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壁的声学原理
天坛三音石的声学原理

天坛三音石的声学原理
天坛三音石的声学原理
天坛回音壁里有一块为三音石。
如果你站在这块台上拍一下手,你就能听到三次回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
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
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
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天闻若雷"。
造成三音石独特效果的原因是建筑格局中的一些布置与声学原理相吻合。
声波从不同之处折射回来的速度与层次造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块石板处听到回音的次数不同。
第三块石板与殿门及殿内神龛上的殿顶所构成的特有角度可以使声波折返到殿外时能够带有强烈的轰鸣。
天坛回音壁的四周围墙很高,而且坚硬光滑,能够很好地反射声音;墙又是圆形的,三音石正好放在圆的中心处。
当你拍了一下手后,声音从空气中向四周传播,遇到围墙后,又给反射回来,这些经反射回来的声音又都经过位于圆心的三。
声学中的回音和共鸣

声学中的回音和共鸣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声学中,回音和共鸣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在音乐和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回音和共鸣在声学中的定义、原理以及应用。
回音是指声音在空间中发生反射后再次到达听者耳朵的现象。
当声音遇到一个坚硬的表面,如墙壁、山体或建筑物时,会发生反射,并以回音的形式返回到听者。
回音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声音源和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声音信号的频率。
当声音源与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回音会显示为离散的声音信号,而当距离较近时,回音则会被混合在一起,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声音较响亮的回响。
回音的原理可以通过对声音的速度和反射的时间来解释。
声音是通过分子之间的振动传播的,而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当声音遇到一个表面时,它会被反射回来,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声音的速度和反射时间,我们可以计算出声音源与反射表面之间的距离。
这种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测量距离,还可以用于声学研究和建筑设计中。
共鸣是指在特定频率下,物体对声波的能量吸收最大的现象。
当声波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物体会产生共鸣,并对声波做出强烈的响应。
共鸣的发生是因为物体在特定频率下的振动幅度增大,而这个频率被称为共振频率。
共鸣的原理可以通过弦乐器来解释。
当我们拉动一根琴弦时,琴弦开始振动并产生声音。
在特定的拉力和长度下,琴弦有固有的共振频率,当我们用相同的频率拨动琴弦时,琴弦会共鸣并产生更响亮的声音。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调整拉力或长度,我们可以改变乐器的音调。
类似地,共鸣也广泛应用于声学装置和音频设备中,以增强特定频率的声音。
除了音乐和艺术领域的应用之外,回音和共鸣还在建筑设计、声学工程和通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声学设计可以减少回音和共鸣的影响,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
声学工程师使用回声混响时间和吸音材料来优化音频设备和会议室的声音质量。
北京回音壁简介

北京回音壁简介
回音壁,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
回音壁,又名“影壁”,是为了防止家人在互相交谈时,声音在墙内相互反射而听不到。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命工匠在皇宫内建造一座影壁,用以防止声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还曾用它来判断大臣们是否忠心。
由于是皇帝亲自设计、建造的,因此取名为“回音壁”。
据记载,乾隆年间的一天晚上,乾隆皇帝正在养心殿东暖阁读书。
突然听到书房外有女子的声音问:“先生,你读书读到什
么时候了?”乾隆皇帝听出这声音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御花园中与他私定终身的女子。
他急忙跑出来一看,只见这位女子正跪在地上,向他叩头求饶。
乾隆皇帝连忙扶起了她,并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女子回答说:“我本来是来向您辞行的。
可是到了宫
里以后才知道皇上和我已经订下了婚约。
为了不使皇上难堪,我只好在半夜时分向您告辞。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立刻下旨让
人把这位女子召进皇宫,封她为“和硕公主”。
后来人们在修建圆明园时也模仿这一典故而建了一座“回音壁”。
—— 1 —1 —。
神奇的回音壁

神奇的回音壁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
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
这是声学原理在建筑设计的巧妙运用。
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
因为围墙是圆形的,且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洁,弧度过度柔和,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波不易散失,声音便可没着圆墙连续反射传递而产生回音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
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部编2020八年级物理上册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拓展材料: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素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资料一、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在首都北京市区的东南部,坐落着一个驰名中外的天坛公园.那里本来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祭坛,最初建设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是我国最壮观、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之一.不过,从声学上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圈丘.天坛第一声学奇迹是回音壁.回音壁是一个圆环形的围墙,高约3.72 m,直径61-5 m.在回音壁内的圆形场地上,偏北有一座圆形的建筑物口旷皇穹宇”,它与回音壁内壁间的最短距离是2.5 m;同时东西对称地盖着两座房屋.人们一进回音壁,往往第一件事便是与同伴贴着围墙作远距离的耳语.人们讲悄悄话,一般在6 m以外就听不见.而在回音壁边上讲,传播却要远得多.即使你和同伴分别在直线距离为45 m的甲、乙两处轻声对话,彼此还听得清清楚楚,就像同伴在跟前与你说话一般.这个声学奇迹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语音的波长只有10~300 cm,比回音壁半径要小得多,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声波是直线前进的.语音在甲、乙两处之间传播,一部分以束状沿围墙连续反射前进,全程有129 m;一部分沿直线直接通过空气传播,全程才45 m.因为墙面相当坚硬光洁,对声音的吸收小,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而且在回音壁的具体条件下,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都是全反射,没有穿人墙体内部发生折射的部分,所以声音在传播中衰减很小.两个人在甲、乙两处发出轻声细语,通过墙面传播的声波,尽管走了129 m,对方还能听清楚,就像打电话一样.而直接经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却衰减很快,只走6 m就消失了,根本传不到45 m外的对方耳朵里.这就是神秘的回音壁的声学原理.天坛的第二声学奇迹是三音石.它在从皇穹字通往围墙门口的一条白石铺成的路上,从皇穹宇台阶沿这条路数到第三块石头便是.游人们一到这里就鼓掌.鼓掌一下,可以听到五六次回声.因为三音石正好在回音壁内圆心上.鼓掌声沿着四面八方的直径在墙间来回反射.因为围墙为圆形,每次声波从围墙反射回来在圆心会聚,便是一次回声.只是由于声波在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逐渐衰减,因此回声一次比一次微弱.五、六次后,回声就微弱到听不出来.天坛的第三声学奇迹是圜丘.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圈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圜丘是三层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最高层离地5 m多,半径15 m.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音与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二、不同物质中的声速一个同学在自来水质中的声速管上敲一下,另一个同学靠在远处的自来水管上昕,如果两个位置相隔足够远,他会听到三响。
回音是怎么发生的原理

回音是怎么发生的原理回音是一种声音现象,指的是一段声音被反射后再次听到,通常会出现在有反射表面的环境中。
回音的产生原理涉及声波的传播、反射和接收过程。
首先,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源头发出的振动引起媒质中的分子振动,形成波动传播。
在正常的情况下,声波会向所有方向传播,但当它遇到可反射的表面时,一部分声波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音。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声速约为343米/秒。
当声波遇到反射表面时,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声波从发出源头经反射后以相同的角度返回。
这种反射表面通常是光滑和硬的物体,如墙壁、地板或山谷的岩石。
当回音现象发生时,声波会被反射回到发出声音的源头。
从发出源头到接收源头的距离决定了回音的延迟时间。
例如,当我们在开放的空旷地方高声说话时,声波会经过一段时间后被反射回来,我们就听到回音。
延迟时间取决于声音传播路径的长度,同时也与声波的传播速度有关。
回音强度也会受到传播路径的影响。
当声波经过较远距离的反射后返回源头时,由于传播路径上的能量损耗,回音声音会相对较弱。
此外,周围环境的杂音和其它声音也会影响回音的清晰度和强度。
此外,回音还涉及到人耳的感知。
当我们听到回音时,耳朵接收到的声波实际上是由原始声音和回音声音组成的。
由于回音声音晚于原始声音,我们可以通过分辨耳边传来的声音延迟和声音强度来感知回音的存在。
回音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例如,当我们在山洞、大教堂或小型闭合房间等空间中发出声音时,会听到明显的回音。
这是因为这些环境往往有光滑的墙壁和硬表面,适合声波的反射。
总之,回音的产生是由声波的传播、表面的反射和接收源头的位置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回音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感知过程,同时也对声音工程、音乐和声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坛回音壁之谜

天坛回音壁之谜作者:小文来源:《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第10期北京天壇位于紫禁城东南边,整个区域比紫禁城六。
天坛是圆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回音壁在圆丘坛内。
回音壁是一道圆环形围墙,高3.5米,直径61.s米。
围墙内的主要建筑是“皇穹宇”。
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轻声说话,另一个人站在面配殿的墙下轻声说话,两人把耳朵靠近墙,可以清楚地听见相隔五六十米远的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回音壁是声学建筑的一大奇迹。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回音壁只是皇穹宇的围墙,可是因为回音壁异常有趣,以至于广为人知的只是回音壁了。
事实上,皇穹宇的围墙产生回音效果的原因是它的建造符合声学的传音原理。
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十分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
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的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消失,增强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回音壁没有屋顶,却比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耳语回廊的回音效果还要好。
天坛回音壁以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精妙的建筑工艺名扬海内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造回音壁。
除了人工回音壁,世界上还存在天然回音壁。
不过天然回音壁极其少见,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也只发现了两处大型天然回音壁,它们的响度、音色均可与北京天坛回音壁相媲美。
其中河北璋石岩景区的天然回音壁令人惊叹不已。
它壁高110米,石壁完全是天然生成的,坐西朝东,口小腹大,高耸入云,是规则的半圆形,很像巨大的英文字母C。
正因为它是半圆形的形状,才产生了回音的奇迹。
站在崖壁下任意地点发声,都能听到清晰的三次回音,回音效果良好,音质超乎想象。
璋石岩景区天然回音壁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天然回音壁,于1997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神奇的声学原理:为什么声音在山洞中会产生回音?

声学是研究声音,声音传播和声音产生过程的科学。
山洞中声音的回音是由于声学原理所致。
当声音在山洞中传播时,它会被岩石和洞壁反射回来,这种反射现象被称为回音。
当声音从一个表面反射回来时,它会发出一个持续的声音,直到所有的能量被吸收。
回音的大小取决于反射面的大小,形状和紧密程度。
例如,在一个紧密的山洞中,回音会更强烈,因为声波会在洞壁上来回反射,而在一个大而宽敞的山洞中,声音会因为太多的反射面而减弱。
另外,声音的频率也会影响回音的大小,低频声音会有更大的回音,因为它们的波长更长,更容易在空间中反射。
总之,回音的产生是由于声学原理所致。
山洞的大小,紧密程度和声音的频率都会影响回音的大小。
回音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声学原理,并从中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音壁的声学原理
回音壁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
回音壁有回音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
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
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
的传音原理。
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
的规则折射。
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一、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奇迹
在首都北京市区的东南部,座落着一个驰名中外的天坛公园。
那里本来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的祭坛,最初建设于明代永乐
十八年(1420年)。
天坛是我国最壮观、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之一。
不过,从声学上看,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天坛第一声学奇迹是回音壁。
回音壁是一个圆环形的围墙,高约3.72m,直径61.5m。
在回音壁内的圆形场地上,偏北有一座圆形的建
筑物叫“皇穹宇”,它与回音壁内壁间的最短距离是2.5 m;同时东西对称地盖着两座房屋。
人们一进回音壁,往往第一件事便是与同
伴贴着围墙作远距离的耳语。
人们讲悄悄话,一般在6 m以外就听不见。
而在回音壁边上讲,传播却要远得多。
即使你和同伴分别在
直线距离为45 m的甲、乙两处轻声对话,彼此还听得清清楚楚,就像同伴在跟前与你说话一般。
这个声学奇迹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语音的波长只有10~300cm,比回音壁半径要小得多,因此在这种场合下可以认为声波是直线前
进的。
语音在甲、乙两处之间传播,一部分以束状沿围墙连续反射前进,全程有129m;一部分沿直线直接通过空气传播,全程才45m。
因为墙面相当坚硬光洁,对声音的吸收小,是声音的优良反射体;而且在回音壁的具体条件下,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都是全反射,
没有穿入墙体内部发生折射的部分,所以声音在传播中衰减很小。
两个人在甲、乙两处发出轻声细语,通过墙面传播的
声波,尽管走
了129 m,对方还能听清楚,就像打电话一样。
而直接经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却衰减很快,只走6m就消失了,根本传不到45m外的对方耳
朵里。
这就是神秘的回音壁的声学原理。
天坛的第二声学奇迹是三音石。
它在从皇穹宇通往围墙门口的一条白石铺成的路上,从皇穹宇台阶沿这条路数到第三块石头便是。
游
人们一到这里就鼓掌。
鼓掌一下,可以听到五六次回声。
因为三音石正好在回音壁内圆心上。
鼓掌声沿着四面八方的直径在墙间来回
反射。
因为围墙为圆形,每次声波从围墙反射回来在圆心会聚,便是一次回声。
只是由于声波在来回反射的过程中逐渐衰减,因此回
声一次比一次微弱。
五、六次后,回声就微弱到听不出来。
天坛的第三声学奇迹是圜丘。
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
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
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
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圜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
圜丘是三层的石
台。
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
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
最高层离地5m多,半径15m。
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
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
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
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
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
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很短,以致相混。
据测验,从发音到
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
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音与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
但是站在圆
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