产生脱节、失调、危及农业环境生物,包括农药的靶生物与非靶环境生物的安全,间接危害人畜健康,才称其具有残留积累毒害。
土壤农药残留降解途径

土壤农药残留降
解途径
土壤农药残留降解途径
土壤农药残留降解途径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农药残留物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逐渐降解的过程。
这些过程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和农药残留物的环境风险评估。
首先,土壤微生物是最重要的降解农药的生物途径。
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能利用农药残留物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代谢作用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将有机磷农药降解为无机磷酸盐,从而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其次,土壤中的化学反应也是农药残留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农药的结构和性质,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生物活性。
例如,一些农药在土壤中会发生水解反应,使其变为更容易降解的代谢产物。
此外,土壤物理过程也对农药残留的降解起着一定的作用。
土壤中的渗透、扩散和吸附等过程可以改变农药残留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从而影响其暴
露和降解速度。
例如,土壤中的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残留物与土壤水分的接触,从而降低其降解速率。
最后,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照等也会影响农药残留的降解途径。
这些因素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化学反应速率和物理过程的强度,从而对农药残留的降解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壤农药残留降解途径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土壤微生物、化学反应、物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降解途径对于农药残留物的环境管理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策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药残留分析》课件

培训与交流
加强培训和交流,提高分 析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确 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质量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建立有效 的质控体系,确保分析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谢谢
THANKS
高效液相色谱法
适用于检测除草剂、杀菌剂等 农药残留。
免疫分析法
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 结合反应来检测农药残留。
生物传感器法
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农药残留进 行快速检测。
农药残留标准与限量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欧盟
制定全球统一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实施严格限量标准。
美国
中国
数据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包 括计算农药残留量、绘制 图表等。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农药 残留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评估农药对环境和人体 的影响。
结论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相应 的建议和措施,为农药残 留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04 农药残留标准与法规
CHAPTER
国际农药残留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我国农药残留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
我国政府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标准,规定了365种农药在350种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农药登记管理条例》
规定了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的农药必须经过登记管理,未经登记管理的农药不 得生产、经营、使用。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规定了农药在农作物上的使用方法、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挑战
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和农药种 类多样化,如何实现快速、准确 、高通量的农药残留分析仍是一 个挑战。
机遇
农药残留培训课件(2)

注意样品处理过程 ,避免交叉污染和 样品间的干扰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 法,根据实际需求 和条件选择合适的 检测方法和仪器
04
农药残留标准与规定
国内外农药残留标准
国际食品法典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农药残留标准,包括170种农药和相关限量指标。
中国农药残留标准
我国根据国情制定的农药残留标准,包括251种农药和相关限量指标。
要点三
实施质量安全抽检制 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质量问题 。
严格落实责任制度
01
明确责任主体
02
强化责任追究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检验检疫机构 等应各司其职,共同承担农产品质量 安全的责任。
对于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要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格处罚,以 儆效尤。
规定与法律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我国制定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规定了农产品生产 和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要求。
《农药管理条的生产、 经营、使用和监督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
我国推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要求农产品无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03
建立质量安全奖惩机 制
对于质量安全工作表现优秀的单位和 个人给予奖励,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 和个人进行惩罚。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开展培训:如针对政府管理人员、农业企业和农户、检验检疫 人员等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方面。
通过培训提高各方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持续 改进。
有机农产品
我国推行的有机农业认证,要求农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基因工 程等技术。
农药污染ppt课件

DDT:
功 1932年,瑞士科学家缪勒 臣 开始研究有机氯化合物与 还 杀虫活性之间的关系,发 是 现DDT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灾 难
1940年,瑞士的嘉基公司成功地开发了DDT杀 虫剂产品,从此DDT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 应用。
DDT的杀虫功效
DDT具有很好的广普杀虫作用。能够有效地消灭森 林害虫、棉花害虫、蔬菜害虫等、在防治棉花蕾期 害虫、越冬红蛉虫、果树害虫和粘虫等效果尤为突 出。作为有机合成农药,DDT的效率高、用量少, 易于使用。DDT还能有效地消灭蚊、蝇、蚤、虱、 臭虫等卫生害虫,在防治致命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 和疟疾中屡建奇功。 功
马拉硫磷绿色木霉,假单胞菌 代谢产物为羧酸衍生物
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 清除蔬菜上残留农药的方法: 1. 去皮法
2. 碱水浸泡法
3. 加热法
4. 洗洁精洗涤法
化 学 农 药 是 怎 样 造 成 危 害 的
当农药的残留量为原施用量一半时所用的时间 称为半衰期。农药的半衰期常用来表示农药的稳 定性。半衰期长,农药稳定,不易降解,容易被 植物、动物吸收、通过食物铁对人体造成毒害。
H3CO S
P
H3CO O NO2
马拉硫磷
H3CO
S
P
H3CO S
二硫代磷酸酯
H C H2C
COOC2H5 COOC2H5
乐果 二硫代磷酸酯
H3CO
S
O H2 C C NH CH3
P
H3CO S
H5 C2
O P S H5 C 2 O
O
对硫磷(1605)
NO2
光降解
O (C2H5O)2P SN O S (C2H5O)2P CN (C2H5O)2P O CN C (辛硫磷感光异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主要的农药残
留及其迁移方式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土
壤
中
主
要
的
农
药
残
留
及
其
迁
移
方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式
系别:XXXXXXXX
专业:XXXX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XX
姓名:XXX
土壤中主要的农药残留及其迁移方式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
之一。研究发现,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导致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和生物危害的根源。土壤已经成为农药的重要“储存库”和“集散地”之
一,当土壤中农药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对土壤生物造成不同
程度的毒害。土壤中的残留农药还可通过挥发、扩散、质流产生转
移,污染植物、大气、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并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
物链使农药的残留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同时
也有一部分农药被土壤中的有机颗粒物等吸附,其可提取性和生物
有效性降低,暂时退出循环过程,即发生老化现象。
一:土壤中主要的农药残留
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为主要特征的土壤、大气和水体
污染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危害
土壤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对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安
全、区域生态安全、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构成巨大威胁。POPs是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
集、能进行长距离迁移和沉积、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
损害的有机化合物。在该组有机化合物中OCPs尤其能够通过农产
品、水体以及食物链放大效应进入人体而积累在人体内肝、肾、心
脏等脂肪较多的组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土壤
OCPs残留、迁移和生态风险评价成为当前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
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作为土壤、大气和水体中POPs的重要来源,OCPs包括氯苯类
和氯化脂环类两大类有机化合物。OCPs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它的1、
持久性和难降解性 2、生物蓄积性 3、半挥发性 4、高毒特性。
二: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
有机氯农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机合成农药,其最为典
型的产品就是滴滴涕和六六六,他们是以苯为原料生产的氯代苯及
其衍生物。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靠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
吸着。吸着包括了吸附和吸收两个过程。吸附作用是有机污染物与
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他过程。
农药在土壤中吸附作用通常用吸附等温线表示,常用的有
Freundlich、Langmuir和BET公式,通过拟合Freundlich吸附公
式 可求得农药在土壤吸附系数(Ka)。
logCs 2log Ka+n/logCe
式中:Cs为农药吸附在土壤中的数量(Ixg.g-1),Ce为达到吸附
平衡后溶液中农药的浓度(腭.mld),1/n为关系曲线的斜率。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三: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方式
进入土壤的有机氯农药,将发生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随
水分向四周移动(地表径流)或向深层土壤移动(淋溶)、向大气中挥
发扩散、被植物吸收、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
过程。
(1)挥发扩散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挥发作用是指该物质以分子扩散形式从
土壤中逸入 大气的现象。挥发作用的大小与有机物的性质及环境条
件有关。农药的挥发性作 用可产生于农药的生产、贮运、使用等各
个阶段中,各种农药通过挥发作用损失 的数量约占农药使用时的百
分之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不等。
(2)移动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是指土壤中有机物随水分运动的可
迁移程度。根 据水份运动方向可分为沿土壤垂直剖面向下的运动
(淋溶)和沿土壤水平方向的 运动(径流)两种形式。径流可以使得农
药等有机污染物从农田土壤转移至沟、塘、 河流等地表水体中,淋
溶则可使之进入地下水。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是 一种综合
性特性,所有影响到有机物吸附性能、水解性能、土壤降解性能、
光解 性能等因素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到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3)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行为包括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两
大类。其中, 非生物降解主要指化学水解和光解,而生物降解是指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通过生物的作用将有机污染 物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这里的生物
类型包括各种微生物、高等植物和动物,其中微生物降解是最重要
的,这是因为:①微生物具有氧化还原作用、脱羧作用、脱氨作
用、水解作用、脱水作用等各种化学作用能力,对能量的利用要比
高等生物体更加有效;②微生物具有高速度的繁殖和遗传变异性,
使它的酶体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③虽然微生
物、高等植物和动物能够代谢和降解许多有机污染物,尤其是人工
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但对一些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却比
高等植物和动物具有将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无机物质(C02、H20
和矿物质)的潜力,或者说,微生物是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中的第一
因素。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随时间的推移将会产生“老化”现
象,使其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更为牢固,从而降低了生物可利用性,
使其矿化率明显减少
四: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与修复
土壤中污染物的残留是吸附、降解和迁移等各种理化作用和生
物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降解是制约其残留量的关键过程。生物降
解是许多OCPs在土壤中自然降解的重要过程。但土壤有机质、土壤
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等都能影响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的利
用,有机氯农药浓度较高时会对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酶活性产
生影响。土壤表面的光解作用是OCPs农药另一个重要降解途径,如
DDT在290"--310nm紫外光的照射下脱卤素作用可转化为DDE和
DDD,DDE还可以进一步光解。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植物修复技术被认为足一种可行的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环境友
好型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转
化、降解作用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一项新的污染环境治理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