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与翻译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摘要: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语言空缺现象。

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去分析并掌握一些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并对翻译实践作出指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空缺翻译方法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是普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难免会遇到空缺现象,因为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汉译俄译中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

二、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是普遍。

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贾玉新,1997:17)而翻译实践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等都有翻译活动参与其中,但是翻译的概念又该如何理解呢?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安顺市转学报,2001:2)从上述几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翻译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交际的桥梁;第二,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第三,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信息传递,交流思想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patterns”(偶然的缺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空缺”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的理解(пониманиеи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текста)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空缺法(методлакун)。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_郭爱先

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_郭爱先

第21卷第5期(总第96期)1998年9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郭爱先摘 要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和翻译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三方面论述了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词汇空缺;翻译;可译性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拟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及其可译性作一探讨。

一、词汇空缺的定义和分布范围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

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有其共性,所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周玉忠,1991),也有人称之为空缺矛盾,还有人称这些词为文化负载词。

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3)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

(陈喜荣,1998)三种定义着眼点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一样,第一种偏向其形式,第二种着眼于其意义,第三种的概念更宽泛,还包括了一些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

为了使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笔者试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类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指表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中特有或最初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异族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语,它们主要分布在饮食、服装、货币、计量、建材、家俱、医药、体育、音乐、娱乐、科技、交通等方面。

汉英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汉英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

等。二者在 语言 文字 系统方 面 的这 些差异 导致词 汇 空缺 。如汉语 中 的连 绵 词 如 “ 窕 ” “ 徨 ” “ 窈 ,彷 , 逍 遥”“ , 澎湃 ” , 等 形态对 称美 观 , 韵铿锵 绵 延 , 声 在英 语 中无法找 到完全对 等 的表 达方式 。 2 由习语导 致 的词 汇 的空缺 。习语 是各 民族 语 . 言 的精华 , 由习语 导致 的词汇空 缺的例子 数不胜 数 。 如: 汉语 的“ 失之 东隅 , 收之桑 榆 ” “ , 塞翁 失 马 , 知 焉 非福 ” “ , 叶公 好龙 ” , 等 在英 语 中根本 找不 到对 等 的
比; 语是 表音 文 字 , 英 注意 听觉 感受 。除 此之 外 , 英
语和汉语 又有不 同 的构 词法 , 法规 则 和表 现 手 法 语
淀所行 成 的文 化 。各个 民族历史 文化 自身 的差异 所 引发 的词汇 空 缺 , 出表 现 在 各 自的历 史 典 故 、 突 成 语 、 语和文学作 品 中。其 中, 史典故 富有浓厚 的 谚 历 民族色 彩和文化个 性 , 能代 表 不 同 的历史 文 化特 最 点 。另外 , 汉语 言 中 的对 联 、 后 语 双 关 语 、 字 歇 拆 等 , 汇空 缺现象也 很严重 。不 了解 中 国的历 史 , 词 恐 怕很 难理解 汉语 中“ 四面楚歌 ” “ 、智如诸 葛 ” “ 、 毛邃 自荐 ” “ 、 秦晋之 好 ” “ 庄 舞剑 ” 涵义 , 有读 过 、项 的 没 《 西厢 记》, 难 明 白 ,红 娘 ” 表什 么 ; 如 “ 就很 “ 代 又 班 门弄 斧” “ 桥 相 同” “ 下 老 人 ” “ 子 ” “ 、鹊 、月 、犬 、 敝
词“ o n a a dteN r t ” 只译 出 了它 的表 M u t i n ot S r却 T h h a 面意义 , 文化 信息 没有译 出 。 二、 由文化 差异产 生 的词汇 空缺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原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原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原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原因及翻译方法
词汇空缺现象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因为它给英汉互译造成一定障碍.本文通过理论和举例分析了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英汉互译时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一些合理的方法:(1)音译法;(2)直译法;(3)意译法;(4)替代法;(5)用泛指词或特指词.
作者:黄青青HUANG Qing-qing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刊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11(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词汇空缺现象文化差异翻译。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2019年精选文档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2019年精选文档

翻译中英汉词汇空缺形成因素1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最终迫于压力,处境尴尬的尼克松不得不在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Watergate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2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2.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2.2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言 有 着 表 达某 方 面 事物 特 别 丰 富 的词 汇 , 另一 种 语 言 却 缺 而
乏 表 达 这 方 面 事 物 的词 汇 , 成 词 汇 的 空 缺 , 来 理 解 和 翻 造 带 译 上 的 困 难 。 而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实 质 上 是 对 另 一 种 文 化
t efe t 。 h h e h e t O f te s o s削 足 适 履 、 e t ma s i i t A gnl n u e h e s t n u ,n t i f t 子 动 口不 动 手 、 h rema rfr o g e o s i s君 h s T e t y p ee e
定 好 、 uo g u 普 通 话 、 n ie 擎 、 t r 达 、 oa沙 发 、 p tn h a e gn 引 moo 马 sf
三 、 译 意
h mo 幽 默 、o ni浪 漫 、o i 辑 、h c u r rma t c l c逻 g so k休 克 、o l 苦 coi e
聊城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பைடு நூலகம்
21 0 0年 第 2期
从文化差异 的角度浅析 英汉词汇空缺 的翻译
侯 琳琳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聊 山东 聊 城 [ 摘 225) 5 09
要] 汉 语 词 汇 空 缺 是 在 多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下 不 同语 言 之 间产 生 的 不 对 应 性 。 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 是 对 两 英 便
t e yt eb c o r 后 门 、n o nr ,t O s se og t n b h a k d o 走 ’ I o ec u t y W y t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空缺与翻译
[摘要]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的一种文化障碍。由于不同文化间
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称
为词汇空缺。本文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
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补偿手段: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造词

[关键词] 词汇空缺 原因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
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
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所以,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
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
语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分析词
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
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
并不存在”(王振亚,1996)。众所周知,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生活在什
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
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里”“旗袍”在英
语中就属词汇空缺。英语中的“Cheesecake”,“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
文化背景,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 包括的东西很多、 很广 ,涉及社会
的各个领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 经济、 宗教、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
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
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
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
百年好事,总想选个逢双日。在西方人心中,单双日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认为 “十
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对它很忌讳。就像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中单双日的特殊
含义感到莫名其妙,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中不吉利的“十三”也很陌生。

2.3价值观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
涵。例如:在西方文化中owl象征着智慧,词组 as wise as an owl就是典型的一例。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的象征意义不同了。大多数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
联,认为碰上它要倒霉,所以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例如“夜猫子进宅”表示
厄运将至。此外,猫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可爱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cat有不好
的名声,成语 a cat in the pan (叛徒变节者)就是一例。

2.4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平洪 ,张国
扬,2000)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
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而中国人主要信奉佛
教和道教 , 因此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不看僧面看佛面”等 , 这类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片空白。而英语中的 “God”,
“love”也并不等于汉语中的“上帝”“仁”。

以上只是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语言之间词汇空缺现象的存在
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客观对待。

三、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对策
翻译是把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
转换。既然不同语言间词汇空缺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在翻译中应该采用积
极的补偿手段,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时,译者要遵循的
原则是:译文不但要通顺流畅,而且要能够将原文特有的文化信息准确完整地转述
出来。所以面对词汇空缺现象,在翻译中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文化背景及其深
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空缺词汇的翻译,不能采用一般的转换方法,而必须采取
特殊的补偿手段。本文采取的方法主要有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
化和造词、现分述如下:

3.1音译
音译是按照读音直接引入的方法,也是处理词汇空缺最为简便的方法。一些
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单位词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来表示时,往往采用
这种方法。如:英译汉:gauss高斯, Engels恩格斯, New York纽约, Congo刚果,
radar(雷达),Olympic(奥林匹克);汉译英: 道Tao,豆腐(toufu),饺子(jiaozi)。此外,为
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有时需在其前或后加一指类或限定名词。例如:尼龙布
nylon,waffle华夫糕,楚Chu kindom,高尔夫球golf ,hamburger汉堡包,Saxophone萨
克斯管,jeep(吉普车)。

3.2直译
直译与音译不同,它是按照词语的字面意义翻译的。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
原文语言、文化特点的词汇和表达法,音译成译文有失语言的生动,并且音译过多
会影响阅读理解,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

(1)英译汉:show one’s cards(摊牌), right wing(右翼),supermarket(超级市
场),hot dog(热狗)等等;

(2)汉译英,纸老虎(paper tiger),咸菜(salted vegetable),丢脸(lose face)等等。
3.3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
概括化就是在翻译中,把下义词转换为上义词,也叫词义的宽泛化。例如:汉语
中表示“携带”之意的词根据“携带”方式可分为:提、背、抬、扛、担、拿、带挎、
挑、载、荷等。但在英语中没有一一对应的词,翻译时可用carry来替代以上所有
名词。同样,英语中的say、talk、state、remark、speak等翻译时均可译成汉语的
说。词义的具体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上义词转换成下义词。例如,汉语中动物
的“叫”,可根据情况转换成英语的。quack 鸭子叫;bark 狗叫;bellow 牛叫;hum 蚊
子叫; yelp狗吠。同样英语中uncle可根据具体情况转换成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
父,舅父,姨父。

3.4 意译
意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意思来译。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原
文的表达形式,并且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就得采用意译法。填补语言
中的空缺词汇,意译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英译汉: Cape of Good Hope 好望角,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

汉译英: 落花流水(be shattered to pieces),气虚: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3.5 造词
除了上述方法,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另外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造词。用造新
词的方法来表述一种语言中特有的词。例如:

英译汉: hardware:硬件。
汉译英:哈哈镜:magic mirror。
四、结语
翻译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词汇系统,从而在不同
语言之间产生词汇空缺。很多时候,一种语言里不言自明的东西到了另一种语言
里会变得非常复杂难懂。[8]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要将其翻译出来
绝非易事。因此译者在翻译词汇
空缺时要灵活处理,依据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无论译者采用哪
种翻译方法,关键是实现翻译的目的,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2000.

[3]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社,1998.
[4] 王振亚.语言与文化 [M ].北京:商务教育出版社,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