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谷风详析]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ppt课件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ppt课件

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尽可能延长产业
链,以提高产业素质。(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优先发展主导产业,
强化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PPT课件
14
三、理论基础
3.3 发展理论
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PPT课件
15
三、理论基础
旅游地生命周期
游客量
接待容量 饱合域
发 展
PPT课件
43
六、布局模式
成都市都市旅游开发“三圈组合”空间功能分布
PPT课件
44
六、布局模式
大连市环城游憩带圈层地域空间结构
PPT课件
45
六、布局模式
6.4 网络布局模式
在布局框架己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 域,进一步开发就可以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 造现代产业布局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布局结构必须同时具备 三大要素:
空间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来说,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 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 济布局,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空 间体现。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 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 态效益。
PPT课件
50
本章难点
旅游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模式
PPT课件
3
第六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内容框架
一、旅游地域结构 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 三、理论基础 四、现实依据 五、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原则 六、布局模式
PPT课件
4
一、旅游地域结构

森林峡谷景区的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策略

森林峡谷景区的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策略

究竟森林峡谷景区的旅游规划如何进行空间布局?旅游规划专家解释:“森林峡谷景区的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是将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作为东部地区整合手段,涵盖黄河沿岸各风景旅游资源,并纳入东部地区其它优势资源。

”风景区内主要风景名胜资源包括黄河大峡谷、太子滩、万家寨水库、包子塔、十二连城黄土地貌、十二连城遗址、胜州榆林故城、渔渡胜景、河口、大宽滩、小宽滩、城湾、喇嘛洞、城坡古城等。

设想中的准格尔黄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包括十二连城景区、黄河峡谷、大路、龙口景区等四个景区,其中以黄河峡谷—万家寨景区为主景区,其它三个景区各包括各自相关乡镇内的重要风景旅游地。

该风景名胜区具备开放性,当东部其它乡镇发掘出有价值的风景资源后,可以直接纳入,成为新的景区,内蒙古的风景名胜事业在全国几乎是最落后的。

全国17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内蒙古仅有扎兰屯一处,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仅优于上海(上海0处)。

规划组认为,准格尔黄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具备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条件,并有可能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强力提升准格尔旅游业的同时,也能为内蒙古风景名胜事业做出贡献。

森林峡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概念是旅游业中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如果准格尔黄河峡谷风景名胜区能申报成功,无疑将给准格尔旅游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准格尔黄河峡谷风景区的概念范畴内,可以建设以下项目:太子滩商务休闲度假区、包子塔石寨风情旅游区、万家寨水库休闲区、巨合滩生态农业旅游区、北部沙地观光旅游区、准格尔农业生态园区等等。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解析(doc 8页)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解析(doc 8页)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空间分布和区域内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依据旅游景区分布率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山东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的布局、规模等空间属性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科学地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总结旅游景区的分布规律,对构建区域旅游业有效空间模式、指导区域旅游业合理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以全国范围内的某类型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如吴必虎等揭示了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2];卞显红测定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上和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类型[3];谢志华等分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4],指出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5];朱竑等则探讨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对其分布格局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6]。

中微观尺度上省市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申涛等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7];黄远水等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空间结构类型[8];袁俊等分析了武汉城市圈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与分异特征[9]。

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摘要:旅游结构的优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秦皇岛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其与更大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衔接,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运用分形理论对秦皇岛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景区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关联维数的测算显示了景区之间需要加强自组织优化功能;最后,提出“两中心区”和环形的交通系统是本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秦皇岛市;分形理论;聚集维数;关联维数一、引言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热潮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旅游城市实现跨越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秦皇岛市也被列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响应国家的宏观政策并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2013年秦皇岛市政府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口号,明确提出要找准沿海地区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结合点,提出要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

本文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秦皇岛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程度,以期为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实现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不仅会影响旅游活动质量,还会影响旅游景区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20世纪80年代末期,Bruce ne提出分形方法能够对传统的统计分析补充完善,并认为运用分形方法进行景区开发布局能够提升经营的审美价值。

Andreas C W Baas采用分形方法对沿海地貌沙丘植被景观环境进行了模拟,Isabelle Thomas等运用分形理论对瓦隆地区的景观空间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陈彦光等学者将分形的思想运用到分析旅游行为和旅游风景地的美学实质中,戴学军、李凤华分别对南京市和吐鲁番的景区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高原衡、崔大树和孙杨等学者运用分形理论分别以桂林市和湖州市景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林岚、杨蕾蕾、唐得昊、戴学军等用分形理论研究了福建省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子系统空间结构对的耦合与优化;陈建设、朱翔、徐美基于分形理论,以湖南省为例研究了该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国家公园分区
公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用以保证 公园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保持在野生状态,把 人为设施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是把公园作为科研与教育 中心,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 保护性低密度的利用。 一般将国家公园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 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中心区 和一般控制区。
Lue,Crompton,Fresenmai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的几个
旅游布局模式
2沿途
2
3基地
4
3
4区域周游
1
旅游中心
1单一旅游地
5
5短途环游
双核布局模式
1974年Travis提出 “双核原则”。这种 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 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 一种商业纽带,通过 精心设计,服务集中 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发展的梯度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 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 由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向周围呈递减分布。 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梯度进 行适度的布局。
增长极理论
所谓增长极,是指在不发达区域布若干个点,资 源、人口 向点上集聚,迅速形成体制、科技、人 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不发达区域 的 “领头”和支柱。这样,既有发达地区梯度推 进的“线”的延伸,又有不发达地区培育增 长极 的“点”的支撑,以点线结合的双向互动,牵引 不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区 际差距。
第四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 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二、全域旅游传达出旅游产业的新观念
(一)全新的资源观 旅游吸引物的类型更丰富、更广泛,吸引物自身与吸引物所 处的环境能融合在一起,否则吸引物就像没有生命力的展览品, 因此,乡村旅游需要厘清自身资源特色。 (二)全新的产品观 全域旅游的产品观是内容全面并且融合度高的产品,生活在
旅游环境中的居民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居民和旅游者的参与度高 低是衡量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37
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同一城市周边不同乡村旅游点的客源 市场是公用的,乡村旅游地与所依托的城市联系紧密,形成了 “点—轴”式乡村旅游结构,即以中心城镇为集聚点,以交通干 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 线”为发展轴。“轴”是“点”上社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的路 径。也就是说,在行政区划范围内,乡村旅游主体是以“点— 轴”的形式进行空间扩散,形成不均衡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
五、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一)创建“以点带面”的空间发展格局 因为传统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传统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的 影响较大等因素的制约,乡村旅游资源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全域 旅游背景下,要想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必须“以 点带面”,对优势地区予以重点发展。政府在进行资源分配时, 要以中、东、西南部为主,并以其为优先发展区域,有效利用这 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创新性旅游资源项目,对当地自然环境 予以合理开发,促使当地的乡村旅游业真正获得利益。在这一过 程中,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在乡村旅游业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避免过度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西北、北部的乡村旅游业,要以产业的深度开发为重点, 特别是对那些拥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有效开发,从而 对这些地区景点距离较远的问题进行弥补。所以,对那些条件相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以河南省新县为例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以河南省新县为例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Regional Scenic Areas——A Case Study of Xinxian in
Henan Province
作者: 胡涛 乔旭宁 顾羊羊 于吉涛 彭阿辉 呼延开放
作者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出版物刊名: 资源开发与市场
页码: 366-37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旅游资源 交通网络 空间结构 优化整合 新县
摘要: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