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合集下载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 摘要 】 本文在分析 国内外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 , 以中原城市 群为 例, 探讨 了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间结构 的模
式 和优 化 问题 , 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善 和 空 间 结 构 的 重 组 与 优 化促 使 中 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想 的 发展 模 式 。 并
影 L 。对 旅 游 系统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把 握 及 其 在 旅 游 规 划 、 l J 开 发 、 理 中 的 应 用 , 旅 游 地 理 学 研 究 的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旅 游 管 是
因此 , 在对 区域旅 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优化之前 , 必须首 先确定 该区域旅 游发展演化所处 的阶段及其 采用的模 式。根 据旅 游地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特 征和不 同演 化阶段 的特征 , 可 以把区域旅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发展 演化 的模 式分 为凝 聚模 式
维普资讯

l 4・
跨世纪
20 0 8年 6月 第 1 6卷第 6期
CosC nuyJn 0 8 V l 6 o6 rs etr ,ue2 0 , o 1 ,N .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问结构模式 与优化
— —
以 中 原 城 市群 为 例
郭影影 李永 文 ( 南大 学环 境 与规 划学 院 , 河 河南 , 封 ,7 0 4 开 4 50 )
( )放 射 模 式 ( ) a、 b 以及 扩展 模 式 ( ) 三 种 类 型 。其 中 , 聚 c 凝 模 式 主要 形 成 于 起 步 阶段 的旅 游 地 域 系 统 , 射 模 式 则 对 应 放
系统空 间结构模式 的建立能够为旅游 目的地 的发展提供关键 性答案 。因此 , 加强 区域旅游 系统空 间结 构 的研究十分重要 。 作为我 国传统旅游 目的地 , 中原 城市群 地 区在 河南 省乃 至全 国旅游经济发展 中都 占有重 要地位 。研究 中原城市群旅 游系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的地 的发展 提 供 关 键 性答 案 。 因此 , 强 区域 旅 加 游 系统 空间结 构 的研 究十分 重要 。
发展 的实 际状 况 , 较 于 哈格 特 的空 间结 构模 式 相 和 冈思 目的地 带 模 型 更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和 可 操 作
性。
作 为我 国传 统 旅 游 目的地 , 中原城 市 群 地 区
[ 稿 日期 】 0 80 — 3 收 2 0 —80
发 展演 化所 处的 阶段及 其采 用 的模式 。根 据旅 游
地 域系统 内部 的结 构 特 征 和 不 同 演 化 阶段 的 特 征 , 以把 区域 旅 游 系 统 空 间 结 构发 展 演 化 的模 可 式 分 为凝 聚模 式 ( ) 放 射 模 式 ( ) 及扩 展 模式 a、 b以 ( ) 如图 1 三 种类 型 。其 中 , 聚模 式 主要 形 c。( 。 ) 凝 成 于起 步阶段 的旅 游地 域 系统 , 放射 模式 则 对 应
旅游 业总 是在 不 断 发 展 演化 的 , 历 一 种 由 经
不发 达 向发达 、 由不 成 熟 向 成 熟 状 态 的 演 化 过 程 。
旅 游空 间结 构 , 化旅 游业 发展 的相关 问题 。 深
旅 游 地域 要素 在 空 间上 的不 同分 布 与 组合 , 使得 旅 游 地域 系统 有 着 丰 富 多样 的 内部 形 态 和 结 构 ,
优 化 问题 , 并通 过 旅 游 线 路 体 系 的 完 善 和 空 间结 构 的重 组 与 优 化 促 使 中原 城 市 群 旅 游 区 演 变 为 较 理 想 的发 展 模 式 。
[ 关键 词 】 域 旅 游 系统 ; 间 结构 ; 式 ; 化 ; 区 空 模 优 中原 城 市 群 [ 图 分 类 号 】 529 中 F9 .9 [ 献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6 1 30 20 )50 0—4 17— 3 (080 —120 5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 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 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 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 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2.1.3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网络要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可编辑ppt
17
三、理论基础
3.4 增长极理论
在旅游布局规划中,应注意对旅游发展增长极的培 植,借此带动整个旅游地区的发展。在旅游发展布局中, 往往对那些旅游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旅游风景区或中心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 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进行重点开发,并以此带动其它旅游风景区、旅游景点 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旅游地的旅游发展。
47
七、空间布局案例
选择中心依托城市:增长极 选择骨干型旅游景区:基本骨架 选择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城镇 形成旅游片区:明确主题、主导产品 选择主要发展轴线:旅游廊道 确定以上要素的发展战略思路
可编辑ppt
48
可编辑ppt
49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课后作业
1. 什么是旅游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 2. 旅游空间布局旨在解决什么问题? 3. 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 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5.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6.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是什么?
空间布局是指产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来说,是指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在 地域空间上的集中和分散情况。
产业空间布局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 济布局,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空 间体现。
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 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 态效益。
主题定位主导产品资源整合三层相互关系二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二二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旅游空间布局的概念三三理论基础理论基础3131区位理论核心思想核心思想11指因为地理上的靠近性而拥有的某些斱面优势这种地理上的靠近性可以指交通便利接近客源市场戒其他斱代表性理论代表性理论2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三三理论基础理论基础313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应用区位理论的应用33应用亍指导选择有利的开发建设中心以构建优化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的开题报告题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旅游系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对于优化区域旅游格局、构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丽江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

同时,其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其区域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以丽江市为例,研究其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对于丰富丽江旅游业的理论知识、促进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1. 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理论的概述和相关研究进展;2. 丽江市旅游业的现状与空间结构分析;3. 基于GIS技术的丽江市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区域划分;4. 基于统计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分析;5.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对丽江市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启示;6. 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区域旅游系统演化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等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GIS技术对丽江市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布可视化和旅游区域划分;3.统计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检测:利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对丽江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研究意义:通过对丽江市旅游业的空间结构演化分析,可以了解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区域发展状况,并探讨影响丽江市旅游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规律和趋势。

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促进丽江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区域旅游城市,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区域旅游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系统 的 内部 形 态 结 构和 不 同 发展 阶段 的 特 征 , 区域 旅 游 空 把
间结 构 演 化 模 式 分 为 点 状 模 式 、 射 模 式 、 聚 模 式 和 扩 展 放 凝 模 式 4种 类 型 。 以 江 西 旅 游 发 展 为例 , 革 开 放 至今 江 西 省 改
旅 游 空 间结 构 模 式 经 历 了 点 状 、 射 和 凝 聚 模 式 , 在 区 域 放 存
们 强调 了 在 旅 游 行 为 中 边 缘 地 区 对 核 心 地 区 的 依 赖 ; 时这些 模 型也 被 广泛 应 用 到 旅 游 开 发 的 实 践 同 当中 , 如 , 例 韦弗 ( ae,19 ) 用 核 心一边 缘 理 Wevr 9 8 利 论模 型对 加 勒 比海 地 区的 特 立 尼 达 和 多 巴格 、 提 安 瓜 和 巴布达 群 岛进 行 案 例 研 究 ; 苏联 地 理 学 家 前
泰勒 ( hia e,16 ) 伦德 格 伦 ( udrn 9 3 、 C r tl s lr 9 4 、 L nge ,17 )
密 奥 塞 克 ( is c 9 6 和 格 奥 门 森 ( om e , M os ,17 ) e G r sn
18 ) 区位论 诞 生 之 E起 就 已经 将 其 应 用 到 游 憩 9 1从 t
于 核 心 一 边 缘 理 论 模 型 ( o e p e oe) 他 cr pr hr m d1, e i y
[ 金 项 目]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 一 五 ” 划 资 助 项 目“ 西 省 基 江 十 规 江
旅 游 空 间结 构 优 化 研 究 ” 项 目批 准 号 :6 J5 资 助 ( 0 Y 1)
结构 的进 一 步深 化 和 完 善 。因 此 , 强 旅游 系统 空 加

区域旅游时空战略:基于空间组织系统的理论分析

区域旅游时空战略:基于空间组织系统的理论分析

间 目标不 明确 , 区域 旅游 发展 时 空无 序现 象 比较 突
出, 迫切 需要加强对 区域旅 游发展 战 略的研究 。
纵 观 十年 来旅 游发 展 战略 的相关 研 究 , 淆战 混
略 与战术 之 间关 系者大 有人 在 。 战略是 目的 、 心 核
和理论 ; 战术是 方法 、 手段 和技术 。旅游 发展 战略的 制 定需 要 明 确 到底 要 解 决什 么 问题 ,达 到何 种 目 标 。至 于如何 去解 决 问题 和实现 目标 , 非 战略研 则
后 两者主要体 现 战术 。即便 如保继 刚先生所认 为 的
旅 游发展 规划 应将 战 略规划 和开 发规划 合 而为 一 , 也 不影 响 同 一篇 规 划 巨 制 中战 略 和 战术 的分 工 定 位 : 游发 展 战 略 的关 键是 时 空定 位 , 旅 战术 的 关键 是差异 化发 展 。本文 提 出区域旅 游 时空 战略概 念 , 试 图从 空 间组 织 系统 人 手 探讨 旅 游 发展 战 略 的核 心层 面— — 时空 战略 。区域旅游 时空战略是 区域旅 游 发展 战略 的时 空表现 形 式 , 区域 旅游发 展 战 略 是
二 、 游 空间组 织 系统 旅
式 。对 应 的空 问组织 系统 分 别 为 节点 系 统 、 点一 轴 系统 、 轴一 辐 系 统 、 路 系 统 、 网 系 统 、 心一 边 通 线 核
梁 滨 ( 中 范 学, 北 武 4 0 ;北 济 院, 北 武 4 2 ) 华 师 大 湖 汉 37 湖 经 学 湖 09 汉 3 0 05
刘 承 良 ( 中 范 学,北 武 4 0 ;北 学,北 武 4 0 ) 华 师 大 湖 汉 37 湖 大 湖 09 汉 3 6 02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第卷第期年月表市场导向型区域旅游业集聚模式类型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需求市场推动型中心腹地蛛网式企业间聚合模式集聚理论与集聚力客流推力城市体系规模经济外部性主要集聚地区城郊大中城市旅游市场典型代表地区南京路旅游商业集聚长三角城市群旅游集聚义乌小商品城主要集聚要素旅游购物系统综合性要素旅游购物完善程度高高一般集聚特征市场灵活性强流动快系统性中小企业居多集聚程度高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旅游企业聚合式集聚模式旅游企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下有相互联系的企业这些相关企业可能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由于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等原因依靠合作协议承诺与信任在某一地理区域动态聚集从而实现产业或产业链的动态平衡的企业集合体
区 域 旅 游 业 空 间 集 聚 , 以 旅 游 产 业 链 或 价 值 链 作 为 是
场环 境下 , 区域 旅 游 业 集 聚 的 规 模 受 到 本 地 承 载 能 力 的 限
纽带 , 在一定 的地域 空间范 围内通过 多 种旅 游业要 素 的有
效 整 合 形 成 具 有 ~ 定 规 模 、 定 的 空 间形 态 和 组 合 特 征 以 一
f r l s t n a di ut )a i -r ne h o i-pe a mbn ro e b i ) o a eteadrle dsy nd plyoi t tet rts c se l gp m t ypl y e a e t n r o c e d( us a s i o d o c.
sl eo ui a e bi rf t -o b ao . s d eC agag D l ei d epo d io sc e s 01 f rm- sm lgo ao cm i tn t i t hnjn - ea R g n a xl e uhⅡ dsa 】 ℃ o t s s n cr ni ue h d i t o n r n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

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

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

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

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

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

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回顾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

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

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

(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了旅游经济地区组织的基本规律。

2国内研究回顾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涉及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组织形态以及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例如,吴晋峰(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旅游系统构成、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黄泰、张捷、解杼、刘泽华(2003)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4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2004)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区域(TDD)进行了界定,得出其核心表现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3种空间要素,发现其中对旅游目的地区域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要素是高级别景区与旅游路径,二者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规模、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向;黄金火、吴必虎(2005)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

对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发展战略与对策等领域等方面。

例如,黄细嘉等(1999)对“京九”线的开通为江西旅游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毛端谦(2002)对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时序、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陈志军(2006)对江西省境外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总体来说,国内外研究偏重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单项要素,例如旅游资源、旅游流、空间发展战略与对策等个体,从系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甚少,而且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

二、相关概念解析1旅游系统国内外很多学者分别从旅游系统的功能、空间结构、旅游系统与系统所处环境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旅游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虽然各学者所处的研究阶段、研究学科角度不同,但关于旅游系统构成基本要素的认识是统一的,即旅游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等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

以吴必虎为代表的旅游系统结构模型,认为旅游系统应包括4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

2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多层次的,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它是指目的地、客源地及旅游交通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组合等关系及由此引起的旅游流的变化规律。

吴必虎在冈恩(Gunn)旅游目的地模型基础上,参考前人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将视点主要放在旅游目的地这一微观层次进行研究,将吸引物视为节点、目的地视为面域、交通线路视为连接,则旅游系统空间构成的各关键组成要素包括旅游目的地区域(TourismDestinationDistricts)、旅游区(TourismDistricts)、节点(Nodes)、区内路径(Routes)、人口通道(Gateways)和客源地市场(OriginMarkets)。

这六种要素是区域旅游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和形成模式如图1所示。

即在目的地核心吸引物影响下,游客通过对目的地的认同,从客源地市场经外部交通进入旅游目的地区域,凭借区域内部旅游路径对不同旅游区内的旅游节点进行访问。

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建立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4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和优化阶段;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不断的演化状态,并由不发达状态逐渐向发达状态过渡、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向演进优化的过程。

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内部结构是建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和依据。

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地域表现为不同形态结构,旅游发展重心、发展战略、发展机制也存在差别。

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

笔者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如图2所示。

1点状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起步阶段。

旅游活动首先在具有资源、客源和区位优势的零散景点产生,并带动和协调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大多是具有多中心型心理特征的探险旅游者或区域内居民,周边近程市场是其重要来源,旅游活动基本上属于自发状态。

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多,在简单的景区建设基础上,当地居民开始有意识提供简易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当地旅游业的主要构成因素,形成旅游产业体系的雏形。

但由于劳动力素质和服务状况差,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等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低下。

先天性资源优势突出、周边客源市场和交通相对便利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旅游目的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狭小,区域内各旅游景点数量少,远未形成规模;旅游开发处于R-P共生、彼此独立阶段,与客源市场、其他景点等域外联系松散,节点数目少,区域综合吸引力小;区内路径系统薄弱,旅游流向呈单向性;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弱,仅具有近程市场的吸引向性,且较为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明显,旅游业缺乏成熟稳固的产业链和横纵向联系,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有限。

2放射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阶段,是在点状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过渡阶段。

此阶段,在游客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得到深入,主要是旅游地域内外的路径系统、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

随着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深入,游客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旅游景区(点)的范围扩大,区域内数量增加。

客源市场仍然较依赖于近程市场,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渐趋明显,中远程客源主要通过旅游集散中心向各旅游景区(点)扩散,并成为区域内主要的客源市场,在空间结构上呈现放射状模式。

随着旅游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旅游经营商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旅游活动打破以往的自发状态,游客以旅游团队为主。

景区建设的深入、旅游设施的改善和旅游集散中心作用渐趋明显是该模式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其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旅游地内部所达空间范围有所扩大,区域内旅游景区(点)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处于分散状态,与客源市场以及相互间的联系不多,未形成规模效应;旅游景区(点)与主要客源地及旅游集散中心的可达性加强,但各旅游景区(点)间的互通性仍然较弱,旅游流向仍呈单向性;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诸如产品开发、宣传促销、人才培养、机构完善等软件设施虽然也得到了加强,但软件设施不完善仍然是主要问题,尤其服务水平是制约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旅游客源市场范围有所扩大,但仍以近程市场为主,市场发展潜力仍待挖掘;各旅游企业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日益明显,但规模偏小,呈现“散、小、弱、差”局面。

3凝聚模式该模式形成于旅游地域系统的相对成熟阶段。

此阶段为区域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阶段,旅游空间模式相对较合理。

“凝聚”,一方面是通过旅游路径系统将各旅游景区(点)联结在一起,再通过规划策划将其凝聚在一起形成旅游圈;另一方面是旅游产业链的凝聚,旅游“六大要素”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各企业间相互联系合作扩大,区域内出现旅游集散中心,带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旅游景区(点)内路径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各旅游景区(点)间路径系统在加紧建设中,通过产品策划与整体规划,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不断加深,在一些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差异性较大,区内外路径系统都较完善的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旅游圈,并在区域内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