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盐湖盆地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开发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发达国家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随着油气地质学理 论的进展,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方兴未艾。
汇报内容
1、引言 2、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3、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技术与方法 4、碳酸盐岩油气主要开发技术 5、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技术展望 6、结论与认识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1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储量
四川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累积厚度约3000m,其中有孔段只有250m 左右。只占其总厚度的约10%。其孔隙度一般为3-6%,渗透率多数 在0.01×10-3-1×10-3μm2之间,属孔渗性极低的储层。
3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技术与方法
3.3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从岩性分为白云岩及石灰岩两大类。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中,晚前寒武纪-奥陶纪及三叠纪碳酸盐岩储层多数为白云岩储层,而白垩纪 -第三纪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
油气田数量(个)
70
60
58
50
40 36
30
20 10
10
0
18
8 4
13
世界目前已确认的7口日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油井,也都产自 碳酸盐岩油气田。至于日产量稳产千吨以上的油井,也绝大多数是 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
1
9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3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及分布
世界上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如在 美国、加拿大、苏联、墨西哥、利比亚、印度和中国都在碳酸盐中 发现了这类油气藏,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油气田。由于碳酸盐岩沉积 体系的多样性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很难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类型 进行定义及分类。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及几何形态,可以划分 出六种油气藏类型,即碳酸盐滩、生物建隆、泥质白云岩/泥灰岩、 白垩、不整合及岩溶型、晚期埋藏成岩型(图)。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而塔河油田作为其中的关键区块,其碳酸盐岩储层特性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储层因其复杂的成岩过程、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多变的物性特征,一直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难点和热点。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塔河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和完善碳酸盐岩储层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塔里木盆地及塔河油田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随后,将重点分析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揭示储层的物性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评价,识别有利勘探区带。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勘探开发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建议,以期为塔河油田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衍射分析、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及地震资料解释、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等地球物理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手段的应用,以期能够全面揭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二、碳酸盐岩储层基础理论研究碳酸盐岩储层作为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主要储油层,其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产能至关重要。

本节将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碳酸盐岩储层的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礁、滩、潮坪、台地边缘、碳酸盐斜坡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等。

这些成因类型直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

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对于理解油气运聚规律和制定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变,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和晶间孔等。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成因及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包洪平1,2 杨帆1,2 蔡郑红1,2 王前平1,2 武春英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摘要:白云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最重要的有效储集岩类,由于岩石结构及产状特征复杂多变,对其成因认识尚存在争议。

为此,综合宏观区域地质背景、微观岩石结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研究成果,将该区奥陶系白云岩划分为泥—细粉晶、粗粉晶、细(中)晶3种类型,指出其分别形成于“蒸发泵吸准同生云化”“淡水与富镁卤水混合水云化” “回流—渗透云化”3种不同的白云岩化成岩作用环境,并在层位及空间展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层控性”及“区位性”分布特征。

进而探讨了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认为:①3种白云岩化作用在时空演化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均与蒸发背景下的膏盐矿物沉淀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②白云岩中所发育的溶孔、白云石晶间孔及生物格架孔等主要孔隙类型分别形成于3种白云岩类型中,对白云岩类型表现出一定的“专属性”,表明孔隙成因与白云岩化成岩作用环境密切相关;③白云岩有效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原始沉积相带、大区白云岩化的成岩作用环境、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生的层序界面等3类要素的控制。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白云岩成因地球化学储集层白云岩分布层控性区位性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成因长期以来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难点问题,因涉及Mg2+来源、白云石化交代作用的热力学、地质背景的稳定性以及成岩流体的循环动力学等诸多复杂问题,而一直未能得到完满的解决,只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成因假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萨布哈蒸发泵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毛细管浓缩模式、地下混合水带模式、区域性深埋藏模式以及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等[1-2],对于不同的地区可能各有一定的适应性。

近年来,有关热液作用及微生物对白云岩化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5],尤其是针对现代盐湖环境中白云石自生沉淀物的考察及模拟自然环境的微生物白云石沉淀实验,基本证实了表生条件下的白云石化作用具有一定普遍性[6-8]。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24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024

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及地质特征,并阐述了其开发意义和改造技术现状。

文章详细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国内外对比、分类及应用案例,包括液压破碎技术、酸化技术和压裂技术等,并深入探讨了酸化改造技术和水力压裂改造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复合改造技术,如酸化-水力压裂复合技术及其他复合改造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面临的挑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与创新技术思路,如精细化地质分析、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智能化改造技术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等。

文章还展望了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环保化、多元化方向,并预测了新型改造技术如超声波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

最后,文章分析了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市场的前景及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摘要 (2)第一章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5)一、碳酸盐岩储层定义与特点 (5)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及地质特征 (5)三、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意义 (6)第二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现状 (8)一、国内外技术对比与分析 (8)二、改造技术分类及应用案例 (9)三、技术效果评价与问题分析 (10)第三章酸化改造技术 (12)一、酸化原理及方法 (12)二、酸液体系选择与优化 (13)三、酸化工艺参数及实施效果 (14)第四章水力压裂改造技术 (16)一、水力压裂原理及发展历程 (16)二、压裂液体系与支撑剂选择 (17)三、水力压裂工艺优化与实践 (17)第五章复合改造技术 (19)一、酸化-水力压裂复合技术 (19)二、其他复合改造技术探索 (20)三、复合改造技术效果分析 (21)(一)储层物性改善效果 (21)(二)经济效益分析 (21)(三)环保与可持续性评估 (22)第六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挑战与对策 (23)一、技术挑战与难点分析 (23)二、针对性解决方案与建议 (24)三、创新技术思路与方法探讨 (25)第七章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发展趋势 (27)一、技术发展方向预测 (27)二、新型改造技术展望 (28)三、智能化与环保化发展趋势 (29)第八章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市场前景 (32)一、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 (32)二、改造技术应用领域拓展 (33)石油工业 (33)天然气工业 (34)环保工程 (34)三、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35)第一章碳酸盐岩储层概述一、碳酸盐岩储层定义与特点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目标,其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直接决定了油气的赋存状态与勘探开发策略。

江汉盆地黄场盐穴地下储气库储气性评价

江汉盆地黄场盐穴地下储气库储气性评价

江汉盆地黄场盐穴地下储气库储气性评价付晓飞【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6【总页数】4页(P16-18,29)【关键词】盐穴地下储气库; 储气性评价; 区域构造特征; 气密性试验【作者】付晓飞【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822近年在全国多地出现的“气荒”,凸显了天然气调峰保供的紧迫性,促进了地下储气库建设。

盐岩以其良好的蠕变特性、低渗透率以及力学性能,被公认为能源储存的理想介质[1-4]。

盐穴储气库是利用地下较厚的盐岩或盐丘,建造洞穴形成储集空间来存储天然气[5]。

盐穴储气库与其他类型的储气库相比,具有构造完整、夹层少、厚度大、物性好、非渗透性好、可缩性强、密封性好、易开采等优点。

江汉盆地黄场地区位于湖北省潜江市,紧邻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毗邻武汉、荆州等市,大中型企业密布,能源缺乏,天然气市场广阔,同时具有丰富的盐矿资源。

川气东送管道、新气管道在潜江互通,在此建设储气库可同时解决两条大型输气干管的季节调峰、应急调峰需求,可极大提高储气库的利用效率。

盐穴储气库的运营对周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开展储气性评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1 建库基本条件盐穴储气库存选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6-8]:(1)盐层厚度大,无断层影响;(2)盐层品位高,有利造腔;(3)顶板强度大,有利气库安全;(4)盐层内部夹层少、厚度小,有利造腔;(5)埋深大于400 m,保证一定储气能力;(6)水源充足,保证造腔用水。

黄场地区基本具备了以上几个建库条件。

2 区域构造特征黄场地区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610 km2,由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双断箕状断陷发育而成,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的成盐中心。

该地区具有南浅北深,中间稍高的特点,其西北边受北东—北北东向的潜北断层控制,东南边受北东—北北东向的通海口断层控制,东北边为沉湖低凸起,西南边为丫角新沟低凸起。

伦坡拉盆地湖盆咸化的沉积响应特征

伦坡拉盆地湖盆咸化的沉积响应特征

伦坡拉盆地湖盆咸化的沉积响应特征娄国泉;刘世丽【摘要】运用微量元素、X-衍射、岩石薄片分析和岩心观察描述等方法,开展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矿物特征和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研究,分析湖盆咸化的沉积响应特征,研究认为: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具有环境封闭、持续蒸发咸化的沉积水介质环境,导致盆地内形成大量的碳酸盐岩,并具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的岩石矿物特征.盆地周围受陆源淡水沉积体系控制,发育近源、延伸距离短、相带变化频繁的扇三角洲沉积;湖盆中央受半咸化-咸化水体的控制,发育湖相泥质岩、云坪、混合坪等弱水动力、细粒相带沉积类型;不同时期咸化程度不同,咸化程度越高,陆源体系对盆内沉积的影响越弱.【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7(010)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湖盆咸化;岩石矿物特征;沉积模式;伦坡拉盆地【作者】娄国泉;刘世丽【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4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湖盆咸化的现象在我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西部柴达木等盆地中新生代时期普遍存在[1-4]。

前人对湖盆咸化的成因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海水侵入造成湖盆咸化;二是环境封闭、湖水蒸发浓缩造成湖盆咸化,蒸发形成的咸化又可分为“浅水成盐”和“深水成盐”说[5-7]。

无论哪种成因,大量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出现是湖盆咸化的特征标志有一致共识。

湖盆咸化与有机质发育和烃源岩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前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讨论,但咸化作用对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演化的影响研究较少,文献中鲜有论述。

伦坡拉盆地E2n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多口探井已获得工业油气流,古近系有大量的碳酸盐岩发育,是典型的咸化湖盆,前人侧重于碎屑岩沉积体系和储层特征研究[8-9],未见与湖盆咸化有关的讨论,使湖盆咸化对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控制影响的认识不足。

王场构造盐间非砂岩储层特征与测录井评价

王场构造盐间非砂岩储层特征与测录井评价

三次资源评价显示, 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生油量高
达 4 ×1 , 3 0t资源量达 16 ×1。, .8 0t钻探证实王场构造是
盐间非砂岩油藏成藏最有利 的地 区之一 , 王场构造盐 间
非砂岩含油面积 5 k 2控制储量 2 1 ×1 , 明储量 6r , n 0 0 0t探
1 5 0t 5  ̄1 。截至 目前 , 江汉盆地盐问非砂岩 油藏 累计产
特殊岩层 , 其岩性成 分复杂。据岩心样品分析结果统计
其中碳酸盐含量 2 ~5 , 3 3 平均 4 ; 0 泥质 含量 3 0



江汉盆地是中国南方 的一个老油气 区, 自晚 白垩纪
5 , 9 平均 4 ; 0 硫酸盐含量 7 ~4 , 7 平均 1 , 9 其
成盆 , 至早第三纪末消亡, 上始新统至中渐新统潜江组为 盐岩、 泥岩组成的韵律层夹砂岩 的巨厚盐湖沉积构造 , 厚
料上的响应特征 , 利用录井、 测井的资料 , 综合评价 了盐间非砂岩储层 的实用方法及 工作 程序 , 为盐 间非砂岩储层 的
油、 水综 合评 价 提供 了依 据 。
[ 关键词] 江汉盆地; 王场构造 ; 间非砂岩 ; 盐 储层评价 ; 井; 测 录井 [ 中图分类号] T 33 [ E 5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3 1 20 )6 01 4 O 9 0X(O 70 一O4~0
维普资讯
江 汉 石 油 职 工 大 学 学 报
20 年 1 月 07 1 Jun l f i g a erlu Unvri f tf adW ok r o ra o a hnP t em i syo af n res Jn o e t S 第 2 0卷 第 6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3期 2010年9月 江汉石油科技 

JIANGHAN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01.20 No.3 

Sep.2010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开发探索与实践 彭美霞 陈 素 (1.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漆智先 华继军 

2.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摘要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是国内外罕见的多层状特殊油藏,蕴藏着巨 大的潜在资源,但是储层矿物组分多、储集空间类型丰富、渗流机理复杂,开采难度很大。近年来, 针对油藏特征及开发难点,通过深化精细地质研究及储层渗流机理分析,加大配套开发技术矿场试 验力度,提高了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难采储量的开发水平。 关键词江汉盆地盐间泥质白云岩开发技术渗流机理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含盐地层分布面积达 1800km。,潜江组纵向上共有190多个含盐韵律,盐 

韵律由盐岩层与盐间泥质白云岩层组成,盐间泥质 白云岩是较好的生油岩,其生成的油气由于上下盐 岩遮挡,形成国内外罕见的多层状盐间泥质白云岩 油藏。该油藏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资源。随着勘探开 发程度不断加深,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盐间泥质白云 岩油藏的有效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针对油 藏特征及开发难点,通过深化精细地质研究及储层 渗流机理分析,加大配套开发技术矿场试验力度,现 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1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难点 盐间泥质白云岩属于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的复 杂岩性,矿物组分十分复杂,含有碳酸盐矿物、粘土 矿物、盐类矿物及少量铝硅酸盐矿物和部分陆源碎 屑。储层以碳酸盐矿物及泥质物为主,平均含量分 别为38.16%和33.54%,盐类矿物次之,平均含量 为26.19%。纵向上单个盐间韵律层具有三层结 构,下部钙芒硝与泥质白云岩互层沉积,为外源卤水 与盆内盐水化学反应生成,中部泥质白云岩段为盆 地浓缩初期沉积产物,上部钙芒硝段为石膏被硫酸 钠交代生成或直接浓缩生成。 盐间泥质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十分丰富,粒间 孔、晶间孔、晶间溶孔以及网状缝、洞十分发育。储 层孑L隙度较高,潜二、三段孔隙度普遍大于15%,潜 四段相对较小,渗透率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0x10 tzm ,具有中孔—低渗、特低渗的特点。孔隙结构十 分复杂,孔隙结构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没有明显的 相关关系。 盐间泥质白云岩储集层由于不同岩性频繁交互 沉积导致层内非均质极为严重;裂缝相对发育,裂缝 型储层具有塑性特征,随着流体压力释放,裂缝快速 闭合,孔隙喉道变小,油井产量下降快;油藏无边水 和底水,孔隙型储层靠天然能量自然产能低。针对 这些开发难点,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和开发实践,在 油层渗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盐间泥质白 云岩油藏配套开发技术。 

2渗流机理研究 2.1单相渗流特征 由于盐间泥质白云岩油层平均孔喉半径小,而 且微小喉道所连通的孔喉体积比例大,油层的弱亲 水性决定了油层岩石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水膜,使 油层渗流机理十分复杂,表现在流体流动存在启动 压力,流体渗流为非达西渗流。盐间泥质白云岩压 汞分析结果表明,盐间泥质白云岩毛管曲线中大多 出现早期无退汞或退汞很小,而当压力梯度增大时 才开始出现退汞现象。根据22块样品统计,随着平 均孔喉半径减小,启动压差增大(图1),随渗透率增 加,启动压差减小(图2),平均启动压差约为6MPa。 2.2渗吸特征 盐问泥质白云岩为亲水岩石,具有较强的渗吸 

第一作者简介彭美霞,女,199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 院测井专业,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油气开发研究工作。 ・18- 江汉石油科技 第2O卷 AI’ 1./ ]5qI gh 1 6.992( R ().8095 N 22 

4hl ̄ff、} i ( l ) 图1启动压差与孔喉半经关系图 作用,通过发挥毛细管力的渗吸作用,促使裂缝中的 水进入基质,使基质中的油被驱替出来。 盐间泥质白云岩岩心静态渗吸作用实验结果 (表1)可以看出,储层由于孔喉半径小,极有利于渗 △l,=0 02,121 gK+6 q6jj 0. Z Z2 1 l 0 100 渗透牛(1 0’}l11/ 1 图2启动压差与渗透率关系图 吸作用,吸水排油率较高,最低为25.6%,最高为 40%,平均为30.3%。而且浸泡介质矿化度越低, 越有利,其采收率值越高。岩石经过渗吸作用实验 后,其渗透率大大增加,平均增加9.5倍。 

表1盐问泥质自云岩岩心渗吸作用实验结果 

2.3水驱机理 通过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盐间泥质 自云岩特殊油藏水驱油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化和水驱 原油微观运移过程。 2.3.1孔隙结构变化 盐问泥质白云岩储层含有可溶盐类矿物,水驱 过程中由于水溶性矿物的溶解,孔隙结构发生明显 变化,渗透性得到提高(图3、4)。 图3中,1l一1号样品水驱过程中,上下各有一 处因可溶物的溶解,上面的孔隙发生变化,下面形成 了新的孔。图4中,25—8号样品水驱过程中,裂缝 中充填的可溶物在水驱过程中溶解,使原本不连通 的上下裂缝连通,渗透性增强。 2.3.2水驱油机理 水驱初期以驱动力的驱替作用为主,毛细管力 的渗吸作用较弱;水驱中期驱替和渗吸都起作用;水 驱后期渗吸作用增大。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水首先 进入较大的毛管孔道,随着驱替过程的进行,大毛管 中的油越来越少,小毛管中靠渗吸采油的作用逐渐 增加,在与裂缝或大孔道不连通,渗流能力差的基质 中储存的原油,通过渗吸作用将原油输送到裂缝或 大孑L道或具有渗流能力的基质中,最终被采出。 图5所示为模型25—8号样品水驱后一区域的 图片,渗吸作用前钙芒硝晶体表面附着的油在水驱 过程中没有波及到;模型在水中浸泡48小时后,钙 芒硝表面附着的油大部份被排到大孔道中。 第3期 彭关霞等:江汉盐湖盆地盐闾泥质 云岩油 开发探窒与实 图3 11—1号样品水驱前后对比图 图4 25—8号样品水驱前后对比图 

3配套开发技术实践 图5 25—8号样品水驱油后渗吸作用前后图片 3.1完井工艺 根据盐间泥质白云岩地质特点及生产实践,研 究认为针对不同储层类型,采取先期裸眼完井和套 管完井两种不同的完井方式,有利于保护储层或进 行储层改造。 3.1.1先期裸眼完井 在裂缝发育区,钻井过程中易出现井喷、井漏以 及各种油气显示,将套管下到油层顶部固井后再钻 开油层,固井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钻 井、固井过程中对油气层的污染,从而获得较高的产 能。 3.1.2全井油层套管固井完井 在裂缝不太发育区域,油井钻井过程中一般无 井喷井漏,采用泥浆暂堵新技术套管固井完井,有利 于后续工艺技术措施的开展,如酸化压裂等。 两种完井方式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靠 近断层的裂缝发育区,利用砂岩油藏开发报废井王 4新斜11—4井从1lOOm侧钻,钻至潜三下段8韵律 ・2O・ 江汉石油科技 第20卷 底下7寸套管固井后,继续钻至12韵律发生井漏, 用低密度泡沫冲砂完井投产,裸眼长76m。投产后 未进行任何措施,日产量稳定在5~7t,已累计产油 5015t。在远离断层、裂缝不太发育的区域,钻探王 云3-11-4井采取套管完井,该井射孔后抽汲仅见 油花,经过挤水酸化综合解堵措施,在对应注水井先 期注水的情况下,施工后自喷50d,最高日产油14. 6t。 3.2油层改造 针对盐间泥质白云岩油层复杂的岩性物性特 点,通过大量的岩心实验及矿场试验,形成了不同储 层类型的改造技术系列。常规缓速酸酸化工艺主要 用于解除近井地带堵塞,尤其是由于井喷井漏而采 取压井堵漏措施产生的泥浆污染;稠化酸酸压工艺 主要用于远离断层,裂缝相对不发育、白云岩矿物含 量较高的致密储层,用于沟通地层深部天然裂缝,或 者井筒条件不适合加砂压裂的井层(如长裸眼段); 加砂压裂工艺则倾向于裂缝不发育的孔隙性储层, 通过形成高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扩大渗流面积。 王云3斜一7—2井在钻穿潜3 一10韵律井过程 中无喷漏现象和槽面显示,同井同层上,先后试验过 小型酸化、大型酸压和加砂压裂,从施工效果上看, 加砂压裂的人工裂缝能沟通地层,支撑剂能维持高 导流能力,压裂后日产油量从0.2t最高上升到14. 9t,后以2t/d的日产量稳产了2个月,取得了较好的 增油效果。 3.3注水开发 盐间泥质白云岩可溶盐类矿物含量较高,注水 不但能够补充地层能量,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 储层渗流通道、增大渗流能力。将单井注水吞吐与 井组注水采油相结合,综合发挥驱动力的驱替作用 和毛细管力的渗吸作用,有利于提高盐间泥质白云 岩油藏采收率。 3.3.1单井注水吞吐采油 注水吞吐采油是根据盐间泥质白云岩具有的渗 吸特征,在同一口井把水注进去,将油驱替出来。注 水吞吐采油包括注水、关井吸渗和开井吐油3个阶 段。注水阶段能够增加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使 注入水进入裂缝系统外,尽可能进入各种微缝和孔 道,增加油水接触面,并压缩孔道中的原油。关井吸 渗阶段,地层中各点压力重新分布,趋向相对稳定, 同时流体进行油水置换,形成吸水排油的单向对流 运动,促使水线逐渐向油层远处推进,经过一定关井 时间,油水形成新的分布和相对平衡。开井吐油阶 段,地层压力下降,采出油水混合液,在井筒附近形 成压降漏斗,使油层孔道中的原油驱入井底采出;同 时毛细管力将部分水滞留在孔道中。 早在1974年10月,就开始对王北11—5井的 4虾一7+8韵律实施注水吞吐采油矿场试验,历时5 年,先后共实施了9次注水试验,周期注水量5l一 383m ,关井反应7~53d,周期采油量1—295t,共注 水151lm ,采油1343t,产水1712m ,累计采油 3054t,采出水与注入水基本相当。注水采油初期平 均日产油40t/d,后期出水或不出。近几年加大了注 水吞吐采油矿场试验力度,尤其在2008年,试验井 数及试验周期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共实施6口井l6 井次,累计增油1107t,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 3.3.2井组注水采油 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无边水和底水,天然能量 不足,自然产能低。根据富集规律及水驱油机理研 究成果,以王四12—2井区潜3 一10韵律为目的层 开展注水试验。通过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水线推进 规律及井网部署研究,提出先期注水、考虑裂缝方向 布井的开发思路,提高油井注水受效率及油井稳产 水平,在盐问泥质白云岩特殊油藏开发方面取得实 质性进展。通过开展5个井组的注水试验,油井见 效后产量开始提高,液量增加,动液面升高,能够2 年以上日产油稳定在5t左右。投产大部分油井在 对应注水井先期注水的情况下,初期投产获自喷工 业油流,下泵后能够保持稳产。 利用油层的渗吸作用,采取周期性注采方式,能 够改善盐间泥质白云岩油藏的注水效果。图6为王 4新12—3井组注采曲线,2005年2月20日,王4斜 l4—3井含水上升,油量由5.8t/d下降到0.6t/d,王 4新12—3井开展周期性注水试验,王4斜14—3井 产量回升,受效稳产近三年,累计采油5631.4t。后 因井筒损坏原因侧钻王4斜14—3C,继续开展周期 性注采,初期日产油lOt,后产量稳定在5—6t,累计 产油1500t,目前日产5t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