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麻黄的研究进展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临床运用和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射干麻黄汤的现代临床运用和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方敏惠;张保伟
【期刊名称】《智慧健康》
【年(卷),期】2022(8)30
【摘要】为了深入探讨射干麻黄汤的作用机制,促进射干麻黄汤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射干麻黄汤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
射干麻黄汤对各种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都有显著疗效,并且具有抗炎,改善气道重塑,改善肺功能,以及增强机体免疫等方面的作用。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方敏惠;张保伟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仝小林教授运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解析
2.对射干麻黄汤证治的思考及运用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射干麻黄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射干麻黄汤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麻黄是一种草本植物,其主要药用部分为麻黄茎。
麻黄含有一种叫麻黄碱的成分,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麻黄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慎重使用。
首先,麻黄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麻黄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身体散热,从而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的治疗。
其次,麻黄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麻黄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泄,减少体内湿气的堆积,从而达到祛湿化痰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湿热、痰湿等症状的治疗。
此外,麻黄还具有活血祛风的功效。
麻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祛风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风湿、痛风等症状的治疗。
然而,麻黄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首先,麻黄对心血管系统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心动过速、高血压等症状,对于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应慎重使用。
其次,长期大剂量使用麻黄也可能导致依赖性,停药后可能有戒断症状。
此外,麻黄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
麻黄作为一种中草药,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副作用的存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特别是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及孕妇、哺乳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
麻黄作为中药,也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滥用与长期使用。
中兽药麻黄的临床应用与高效栽植技术

+/+ 精细播种#定苗
麻黄播前用 +%的温水浸种 * 小时!进行催
芽! 播种可采用条播或穴播! 播种深度为 4&%
601!播后盖 601 厚的河沙!一 般播后 4%4&5 即
可出苗!亩播量为 +%%8!株行距为 6%016%01"如
果采用地膜覆盖或育苗移栽!效果更好"
+/* 中耕除草
麻黄草是多年生植物! 常伴生有许多杂草!
科学的严谨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将对麻黄及其复
方的进一步. All Rights Reserved.
展望
麻黄为我国传统中药!对麻黄的临床应用研
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关于麻黄的研究逐渐
深入" 其药理作用近年来也不断报道!除麻黄碱
外!麻黄还含有的多糖#有机酸等成分的研究也
表明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抗氧化以及影响脂质代
谢等作用" 这也为不断扩大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
的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增加更多
中麻黄分布面积大!品位高#质量好!为麻黄加工
厂主要的收购对象!也是栽培的主要品种"
./!/! 种子繁殖
多采用平畦播种育苗" 选用成熟饱满的种
子!春季 * 月开始播种" 条播&开 & 厘米深的沟!
行 距 .%*%01!将 种 子 均 匀 地 播 在 沟 中 !细 土 覆
盖!镇压后!小水浇灌" 点播&穴距 .%01!每穴播
精心管理!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6 整地施肥
麻 黄 种 植 在 土 层 深 厚 #排 水 良 好 #富 含 养 分 的中性砂壤土最好" 并在播前要深翻整地!深翻
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

麻黄的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发汗解表麻黄轻扬上达,性温辛散,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则入肺经,宣畅肺气,温散肺寒。
常用于风寒咳嗽,哮喘等证。
利水消肿麻黄辛温,入肺,膀胱二经。
肺为水之上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有利尿消肿之功效。
散寒通痹麻黄辛散温通,《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日华子诸家本草》又言:“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麻黄“轻阳上超过,并无气无味,实乃气味中又最为轻者,故能散发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够深入细致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无法至之处,此能够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
”故宋、金、元、清、清以来,本品用做佐使药,广为用作化疗风寒湿痹,皮肤疾患,痈疽肿痛,受损瘀肿等证。
内服外用皆可以。
配桂枝宣卫气,解肌刊登;通在血脉,温经散寒。
《本草思辩录》曰:“桂枝者,所以迁调麻黄之严重不足也。
麻黄世荣卫之鬼神,桂枝阳入荣卫之气;桂枝得麻黄,不至羁汗;麻黄得尽如人意枝,即为能够节汗;二者合而正不伤受到,此麻桂用之方皆然。
”配杏仁能够宣肺气,贫风寒而平喘。
《药品化义》曰:‘若四时哮喘风寒,架空线肺气,咳嗽声哎呀,或鼻塞胸八十.或透不过气着急痰多,用入三九节汤以收敛肺鬼神,奏功甚捷,若小孩疹子,目刺散热器鬼神,以此同杏仁,刊登清肺,小存有功效。
配白术麻黄宣通肺气,能通调水道,下赢膀胱。
白术键脾祛风,以土制水,助运中焦,输布水湿。
二药氰化钠,生津止渴活血,散寒祛湿。
《伤寒论》越婢加术汤,即以麻黄分体式白术,治身“烫家身烦疼”。
配石膏麻黄石膏互伍,麻黄辛温,石膏大寒,器重石膏,轻用麻黄,五脏对窭,麻黄就用其鲁,而不必其梅,分作辛凉发泄,清肺平喘之治。
这与麻黄分体式桂枝,麻黄杏仁治身风寒呕吐者,则存有五脏之相同。
《本草经奏》曰:‘麻黄得石膏,则收敛不猛。
”配附子治身素体阳虚,为丛藓科扭口藓外伤风寒,仅用麻黄上开腠,而并无附子以遏元阳,则存有小汗亡阳之虞,唯附子与麻黄用,则寒邪虽贫,而阳尚多。
麻黄属的化石记录及早期多样性的开题报告

麻黄属的化石记录及早期多样性的开题报告
麻黄属(Ephedra)是裸子植物门、麻黄目的一个属,包括约50种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干旱地带,如亚洲、北美和欧洲。
麻黄属植物具有药用、食用和装饰用途,其中最著名的是麻黄碱,是治疗哮喘和感冒的重要药物。
麻黄属最早的化石记录约为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出现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地层中。
它们有着类似现代麻黄属植物的叶形和果实,但是它们的花和裸子(没有果皮)结构与现代麻黄属植物有所不同。
在晚白垩世时期,麻黄属植物已经开始展现出它们现代的形态特征和多样性。
近年来,对麻黄属植物的古生态学研究表明,它们在侏罗纪早期的分布范围可能远大于现代,更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
在中生代早期,大陆板块的裂解和漂移导致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可能对麻黄属植物的演化产生了影响。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麻黄属植物早期多样性和演化方向的研究还相对缺乏。
为了更好地了解麻黄属植物的演化历程和对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针对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化石记录和基因组研究,以及对其与其他裸子类植物的比较分析。
木麻黄树皮对血液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木麻黄树皮对血液病的治疗作用研究木麻黄树(Mahuang)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其树皮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木麻黄树皮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主要针对木麻黄树皮对血液病的治疗作用展开讨论。
血液病是一类涉及造血组织或血液成分的疾病,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多种类型。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这些疗法常常伴随着较大的副作用和风险。
木麻黄树皮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中药治疗中,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抗炎、解痉、止咳和镇痛等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素(Ephedrine)、伪麻黄素(Pseudoephedrine)等。
这些成分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以及抑制炎症反应,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血液病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木麻黄树皮提取物中的麻黄素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一项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加入适量浓度的麻黄素能够显著地促进小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增殖。
同时,麻黄素还能够诱导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和粒细胞等成熟血细胞分化。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伪麻黄素被证实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伪麻黄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以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的负面影响。
这对于一些血液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血液病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增加。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化学成分还包括一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如杀菌素、槲皮素等。
这些物质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显示出对白血病细胞的明显抑制作用。
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这些成分可以发挥对血液病的治疗作用。
虽然目前关于木麻黄树皮在血液病治疗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其潜在的治疗作用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临床实验显示,木麻黄树皮提取物在某些血液病患者身上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称麻黄树,学名为Ephedra sinica,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北方的草本植物。
麻黄的药用部分是其茎和茎的分枝,主要含有麻黄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首先,麻黄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
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刺激呼吸中枢,扩张支气管和血管,增加血压,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热量代谢,从而降低体温,减轻发热症状。
同时,麻黄还具有镇痛作用,可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疼痛症状。
其次,麻黄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麻黄中的麻黄素能够抑制组胺的释放,减少组胺对血管和呼吸道的扩张作用,从而减轻过敏反应。
麻黄还可以扩张支气管,增加呼吸道通畅,缓解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此外,麻黄还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麻黄中的麻黄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量,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
因此,适量的饮用麻黄茶可以改善疲劳、提高精力和集中注意力。
此外,麻黄还可以用于治疗水肿。
麻黄中的麻黄素具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减少水分潴留,从而减轻浮肿症状。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麻黄具有多种功效,但麻黄碱具有一定的中枢兴奋作用,过量或长期使用麻黄都可能导致心血管反应过度,引发高血压、心悸、头痛等不适症状。
另外,麻黄碱还具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身体对药物的依赖。
因此,使用麻黄时应遵医嘱,控制用量和使用时间,不可滥用。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具有解热镇痛、抗过敏、提神醒脑和利尿作用。
但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需要使用麻黄的人群,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确定合理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麻黄汤类合方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麻黄汤类合方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郭玉成;李静华;贾春华;李晓军;刘小刚;庞宗然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5(026)008
【摘要】合方是一类特殊的方剂,它是由两首或两首以上已知方剂相合而构成的新方剂,首创于张仲景.综合相关文献,从麻黄汤类合方的历史渊源、临床应用进展、实验研究及现代应用分析几个层面进行论述,发现该类合方不仅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而且据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上看在解热、镇痛、抗过敏等方面具有较佳疗效.对麻黄汤类合方的探讨将为临床医学家应用合方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郭玉成;李静华;贾春华;李晓军;刘小刚;庞宗然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
德,067000;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麻黄汤类方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 [J], 刘中友
2.麻黄汤类方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 [J], 刘清泉;陈志刚;江其敏
3.桂枝汤类合方临床应用现状 [J], 李静华;郭玉成;刘小刚;庞宗然
4.麻黄汤类方辅助西药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 [J], 李晓林;杨业龙
5.麻黄汤类方的现代临床应用 [J], 鲁美君;张仲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植物麻黄的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药用植物麻黄的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及内生菌的研究概况,并对麻黄的多元价值及资源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麻黄;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内生菌;资源 麻黄为常用中药,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 equisitina Bunge)、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骨节疼痛、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风疹瘙痒等症[1]。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发现其具有平喘、抗病毒作和免疫调节作用。麻黄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重要的药用、生态和经济价值。
1 麻黄资源状况 1.1 生物学特点 麻黄呈灌木、半灌木、亚灌木或草本状,茎直立或匍匐,分枝多,一般是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单生或数个丛生,具膜质假花被;雌花具4对苞片,种子1~3 粒,胚乳丰富,肉质或粉质,子叶两枚,发芽时出土[2,3]。
1.2 生长习性 麻黄属旱生植物,适宜于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耐旱性强,较耐贫瘠,多分布于海拔800~1500m的开敞、干燥、多石的山坡和山前地带及丘陵坡地、平川、沙地, 在沙地上常有聚生的小片群落。对土壤要求为微碱性, 特别是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在年均气温9℃~15℃,年降雨量300~500mm的地区最为适宜[4]。
1.3 地理分布 麻黄属现存约67种,中国有15种及2变种1变型[5],约占全世界麻黄属植物总数的50%[6],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北纬35°~49°范围内, 其地理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制约, 多集中分布于降水量350mm以下、年湿润度0.38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7]。草麻黄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甘肃河西地区、内蒙古;木贼麻黄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部、甘肃、青海、新疆;中麻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7,8]。
2 麻黄的化学成分 麻黄具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糖类、鞣质及有机酸类、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类等。
2.1 生物碱类 麻黄类生物碱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3%不等[9]。草麻黄中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碱含量为0.481%~1.382%;木贼麻黄中总碱含量为2.093%~2.436%;中麻黄总碱含量为1.059%~1.564%[10]。
2.2 挥发油类 麻黄所含挥发油类成分复杂,主要有效成分有2,3,5,6-四甲基吡嗪(2, 3-tetram-ethylpyrazine)和1-α-萜品烯醇(1-α-terpineol),但含量很低。草麻黄含油量0.25% ,木贼麻黄0.124%;草麻黄挥发油中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分别为2.26%和1.92%,而木贼麻黄挥发油中仅含四甲基吡嗪1.34%[9,10]。
2.3 黄酮类 黄酮是麻黄属中的一类重要成分,李姿娇等研究发现麻黄的总黄酮含量约为0.29%[11]。麻黄黄酮类主要有: 芹菜素(Apigen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无色矢车菊素(Leuoc-ycmidin)、小麦黄素(Tricin)、草棉黄素(Herbacetin)、芹菜素-5-鼠李糖苷(Apigenin-5-rhamno-side)、3-甲氨基棉黄素(3-Methoxyherbacetin)、山柰酚鼠李糖苷(Kaempferolrhsmnoside)、无色飞燕草素(Leu-codelphinidin)、芦丁(Rudin)、白天竺秦苷(Leu-copelargonin)、白花色甙(Leucoanthpcyanin)、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4,5,7-Trihy-Droxy-8-methoxy-flaronol-flaronol-3-O-β-D-glucopyraniside)。
2.4 多糖类 多糖在不同的麻黄中各有不同,目前国内主要对麻黄果多糖进行了研究。麻黄草质茎及其果实中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05%和7.21%,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93%和1.158%,果实中还原性糖及水溶性糖的含量均比草质茎中的高。据报道从双穗麻黄中分离出具有降血糖功能的麻黄多糖A、B、C、D、E[9]。采用热水提取法,从麻黄中提取到水溶性多糖,其收率为2.8%左右。经SephadexG-100柱层析得到较纯的麻黄多糖样品,实验证明,该样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2]。
2.5 鞣质及有机酸 鞣质也是麻黄属植物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一般认为其主要是以缩合型鞣质形式存在[9,13]。现已分出儿茶酚鞣质等26种缩合鞣质,最近又报道分出可水解型鞣质nilocitin,麻黄鞣质A 和B(ephedratannin A、B)[10]。对于麻黄中的有机酸成分研究较少,现已发现的有机酸有苯甲酸、香草酸、肉桂酸、香豆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和原儿茶酸等。
2.6 氨基酸及矿质元素 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及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及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9]。
3 麻黄资源的多元价值 3.1 药用价值 麻黄是驰名中外的一种传统药材,也是提取麻黄素的主要原料,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二者作为拟肾上腺素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制剂中。《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作为药用的麻黄植物主要有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能。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在畜牧上麻黄可提高牲畜的抗病能力[7]。以麻黄碱为主的制剂在国外还有营养补充剂、减肥剂等[14,15]。
3.2 生态价值 麻黄是重要的荒漠旱生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沙埋等特性。麻黄草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根幅宽, 地上部分可以增加地表覆盖度,多生长在沙丘黄土丘陵,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草场、改善沙地生态环境等发挥着巨大作用[16]。有研究表明有麻黄分布的沙丘地段, 植被总覆盖度可提高32%; 同时, 麻黄也是珍贵的水土保持植物, 在28°的坡地上, 麻黄群落比禾草群落生长的地段径流量减少47%,冲刷量减少60%。
3.3 饲用价值 麻黄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 其所含粗脂肪和粗蛋白属于中等牧草类型。经测定,未提取麻黄素的麻黄营养成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34%和3.2%;提取麻黄素后的麻黄草渣成分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8%和3.58%。麻黄植物的上芽及枝条冬天呈绿色, 植物体保持良好状态, 可成为牲畜冬季采食的主要牧草。由于麻黄生长在荒漠、半荒漠草场上, 常与蒿子、假木贼、琵琶柴、裸果木、木旋花、红柳等植物构成春秋草场, 是春、秋季节牲畜转场的主要放牧草场。另外,工厂中提取过麻黄素碱的草渣,在冬、春季节牧草青黄不接时, 也可以和其他饲料混用, 增加饲料来源。4 麻黄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内生菌是指一类在其部分或全部生活史中存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 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而不使寄主植物表现出明显感染症状(至少暂时没有感染症状)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17]。部分植物内生菌能够产生与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随着对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不断深入,麻黄内生菌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古力山·买买提等为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植物内生菌,以新疆有毒植物蓝麻黄(E.glauca)为材料,采用研磨法和琼脂扩散法从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对多种植物致病菌具有较强抗性的内生细菌XJEG-GB-13。根据该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菌株XJEG-GB-13应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属。拮抗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内生细菌XJEG-GB-13发酵液对8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8]。古力山·买买提等又从蓝麻黄中分离得到7株内生放线菌,而其中的XJEG-GA-6对7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尤其是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拮抗作用显著抑菌圈大于20mm,并且在该菌株的代谢产物中检测出生物碱成分[19]。黄丹虹等[20]以内蒙古赤峰等地产的麻黄为材料,进行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得到141株内生真菌,体外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测定表明,有11株内生真菌对H2O2具有较好的清除活性,占菌株总数的7.8%;有27株内生真菌对Raji和Hep G22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占菌株总数的19.15%,其中以抑制悬浮Raji细胞为主。此外,在141株菌中,有74株对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指示菌显示出抑菌活性,占菌株总数的52.48%。该实验结果表明,麻黄中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是抗氧化/抗菌及抗肿瘤等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从中草药植物中分离筛选新药先导化合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彭辉等采用常规的分离纯化方法从麻黄草质茎中分离出5种内生真菌,经初步筛选得到可能产生生物碱的菌株Mh3和Mh5。进一步研究表明,Mh5为能产生麻黄生物碱类物质的内生真菌[21],这些对进一步了解植物-内生真菌的相互关系、开发我国植物内生真菌的药用资源以及濒危药用植物的生态保护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