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和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利用、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中药品质,还可以加快中药研发进程,使中药更好地服从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中药资源的开发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难题之一。

许多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产地不明确,加工工艺繁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进行控制,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材进行基因工程改良,提高中药材的功效成分含量,从而提高中药材的药效。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也可以解决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检测出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质量检测。

这些都为中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二、生物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药开始进入临床试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而生物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也为中药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中药新药研发的速度。

传统的中药新药研发需要从大量的中药材中筛选出具有药效成分的物质,并且进行提取纯化等步骤,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直接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纯化,从而加快中药新药研发的进程。

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中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新药进行分子水平的改良,从而提高中药新药的药效,同时也可以降低中药新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新药更安全。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进行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精准的检测,从而可以对中药的质量进行精准的控制。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一种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生物体、细胞、器官和分子等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实验室技术和工程技术为手段,从而创造出新颖的生物制品或提高传统生物制品的生产质量、效率和稳定性。

在中药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促进了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将就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繁育中的应用中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生物资源,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被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为了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繁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基因库的建立生物技术通过对中药资源进行基因库建立,保护和保存了大量的珍稀中药植物资源。

基因库是以冷冻保存、细胞培养和分子检测等技术手段,对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保藏和研究的设施。

通过建立基因库,可以避免中药资源的遗失和遗传变异,保护了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 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分离培养,通过植物体外生长、分化和再生的过程,以实现中药植物的快速繁育和优良品种的选育。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批量的中药植物,并且实现对中药植物遗传背景的调控,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

3. 基因转化技术的应用基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并通过植物细胞的转化和再生过程,实现外源基因的表达。

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可以将目标植物中的有益基因转入到中药植物中,从而提高中药植物的产量、药效和抗逆性,实现中药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育种。

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中药药效物质的选择性提取和高效纯化,提高中药药效物质的纯度和产率,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1. 细胞培养生产药用物质2. 基因工程药用物质基因工程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或生物体中,实现对目标物质合成途径的调控和优化。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其进展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其进展
(BAP)和0.5m昏1一l吲哚一
3一丁酸(IBA)的MS培养基。生根的再生苗经过温室驯 化后,成功地移植于大田,有80%的小植株存活。3个月 内可从单一的结节外植体获得约750个小植株…。番红花 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只能以球茎进行无性 繁殖,且栽培条件下其球茎退化现象严重,添加不同种类 及不同浓度的激素,对番红花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 诱导及球茎培养。结果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
生物反应器中发酵8个星期后喜树碱的总产量为22mg。其 中有大约17%(3.6rag)分泌到了培养基中,且能在约长 达5年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喜树碱生 产率‘71。 目前包括绞股蓝、丹参、云南石莘、罗芙木等多种药 用植物建立其毛状根培养体系。并从实验室逐渐向工业化 大规模培养体系发展H J。 有些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在叶和茎中合成,毛状 根培养不适于这类植物,利用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感染药 用植物,其T—DNA片段整合进去植物基因组,诱导冠瘿 组织的产生,和毛状根培养一样,也具有激素自主性,高 速生长,产生次生代谢物质能力强和较好的稳定性的特点。 用根癌农杆菌B4563和C58感染成年短叶红豆杉和欧 洲红豆杉幼茎切段诱导出可在不含植物激素培养基上快速 生长的冠瘿瘤,瘤状组织中含有紫杉醇及其类似物紫杉醇 含量为干重的0.00008—0.0004%1.9J。 祁建军等【l伽利用TIC58菌株感染紫草获得了紫草冠瘿 组织,并在获得的6个冠瘿组织中筛选出生长快又能分泌 色素的M红色株系,收获样品的紫草素含量达到1.18%。 根据报道,目前已成功应用Ti质粒转化系统得到培养 物和相应代谢产物药用植物有石刁柏、颠茄、鬼针草(多 炔类)、长春花(生物碱)、金鸡纳树(喹啉生物碱)、毛 地黄(强心甾)、羽扁豆、柠檬留兰香(薄荷油三萜)、辣 薄荷(薄荷油三萜)、丹参(丹参酮)、红豆杉(紫杉醇及 其类似物)等…J。 另一些根癌农杆菌也可诱导一些药用植物的畸形芽, 这对于一些次生代谢物质在叶和茎中合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方面报道较少。 3.3分子生物学用于药用植物抗性育种等方面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用于选择抗病、抗虫、抗逆、高 产等特征的药用植物,是研究药用植物的一个重要内容。 贺红等u引以枳壳实生苗上胚轴为材料以农杆菌介导法进行 遗传转化,成功地获得了转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的植株。罗青等¨纠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酶基因通过根癌农 杆菌转入枸杞中,获得枸杞的抗蚜虫特性,转化率达 65.1%。赵亚华等¨叫将小鼠金属硫蛋白基因m^I’r—IcDNA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入枸杞中并使之表达,转mMT- IcDNA植株对对锌离子富集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药物中 的有效成分含量较少,次生代谢产物是在药用植物特殊分 化细胞中经多步酶促反应合成的,而相关酶的合成受基因 调节控制。若掌握了次生产物代谢途径的分子机制,就可 借助转基因技术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和酶的合成,以提高目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作者:————————————————————————————————日期: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生物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进展,包括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发状根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生产中的应用概况,并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应用进展植物次生代谢物(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是指植物中一大类并非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植物次生代谢物种类繁多,化学结构迥异。

现在,已知大约有10000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酚类、黄酮类、香豆素、木脂素、生物碱、糖苷、萜类、甾类、皂苷、多炔类、有机酸等,可分为性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含氮有机物3大类。

植物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对植物在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起作用,如抗虫、抗病、异株相克、吸引昆虫授粉、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等。

近年来,植物细胞大量培养以提取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并没有像人们所预计的那样广泛地进入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发现细胞培养物的成本太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次生代谢物的产量提高及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物是药用植物重要有效成分,但由于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和栽培品种品质退化,给临床使用和质量控制带来许多困扰。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有效成分,能缓解药用植物资源压力。

对于那些生长条件要求严格、生长缓慢、产量小、采集困难、价值贵重的植物药,用这种方法更具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人类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使得其遗传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破坏,药用植物的大规模标准化种植不仅可有效减缓这一矛盾,同时还能解决中药材产品加工进程中与质量不稳固因素有关的诸多问题。

传统的育种方式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已培育出了许多优质的中草药品种,在药用植物组织培育和利用遗传转化等生物工程技术改造其活性成份的代谢途径等方面也取得了专门大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推行药用植物的标准化种植,还亟需对中草药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地预测和正确引导人们对草药制品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生物工程;药用植物;商业化种植Abstract: Harvesting herbals from the wild is causing loss of its genetic diversity,domestic cultivation is a viable alternation and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that are inherent in herbal extracts. Conventional plant-breeding methods can improve both agronomic and medicinal traits,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 will be used increasingly.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use of tissue culture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o alter pathway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target metabolites. Obstacles to bringing medicinal plants into successful commercial cultivation includethe difficulty of predicting which extracts will remain marketable and the likely market preference for what is seen as naturally sourced extracts.Key words:Biotechnology; Medicinal plant; Commercial cultivation据世界卫生组织估量,在发达国家人们日常消费的保健类产品中,中草药来源的占了近80%,它们所利用的植物原料绝大部份依托于野生的自然资源。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摘要生物技术运用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综述近年来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括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关键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基因芯片中国现有药用植物资源383科2309属11 146种,占中药资源种类的87%[1]。

目前,在消费者用药选择中,植物药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植物药发展快于化学药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天然药物来治疗或预防疾病。

如何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如何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经验,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是我国中药材行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业、酶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和糖链工程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它被看作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纵观这一领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是从医药领域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

近10多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的生理活性成分或先导化合物以开发新药已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1.1药用植物的快繁由于野生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品种品质不稳定,生物技术的兴起对传统药材的生产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组织培养是现代最先进的植物繁殖技术,通过利用植物细胞再生能力,培育出完整植株。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的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高效率、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

通过植物组织或器官的离体培养和形态发生,可实现种苗的大量快速繁殖(见表1),这对于因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的药用植物、靠有性繁殖提供种子而种子发育不完善或种子成本高的药用植物、靠无性繁殖提供“种子”而无性繁殖系数低且种子需求量大的药用植物、渐危或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保护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意义。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华智锐李小玲张伟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第04期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0)04-0978-03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植物组织培养1.1历史与现状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4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1.2.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中药药效研究是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领域。

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中药药效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为中药药效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快速和全面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中药药效研究的发展。

基因组学技术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生物体内的基因组信息,揭示生物体组成和功能的内在规律。

在中药药效研究中,基因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中药材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了解中药材的基因组组成和特征,挖掘其中的潜在药效基因。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黄芪中的一种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类黄酮的合成基因途径,为黄芪的药效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药物靶点研究: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高通量筛选中药成分对特定靶点的亲和性,帮助科学家发现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靶点。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发现中药天麻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可以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靶点Ⅱ型酰胆碱酯酶发生结合,从而对该药材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进行探究。

3. 药物代谢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药物代谢过程中的酶基因可以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

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个体基因型多样性,了解中药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在个体化用药方面提供依据。

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某些患者对中药某种成分代谢能力较弱,从而解释了其对该药物的具体反应。

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分析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药效靶点,加深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理解。

1. 蛋白质组学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中的应用: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高通量筛选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活性成分。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某中药中的某种成分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的蛋白质结合,抑制其生长,具有抗肿瘤作用。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个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的,了解中药中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其药效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4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

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

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

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带节茎段扦插快繁,即由带节茎段在无菌条件下扦插,可以进行快速无性繁殖,如黄芩、罗布麻等;②器官发生,细胞或愈伤组织培养通过不定芽形成植株,如枸杞、西洋参、毛地黄、丹参、黄连等已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无性繁殖系,得到了人工种苗;
③类胚体途径,细胞或愈伤组织通过胚状体途径,即经过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子叶胚期经成熟胚发育成小植株。

有些植物在成熟胚的类胚体上,还能继续不断地形成新的胚状体,如西洋参、人参、甘草、三七、黄连等;④原球茎,细胞或组织培养经原球茎途径分化形成植株。

如铁皮石斛、百合等。

1.2.3胚的离体培养获得人工种苗
胚培养可以克服有性杂交中的胚乳败育、早期胚败育和珠心胚干扰等获得杂种苗,此项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西洋参、红花、枳壳、长春花、银杏等植物的胚培养已获成功。

张新宁等通过对宁夏枸杞四倍体与二倍体交杂种子中幼胚和胚乳的发育形成的研究中发现,利用杂交授粉后12 d的幼胚进行胚培养,是解决无子枸杞选育中杂交败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志良对中国红豆杉和短叶红豆杉的离体胚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适宜的条件下两种胚萌发率与成苗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离体胚培养是实现大规模种植的一条快捷途径。

1.2.4药用植物的品种改良
生物技术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诱导和筛选。

增大了遗传变异的资源;重组DNA技术和细胞杂交可增加、除去或修饰植物的某个基因,使有利基因按计划理想地组合:用花药培养或未授粉的子房培养,获得单倍体或纯合二倍体,极大地提高了选择优良基因型的效益,并可加速获得遗传性状稳定而一致的群体,通过原生质体诱导融合,还得到一些生物碱或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的药用植物,例如曼陀罗属有一个种间细胞杂种,其生物碱含量可高于亲本20%-25%。

植物基因工程已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中,并获得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利用这一技术可将某些优良性状基因导入本不具备这些性状的植物体内,可达到改良植物品种的目的,如通过抗病、抗虫等基因的导入,获得抗病虫植株;控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酶的合成基因的导入,从而获得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植株等。

1.2.5 药用植物离体种质保存
用生物技术进行药用植物种质保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抑制细胞生长来保存种质,另一种是超低温的种质保存。

用抑制细胞生长的方式来保存,其主要手段是控制培养物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温度。

在培养基中加入脱落酸等生长减速剂或提高细胞激动素、赤霉素的浓度,减缓培养物的生长速度,使继代周期延长,继代次数减少,以保存种质。

降低培养温度,使培养物的分化代谢活动减弱,加长继代周期,也是种质保存的可行办法。

药用植物种质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在我国近10年才开始,目前已有铁皮石斛、新疆紫草、浙贝母超低温
保存研究的报道。

铁皮石斛试管苗在4℃黑暗条件下可连续保存12个月,并能恢复正常生长。

而李明军等利用怀山药的无菌苗进行离体诱导,形成微型块茎,发现微型块茎是怀山药离体繁殖和种质保存的又一途径,这将有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交流。

目前离体种质保存虽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但因其本身的局限性和技术上的不成熟而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极大限制,而超低温保存却显示了其广阔前景。

但长期使用冻存材料可使其再生能力衰退、组织培养后代遗传稳定性等仍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目前植物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种质系统的基因转移和外源基因直接导人法等。

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人工改造过的农杆菌Ti质粒或Ri质粒是一种很好的植物基因工程载体,同时Ti质粒或Ri质粒还可以配合使用。

建立二元载体系统。

有利于质粒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张荫麟等用发根农杆菌和根癌农杆菌感染丹参无菌苗,分别诱导出毛状根和冠瘿瘤,使其在无激素培养基及光照条件下分化出丹参再生植株,以发根农杆菌转化的再生植株具典型毛状根再生植物的特征,根癌农杆菌转化的再生植株株形高大,根系发达,丹参酮含量高于原植物。

常振战等以发根农杆菌转化天山大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