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摘要:有机氯农药是高残留农药,虽经近二十年的自然降解,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仍十分可观,通过食物链富集仍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本文总结了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对土壤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残留;土壤前言有机氯农药主要包括六六六和DDT(滴滴涕),是历史上最早大规模使用过的高残毒农药,使用时间长,用量大,虽然经过近年的自然降解,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仍十分可观。
1 有机氯农药的生物致毒性有机氯农药自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陆续被禁用,但它们不易分解且具有一定得挥发性和强脂溶性,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包括人体)中富集,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有机氯农药的慢性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侵害肝脏、肾脏,可引起肌肉震颤、内分泌紊乱、肝肿大、肝细胞变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不但可能影响本代,而且可能影响后代。
据报道,它们使女性患乳腺癌、子宫癌等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疾病的危险明显增加;乳腺脂肪组织及血浆中DDT浓度与乳腺癌有极强的相关性。
流行病研究显示,从事农业工作地人员得脑癌的几率很高。
近年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具有性激素的作用,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2 有机氯农药的使用状况有机氯农药在全球范围内曾被广泛用于农业杀虫和预防控制疾病,是历史上最早大规模使用过的高残毒农药,使用时间长。
用量大。
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到1983年共累计施用六六六约490×10 多t,DDTs约40×10 多t .1983年我国已经禁止使用。
之后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不断降低,但是由于有机氯农药具有不易分解、高残留,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和受自然环境条件及耕作方式的制约,因此虽经近二十年的自然降解,环境中的残留量仍十分可观。
3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土壤有机质能吸附和固定有机氯农药,是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天然汇.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来源主要包括大气沉降、化学品施用、污泥农用等多种途径.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施用过程中约有40%~50%的农药洒落在土壤表层,黏附于植物表面的10%~20%随着挥发和雨水淋洗也会进入大气和土壤.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可通过挥发、扩散、质流产生转移,污染大气、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并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物危害的根源,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污染及防治措施娄凯〔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阐述了我国农药生产及使用的现状,通过分析农药的根本情况、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农药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 分析农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介绍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规律,概括总结了解决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田土壤;污染; 防治措施1949 年—1980 年世界粮食单产由1 000 kg/ hm2 提高到2 499 kg/ hm2 ,平均增长39 kg/ hm2 。
其中科技对农业高速开展的奉献率为70 %以上。
作为奉献的核心是良种、化肥、农药和灌溉。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开展,并为我国农业的丰产、稳产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使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农药出现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农药产量已列世界第二位。
有统计数字说明,我国通过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每年可换回粮食损失150 亿公斤。
但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
1、农药的根本情况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物质及其制剂。
迄今为止, 世界各国所注册的1500 多种农药中, 常用的有300多种, 按农药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醚类、杂环类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按其主要用途可分为杀虫剂(如澳氰菊酷、甲胺磷)、杀蜗剂(如杀瞒特)、杀鼠剂(如磷化锌)、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杀线虫剂、除草剂(如除草醚)、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助壮素)等; 按农药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化合物)、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抗生素、微生物)及化学合成农药, 而生物源农药又可细分为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3类。
我国是开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 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
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
1、农业的种类及毒害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
其中,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 杀虫剂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强、药效长,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国已禁止使用。
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们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较少,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机氯杀虫剂大,使用要特别谨慎。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 灭菌剂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
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除草剂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对鱼类有毒性。
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即发挥)。
挥发性强的农药,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
二是被土壤吸附。
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OH)、氨基(-NH 2)、亚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 + 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
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
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吸附478μg/g。
此外,土壤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
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
我国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结结论
本研究对农药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分布及其修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 现有机氯化合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修复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为了降 低有机氯化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建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农药使用的科 学性和环保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和研究有机氯化合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新型修 复技术以及与其他污染物的交互作用等问题,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理 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场地污染的危害
有机氯农药的场地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土壤中的有 机氯农药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同时,有机氯农药会 通过土壤渗透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 外,有机氯农药的大气沉降也会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三、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修复技 术研究进展
5、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社会监督,全面推进有机氯农药的合理使用和 污染防控。
总之,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措施的持 续完善,相信我国在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治理方面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保障 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1、深入研究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机制,进一步明晰其对生态环 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研发更高效、更环保的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
3、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修复方法,形成多元化、协同化的修 复技术体系;
4、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推动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加速有机氯农药 污染场地的治理与恢复;
二、我国有机氯农药场地污染现 状
1、有机氯农药概述
有机氯农药是一类由氯元素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化合物。由 于其高效、广谱、易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和卫生等领域。然而, 由于其稳定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2、场地污染类型与来源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频繁,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显现。
美好环境是乡村振兴这道题中的应有之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各地积极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农村环境整治,逐步改善农村水、气、土壤环境。
本文介绍了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理念提出防治农药污染环境的对策,推动解决农药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药;环境污染;对策一、农药污染现状和主要问题(一)目前我国农药污染的状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阔,农药的使用频繁,加之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环境保护和科学用药的意识也比较差,因此农药污染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约有70%的农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直接渗透到周围环境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农田周围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产品等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仍然存在着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依赖性过大等突出问题,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的问题1.农药生产方面问题目前我国农药在生产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具体来说,由于农药生产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十分强调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农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逐步向高科技生物技术方向转变。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研发能力弱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早已淘汰的生产工艺,这些落后的技术工艺在生产中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附加产生出很多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质,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出的农药质量通常也不高。
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农药企业生产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配套措施,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给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农药残留问题也逐渐凸显,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本文旨在综述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分析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探讨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未来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有机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情况,阐述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接着,将重点分析农药污染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现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有机农药污染土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二、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以及农药残留问题,使得有机农药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前,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十分严峻。
一方面,许多地区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农药,导致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
这些残留农药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肥力,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指导和技术支持,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污染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需要开展系统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这包括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监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加强对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研究有机氯农药是一类广泛使用于农田中的农药,其主要成分为氯仿或含有氯原子的亚硝基,其特点是残留期长、毒性强、对环境危害大。
长期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会导致土壤和水体中农残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有机氯农药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有关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较为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可通过微生物来实现。
一方面,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可以降低它们对环境的污染。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都具有降解有机氯农药的能力,可以将有机氯农药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合理调整这些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可以提高降解效率,减少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有机氯农药的降解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和水质环境,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研究还发现,一些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能力与它们在土壤中的富集水平密切相关,这为修复受到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土壤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在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要确定能够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微生物种类。
目前已经鉴定出许多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但其中的一些因为抗性等原因,难以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人员需要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更适合应用于农田的微生物种类。
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机理。
不同的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途径和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了解降解机理有助于优化微生物的降解性能。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深入探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机制。
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降解条件。
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溶解氧、温度、pH值等,需要进行可控的实验来寻找最佳降解条件。
降解过程中的共代谢产物也需要进一步解析,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
需要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应用技术。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控措施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控措施作者:杜洋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8期在近几年,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情况,如果农药残留比较多的话,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威胁,增加致突变、致畸、致癌的发生机率,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中毒死亡现象。
因此,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加强对化学农药使用的有效防控,从根本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一、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①以防治地下病害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农药;②喷雾施用时滴落到土壤中的农药;③随大气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进入土壤中的农药。
进入土壤的农药被粘土矿物或有机质吸附,其中有机质吸附的农药约占土壤总吸附量的70%~90%,成为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土壤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
农药进入土壤后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化等各种反应,除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H、湿度、温度、光照和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农药降解有影响,农药的类型、化学结构也是影响其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如有机氯类杀虫剂“滴滴涕”、“六六六”等则可在土壤中残留多年,而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丁烯磷”等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则只有几天,甚至更短。
(二)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喷洒农药的时候,药剂微粒会直接漂浮在空气当中;二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表面的农药会逐渐挥发到大气当中;三是生产和加工农药的企业所排放的废气中,会含有一定的农药漂浮物;四是在农业品防蛀或卫生用药喷雾的时候进行的熏蒸处理会增加造成部分农药颗粒进入大气中。
目前在农药使用中最多的主要就是种植行业,这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对地下水域生物等造成的污染农田施用农药后,未被利用的农药随排水或雨水进入水体,会不同程度地毒害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使淡水渔业水域的水质受到损坏,有的影响鱼卵胚胎发育,使孵化后的鱼苗生长缓慢畸变或死亡;有的在成鱼体内积累,使之不能食用和导致繁殖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水果。
4 蔬菜对六六六、DDT 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强,蔬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食物,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考虑土壤环境状况,选择耐富集型的品种,以减少蔬菜对
有机氯农药的富集作用。
措施:在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蔬菜种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应加强跟踪监测,
在一些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应选择种植对有机氯农药残留富集系数低的品
名 称 蔬菜 水果
茶叶
粮食
样品数 (个)
76 31
22
57
表 5 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mg/kg)
含量范围
N.D~0.0453 0.0004~ 0.0661 0.0002~ 0.0229
六六六 平均值 0.0023 0.0057
0.0035
未检出
54.6
就蔬菜而言,在不同的区域、 表 6 青菜、茄子对土壤中六六六、DDT 的富集系数(%)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土壤中的六 六六、DDT 富集程度有着明显差 异,详见表 6 中青菜、茄子对土壤 中六六六、DDT 的富集系数。
区域
江东区 江北区 鄞县 镇海区
青菜六六六 /土六六六
22.3 /
土壤类型
样品数
滨海土壤
6
山区半山区土壤
6
平原土壤
13
土壤中残留量 mg/kg
六六六
DDT
0.0250
1.3130
0.0130
0.0020
0.0060
0.2650
从表 4 中看出,滨海土壤六六六、DDT 明显高于山区半山区土壤和平原土壤,滨海土
壤均分布在慈溪、宁海、余姚、北仑等区域,大都是海涂,早期以种植棉花为主,现在部
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土壤和农产品质量造成潜在的影响,为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土壤;残留;防治对策
有机氯农药曾在一段时间内在农业生产上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 宁波是浙江省粮、棉、油、果、茶和水产品的重要基地,中北部的水网平原和滨海平原土 地质量资源较好,土地利用率较高,种植业复种指数达 210%以上,间作套种,面积较大, 因而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地增加。尤其是以有机氯农药占主导地位时期,据有关资料统计, 宁波市 7 个县(市)区,在 1980~1984 年 5 年中,使用有机氯农药达 2.5 万吨。由于其大 量的有害物残留,因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时间长,脂溶性强,且利用率低而对农业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虽经十多年的自然降解,因受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方式的制约, 影响着降解速度。因而,该项研究对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 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按区域的分布,采集滨海、山区半山区、平原 3 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和蔬菜地、果园、
茶园、水田等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和农作物。农作物与土壤同步采集,土壤为 0~20cm 的
耕作层。
1.2 监测方法
参照《农药多组分残留量气相色谱分析法》[2]一书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并
采用鲁南 502 型(电子捕获检测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
1.3 评价标准 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食
品卫生标准[3]进行评价,见表 1。
表 1 评价标准
名称
级别
六六六 mg/kg
DDT mg/kg
参照标准
土壤 自然背景值 ≤0.05
0.0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 结果与讨论 果蔬
2.1 各区域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分改种水果,且这些区域又是有机氯农药施用量较大,残留较高的区域。因此,应引起重
视,合理种植。
2.4 土壤中有机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影响分析
从土壤中残留量来看,DDT 残留量明显高于六六六[4],局部地区污染程度超过土壤环境
2001 年 第 6 期 土 壤 ·311 ·
144
园土 1995 年~1996 年 12 0.0011~0.0763 0.0150 100.0 0.0015~5.6425 0.7282 100.0
茶园土 1995 年~1996 年 7 0.0012~0.0272 0.0113 100.0 0.0003~0.0046 0.0019 83.3
1 不同类型土壤其残留趋势: 六六六:滨海土壤>山区半山区土壤>平原土壤;
DDT:滨海土壤>平原土壤>山区半山区土壤。
2 不同耕作制度土壤残留程度: 六六六:果园>茶园>菜地>旱地>水田;DDT:果
园>旱地>菜地>水田>茶园。
3 不同农作物吸收程度(粮食均未检出): 六六六: 水果、茶叶>蔬菜;DDT:蔬菜>
表 3 不同农作物土壤中六六六、DDT 农药残留情况(mg/kg)
名 称 采样时间
样品 数(个)
六六六
含量范围 平均值 检出率(%)
DDT
含量范围
平均值 检出率(%)
菜地土 1993 年~1994 年 13 0.0013~0.0145 0.0064 100.0 0.0180~0.5242 0.2654 100.0
种,也可采用高温堆肥利用多种微生物对有机物中六六六、DDT 的降解和转化,以减少进入
土壤中六六六、DDT 的含量;同时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六六六、DDT 的残留物。
参考文献
1 白清云.农产品中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标准与食物安全体系.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30~233 2 黄士忠等.农药多组分残留量气相色谱分析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8~67 3 汪雅谷.农业环境标准实用手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83 4 李国学.高温堆肥对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降解作用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0,19(3):141~
0.0020~0.4510 0.0677 100.0
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将土壤分成 3 大 表 4 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类:滨海土壤 pH 在 7.0~8.5 左右,一般以 种果树为主;山区半山区土壤 pH 在 4.2~ 5.1 左右,以种植茶叶为主;平原土壤 pH 在 5.5~6.5 左右,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 监测结果以平均值计,见表 4。
检出率 (%) 86.8 100.0
100.0
含量范围 N.D~0.0247 N.D~0.0014 N.D~0.0056
DDT 平均值 0.0032 0.0005
0.0018
未检出
2.5 不同区域蔬菜对土壤中六六六、DDT 富集程度的影响
检出率(%) 72.4 12.9
DDT)施用量及土壤中残留量 茶叶
二级 三级
≤0.5
0.5
≤1.0
1.0
≤0.2
0.1
参照果蔬标准
GB15618-95
粮食、蔬菜等食品中 六六六、DDT 残留量
标准 GB2763-81
① 浙江省农业厅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农业环境研究”部分研究内容。 该研究项目获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310 · 土 壤 2001 年 第 6 期
1980~1984 年 5 年中,各区域有机 氯农药施用量,与 1993~1999 年土壤中 六六六、DDT 检出残留量平均值对照, 详见表 2。结果表明,施用量与残留量 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施用 量大,残留量也就高。同时由于各区域 之间存在着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土壤中农药残留物 的降解速度,至今仍将对农业生态环境
质量二级标准。但由于农作物的种类、品种、耕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对农药也具有一定 的选择性吸收,六六六残留量虽低, 但农作物却易吸收,水果、茶叶检出率达 100%,蔬菜也 达 86.8%,尤其要指出的是蔬菜, 由于生长期短,复种指数高,对六六六、DDT 吸收又有较 强富集能力,易对人、畜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同时也制约着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见表 5。
2001 年 第 6 期 土 壤 ·309 ·
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
赵 玲 马永军
(宁波市农业环境监测站 宁波 315012)
摘 要 1993~1999 年间,经对不同类型、不同耕作的土壤和农作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阐述
2.9 52.1
青菜 DDT/ 茄子 DDT/ 土 DDT 土 DDT
1.0
25.4
/
94.6
N.D
21.8
4.9
43.1
茄子六六六/ 土六六六 N.D 5.4 0.4 0.1
3 结论与措施
北仑区
62.0
3.8
8.7
0.04
从上述分析中可得出如下结论:
旱粮土 1998 年~1999 年 19 N.D~0.0250 0.0019
42.1
0.0040~3.3740 0.3089 100.0
水稻土 1998 年~1999 年 38
N.D~0.0030
0.0003
2.3 不同类型土壤中六六六、DDT 残留分析
21.1
表 2 各区域有机氯农药施用量和土壤中残留量
区域
农药施用量以纯药计
吨/5 年
六六六
DDT
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平均值)
mg/kg
六六六
DDT
慈溪 余姚
1135.6 1046.7
317.4 166.0
0.0072 0.0099
0.4073 0.0295
宁海
722.3
48.8
0.0152
0.7644
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