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复习题

一、简述题

1.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

1.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所谓的“客体”。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哲学的智慧融入科学之中。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2.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是一种审慎的冒险。实证精神在承认人的有限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认为应该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来保障认知的真理性,通过逐步的努力接近真理。

3.分析精神。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这种解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4.开放精神。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5.民主精神。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

6.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首先,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其次,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再次,批判精神是保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保障。

2.如何理解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中的地位?

1.从技术的角度看,所有技术形态都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产物,都是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的,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实现过程相关联。技术活动的展开就是人们依靠职能与动作技能,控制或操纵物化技术体系,实现各自目的的过程。

2.从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可以还原出人的肢体器官的原型或追溯到人类需求的根源。

3.技术形态以变形或放大的形式发挥着这些肢体与器官的原型功能,支持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本。

3.简述科学与自然观的关系?

1.自然观与科学认知结构的关系。自然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主要依赖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自然观的变迁并且以自然观作为其信念基础。自然观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观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对自然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观为科学认识的展开准备了本体论的基础。自然观与科学理论的关系非常密

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契机,可以作为科学问题产生的起点。二是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总的蓝图和哲学背景,这种蓝图或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关键性的启发作用。三是自然观可以作为科学理论评价、选择与辩护的背景知识。

3.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认识方法。

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1.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为主体的人既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他既可以作用于社会、自然,也可以被社会、自然所作用,由此使得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自然之间具有了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

2.要承认主体性是自主性与依附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所谓自主性指的是人类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人可以吧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

3.要承认交互性的主体性。通过考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的,也就是处理“人类主体——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保护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

5.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案例,谈谈你对科学试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1.科学发现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的创造活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爱尔兰籍的核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他对原子结构的发现。他把这一重大发现归因于他的学生所进行的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的本意是为了证明一个已有的理论,但实验却得出一个反常的结果。这个“反常”的结果经过卢瑟福的解释,引发了核物理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3.机遇往往与那些花费较多实践致力于实验室工作和野外工作的科学家有缘,因为他们总是置身于“幸运的偶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环境之中。

6.如何看待科学与伪科学?

1.指出科学的基本特征:

具体性。科学把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充分接受试验的检验。

2.指出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本质特征。

2.指出中国伪科学的主要类型:

中国的伪科学大致有几种类型:

(1)江湖术士型。(2)学术骗子型。(3)政治骗子型。(4)商业骗子型。

7.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有何关联?

1.指出牛顿自然哲学的基本内涵:

牛顿通过在物质和运动基础上加上一个新的范畴——力,把伽利略的数学传统引入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的途径,使得数学力学和机械论哲学彼此协调。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从此成为科学实证的范例。

2.指出牛顿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相关性。

考察18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对牛顿自然哲学及他的科学纲领的支持,都在证实着机械自然观而不是相反,在科学家中没有出现重要的机械论的反对派。不过,就机械论的社会影响来说,在18世纪,它还只是少数科学家和先进学者的信念,在广大群众和知识阶层中流行的,仍然是中世纪的世界观。

到了19世纪,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不但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于机械论深信不疑,而且机械论自然观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世界观。在19世纪的科学中,特别是物理学和化学所取得的那些最伟大的成就,也几乎都是在机械论自然观的指导下取得的。对于任何稍有科学教养的知识阶层来说,相信自然现象最终应当从力学角度上获得解释,被看成是一种常识。

8. 为什么说中间试验具有技术研制与工业生产的双重作用?

1.中间试验也叫试生产试验,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技术的中间环节,是为了把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而进行的。

2.中间试验是由研究性质的实验转向生产实践的过渡环节,具有研究和生产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具有验证性,是对技术方案构思、工程技术设计和技术样品的再次检验和证明;另一方面又具有过渡性和一定的探索性,为从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技术的成长和过渡,探索有效的途径,扫清可能的障碍。

9.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的关系的认识。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同一现象或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例如:医生和普通人从同一张X光照片上获得的信息将大不相同。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在使用科学语言时,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也会同时发挥作用。例如:当用波长为7000埃这个术语表示红光时,事实上也在运用暗含着光谱、波长、光学测量仪、实数集等一系列概念所构成的理论框架。

3.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得究竟是什么。

10.简述创新模式演变的特点。

1.第一代创新模式可称为技术推动模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理解产业创新。

2.第二代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科技革命开始带动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