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_高静
侧柏叶总黄酮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侧柏叶总黄酮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王莲萍;张莲珠;李庆杰;袁媛;赵全成【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for CACUMEN PLATYCLADI flavone. [Method] The total flavone contentrnin CACUMEN PLATYCLADI and the content of biflavone in Amentotaxus argotaenia were determined with UV and HPLC. [ Result] The linearrnrelationship of quercetin was good when quercetin was at the range of 0. 002 08 -0. 020 8 mg/ml (r = 0. 999 3) ,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rn98. 00% and RSD was 1.98% (n =6).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of amentoflavone was good when amentoflavone was at the range of 0. 13 -1.rn3 μg (R = 0. 999 7) ,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 266% and RSD was 1.46% ( n = 6 ). [ Conclusion ]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ccuratern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 it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ACUMEN PLATYCLADI flavone.%[目的]建立侧柏叶总黄酮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侧柏叶总黄酮中的总黄酮含量及穗花杉双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0.00208~0.020 8 mg/ml范围内槲皮苷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00%,RSD为1.98%(n=6);在0.13 ~1.3 μg范围内穗花杉双黄酮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66%,RSD为1.46%(n=6);[结论]该方法简便、精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4【总页数】3页(P11996-11997,12010)【关键词】侧柏叶总黄酮;质量标准;UV;HPLC【作者】王莲萍;张莲珠;李庆杰;袁媛;赵全成【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117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1171;吉大白求恩制药厂,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32侧柏叶(CACUMEN PLATYCLADI)为柏科(Cupressaceae)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枝梢及叶[1]。
柏树花粉主要致敏蛋白Cup a 1的分离纯化

•论箸・柏树花粉主要致敏蛋白Cup a1的分离纯化陈晴,岳诗雨,张晓楠,何韶衡作者单位:110034沈阳,沈阳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沈阳医学院药学院,辽宁省过敏性疾病过敏原致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陈晴,E-mail:*********************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1.01.002【摘要】目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柏树花粉主要致敏蛋白Cupal。
方法使用40mmol/LNH4HCO3缓冲液作为提取液对柏树花粉致敏蛋白进行粗提取,利用离子交换层析初步纯化其主要致敏蛋白Cup a1,收集400mmo^L NH4HCO3组分的洗脱液,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收集的组分进行鉴定。
结果柏树花粉有20余条蛋白区带,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相对分子质量43000的蛋白组,主要集中在皿峰。
结论初步分离纯化及鉴定了柏树花粉主要致敏蛋白Cup a1,为临床过敏原致病机制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柏树花粉;Cup a1;离子交换层析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04093);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20-BS-266);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0550052);沈阳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186068)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ajor allergen Cup a1of Cypress pollen CHEN Qing,YUEShi-yu,ZHANG Xiao-nan,HE Shao-heng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Department of Pharmac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Key Laboratory of Research on Pathogenesis of Allergen Provoked Allergic Disease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11003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Qing,E-mail:chenqing.0906@[Abstract]Objective To extract,isolate,and purify major allergen Cup a1of Cypress pollen.MethodsThe allergenic proteins of Cypress pollen were extracted by using40mmol/L NH4HCO3buffer solution as crudeextract buffer.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for purification of major allergen Cup a1.The eluate of400mmoL/L NH4HCO3was collected.The purifi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Results20protein bands were separated from extract of Cypress pollen by using SDS-PAGE.The43000protein were eluted in peak皿of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Conclusion Cup a1,the major allergen of Cypress pollen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providing basis for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Key words]Cypress pollen;Cup a1;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Fund program: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804093);PhD Start-up Foundation of LiaoningProvince(2020-BS-266);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20180550052);Science andTechnology Foundation for the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20186068)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当前世界性的卫生学问题[l]o柏树花粉(Cypress pollen)是引起季节性过敏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国内外对柏树花粉致敏蛋白组分的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不尽相同[2]o为了减少在主要过敏原水平上引入任何可能的人工制品的风险,开发快速的提取方法,得到主要的过敏原富集物是研究的关键,可对当地过敏性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裸子植物门—裸子植物分类(药用植物识别)

松科植物的繁殖方式
代表药用植物:马尾松
马尾松树皮为红褐色,呈不规则长块状裂。叶针形,2针一束,叶细 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雌球花单 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大孢子叶的鳞脐微凹。
裸子植物分类 —麻黄科
麻黄科植物
麻黄科仅有麻黄属,约40种。 生于荒漠及土壤瘠薄处。主要分布 于亚洲、美洲、欧洲东南部及非洲 北部等干旱、荒漠地区。我国有 12种及4变种,药用15种,分布较 广,以西北各省区及云南、四川、 内蒙古等地种类较多。
麻黄科植物特征
木质部内有导管。叶小,鳞片状, 基部鞘状。球花单性异株。雄球花由数 对苞片组合而成,每苞1雄花,花外包有 膜质假花被。雌球花亦由多数苞片组成, 仅顶端1~3苞片内生有雌花。各生1胚 珠,胚珠外包囊状、革质的假花被。
苏铁科代表药用植物
苏铁(铁树),常绿木本植物,叶大, 多为羽状复叶,集生于树干上部。以叶、 根、花及种子入药。四季可采根、叶, 夏季采花,秋冬采种子,晒干。
叶:收敛止血,解毒止痛。 花:理气止痛,益肾固精。 种子:平肝,降血压。 根:祛风活络,补肾。
裸子植物分类 —银杏科
银杏科植物
银杏,俗称白果,公孙树。最早 出现于 3.45 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 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至 50 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 球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 种,银杏为银杏科唯一生存的种类, 唯有我国有自然分布。被称为 “植物 界的大熊猫”。
红豆杉属
红豆杉属植物又通称紫杉,共11种,中国产4种1变种,属均为常绿乔木。
白豆杉属
桂花精油的萃取技术分析与桂花纯露的提取工艺优化

桂花精油的萃取技术分析与桂花纯露的提取工艺优化周晓静,乔永旭,周静,孙欣,姜婷婷,沈碧君,张永平(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桂花因其“清芬袭人,浓香远逸”的独特迷人香气,常被提取为桂花精油、浸膏或精油后用作高档天然香原料,产品被应用于食物、药用、美妆等行业。
桂花品种多样,大多花期较短,在生产中有多种提取工艺,主要包括精油萃取的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法、酶制剂辅助提取法及微波辅助提取法等。
不同工艺的提取率不同、提取物的香气与品质差异也较大。
针对这种现状,将对桂花精油与纯露在实验研究和工业生产的提取技术、生产工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总结每种方法技术的优点及不足,并对不同提取方法的产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充分利用我国本土桂花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花;精油;纯露;萃取技术;提取工艺中图分类号:TQ6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8-0196-030引言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是木犀科木犀属的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喜光,较耐阴,喜温暖,不耐严寒,适宜酸性土壤,怕积水。
它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桂花树,在黄河以南地区可露地种植。
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因其形美、常绿、花香在城市园林中应用普遍,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地。
中国的桂花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的桂花种植面积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桂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2016年,中国桂花种植面积为366200hm2,桂花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246亿t。
此外,我国食用桂花历史悠久,屈原在《九歌》中就有“援北斗兮酌桂浆”之句,说明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把桂花制成佳酿了,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均是中国特有食品。
因其富含多糖、多酚、黄酮、萜类、色素类等多种有效成分,故桂花及其制品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止咳化痰、缓解口臭、抑菌等功效,古人将桂花封为“百药之长”。
挑战杯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起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参赛。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1件。
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发起院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并最终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终审的结果是,参赛的三类作品各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且分别约占该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竞赛的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五届“挑战杯”一等奖获奖名单清华大学浦志勇《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清华大学白继红蛋白质去折叠与折叠机制的研究清华大学陈益钢基于界面设计的多层膜技术获得新型合金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侧柏叶中黄酮的提取及其在功能化妆品中的应用 综合实验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综合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侧柏叶中黄酮的提取及其在功能化妆品中的应用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同组人:指导教师:开题时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室目录摘要 (2)1 绪论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仪器和药品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药品 (4)4 实验过程 (4)4.1 侧柏叶中黄酮的提取及定性分析 (4)4.2 侧柏黄酮洗发香波的配制及性能定 (6)4.3 侧柏黄酮雪花膏的配制及性能测定 (7)5 结果与讨论 (7)5.1 侧柏叶中黄酮的含量 (7)5.2 侧柏叶黄酮提取物的紫外—可见分析 (8)5.3 洗发香波和雪花膏的性能测定 (9)6 结论 (10)参考文献摘要采用超声波法、索氏提取法等方法从侧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并根据不同溶度的黄铜提取液对应不同的吸光度,作出标准曲线,得出吸光度关于浓度的方程,然后再测得侧柏提取液的吸光度,根据方程计算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激活毛母细胞和促进血液循环,使毛发生长能力衰退的毛囊复活和促进血液循环后补充营养成分而发挥出养发、生发的作用。
去屑止痒的机理在于抑制头发表皮细胞蜕化的速度,延迟脱落,减少脂溢性皮肤病的产生。
同时它还有很好的美白效果。
因此,广泛应用于洗发香波和雪花膏的制备中。
关键词:侧柏;黄酮类化合物;洗发香波;雪花膏1 绪论侧柏系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别名扁柏、香柏、片柏、片松。
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山坡[1],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侧柏叶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肺炎、痢疾、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侧柏叶的疗效作用主要是通过存在其中的黄酮类物质起作用的。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柏树种子的药理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研究

柏树种子的药理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研究柏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其种子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柏树种子药理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其潜在的医药价值。
首先,柏树种子是提取药理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柏树种子中富含的有效成分包括挥发油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类、三萜类、萜类、甾醇类等。
这些物质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物研究中。
为了提取柏树种子中的药理活性物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乙醇浸提、超声波提取、热水浸提等。
其中,乙醇浸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优势在于提取效果稳定,适用于大规模提取。
超声波提取法则具有提取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
热水浸提法则是一种传统的提取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对活性成分的保护较好。
提取后的柏树种子提取物可以通过分离和纯化的方法,进一步获取单一的药理活性成分。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层析分离、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
其中,层析分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根据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亲和性不同,分离出具有药理活性的目标化合物。
液-液萃取则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不相溶溶剂中的分配行为,实现物质的分离。
固相萃取是一种通过固相吸附剂吸附目标物质,再利用适宜的溶剂洗脱的分离方法。
通过提取和分离方法,柏树种子中的药理活性物质已经被成功地提取和分离出来。
研究表明,柏树种子中的黄酮类、三萜类和甾醇类等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预防和治疗。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感染、病毒感染和肿瘤的治疗。
甾醇类化合物则具有降脂、抗病毒和抗肿瘤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和肿瘤的治疗。
此外,柏树种子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提取物的安全性和剂量应该得到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在柏树种子的药理活性物质提取与分离研究中,乙醇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和热水浸提法是常用的提取方法,层析分离、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是常用的分离方法。
侧柏叶的研究进展

[41] 刘 文 , 冯 泳.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汤 中 药 效 物 质 的 正 交 试 验 筛 选.中 草 药, 2005, 36( 1) : 51
[42] 刘文, 冯泳, 张新凤, 等.用药效指标筛选小半夏加茯苓颗粒剂的 工艺.中药材, 2000, 23( 4) : 222
[43] 刘文, 冯泳, 张新凤, 等.小半夏加茯苓汤颗粒剂临界相对湿度的 测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2( 3) : 58
[44] 李 江 , 冯 泳 , 邱 德 文 , 等.小 半 夏 加 茯 苓 汤 口 服 液 制 备 工 艺 的 研 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0, 6( 4) : 19 第 一 作 者 : 冯 泳 ( 1964- ) , 女 , 教 授 , 研 究 生 学 历 , 中 医 方
抗肿瘤活性等作用。今后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以明确侧柏叶炒炭炮制工艺及作用机理, 深入揭示炒炭共性技术的科学内
涵, 建立科学规范的炒炭饮片炮制工艺, 提出国内外均能接受的中药材炒炭饮片质量标准及先进的检测手段, 为国家药典
制定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侧柏叶 炮制 质量标准 中药化学 药理学 治疗应用 综述
炮 制 对 侧 柏 叶 化 学 成 分 会 产 生 影 响 。如 孙 立 立 等 [9]用 多 种 柱色谱技术对侧柏叶制炭后新产生的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 和结构鉴定 , 并用 HPLC 方法对生品及不同程度的炮制品中 该成分的含量与槲皮苷的含量等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发 现侧柏叶制炭后产生了新的成分槲皮素, 槲皮素的含量可以 明显的指示侧柏叶炭的炮制程度, 槲皮素可作为侧柏叶炭含 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 2 质量标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66#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
体基因序列的分析相吻合, 支持将杉科、柏科合并为
广义柏科的观点, 同时李春香等还提出了对进化速
度较快的 rDNA 基因序列的进化速率进行测定, 以
揭示柏科各属之间的系统关系。
柏科 ( Cupressaceae) 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杉纲, 约 22属 150种, 主要分布在东亚、北美西南部、澳大利 亚及其周边群岛。我国共有 9属 30余种, 南北均有 分布142。自 1830年 Bartling 建立柏科以来, 许多学 者对其分类进行了研究, 其中 L i的系统应用最为广 泛, 他根据可育球果种鳞的着生方式将柏科划分为
一单系群又分为两个支系, 南半球的各属组成 C a-l litro ideae, 北半球的各属组成 Cupresso ideae。李春香 等192对杉科与柏科的 28S rDNA 基因的部分序列进 行 PCR 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 并用 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 研究结果与叶绿
作者简介: 高静 ( 1984-) ,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T e:l 13585170232, E-m ai:l jinggao621@ 163. com。 * 通讯作者: 丁安伟 ( 1950-)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工艺及新药研究; T e:l 025-85811523, E-m ai:l aw d ing105@ 163. c om。
分离得到山柰素、槲皮素、胡桃宁。赵军等1242从新 疆圆柏叶中分离出柏木双黄酮、柏木双黄酮 4c, 4Ê二甲醚、穗花杉双黄酮、罗汉松双黄酮 A、儿茶素、槲 皮素、异高黄芩素 7-O-B-D-木糖苷、杨梅素 3- O-BD-葡萄糖苷、芦丁等 9个黄酮类成分。
表 2 柏科药用植物 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植物来源
Cupressus L inn Cham aecyp ar is Spach
东亚、北美、地中 海, 我国 5种
北美、东亚, 我国 台湾 2种
Fokien ia H en ry e t T hom as
1 种, 特 产 于 我 国, 长 江 以 南 各 地
圆柏 圆柏属 亚科
Sab ina M ill
西北西部及西南 高山, 我国 15种
酯、B-谷甾醇、圆 柏醇、反式 璎珞酸、蔗糖。许剑峰 等 122, 232从昆明 柏枝叶 中分离 鉴定了 柳杉酚、( 7S, 8S) -3-甲氧基 3c, 7-环氧-8, 4c-氧化新木脂素-4, 9, 9c-三醇 和 没食 子 酸, 从干 香 柏枝 叶 中分 离 得到 ( 7S, 8S)-3-甲氧基-3c, 7-环氧-8, 4c-氧化新木脂素4, 9, 9c-三醇、槲皮素-3c-甲氧基-3-O-A-L-阿拉伯呋 喃糖苷和槲皮素-3-O-A-L-阿拉伯呋喃糖苷。闫海燕 等 采 1292 用活 性示 踪法, 从砂 地 柏 ( Sabina vulgaris Ant1) 果实中分离鉴定出 6种萜烯类化合物: 4-表松香醛、7, 13-松 香二烯-3-酮、4-表-松香醇、日本扁 柏酮、B-谷甾醇和豆甾醇。 3 药理研究 311 抗炎、抑菌作用 L ee H-K 等 1302 从侧柏叶中 分离出伞花酮、芹黄素等成分, 对 TNF-A在 TH P I炎 症细胞上诱导的粘附分子表达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梁统 等1312 研 究 发 现, 侧 柏 总 黄 酮 对 Ca2+ 载 体 A23187诱导的中性白细 胞 5-HETE 的生物合成具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 胞内游离 C a2+ 水平的增高, 从而抑制 5-脂氧合酶的 活性, 阻断白三烯类化合物的合成。李园园等 采 1322 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测定发现侧柏叶乙醇提取物对 苹果腐烂葡萄病菌、葡萄黑痘病菌、葡萄白腐病菌和
从 DNA 水平上探讨杉科、柏科之间及它们内部 各属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许多分类学家主张把柏科、杉科合并为广义的柏科。 T sum ura等 172用 PCR-RFLP 方法分析了叶绿体 6个
基因 ( frxC、rbcL、psbA、pabD、trnK 和 16S) 限制性内 切酶酶切片段的长度多样性, 研究结果表明杉科、柏 科为一单系群, 杉科的主要类群先分化出来, 柏科是 产生于杉科的一个分支。 G adek等 182全面分析了杉 科、柏科所有属的叶绿体基因序列 m atK, 并阐明了 它们各属之间的关系, 即杉科与柏科为一单系群, 这
目前作为药 用的柏科植物 主要有侧柏 ( P laty-
cladus orientalis( L1) Franco ) 、圆柏 ( Sabina chinensis
( L1 ) A nt) 、扁 柏 ( Cham aecyparis obtusa ( S ieb1 et
Zucc1) Endl) 、刺柏 ( Junip erus f orm osana H ayata)、龙
[ 15]
刺柏
泪 柏醇
[ 16]
菖 蒲萜烯
[ 16]
B-桉叶油醇
[ 16]
榄 香醇
[ 16]
C-杜松醇
[ 17]
A-杜松醇
[ 17]
新疆圆柏
桧烯
[ 18]
松 萜醇乙酸乙酯
[ 18]
朝鲜崖柏
B-侧柏酮
[ 19]
乙 酸龙脑酯
[ 19]
榄 香醇
[ 19]
小 茴香酮
[ 19]
4-萜品醇
[ 19]
213 有机酸 K oo K A 等 从 1252 侧柏叶中分离得到 5个新的化合物, 分别为 15-甲氧基松脂酸、内异海
柏木亚 科 ( Cupresso ideae) 和澳 洲柏亚 科 ( C allitro-i deae) , 两个亚科的划分与其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柏 木亚科的 9属均分布于北半球, 除香漆柏属 ( T etraclin is)外, 澳 洲柏亚 科的其 余 10 属均分 布于 南半 球152。而传统 分类 则将 柏科分 为侧 柏亚 科 ( Thujo ideae)、柏木亚科 ( Cupressoideae) 和圆柏亚科 ( Jun ipero ideae), 见表 1162。
[ 47] 马莉, 唐健元, 李祖伦, 等 1 板蓝根 多糖分 离纯化 及其
性质的研究 1 中草药, 2007, 38( 8): 1143-11461 [ 48] 王樟, 许时婴 1 不添加 蛋白酶 从百合根 茎中提 取分离
纯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 1 浙江大 学学报: 农业 与生命 科学版, 2004, 30( 2): 159-1631
( 2008- 06- 02收稿 )
柏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高 静, 单鸣秋, 丁安伟* , 张 丽 (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 柏科 ( Cupressaceae)属于裸子植物 门松杉纲, 具有止血、镇咳祛痰、扩张支 气管、抑菌、抗肿瘤、抗氧化等 广泛的生物活性, 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随着对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研究的深入, 柏科 植物必将具 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将近年来国内外 学者对柏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进行文献综 述, 以 期为该科植 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 开发利用提供较为全面的依据。柏木 柏Biblioteka 属 亚科扁柏属福建柏属
拉丁名
种数及分布
P latycladus Spach
1 种, 特 产 于 我 国, 南北各地
T hujop sis Sieb1 et Zucc
主产 于 日 本, 我 国 1种
T huja L inn
北美 及 东 亚, 我 国 2种
Calocedrus Kurz
云南、广西、台湾 等, 我国 2种
刺柏属 Junip erus L inn
亚、欧、北 美, 我 国 3种
2 化学成分研究 211 挥发油 近 年来, 采用水蒸 汽蒸馏技 术, 经 GC-M S、13 C-NMR、1H-NMR、IR 等分析鉴定柏科植物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为萜烯类, 其它成分为烷烃类、 醇类、酚类和酯类等, 见表 2 。 110-192 212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及双黄酮类在柏科植 物中普遍存在, 主要含有柏双黄酮、扁柏双黄酮、松 黄素、穗花杉双黄酮等。N akanish i T 等 将 1202 北美西 部圆柏 ( Juniperus occiden talis) 叶乙醇提取物经不同 配比的氯 仿-甲醇-水洗 脱的 第 8 部分 上反 相 ODS 柱, 得到双黄酮柏黄素和阿曼托黄素。王武宝等 1212 从新疆圆柏枝叶中分离得到一黄色粒状结晶和淡黄
Journa l o f Ch inese M ed icina lM a teria ls 第 31卷第 11期 2008年 11月
# 1765#
[ 45] 高丽君 1 白首乌可溶性 多糖提 取工艺、分 离纯化 及免 疫功能研究 1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1
[ 46] 赵宇, 李俊卿, 张立新, 等 1 海蒿子多糖 DE I、DEII组分 的分离 纯 化 及 单 糖 组 成 分 析 1 海 洋 科 学, 2006, 30 ( 9): 6-81
关键词 柏科; 化学成分; 药 理作用;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282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454( 2008) 11-1765-05
柏科植物是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 叶交互对生 或轮生, 稀螺旋排列, 鳞形或刺形, 异型或单型, 雌雄 同株或异株。该科植物对气候和土壤有较强的适应 能力, 是传统的优良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 其根、茎、 叶、枝均可入药, 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如以 侧柏叶入药 的方剂 早在汉 代张仲 景 5金匮 要略方 论 6中就有记载 112。柏科其它药用植物在古代本草 中也有记载, 如 5晶珠本草 6122: / 圆柏子开闭, 解热, 利肺肝胆病, 关节炎。刺柏叶清热, 治疔疮, 炭疽。0 5四部医典 6132: / 刺柏叶, 解肾热, 治炭疽。0现代研 究发现该科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化 合物、萜烯类和酚类化合物、有机酸、多糖、木脂素、 鞣质、树脂、无机元素等, 具有止血、镇咳祛痰、扩张 支气管、抑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现 将近年来柏科植物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植物分类及药用植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