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主要交通工具 蒙古马

合集下载

关于蒙古马精神小故事

关于蒙古马精神小故事

关于蒙古马精神小故事标题:蒙古马精神小故事正文:蒙古马是一种坚韧、顽强的马种,生长在蒙古高原上。

它们不畏寒冷、风雨和野兽侵袭,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蒙古马精神是蒙古马身上的一种精神和品质,它代表着顽强、坚韧、勇气和忠诚。

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蒙古马的精神。

有一次,一位牧民赶着他的马群在草原上行走,突然他发现其中一匹小马驹丢失了。

他赶紧四处寻找,但一直找不到。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草原上寻找,直到他发现小马驹躲在一个山洞里。

小马驹已经被饿得皮包骨头,它已经奄奄一息了。

牧民赶紧将小马驹救出来,并给它喂食。

几天后,小马驹终于恢复了健康,它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它的妈妈已经在草原上等它很久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蒙古马精神是一种不放弃、不屈服的品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蒙古马都会顽强地生存下来,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它们都会坚定不移地前进。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蒙古族人身上,他们有着勇敢、顽强、坚韧的品质,他们从不屈服于任何困难和挑战,他们一直保持着对家园、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拓展: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人的一种文化和传统,它代表着蒙古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庭的忠诚。

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蒙古马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家庭的重要财产。

他们对待蒙古马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呵护、照顾,而蒙古马也用它的忠诚、坚韧和勇敢为蒙古族人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荣誉。

蒙古马精神也是蒙古族人的精神支柱,它为蒙古族人提供了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蒙古马精神一直是蒙古族人的骄傲和自豪,它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蒙古族人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诗歌中的蒙古马及其时代精神

诗歌中的蒙古马及其时代精神

读·闻·观100一、草原英雄蒙古马1.诗史载马从古至今,但凡有人提及“马”,便有数不尽的赞美词句从诗歌中奔涌而出。

在古代,“披星踏霜千里行”,不倦地奔波是马的使命,作为交通工具日行千万里的是马;“驰骋于沙场不计功”,奋勇无畏地在疆场征战也有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多陪伴文人墨客游历遥远的山水、与中国古代文人为伴的依旧是中国之马。

2.长生天的神物——蒙古马蒙古人将骏马视为是长生天赐予的神物,蒙古族也因此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整个历史和文化都是在马背上发展产生的。

马对于蒙古人来说既是物质保障,也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寄托,蒙古马也因此承载了草原各少数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历史重任。

蒙古族历史上有一句民谚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在古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能够取得非凡军事成就的一部分原因,就与蒙古马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对历史资料的研究,经过驯化的蒙古马,在军事战场上必须步伐凌厉,勇猛无比。

可以说,蒙古马无论在军事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具有一种昂扬奔放的突出风格和特点。

3.蒙古马的时代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是蒙古马精神的一个时代文化内涵。

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蒙古马精神、推动我国民族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维护民族社会和谐和建立健全的社会风险管理制度,使我国能够加快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

二、千古传承马文化1.史料记载中的马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举世闻名的相马家,形成了各种相马流派,同时也为相马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最著名的相马家要数秦穆公的监军少宰孙阳,世人都敬仰其选马技术超群,他也因此被誉为伯乐。

孙阳所著的《相马经》可以说是最早广为流传并至今仍广为人知的一部伯乐相马书。

而伯乐相马的典故也一直为后世所用。

韩愈的《马说》中明确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因此,在对相马家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文化升华的过程中,历代文人骚客的颂扬和赞叹也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中国马都——锡林郭勒

512019年第6期马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美质,体魄强健,性烈剽悍,步态轻盈,气质高贵,在大地上自由奔腾驰骋,给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生机。

蒙古高原的游牧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驯服和饲养了马。

蒙古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在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中,经过数千年选择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以乌珠穆沁白马和阿巴嘎黑马最为闻名。

蒙古马体形矮小,皮厚毛长,其貌不扬,性烈顽强,野性十足,能踢碎狐狼的头颅;常年生活于半野生状态,风餐露宿,风雪无阻;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无畏零下40摄氏度严寒,具有耐粗饲、抗严寒、抗病力、耐力持久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蒙古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是牧人亲密忠诚的伙伴,也是桀骜不驯的野性象征,在草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古老产地。

自周朝、秦代以来,就有大量马匹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唐、宋时期在河北、山西北部靠近塞外草原南部边缘一带设有马市。

元代时期,蒙古马则直接来源于塞外草原。

明、清时期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都向塞外草原采购一定数量的蒙古马。

从辽、金、元时期到清代,锡林郭勒草原南部的察哈尔草原逐步成为主要养马地。

清朝时期,在察哈尔草原建立了清朝政府的养马机关——太仆寺,现今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和北京西单附近的太仆寺街就是作为“马政机关”所在地而成为地名永久留存下来的历史见证。

蒙古族养马、爱马、敬马。

在草原,蒙古马不仅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平时的美谈。

以马为题材的赞美诗、颂马词、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数之不尽。

每年初春,养马的牧户都要对自家马群两到三岁的马子进行去势、打鬃、烙印、驯服等生产活动。

这时抓马、套马、驯马就成为这些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最为精彩之处。

赛马,是蒙古人最为喜好的娱乐活动之一。

凡是那达慕、祭敖包、过本月年、家庭庆典等喜庆活动,都要赛马。

特别是春夏季节民间赛马活动更多。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各旗县(市)纷纷举办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大型马文化节和赛事。

勒勒车

勒勒车

简介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常以草原 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 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 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 "草原列车"之称。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 替。
结构特点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 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 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 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 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 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 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 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 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 中。

试论马在古代蒙古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论马在古代蒙古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易、 通讯 、 出访 、 运输 、 征战 护疆 都必 须用 到马 匹 ,
所 以蒙古族 自古就有 “ 马背上的民族 ” 之称。多
桑 在《 蒙 古史 》中记 载 : “ 畜养 马 群 为 鞑 靼种 族 经
济之要源。 ” _ 3 J 2 马是蒙古人经济生活 中所需物资
的重要 来源 。蒙古 人养 马业并 不是从 成吉 思汗 时
牧 业的 发展 。
乳产品, 承担交通运载 , 更是蒙古人游牧 、 狩猎、 驰
畜牧 业 逐 渐 在 蒙 古 人 的生 活 中 占据 主 导 地 位, 而养 马业 又 是 当 时畜 牧 业 之首 。马既 是 生产
骋 战场的主要乘骑。蒙古人像对待伙伴一样爱护
它、 驾驭它。成吉思汗正是依靠 由数 目庞大且 品 种优 良的蒙古马组建成蒙古骑兵 , 才 战胜了一个
记载, 室韦诸部早 已有 了畜牧业。《 魏书》 记载 : “ 失韦……养牛马 , 俗又无羊。 ” …《 北 史》 记载 :
“ 室 韦 ……无 羊 , 少马。 ” 从零 散 的 史料 记 载 中 , 我 们可 以看 到室 韦诸 部 已 出现 了畜 牧 业 , 但 还 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1 —1 2
等, 都有着发达的养马业。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世 界著名的蒙古马, 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 国前 1 4 0 0年 , 在匈奴帝国冒顿单于时代就 已经成为 良 马了。在成吉思汗依靠马建立蒙古帝国前 , 匈奴
作 者简 介 : 陈永国( 1 9 7 5一) , 男( 蒙古族 ) , 内蒙古通辽人 , 讲师 , 主要从 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马之 利 以天 下 , 古或未之有 。 ” C 6 1 2 5 5 3 拉施 特也说 :

蒙古马的小故事

蒙古马的小故事

蒙古马的小故事蒙古马是蒙古族民间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蒙古马是一种产自蒙古地区的马种。

它是蒙古族人千百年来以游牧生活为基础,历经风雨,并不断发展和进化出来的。

这种马以其极强的适应性、高耐久度、机敏的反应力和高速度闻名世界,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家畜品种之一。

小时候,听过一个关于蒙古马的小故事,印象十分深刻。

在草原上,有一个独具匠心的牧羊人。

他有一匹蒙古马叫做“飞天”,是村里最快的马。

为了让“飞天”跑得更快,牧羊人自制了一双能够折叠的翅膀,夹在马腿下,可以帮助它进行滑翔飞行。

每当“飞天”奔跑到终点时,牧羊人便会张开翅膀,与马一起在空中飞翔。

这个小故事或许有些雕琢,但是却深刻地诠释了蒙古民族对于蒙古马的热爱和赞美。

蒙古马是蒙古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必将伴随着蒙古民族的进步与繁荣,继续讲述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感人故事。

蒙古人是骑马民族,历史上以马匹为师从,以马匹为家族标志,以马匹为经济支柱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组织基础。

在不同历史时期,蒙古族人对马的用途和性能需求有所不同。

在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态环境复杂多变,马匹养殖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工具动力。

在战争中,蒙古人把马作为战争的重要武器。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战争年代中,马是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的依靠,也是蒙古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的蒙古马成为中国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干肉品,也成为了旅游业的另一块“蓝海”。

在承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开拓,加强和国际接轨,蒙古马产业也在不断健康发展。

当我们眼前的这匹蒙古马,不再仅仅是驮钱等劳作用途,它成了我们眼中的艺术品,成了我们营造生态、呼吸自然的使者。

马的灵魂从古代延续至今,它象征着蒙古人民的勇气和智慧,成为蒙古人民的民间信仰。

蒙古马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我们不断发掘,进一步挖掘蒙古文化和旅游资源,用草原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也能够扩大蒙古马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

蒙古马,是一种国粹,也是一种文化,是蒙古人民的骄傲。

蒙古文化

蒙古文化

勒勒车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

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

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现在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

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

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

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

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

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

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

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蒙古族服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马---蒙古民族的心灵图腾

马---蒙古民族的心灵图腾

马---蒙古民族的心灵图腾马---蒙古民族的心灵图腾伴着现代商业和工业的迅猛进程,蒙古草原上最古老的神灵之一----马匹,曾经风光无限的时代骄子,伴着无奈和心酸的怨曲,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替代的是皮卡越野之类的现代交通工具。

翻开世界地图,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有许多的游牧民族,但其中将整个民族的兴盛与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或许就屈指可数了。

甚至苛刻一点地说,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民族像蒙古人那样将马与自己的兴盛繁荣紧紧联系在一起。

俄国学者符拉吉米尔佐夫也曾在《拉施特传》中说过:蒙古草原上“马比一切更受重视。

马群是古代蒙古人的主要财富。

没有马,草原经济便无法经营。

”…蒙古,作为最古老的东方游牧民族之一,马在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里就不仅仅是坐骑或生产交通工具了。

在其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骏马是永恒的主题。

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里的英雄好汉,坐骑莫不是骏马神驹,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所以,马见证了蒙古民族的兴衰历史进程。

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围猎的工具,还是其征服世界的坐骑。

13世纪的世界,毫无疑问是属于蒙古人的世界,而蒙古马则是推动这个庞大的欧亚游牧帝国的移动根基。

蒙古民族世代游牧在广袤壮丽的亚细亚温带草原,其主营的游牧五畜里,马无可争议地排名第一,其后是绵羊、山羊、牛和骆驼。

几乎每个蒙古人,特别是男子汉,以拥有一匹傲视群雄的良驹为最大的荣耀。

在四季分明的温带草原,跨上自己心爱的马背,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那种春风拂面、气宇轩昂的感觉,不仅使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整个身心也在陶醉升华。

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的蒙古那达慕(蒙古语Naadam的音译:游戏娱乐之意)大会,每年在万紫千红、水草丰美的7~8月间举行。

摔跤、射箭、赛马被称为蒙古男儿三技,也是那达慕大会的传统项目,而其中的赛马,则又是那达慕的压轴重戏。

在“那达慕”盛会上,哪家的什么马夺得第一,那不仅仅是主人一家的荣耀,而是整个家族的荣誉,乃至全旗人都感到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马和蒙古人的弓箭被认为是蒙古人制胜的工具。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中世纪的蒙古人
的弓箭箭头多半是木制,甚至用动物骨骼制成。但是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的弓矢却起到了
极大的作用,原因又是什么?
其一归功于蒙古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所练就的骑术和箭术,女真人和渤海人的农业生产是渔
猎,而蒙古人的吃穿甚至武器生产都离不开骑射,这种依赖性促成了蒙古人民“三岁儿童惯
乘无鞍马”的骑射传统。
其二是因为欧洲的战术习惯,欧洲骑士向来是鄙夷使用弓箭的,因为这意味着身经百战的贵
族有可能成为低级新兵的刀下鬼,加之欧洲骑士都是身披重甲,马身上也有铠甲,这种重骑
兵和重型步兵有优良的防御系统,但是却把速度彻底忽略了。继东罗马帝国的骑兵之后,欧
洲再也没有发展出一种速度与防御力相结合的兵种。法兰克士兵披着一身可笑的重甲,配以
笨重的用来投掷的斧头和长矛,又是单兵作战
骑兵也是这样,只会单独行动,而不重视协作战。所以,蒙古轻骑兵只需要用弓矢将骑兵打
下马,而此时他根本没有受伤,蒙古人再围上来用锋利的短刀乱砍一通穿透他的战甲。欧洲
骑兵的单兵作战的确为贫穷的蒙古人帮了大忙,蒙古的轻骑兵完全有时间杀死一个军事目标
然后再一起移动到下一个面前。
蒙古骑兵几乎都是“全能人”,即可以成为马弓手、步弓手、突击骑兵、重骑兵、步兵、马
车兵、骆驼兵„„并且可以同时配备多种武器,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还可以操纵火器甚至可
以在指挥官阵亡后指挥战斗,于是乎蒙古人往往在总人数少于敌人的情况下逐步消灭敌人。
这种在全局上的劣势、局部上优势灭敌的战术在蒙古人围猎时就已形成。
另外,蒙古马也是蒙古人制胜的法宝,蒙古马四肢短小,外形笨拙。欧洲人骑马是为了彰显
贵族气质,于是便喜好四肢高大、短距离赛跑极快的马,再配以需要耐力才可以承受的华丽
重甲,“任何一个欧洲人都不会看中矮小的蒙古马”。但是,正是这种马,兼容了速度和耐力,
在它的铁蹄下,躺着半个欧洲。据记载,蒙古马时速可以达到40迈,较窄的河流能够驮着
主人游过去。更重要的是,它有一项无人能比的优点——耐力。
阿维尼翁旅游,普罗旺斯一日游,普罗旺斯旅游,普罗旺斯旅行社
http://www.oufa-travel.com dfvkqswa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