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_大学生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大学生生物科学论文31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摘要:植物学(Botany)实验是生物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既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该文介绍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生物科学;创新能力植物学(Botany),是生物各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植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科研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植物学课程实践性很强,需要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因此,实验课程是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它既可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

植物学实验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

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形态结构,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1]。

因此,根据创新教育的内涵特征和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2,3]。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近年进行了多项改革,摸索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多媒体和视频资料传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依靠教师语言、图片描述和示范指导学生。

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

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

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推荐一、引言在生物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毕业论文是学生们展示自己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机会。

选好合适的研究题目是一项关键任务,本文旨在为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推荐一些有意义且有挑战性的研究选题,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二、基因调控与发育1. 转录因子在生物发育中的调控机制通过研究转录因子在不同生物体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探索其在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和器官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2. 遗传突变对发育的影响分析不同遗传突变对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细胞信号传递的影响,揭示突变对个体发育和进化的潜在影响机制。

三、进化生物学1. 影响物种形成的环境因素研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质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对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影响,以揭示物种形成的机制和模式。

2. 基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遗传变异对物种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进化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四、分子生物学1. 蛋白质组学与功能基因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蛋白质组中的功能基因和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及相互作用关系。

2.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与挑战探究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治疗、作物改良和基因纳米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五、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1. 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应用研究和改造酶催化路径及代谢网络,开发新型酶和工程菌株,以提高工业生产和生物药物研发的效率。

2. 生物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开展新型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探索其在医学、环境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六、生态学与环境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管理通过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管理策略,探索如何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修复研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及其修复策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七、结语以上是对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些建议。

每个选题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和挑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摘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方法:实践探索法。

结果: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

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科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一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对动物种类识别和鉴定,认识动物的特点,了解其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为保护和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如赵格日乐图等研究了“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杨晓杰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

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以下方面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动物学课程主讲教师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实习内容,建立组织(明确实习领队、指导教师对实习班级分组)保障、落实野外实习经费、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强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成绩考核方法。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题目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案例解析专业生物科学目录中文摘要 (1)引言 (1)Ⅰ.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Ⅱ.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Ⅲ.研究的路线 (4)Ⅳ.研究的理论依据 (5)第一部分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概述 (5)1.1 网络课程的概念 (5)1.2 网络课程的特点 (6)1.2.1 交互性 (6)1.2.2 开放性 (6)1.2.3 协作性 (6)1.2.4 自主性 (6)1.3 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简介 (6)1.3.1 生物学教学论网路课程的构建模式 (6)1.3.2 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的特点 (7)1.3.3 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课的使用 (8)第二部分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案例的选择 (8)2.1 选择原则 (8)2.1.1 科学性原则 (8)2.1.2 学科性原则 (8)2.1.3 适应性原则 (9)2.1.4 典型性原则 (9)2.1.5 共有性原则 (9)2.2 典型案例 (9)2.2.1 探究式学习案例 (9)2.2.3 协作式学习案例 (10)2.2.4 讨论式学习案例 (11)2.2.5 自主式学习案例 (11)第三部分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案例的解析 (12)3.1 探究式案例——“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解析 (12)3.1.1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网络课程教学案例 (12)3.1.2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网络课程案例解析 (14)3.1.2.1 案例的特性 (14)3.1.2.2 形成案例所用的资源 (14)3.1.2.3 案例实施建议 (15)3.1.2.4 案例设计反思 (16)3.2 协作式案例——“基本教学技能”解析 (17)3.2.1 《基本教学技能》网络课程教学案例 (17)3.2.2 《基本教学技能》网络课程案例解析 (18)3.2.2.1 案例的特性 (18)3.2.2.2 形成案例所运用的资源 (18)3.2.2.3 案例实施建议 (19)3.2.2.4 案例设计反思 (20)3.3 讨论式案例——“生物教育的评价”解析 (20)3.3.1 《现代技术的运用》网络课程教学案例 (20)3.3.2 《现代技术的运用》网络课程案例解析 (21)3.3.2.1 案例的特性 (21)3.3.2.2 形成案例所运用的资源 (21)3.3.2.3 案例实施建议 (22)3.3.2.4 案例设计反思 (23)3.4 自主式案例——“现代技术的运用”解析 (23)3.4.1 《生物教育的评价》网络课程教学案例 (23)3.4.2 《生物教育的评价》网络课程案例解析 (24)3.4.2.1 案例的特性 (24)3.4.2.2 形成案例所运用的资源 (25)3.4.2.3 案例实施建议 (25)3.4.2.4 案例设计反思 (26)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 (27)参考文献 (28)英文摘要 (30)后记 (31)生物学教学论网络课程案例解析摘要:21世纪网络的快速普及,网络课程在各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建设网络课程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生物科学领域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科学领域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科学领域毕业论文范文在生物科学领域的毕业论文范文中,需要遵循科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包括主题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

以下是一个例子供参考:生物科学领域毕业论文范文一、引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功能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来解决各种生物学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强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期增加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并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对象本研究使用了普通大豆(Glycine max)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采用相同的营养底物和生长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2.2 实验设计将普通大豆分为三组,分别置于不同光强的环境中,分别为高光强组、中光强组和低光强组。

每组重复三次,以减小可能的随机误差。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光合速率测定仪对不同光强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测定。

通过采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光强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3.1 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较低光强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较低;而在较高光强下,光合作用速率较高。

这表明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光合作用速率在中等光强下也呈现适当的水平。

3.2 光合作用对光强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测光合作用对光强变化的响应机制包括光系统II的光化学反应和光系统I的电子传递。

较低光强下,光系统II的光化学反应相对较弱,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的提高。

而在较高光强下,光系统I的电子传递速率加快,进一步促进了光合作用速率的提升。

四、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并揭示了光合作用对光强变化的响应机制。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优化光合作用的利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调控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hnson B. The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on photosynthesisin soybean plants. J Agric Sci. 2000;138(4):457-463.[2] Brown C, Williams G. Responses of photosynthesis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soybean plants grown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Photosynthetica. 2005;43(2):285-289.请注意以上范文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真实研究结果。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性毕业论文范文

编号: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米蛋白的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技术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引言 (3)1 大米蛋白的组成与结构 (3)1.1 大米蛋白的组成 (3)1.2 大米蛋白的结构 (3)2 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4)2.1 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 (4)2.2 大米蛋白的保健作用 (4)3 大米蛋白的功能性 (5)3.1 溶解性 (5)3.2 乳化性 (5)3.3 持水性与持油性 (6)3.4 起泡性与起泡稳定性 (6)4 大米蛋白的提取方法 (7)4.1 碱法提取大米蛋白 (7)4.2 物理分离法提取大米蛋白 (7)4.3溶剂提取法 (8)4.4 酶法提取大米蛋白 (8)4.5 复合提取法 (10)5 大米蛋白的开发利用 (10)5.1食品添加剂 (10)5.2蛋白质营养补充剂 (11)6 大米蛋白的市场前景与展望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7)摘要大米蛋白是一种氨基酸组成合理,生物效价高,过敏性低的蛋白质。

能够满足2-5岁儿童的氨基酸需求,非常适合开发婴幼儿食品。

此外大米蛋白可加工成酱油、高蛋白粉、蛋白饮料、蛋白胨和蛋白发泡粉等,若将其降解成短肽或氨基酸,则可制成营养价值极高的氨基酸营养液,从而用于保健饮料、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

本文对大米白的结构与组成、功能特性、营养价值、分离技术、提取技术、开发利用等现状做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大米蛋白;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开发利用Abstract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rice protein is a reasonable biological titer, low-protein allergy. 2 to 5 years to meet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children, making it very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of baby food. In addition, processed into soy sauce, rice protein, protein powder, protein drinks, peptone and protein foam powder, if its degradation into short peptides or amino acids, nutritional value can be made of high amino acid nutrient solution, which for health beverages, condiments, food additives.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white rice, functional properties, nutritional value, separation, extra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Keywords:rice protein; nutritional value; functional properti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引言大米蛋白系由大米中提取获得。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摘要:关键词:栀子;阿朴类胡萝卜素;藏花素;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表达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和试剂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植株培养于广东药学院。

采集栀子成熟叶片和花后 16 周的栀子果实,果肉为橙色。

所有材料贮存于–80℃。

CreatorTMARTTMcDNA 文库构建试剂盒购自 Clontech公司。

Primescript one step RT-PCR 试剂盒购自TaKaRa 大连公司。

藏花素-1 (Crocin-1)的对照品购于 Sigma-Aldrich 公司。

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它生化试剂等为分析纯。

1.2藏花素-1含量的测定以改良的 HPLC测定栀子叶片和果实中藏花素-1 (Crocin-1)的含量。

叶片和果实在液氮中研磨后以 50% (V/V)的甲醇-水溶液提取,在超声处理 30 min 后以 10000 g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在–20℃下贮存。

HPLC 分析时,上清液以0.45 μm滤膜过滤,以 DiamonsilTMC18 (2) 柱(250 mm 4.6 mm, 5 μm)(Dikma 公司,中国)分析,梯度洗脱。

仪器为 Waters 2995 HPLC 仪(Waters 公司 , 美国),配备 2996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

数据分析 1 Crocin 的生物合成途径。

IPP:异戊烯焦磷酸 ; DMAPP:二甲基丙烯焦磷酸;GPP:香叶基焦磷酸;GGPP: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

Fig. 1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crocin. IPP: Isopentenyl diphosphate; DMAPP: 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 GPP: Geranyl diphosphate; GGPP:Geranylgeranyl pyrophosphate.第5期 441以 Empower 2 软件完成。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2300字_高中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2300字_高中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科学论文2300字_高中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高中生物科学论文2300字(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下,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于教学层面的不断创新,更是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对部分高中学校生物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既有教学理念、模式与方式方法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贡献力较为有限,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中更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与弊端。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提高事宜进行研究,在分析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生物科学素养新课改不仅要去学科教学层面进行较好的创新,更加对人才教育与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培养与提高十分必要。

但想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将教学创新生物科学素养提高间较好联系在一起并不简答,特别是整体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多高中生物学科教师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较为茫然时,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会受到更多因素影响。

鉴于此,探寻出教学中更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也十分必要。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概述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在发展上的一個新方向,从教学层面来看,这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在发展上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从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视角来看,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其知识的更好学习,运用乃至成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需要清醒的看到,无论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是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都不简单,生物学科教学活动开展中业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更是为整体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平添了诸多难度。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整体上来看,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教学创新环境相对较好下,很多创新教学法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但也需要看到,高中生物教学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应试教育理念或多或少也对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产了制约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学毕业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姓名曹治学号专业生物科学批次/层次 152专升本指导教师学习中心陕西榆林靖边教师进修学校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1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11.2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21.3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22.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32.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32.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32.2.1城镇绿地不足——————————————————32.2.2城镇空气污染——————————————————32.2.3城镇供水紧张——————————————————42.2.4噪声污染增加——————————————————42.2.5固体废弃物污染—————————————————43.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3.1城镇用地失控———————————————————53.2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加重—————————53.3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5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4.1走新型城镇化道路—————————————————64.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4.3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74.4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7参考文献———————————————————————8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至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

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较多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的任务。

从1978—2017年,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6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的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1)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一般认为,31%~71%的区间属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的区间为加速时期,50%~70%的区间为减速时期。

1996年以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高速发展,大城市扩展迅速,城市集群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化急进式的发展现象显现。

未来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减速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会逐渐放慢。

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城镇化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0.8~1.0个百分点,不会继续保持1997年以来的加速增长态势。

据此测算,到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65%;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

由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2)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

城镇化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现有城市经过改造更新的“再城镇化”过程;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但是,我们的“再城镇化”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提高没有及时跟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成了片面追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

在今后一段的时期内,尽管中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但主要的矛盾已经转移至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

因此,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道路,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3)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由于进城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完全性。

要想促使这种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关键在于怎么样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

农民市民化不单单是一部分社会阶层向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过渡,不是户口的“农转非”。

而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机理,要求赋予农民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权益,消除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

农民市民化的完成,应当以农民与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生活习惯、政治参与意识,没有心理隔阂,农民可以参与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标志,或者可以变相的说是就地城市化。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丢弃。

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各地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

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因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也就是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会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越大,速度加快,会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

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占地规模扩大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在: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了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②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已经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用水),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灾害性事件增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的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速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涌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失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给以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①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得是人口密度加大,绿地严重缺乏的效应,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下降。

而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表征。

园林绿地是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中生态价值最高的部分。

最主要是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也显得日益重要。

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也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需的。

绿色植物具有维持二氧化碳一氧气平衡,吸滤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灭细菌、衰减噪声、改善小气候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关注经济,忽视生活质量,城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②城镇空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空气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数据不容乐观。

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

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人体持续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并出现一些症状(如咳嗽、流泪、胸闷等)。

当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会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和死亡。

空气污染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另外,根据空气污染物特点和浓度的不同,还可导致其他的疾病。

③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改变,道路及下水管网建设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大,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

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生活污水相对增多。

粗放型的工业发展,大量的污染工业布局在城镇周围和水源地,对城市供水造成巨大威胁,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工业废水等无机物污染、工业污染排放等潜在的有机污染,造成城镇供水的三大污染物。

就算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因城镇化率较高,竟然也沦为缺水之地,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

④噪声污染增加城镇道路拥堵,交通繁忙,产生交通噪声;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及其他操作程序产生工业噪声;来自建筑施工现场和各种建筑机械工作时产生建筑噪声;人口高度聚集,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生活噪声。

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2/3的城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不仅会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胃肠消化系统,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还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