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杆井筒电加热技术

合集下载

稠油电加热技术在乐安油田的应用

稠油电加热技术在乐安油田的应用
油 l. 9 吨 。 25万
缆 , 作 业 简 便 等 特 点 , 具 有 良 好 的 发 展 前
景。
⑥ 随着 中、高频 控制 技术 的开发 应用 ,
该 系 统 在 同 等 发 热 量 情 况 下 , 可 节 约 电能 损
大斜度 过泵 电加热 等系列 配套技 术 ,有效 开 发 了大部稠 油难 动 用储 量 ,恢 复 了大部分稠 油停 产井,尤其是在 草古1 区利用 电加热 等 地 冷 采技术 开发 ,形成 了适合 油藏 特点 ,独 具 特 色的潜 山稠 油底 水油藏 前期 开发冷 采工 艺
生 产井 多耗 电折 合 费用 总计 约3 1. 4 1 4× 1 0
环流泵 , 以解 决水 平井 中下泵 深度 浅 、深 没 度低等问题。 2 .油管 电加热采油工 艺
油 管 电 加 热 采 油 工 艺 技 术 是 ~ 种 新 型 的 热 采 工 艺 技 术 , 是 开 采 中 、 低 粘 度 稠 油 油 藏 、 高 凝 油 油 藏 、 高 含 蜡 油 藏 的 一 种 比较 理 想 和 经 济 的 方 法 。 胜 利 油 区 自9 年 代 中 期 引 医 旦圈
稠 油 电加 热 技 术 在 乐安 油 田 的 应 用
文 ◎ 胡 贤 淑 ( 中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现 河 采 油 厂 工 艺 所 )
摘要 : 乐安稠油 油 田无常规 生产 能 力,
必须用 热采技 术 ,电热技 术开 采,先 后开发 应 用 了电热杆 、过 泵电加 热 、油管 电加热 、 电加热 采油 工艺经 过 几年 的推广 应用取 得 了较 好 的 增 油 效 果 , 解 决 了 稠 油 入 泵 难 的 问题 , 在 乐 安 油 田 推 广 应 用 7 井 次 、 累 积 增 7

水平井的管理与应用

水平井的管理与应用

水平井的管理与应用摘要:随着水平井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遇到了一些新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影响油井的生产,这就需要通过完善水平井的配套工艺及管理方法,使水平井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水平井存在问题经验管理水平井的生产管理存在着原油粘度大、含水低、回压高、电流大、负荷重等问题;同时,根据吞吐周期的不同,同一水平井会出现不同生产特征,增加了水平井生产管理的难度。

一、水平井现状采油作业一区水平井主要集中在锦612、锦16与欢17等区块,主要开采兴隆台、于楼以及大凌河油层。

目前作业区共有水平井30口,正常生产井24口,水平井因其井身结构的原因,具有较大的泄油面积,以中—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为主,作业区水平井的平均油层厚度199.46米,日产液642.2吨,日产油110.9吨,综合含水82.7%。

水平井开井数占全区开井数的8%,日产油占全区产量的11%。

二、水平井生产存在的问题原油粘度高,流动性差,入泵困难,抽油机负载大;注汽量大,水平井段局部压力高,形成不均匀注汽,影响油井产油效果;泄油面积大,产量高,吞吐生产周期短;进入热采中后期,产量迅速下降,油层温度降低,高粘度原油流入油层的有效孔隙,供液差等。

三、现场经验管理与技术管理解决措施1.稀油水平井的管理稀油水平井5口,开井4口,平均油层厚度109.13米,日产液量145.1吨,产油量21.3吨,产气量1700立方米,综合含水85.3%。

对稀油水平井主要实施注水开发控制油井产液量,稳定含水上升速度,达到稳产高产目的。

以锦612-大H101、锦612-大H102为例,2007年5月投产至今累产油10万余吨,取得良好的产量效益。

2.普通稠油水平井的管理通过对注汽参数的优化设计、注汽规模的合理确定、放喷采液速度的有效把握,确保稠油水平井保持一个合理的注汽规模和产量规模,力争找到注汽和产量的最佳平衡点,在减少水平井影响产量的同时,确保水平井产量完成。

空心抽油杆掺热污水稠油开采工艺技术

空心抽油杆掺热污水稠油开采工艺技术
举升 。污水湿润是指采用小流量(0m , 1 3 d以下) 掺 入热污水 , 其作用主要突出充分发挥原油脱 出水 中 所含表面活性剂的功能 , 或者 间断补充少量降粘剂 等其它助剂 , 改善油水乳状液形态 , 以利于流动 , 湿 润管壁 , 降低油流摩损 , 提高产量 。 根据油井具体 情 , 况 在掺热水中也可加入适量降 粘剂 、 降凝剂或其他采油助剂n, 2 提高掺入水效能。 ]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6 3 期
20 06年 1 2月
文章编号 : 06 63 (06 0 — 07 0 10 — 55 20 ) 06 — 3 6
特 种 油 气 藏
S e i i a d Ga s ror p ca O l n s Ree v i l s
的柱塞上部油管内( 泵上掺入 )或穿过空心环流泵 , 及泵下连续 管 , 再喷入 油管 内的稠 油里 ( 泵下掺 人) 。热污水在流经空心抽油杆柱过程 中, 将热量
10 rn , . 次/ i 产量低 ; a ) 污水掺入量大(0 3 1 m/ 0 d以
生产试验证 明, - 该5 艺技 术装 置简单 , 紧凑合理 , 5方便 , 结构 施 - 操作 简单 , 降低 能耗 于有 .对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供液能 力的稠 油 区块 , 有很 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具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 空心抽 油杆 ; 水 ; 油污水; 掺 含 稠油开采 中图分类号 :E 5 . T 37 3
油加温 、 稀释 、 湿润 , 然后 由抽 油泵举升 到地面。采 用能 实现 空心杆 电加热 、 泵上掺 热 污水 、 泵 下掺热 污水 、 泵下热水循环泵上掺入 、 下配置加 重杆 、 泵 井筒化 学降粘等多功能综合 管柱 , 应 适 各种不 同生产要 求 , 根据油层条件 , 选取一种或 多种组合 、 配套 。进行 热力计算 , 照油层供 油 按 能力和油品性质 , 出掺 污水 的流 量和 温度 , 提 由计 算的有 效加热 深度 , 确定掺 污水 的位 置及 合 理的工作制度。试验 井的抽油机冲次 由原来的 05 ̄ mn提 高到 15 ̄ nn 产量提 高 5~ d .  ̄/ i, .  ̄/ , i f 7t 。 ,

电加热抽油井筒的温度预测及功率确定

电加热抽油井筒的温度预测及功率确定

21 年 01
第 3 期
比热 ,/ k ℃ ) 仉 为原 油 含 水 率 ;C J ( g・ ; 油为 油 的 比 热 ,/ k J ( g・℃ ) 合为混 合物 的密 度 , g m。 P ; k / ;水为
水 的密 度 , g m。p 为油 的密 度 , g m k / ;油 k/ 。 ( )电加 热 抽 油 杆 加 热 功 率 恒 定 , 热 温 度 场 5 加
要 。
联 立各 节 点方程 , 到线性 方 程组 : 得
[ 稿 日期 ]2 1 6l 收 : 卜O 一O 0
[ 者 简 介 ] 正 刚 (9 1 ) 男 , 东 章 丘 人 , 国 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东辛 采 油 厂 经 济 师 , 作 史 17一 , 山 中 主要 从 事 油 田 采 油 工 程 研 究 。
1 3
第2 5卷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胜 利 学 院 学 报
卜1 n T + 5 , b. 一 j
( 3 1)
5 结 束 语
借助有 限元 方法 实 现 了对 抽 油筒 温度 的模拟 并 借 助 工程现 场验 证 其 正 确 性 , 电加 热参 数 的 选 择 为
提供参 考 。结果 表 明 : 采用 加 热措施 时 , 口温 度 未 井 低 于 拐点温 度 , 响生 产 ; 用 8 W 的 电源 功 率 影 选 5k 后 , 温保持 在 拐点 温度 以上 , 足稠油 井 的开采 需 井 满
21 年 9 01 月 第2 5卷 第 3期
中 国石 油 大 学 胜 利 学 院 学 报
J u na fSh n l Co l g i a Un v r i fPe r lu o r lo e g i l e Ch n i e st o to e m e y

井筒温度场在电加热井中的应用

井筒温度场在电加热井中的应用

井井筒温度分布 的计算 方法。从研 究井筒温度分布 出发 , 立 了温度分 布的数 学模 型。通过 计算绘制 实 际生产井井筒 温度 建
分 布 曲线 , 而 提 出一 种 确 定 电加 热 井 加 热 深度 和 加 热 功 率 的 方 法 , 该 采 油 技 术 的 应 用提 供 参考 。 进 为 关键 词 温 度 电 加 热 加 热 深 度 加 热 功 率
W /m 。



) 唧( 一1 3 一 _ ) m + )
() 6

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 因素分析
3 1 井筒 温度分 布规 律 . 龙 13井 在 2 1 年 进行 了 电加 热试 验 , 了对 7 01 为
井 底产 液温 度 等于地 层 温度 , t t 所 以 即 = 。

W t=K1t d d ( —t) l t =t 一ml
() 1 () 2
式( ) 1 中
W = Wo 。4 c c C - + 均温度 , 其公 式 为 :
C = 1 43 + 3 4T +7. 31 × 1 2 .1 9 0一
() 3
气 体 比热 C 可采用 分段 迭代 计算 , 在计 算段 内取 平
图如 图 1所示 : 筒 和产 层 主要 通 过 热 对 流 和 热传 井 导传递 热量 , 围岩 内主 要通 过 热 传 导 传递 热量 。当
流体在 井筒 中流 动 时 , 由于 热 传 导 和 热 对 流 , 得 使
井筒温 度分 布偏 离原 始井筒 的静 温 。
始 了 电加热采 油技 术 研 究 , 一般 只靠 现 场试 验 和 但 观 察法 来 确 定 加 热 点 深 度 和加 热 功 率 。研 究 井 筒 内流体 温度 分布 是分 析 原 油 流 动性 的基 础 , 为 电 也

电加热杆清防蜡技术在英东油田的应用

电加热杆清防蜡技术在英东油田的应用

电加热杆清防蜡技术在英东油田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合理优化电加热杆的终端器下深、管杆柱组合以及加热工作制度,制定了适合英东油田高效开发的电加热杆清防蜡工艺,从现场应用看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高含蜡高凝固点电加热杆清防蜡英东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油砂山-大乌斯构造带,隶属于青海石油管理局。

储层原油体现出高含蜡、高凝固点特征,原油密度0.829-0.853t/m3,含蜡量为10.4%~17.7%,凝固点40℃,析蜡温度38~50℃。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原油高含蜡、高析蜡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井筒中造成原油结蜡,流动性变差导致原油开采难度加大、产量下降等影响。

另外在设备维护、测试等因素影响导致停井期间,原油结蜡更为严重,直接导致正常开井时发生机采井井卡或者自喷井停喷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

英东油田通过摸索引进空心杆电加热杆,实现了通过对油管内原油加热,防止原油在油管内析蜡,改善原油在井筒中的流动性的目的。

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英东油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1 电加热杆清防蜡技术原理电加热杆采油工艺是为开采“三高”原油(高凝、高粘、高含蜡)而开发的,与常规游梁抽油机——抽油泵采油系统相比,只是增加了电加热抽油杆装置,即用一定长度的空心抽油杆代替部分实心抽油杆,配套整体电缆和地面控制柜。

通电后能将结蜡点以上油管内的原油进行全程加热,融化井筒积蜡并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抽油泵工况,提高油井免修期和利用率。

2 工艺方案设计2.1 终端器深度的确定终端器的深度决定电热杆的长度和开始加热的深度,因此,终端器下人深度设计原则应是超过析蜡点和凝固点深度。

根据地温梯度3.08℃/100m,平均油层温度50℃,平均地表温度10℃(英东油田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原油的析蜡温度为40℃,熔蜡温度50℃,计算得油层析蜡深度为974m,熔蜡深度为1298m。

结合区块自喷井结蜡井段和机采井现场抽油杆结蜡统计资料,结蜡深度一般在60~900m范围内,同时考虑蜡的析出还与油流速度、溶解气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确定终端器的下入深度为950~1050m。

油井清蜡-油管加热工艺原理

油井清蜡-油管加热工艺原理

1、油管加热工艺原理油管加热系统由地面和地下两部分组成。

在油管加热系统中,电源变压器供给系统能量,电能由变压器输出,经调压式控制柜隔离调整后,将电能由地面电缆经井口密封器连接到井下电缆,由井下电缆传送到与井口隔离绝缘后的井下油管上,再经油管下部的油套接触器与套管连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由于油管本身具有阻抗,当交流电流流过油管时,会产生涡流,油管发热,本系统用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直接加热井内的流体。

绝缘隔离管连接上下油管,保证了地面设施与井下带电油管的绝缘安全;油管扶正器安装于油管之上,保证了油管与套管的隔离。

同时,地面设施直接接地,保证了地面设施和人身安全。

油管加热工艺主要适用于含蜡量小于35%的结蜡井,凝固点小于45℃的高凝油井,以及常规稠油井及高粘稠油井。

油管加热系统配套抽稠泵或螺杆泵采用泵上全程加热或泵下加热的方式,可开采粘度为20000mPa "s的稠油井。

利用油管加热工艺解决高粘油井、高凝油井及结蜡油井不能正常生产的难题,由于对油井条件及采油方式的要求不同,所用的配套工艺管柱有所不同。

自2000年以来,在河口油田成功应用了高粘稠油井泵下加热及高凝、结蜡油井泵上加热两种工艺,取得了预期的加热效果,现场应用成效显著。

2、油管加热工艺的优点节约电能:在油管加热的功率控制系统中采用了可控硅元件来调整使用功率。

可控硅优的特点是功率放大倍数很大,能以毫安级的电流,二伏或三伏的电压来控制几千安的电流和几千伏的电压;可控硅导通后,两端压降很小,外加电压几乎全部降落在与其串联的负载上,其自身消耗的功率约为0.5KW。

其他电加热控制系统采用了通过调整变压器的线圈匝数来调整输出电压的方式,此种调压方式消耗的功率约为1.5KW。

可控硅调功具有占地面积小、无噪音、元振动、功率商、操作方便、易维护答特点,同时节约大量的材料消耗。

电热转化率高:矿场中应用的整体式空心杆电加热为空心杆内安装电缆,为了承受电缆的重量,电缆的结构采用了内部为钢心外部为铜线,铜线边为绝缘层的结构。

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

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

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一、前言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直接用火热的方式进行油井加热已经逐渐被电加热所代替。

油井电加热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油井的采油率,同时也提高了油井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油井电加热的操作规程进行详细描述。

二、操作流程油井电加热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

1. 准备工作(1)了解油井电加热设备的各项参数,熟知油井地质条件和生产情况,建立正常操作和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2)清除井筒内的杂物和污物,安装好电芯和加热丝。

(3)核对供电设备是否正常,确保设备与电网连接正确,电压、电流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设备短路、漏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操作步骤(1)将电加热器箱安装在井口靠近地面的位置,方便操作和维护。

接通电源后,仔细检查显示仪表和各设备操作开关是否正常,确保设备可以稳定运行。

(2)启动电加热设备,调整加热功率,根据井口温度和油井生产情况适时调整加热功率,使井口温度处于合适的范围。

地面操作人员要时刻关注井口温度和油井生产情况,避免发生超温、超压等情况。

(3)每小时监测一次电加热器箱内的温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定期开展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因设备老化等原因引起的故障。

3. 安全措施(1)操作前,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保证自身安全。

(2)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发生。

(3)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在加热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电加热器箱内的温度,避免发生超温现象。

(5)设备保护装置必须保持完好,确保设备能够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停机。

(6)电加热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安装、维护和保养必须要有合法资质的人员进行。

三、总结油井电加热是一项新型的油气勘探技术和生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油田生产领域。

油井电加热操作规程的制订和实施对于提高油井生产效率和避免生产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心杆井筒电加热技术联合石油技术(辽宁)有限公司是美国联合石油公司在亚太区成立的独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

总公司位于美国德州休斯敦石油城,是专门从事石油行业以及与石油行业相关技术的高科技跨国公司,经营范围涉及石油开发、钻采、集输、石油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和现场服务。

一、概述空心杆井筒电热工艺技术是我联合石油技术(辽宁)有限公司的重点产品。

是拌热采油技术的一种,适用于稠油井、高凝油井和含蜡井的原油在井筒内举升过程中的加温降粘和清蜡工作。

该技术采用内集肤效应原理,是通过地面的电流整合,使空心杆壁产生热能,通过热传导对油井进行加热。

通过多年的现场实践与技术研发改进。

该技术趋于成熟,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1000多口油井,并为多个油田开采作出了贡献。

二、工作原理空心杆电加热系统是在空心抽油杆内孔中穿入电缆并与空心杆体形成回路,通以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利用内集肤效应在空心杆壁上产生热能,通过热传导,对油管内原油进行全程加热,以提高油管内原油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从而有效地开采高粘度、高凝固点、高含蜡原油。

集肤效应加热法(Skin Electrical Current Thermo System)简称SECT法,它是由日本氮气工程公司经理安藤政夫创造的,后来推广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传入我国,广泛应用于稠油的开采。

本系统所用电缆是铜制的,是线性电阻,而空心杆是属于铁磁质材料,产生的交流阻抗是非线性的,交流阻抗比直流电阻要大的多,电流沿着空心杆内壁流过,这是因为导线的电流与空心杆的电流方向相反,使两个相邻的导体中产生“接近效应”,使得电流驱向两导体之间。

因为电流是受磁作用的,在铁磁质的空心杆中这种作用要比在铜制导线中强的多(铁磁质材料的磁导率是铜的1000倍),所以电流明显驱向空心杆的内壁流过,实际上“接近效应”和“集肤效应”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可以说“集肤效应”体现在空心杆的内表面。

空心杆内表面流通电流的截面积要比空心杆整个截面积小得多,电流通过杆内表面的截面积称为有效截面,有效截面与整个截面之比愈小,集肤效应就愈强,集肤效应可用下式表示:δ=5030 ρ/μƒ式中:δ——集肤电流透入空心杆的深度(cm)ρ——加热空心杆的电阻率(Ω c m)μ——加热空心杆的电磁导率ƒ——交流电频率三、工艺技术的组成1、抽油杆井筒电加热技术示意图配套螺杆泵结构示意图2、工艺技术组成空心杆井筒电加热工艺技术主要由空心抽油杆、特种加热电缆、地面控制系统及附件等组成。

适合各类型抽油机及地面驱动井下螺杆泵油井配套使用a\常用空心抽油杆的规格及尺寸项目单位指标使用长度m 300--2000最高电压50HZ、60HZ V 5000最大允许电流 A 180导体截面积mm235 40工作温度℃120 205 250耐低温温度℃--60整体抗拉断力N 15000 30000最小弯曲半径mm 250绝缘电阻不小于ΜΩ 1500电源输入相数、电压、频率三相、380V(1140V)、50Hz允许波动电压380V±20% .1140V±20%、频率±2% 抗瞬时电压降电压在300V(920V)以上继续运行输出频率设定在260-1000Hz之间任意设定精度±1Hz四、中频电源的推广应用空心杆电加热技术从开始应用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一直采用工频电源进行电加热。

由于工频加热电源具有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资金回收快等优点,因此一直被广泛应用。

但随着某些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石油开采成本逐渐增高,工频加热电源耗电量大、电能成本高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明显突出。

而采用变频加热技术则可以有效减少耗电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因此,研究及推广电加热杆变频加热技术具有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中频电源的节电原理空心杆电加热采油装置主要由电加热控制柜、空心抽油杆、加热电缆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利用内集肤效应原理使原油在井筒内得到加热,从而达到稠油开采的目的。

工频/中频数据对比情况井号加热方式日产油量加热功率(KW)节电率(%)液量(t) 出油温度(t)SJ56-0X5 工频21.9 11 80 7029 中频23.5 15 57 72SJ56-10X10 工频7 4.2 78 6928 中频7 4.2 56 69SJ56-11-17 工频22 6.3 87 7626 中频22.7 6.2 64 76SJ56-15-11 工频13 7 83 7227 中频13.4 7.7 60 73SJ56-15-13 工频17 8.4 83 7226 中频17.2 8.4 61 72五、现场安装(一)、空心抽油杆下井施工步骤1.将泵筒及油管下入井内预定深度。

2.将变扣接头的CYG22抽油杆外螺纹拧紧在与抽油泵柱塞相连接的实心杆上。

3.在变扣接头上安装一根空心杆,然后再将终端器拧紧在空心杆上。

4.在终端器上依次连接空心杆至设计深度。

5.空心杆快下到预定深度时,放慢通井机下井速度,防止损伤抽油泵。

6.空心杆下到预定深度后,井口处杆体作好标记提起空心杆,将这根杆拆下,测量在井筒内的长度(L1),再提出一根杆,测量其长度(L2)测量出光杆长度(L3)及防喷盒高度(L4),计算短节尺寸(L5),L5=L1+L2+L4-L3-防冲距,配好短节。

7.将防喷盒安装在电光杆上,注意防喷盒内扶正块一定要安装正确,以防扶正块与光杆摩擦。

在装入盘根时,应在光杆及盘根上涂适量黄油。

8.下杆时,杆头向上,接箍向下。

空心杆吊起时,应在杆头处放入Ф19mm的通径规,提起后应该从下部掉出,否则证明杆内有问题,应仔细检查,作好标记,放在一边,上丝扣时先用手旋进至接箍端面,进入第二个“O”型圈内,再用910mm(36in)管钳带紧,管钳必须卡在杆头和接箍的扳手平面内,严禁卡在杆体上。

9.当放入通径规并准备吊起空心杆时,应将空心杆护帽重新扣到杆头上,一直到上面的空心杆下落时,方能卸下前一根杆头的护帽,以防下杆过程中有油泥、水及其他杂物掉入杆内孔。

10.空心杆吊起时,注意通径规下落时不要碰到操作者。

11.电光杆及空心杆下井时,也必须按上述施工要求进行。

(二)、整体电缆下井施工步骤1. 将地滑轮安装在井口大法兰上,将天滑轮安装在修井机钓钩上,拧下电光杆杆头的护帽,装上喇叭口。

2. 将电缆绞车放于合适位置,调整滑轮及绞车电缆盘角度,使喇叭口与滑轮、电缆绞车在同一平面上,电缆绞车与井口之间无障碍物,地面应无原油或泥。

如井场条件不具备,可垫一些土或草袋。

3. 检查电缆终端插头有无损伤,如有则要及时处理。

如无损伤,剥去电缆末端绝缘层30mm左右,防止电缆铜线松散,用专用压线钳把电缆与终端插头压接牢固(压接两处),应先用502钳口压一遍,再用352钳口压紧,用锉刀去除压接飞边,在压接处裹两层玻璃丝胶布,记下电缆尾部长度标记,并用手牵引电缆通过滑轮穿进空心杆孔内约30米左右,然后再启动电缆绞车,使电缆自动进入杆体内孔中,直至设计深度,与终端器插座形成回路。

察看井口处电缆长度标记,计算杆体内电缆长度,与空心杆下入深度做比较,检查电缆是否到位。

在井口电缆上用玻璃丝胶布,作好标记,将电缆提出7~8米,然后用万用表测量其阻值,检查是否正常。

一般每1000米电热杆阻值为3Ω左右,依次类推。

4. 从井口处留下长20米左右(根据井口小房与抽油机距离确定)的电缆线,余长切断,卸下滑轮及喇叭口。

5. 如图一安装悬接器,使电缆及传感器从悬接器口引出,插入测温传感器,截取15米(根据井口小房与抽油机距离确定)电缆作回路电缆,两端压好接线端子,电缆一端由悬接器上扶正孔穿过,固定在悬接器上,电缆固定角度与上端实心杆成45°(三)、电缆下井施工注意事项1.电缆绞车必须加以固定,以防窜动。

2.下电缆前必须仔细检查绞车,螺丝必须紧固,变速箱内机油必须没过齿轮下端50mm以上,链条无松动,抱闸可靠,控制箱内接线良好,有问题及时处理。

检查绞车电源线有无损坏,如有应及时处理,绞车接线必须可靠,并接好零线。

3.下电缆时,检查绞车电源有无破裂,如有则要及时进行强度和绝缘处理,必须用玻璃丝胶布处理。

4.下电缆时,要防止电缆从滑轮中跳出而造成电缆破皮断裂现象。

5.下电缆过程中,严禁人员从电缆上跨越,操作绞车人员应站在车下,绞车转动部位无障碍物,井口处应有人监视,但禁止用手扶电缆,并观察下井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提示操作绞车人员停止。

6.电缆与铜插头压接时,要将铜线及钢丝全部放入插头连接孔中,禁止去掉部分铜线后,再与插头连接,要保证电缆与插头的连接面积。

7.一定要注意施工过程戴好安全帽。

(四)、控制柜安装及接线1.将电控柜安装在距井口位置适当,散热好的小房中。

2.回路电缆一端与悬接器连接,另一端与井内电缆同接于控制柜输出端。

3.将温度传感器线与电缆悬挂于抽油机机架上,电缆敷设于地面部分应埋地20cm以下。

4.将一次电缆接于电控柜内,注意相序必须接对。

(五)、控制柜安装中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控制柜,检查是否有螺丝松动,如有则上紧,控制柜内元件外观无损伤,接线完好,有问题及时处理。

2.上述施工中的接线线头除传感器外,都必须用专用压线钳,将每一个线头压上接线端子,然后用螺丝连接拧紧。

3.传感器线和电缆线要保留有4~5米的回缩空心杆内的余量,以防止抽油机工作时电缆因受拉力而撕破电缆外皮或折断电缆。

(六)、开井1.全面检查正常后,即可送电预热(预热时间的长短根据原油物性确定,一般预热1~3小时)。

待温度达到要求后,方可启动抽油机,调整好防喷盒压帽,以原油不喷出为原则,严禁将压帽调节过紧,造成光杆摩擦过热。

2.油井开抽后,检查油井工作是否正常,电控系统温度、过流继电器及时间继电器,调整是否合适,直至抽油机电机上下行程电流均达到要求后,方可投入正常生产。

3.油井开抽后,前两周必须每天检查一次电缆是否有拉紧现象,如有,则将悬接悬挂于抽油机梁上的电缆向下适当窜动一定距离,以免电缆受拉力而断裂破皮。

4.抽油机停止工作时,必须同时停止加热系统。

5.当电加热装置出现故障时,必须同时停止加热系统。

6.当原油粘度不高,凝固点也不高,用于清蜡的油井只需要在清蜡时通电加热。

一般每隔7~10天,通电加热5~10小时即可。

7.必须认真填写“电加热抽油杆下井资料统计表”,作好油井生产报表和有关资料的收集。

(七)、正确使用防喷盒1、正常工作时:压帽体与防喷盒体之间用手拧紧,拧紧程度视现场情况而定,不宜拧的过紧,以不漏油为原则。

2、更换密封圈时:a. 用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顶杆,使两防喷圈抱紧光杆。

b. 松开压帽体,取出压盖Ⅰ、压盖Ⅲ、压盖Ⅱ。

c. 更换密封圈,然后装好压盖Ⅱ、压盖Ⅲ、压盖Ⅰ,用手拧紧压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