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中大校史

中大校史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现在再看看那些逝去的大学,真是不胜唏嘘。
简单的考证了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名校。
供大家缅怀-------------------------------------一、1910年代1920年代中期这些年是“一大六高”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东北大学)--------------------------------二、黄金十年(1927-1937)里的名校就很多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1.公立大学,分国立和省立两档。
第一批国立大学很多到现在都是名校,也顺便说下校史(国立两字省去,下同):北京大学:前身为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1946年复校。
1952年农学院独立为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并回),文理学院兼并燕京大学文理学院,迁至燕京大学旧址办学。
北平师范大学:前身为1901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8年迁至西安组成西北联大。
1946年返京复校。
北平大学:本为1927年北京九校合并得来,但不久后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分出。
1938年迁至西北组西北联大。
1946年复校时并入北京大学。
北洋大学:前身为1903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1928年后改称北洋工学院,1938年迁至西安组成西北联大,1945年复校为北洋大学,1951年后为天津大学.中央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被拆的七零八落):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起改为东南大学,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及启示

2022年6月㊀第15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Jun.ꎬ2022Vol.15No.2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及启示侯怀银1ꎬ买寒笑2(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ꎬ山西太原030006ꎻ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上海200062)摘㊀要: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经历了山西省立教育学院(1929 1933年)㊁山西大学教育学院(1934 1936年)㊁停办(1937 1944年)㊁文学院下设教育学系(1945 1949年)四个发展阶段ꎬ呈现出六方面的发展特征:培养教育师资ꎬ趋向多元目标ꎻ完善课程设置ꎬ逐步全面科学ꎻ关心学生生活ꎬ提供入学保障ꎻ重视师资建设ꎬ鼓励教师研究ꎻ丰富学术生活ꎬ广泛开展活动ꎻ弘扬时代精神ꎬ参与革命事业ꎮ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对当前我国教育系科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全面认识综合性大学教育系科价值ꎻ注重优化课程体系ꎬ融通理论与实践ꎻ关怀学生成长ꎬ彰显人文情怀ꎻ充实教师队伍ꎬ完善师资结构ꎻ寓学术于日常生活ꎬ推动学生全面发展ꎮ关键词:民国时期ꎻ山西大学ꎻ教育系科中图分类号:G649.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2-0035-08收稿日期:2022-03-09基金项目: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80049)作者简介:侯怀银ꎬ男ꎬ山西平遥人ꎬ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山西大学中国社会教育研究院院长ꎬ教育学博士ꎻ买寒笑ꎬ女ꎬ湖北荆门人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ꎮ㊀㊀民国时期ꎬ在 西学东渐 热潮㊁师范教育和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等推动下ꎬ公立大学㊁私立大学㊁教会大学等大都设有教育系科ꎮ[1]大学教育系科在发展过程中ꎬ承担了教育学的引进㊁传播与创新的责任ꎬ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ꎬ为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与专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ꎮ目前已有一些对近代大学教育系科的研究ꎬ但山西大学教育系科尚缺乏研究ꎮ有鉴于此ꎬ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进行研究ꎬ并寻求对当下教育系科发展的启示ꎮ一㊁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历程㊀㊀依据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成立㊁合并㊁停办和重建ꎬ可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ꎮ(一)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阶段(1929 1933年)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抗日战争前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一所中等学校ꎮ1925年ꎬ赵丕廉任国民师范学校校长ꎬ提出 学术自由ꎬ收敛身屯ꎬ学问是公ꎬ打成一片 的办学宗旨ꎬ[2]并增设高等师范部(此即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前身)ꎮ[3]1929年7月ꎬ为推动国民教育快速发展ꎬ适应国民教育的需求ꎬ弥补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的空缺ꎬ遵国民政府教育部新学制案规定ꎬ高等师范部改为独立学院ꎬ并遵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第三节第五条规定ꎬ定名为 山西省立教育学院 ꎬ学院设置文科与教育科ꎬ文科设中国文学㊁史学两系ꎬ教育科设教育㊁心理两系ꎮ成立伊始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确立了 研究高深学术ꎬ养成教育服务人才 的办学指导思想ꎬ制定了«组织大纲»«学程大纲»以及院务会议和教务会议等一系列规程ꎮ1930年2月ꎬ奉教育部令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赵丕廉为首任院长ꎬ依本院组织法ꎬ设教务㊁斋务㊁文书㊁庶务㊁会议㊁图书等六课ꎻ1930年10月ꎬ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公告ꎬ山西省立教育学53院实行四年制教育制度ꎬ招收高中和师范学校的毕业生ꎮ1930年12月ꎬ赵丕廉辞职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郭象升为院长ꎮ1931年9月ꎬ复开教育科ꎬ招教育系学生两班ꎬ第一班22人ꎬ第二班19人ꎬ合计招生41名ꎮ[4]6该阶段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ꎮ第一ꎬ课程设置灵活ꎮ郭象升 不深究办学方式ꎬ专凭他欣赏熟悉的书院模式ꎬ以意为之 [5]130ꎮ这体现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上ꎮ郭象升提倡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大纲ꎬ主张根据本院师资的专业特长开设选修课并自编教材ꎮ第二ꎬ重视学生写作ꎮ郭象升坚信 以文取士 ꎬ认为 文章和书法可观才㊁观学与观性ꎬ甚至可以观察其成就矣 ꎮ他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写作ꎬ鼓励学生积极写作ꎮ刘克笃重视作文ꎬ教学风格自成特点ꎮ为引导学生学作某文体ꎬ学生作完后ꎬ他一一面讲ꎬ精心指导ꎮ 初时仅有少数人来请益ꎬ及至均惬意而去ꎬ终乃接踵而来ꎬ蔚然成风 ꎮ[6]1932年ꎬ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对该院写作培育方式与学生的写作水平表示赞赏和肯定ꎬ并呼吁其他学校学习借鉴ꎮ[3]第三ꎬ积极开办讲座ꎮ1933年寒假ꎬ教育系曾聘请校内外知名人士举办大型讲座会ꎬ涉及教育㊁历史㊁文学㊁经济㊁哲学等13个主题ꎮ1934年2月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组织寒假讲学会ꎬ邀请常乃德㊁赵燕婷㊁郭象升㊁陈受中㊁胡默青㊁薄毓相㊁张舜举等ꎬ做有关教育㊁历史㊁中华传统文化㊁政治经济㊁文学的演讲ꎮ[7]讲座结束后ꎬ教育学院组织刊印了«寒假讲学录»ꎮ通过大型讲座的举办ꎬ有效促进了师生交流ꎬ也增长了学生学识ꎮ第四ꎬ创设学会ꎬ开办杂志ꎬ注重知识的保存与宣传ꎮ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创设了教育学会ꎮ教育学会以联络感情ꎬ研究教育学说ꎬ促进三晋教育事业为宗旨ꎮ教育学会通过开设«教育季刊»等学术期刊ꎬ发表了 片断的教育批判 小学教育的探讨 古今教育宗旨变迁之鸟瞰 [8]等一系列教育类学术文章ꎬ促进了教育学知识的传播ꎮ(二)山西大学教育学院阶段(1934 1936年)1933年12月ꎬ«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中指出: 山西大学ꎬ须添设科系ꎬ增加预算 独立各学院及专科学校之科系重名者ꎬ应力求与山西大学归并ꎬ办理失宜ꎬ成绩太差者ꎬ宜尽先饬停ꎮ [9]17为了重建师资队伍㊁解决就业问题㊁整合教育资源ꎬ根据山西省政府«关于调整专科以上学校办好高等教育»的决议ꎬ山西省教育厅将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并入山西大学ꎮ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并入山西大学并停止招生这一政策ꎬ对享受公费待遇的寒门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 求学危机 ꎬ教育系学子对此政策表示抗议ꎮ在广大毕业学子和各类学生组织的支援下ꎬ 护院 运动逐渐开展起来ꎮ教育系主任赵青誉在«晋阳日报»上阐述保持教育学院的理由ꎬ学生们在太原市内张贴标语ꎮ同时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派教师㊁学生和毕业生代表ꎬ赴五台寻阎锡山请愿ꎮ为了安稳同学情绪ꎬ实现平稳过渡ꎬ阎锡山提出折中方案:执行部令ꎬ但维持教育学院名义ꎬ不改变学生待遇ꎬ直至现有学生毕业ꎬ再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合并ꎮ1934年7月ꎬ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并入山西大学ꎬ改称为 山西大学教育学院 ꎮ[10]11935年实行人才教育专案ꎬ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停招新生ꎮ[11]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到了 等待现有学生毕业 的过渡时期ꎮ为了实现平稳过渡ꎬ在系科设置上ꎬ保持原有的国文㊁教育㊁历史三系ꎬ在教学组织安排上仍保持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各项传统ꎮ原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教育系四年级第一班与第二班ꎬ国文学系三年级第三班与第四班ꎬ二年级第五班与第六班合并进入山西大学教育学院ꎬ教育学院院长仍由郭象升充任ꎬ赵青誉为教育系主任ꎮ原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学生已全部毕业ꎮ根据«修正山西大学组织大纲»的要求ꎬ取消开设山西大学教育学院ꎬ预备于1937年在山西大学文学院增设教育系并招收学生ꎬ[12]136但因战事原因未能顺利进行ꎮ(三)停办阶段(1937 1944年)1937年7月ꎬ 七七 事变爆发ꎬ山西大学与平津流亡的学生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ꎮ11月间ꎬ日寇攻占太原ꎬ山西大学奉山西省政府令暂时停办ꎮ1939年12月ꎬ在山西省政府协助下ꎬ山西大学于陕西三原复课ꎬ后迁移至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虎啸㊁山西吉县克难坡和陕西韩城等地ꎬ复课之路几经坎坷ꎮ1943年4月ꎬ山西大学改设 国立山西大学 ꎬ[10]2下设文学院㊁法学院㊁工程学院ꎬ这一阶段原定在山西大学文学院下设教育系招收学生的决定因战争原因亦未被执行ꎮ(四)文学院下设教育学系阶段(1945 1949年)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ꎬ山西大学各系师生借用后方医院空房进行复课ꎮ1945年7月ꎬ国民63政府教育部规定各大学在文学院内增设教育学系ꎬ故自本学年起ꎬ山西大学文学院内增设教育学系ꎬ拟先招收新生一班ꎬ人数30名ꎬ一律给予师范生公费待遇ꎬ招生计划已列入本年度招生简章ꎮ1945年教育系共招12人ꎬ1946年教育系共招23人ꎬ1947年教育系共招生19人ꎬ1948年教育系共招8人ꎬ各年度实际招生人数均低于30人ꎮ[12]199-2381946年3月ꎬ山西大学组织教育学系全体师生陆续返回太原ꎮ1946年5月ꎬ山西大学文学院正式开课ꎮ该阶段ꎬ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的发展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ꎮ第一ꎬ实行学分学年制ꎬ必㊁选修课程相结合ꎮ教育学系紧扣国民政府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ꎬ实行学年学分制ꎮ其中ꎬ对于理论类科目ꎬ每周为一课时ꎮ对于实践类操作类的科目ꎬ例如教育见习ꎬ每周为二课时ꎮ每学期每周上课一小时或实习二小时计为一学分ꎮ教育系学生如需顺利毕业则至少修满142个学分ꎮ该阶段通过的第十六次校务会议ꎬ明确了教育系一年级的必修科目为国文㊁英语㊁教育概论㊁普通心理学等ꎮ第二ꎬ师资队伍更为齐全㊁完善ꎮ山西大学校长徐士瑚广泛招贤纳士ꎬ宣布教职员的新待遇办法ꎬ一批教授受邀来到山西大学任教ꎮ教育学系聘请的教授有赵青誉教授㊁张元恺教授㊁黄丽泉教授等ꎮ1947年9月ꎬ李荆舟被聘为教育学系副教授ꎮ1949年8月ꎬ校务委员会联席会议聘刘明越与张津飞为教育系教授ꎮ教育系通过不断扩充师资力量ꎬ师资队伍逐渐完善ꎮ第三ꎬ学生活动更为丰富㊁多样ꎮ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ꎬ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ꎬ教育系学生于1946年11月发起了音乐研究会ꎬ各院系均派代表出席ꎮ同年12月ꎬ在校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训导处指导教育系学生办理民众夜校的提案ꎬ有助于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互动ꎮ1948年5月ꎬ李荆舟教授带领教育系学生前往山西省教育厅参观ꎮ[12]234此外ꎬ教育系学生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ꎬ教育系学生高波为教育学会负责人ꎬ马作楫为寒风社和新生英文报社的负责人ꎮ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ꎬ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ꎮ二㊁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特征㊀㊀民国时期ꎬ山西大学教育系科屡有变迁ꎮ无论是其师资培育ꎬ还是其课程设置㊁学生活动等都呈现出其独特性ꎮ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ꎮ(一)培养教育师资ꎬ趋向多元目标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以 研究高深学术ꎬ养成教育服务人才 为办学指导思想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毕业生任职于教育界ꎮ如表2所示ꎬ1933年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中共有14人成为教员ꎬ占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毕业生人数的32%ꎬ超过当年各省立学校培养教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ꎮ在一次纪念会上时任校长如此评价: 现在已经逐渐踏上了教育轨道ꎬ同学们似乎一致觉悟了起来ꎬ以教育为目标ꎮ [13]表2㊀1933年山西省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学生从业统计表(省立)[14](单位:人)实业公务员留学教员其他未详山西农业专科学校30531315山西法学院235171113山西工业专科学校1921113山西大学校2139114951山西省立教育学院2141512㊀㊀最初的师范教育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所需师资为己任ꎬ随着义务教育不断发展ꎬ待升入中等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ꎬ导致中等学校师资紧缺ꎮ为了培养中等学校师资ꎬ推动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ꎬ山西省立教育学院进行了相关调整ꎬ 高等教育阶段ꎬ将旧制高等师范升格为师范大学ꎬ在大学教育科(系)附设师范专修科ꎬ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师范学校毕业生ꎬ使高等师范教育处于与大学同一发展水平 [15]ꎮ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要ꎬ培养民国时期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所需的部分教师资源ꎮ在师资压力得到缓解后ꎬ山西大学教育系的培养目标更为多样化ꎮ1937年在«山西大学开设教育系的意义及其任务的商榷»中ꎬ教育系的培育任务分为三大部分ꎬ即教育人才的训练㊁直接研究实验事业与推广工作ꎬ 协助大学文理法工学院及其他各系培育中学师资 [11]仅为其任务之一ꎮ(二)完善课程设置ꎬ逐步全面科学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ꎬ教育学院原则上按规程设置必修课课程(如表3所示)ꎮ课程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历史类ꎬ书籍课本以中国文学㊁历史㊁社会科学㊁教育学为主ꎬ而讲解西学的课程较少ꎮ«山西省教育视察报告»指出: 所设科目ꎬ未能尽如计划而实行 同一学科ꎬ亦不宜强立名用ꎮ [9]32山西73省立教育学院的课程数量多ꎬ设置分配不合理ꎬ科目内容颇有重复ꎮ同时ꎬ教师不可避免地选择以同样的方式讲解有关课程ꎬ缺乏创造力ꎮ表3㊀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课程表(必修课)[4]35课程学分大一党义㊁英文㊁普通心理学㊁教育概论㊁国文㊁伦理学㊁生理学㊁社会学㊁逻辑学㊁西洋教育史34大二党义㊁国文㊁教育统计学㊁教育心理学㊁教育社会学㊁英文㊁小学教育㊁实验教育学㊁儿童心理学㊁变态心理学32大三党义㊁国文㊁英文㊁普通教学法㊁高级教育心理学㊁智力测试㊁中学教育㊁青春心理学㊁管理法㊁教育测试32大四党义㊁教育哲学㊁教育行政㊁特殊教育㊁学务调查㊁课程论㊁师范教育㊁比较教育㊁各科教学法㊁职业教育概论㊁民众教育30㊀㊀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时期ꎬ教育学系删除了部分重复科目ꎬ保留了心理学㊁中国教育史㊁教育统计学㊁教育实习㊁国文等科目ꎮ学生可以从英语㊁法语㊁俄语和日语四门语言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ꎮ同时ꎬ新增设一些选修科目ꎬ如中国文学史㊁西洋哲学史㊁西洋教育名著选读㊁中国教育㊁比较教育等ꎮ通过必修科目的删减和选修科目的改变ꎬ课程设置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系的学科特点ꎬ学生可以根据学术兴趣进行针对性学习ꎮ表4㊀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时期课程表(必修课)[10]36-38课程学分大一国文㊁中国通识㊁哲学概论㊁教育概论㊁英文㊁生物学㊁军训与体育㊁普通心理学㊁三民主义㊁音乐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三选一)28大二伦理学㊁理则学㊁世界通史㊁英文㊁中国教育史㊁教育统计学㊁体育14大三发展心理学㊁教育哲学㊁西洋教育史㊁心理及教育测试㊁国民教育㊁普通教学法㊁训导原理及实施㊁体育13大四教育行政㊁比较教育㊁小学各科教材及教法㊁毕业论文㊁教习实习㊁体育12㊀㊀与1939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必修选修科目表(草案)»㊁1946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科目表»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形成的教育学科等相比较ꎬ我们可以看出ꎬ山西大学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ꎮ第一ꎬ课程设置更为全面ꎮ山西大学教育学系课程遵循教育部规定由选修和必修两部分组成ꎮ根据对比ꎬ山西大学教育系课程设置了20世纪上半叶所引进教育学科科目的61%左右ꎬ此时山西大学教育系的课程与教育部的大学科目表较为一致ꎬ课程设置不断趋于全面ꎮ第二ꎬ课程设置更为科学ꎮ在课程设置难度上遵从由浅入深的原则ꎬ呈现出基础性教育课程为根基ꎬ不断向教育门类性知识衍生的形态ꎮ课程设置更加关注学生能力ꎬ尊重教育需求ꎮ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ꎬ取消了部分重复课程ꎬ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㊁有效性ꎬ加设世界通识㊁西洋哲学史㊁比较教育等课程ꎬ课程设置更具国际视野ꎮ第三ꎬ注重实践类课程ꎮ教育实习与教育见习均占有一定学分ꎬ学校以分组实习和个别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ꎮ为规范实习规程ꎬ制定了«教生实习规程»ꎬ对实习分组㊁实习时长㊁实习评价等一系列细则做出了规定ꎮ(三)关心学生生活ꎬ提供入学保障民国时期ꎬ每年学生上学需花费百元左右的银币ꎬ高昂的花费使一些务工㊁务农家境的子弟很难入学ꎮ省立教育学院大多数学生出自寒门ꎬ以公费来维持学业ꎮ省立教育学院学生则免学费㊁住宿费ꎬ[9]28每半年可领22.8元餐食费ꎬ每学年可分配一双布鞋和一套制服ꎬ亦免费提供讲义㊁课本㊁作业簿㊁笔记本等学习用品ꎮ在临近毕业时发放毕业补贴20元ꎮ此外ꎬ时任院长郭象升每月还会资助35元给家境特别贫寒的学生ꎬ帮助学生完成学业ꎮ[16]根据1933年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教育部视察报告»记录:提交10元押金㊁32元书本费和3元体育运动费用就可以入学ꎬ学院在学生毕业时将退还全部押金ꎮ[9]281945年ꎬ教育学系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ꎬ实行完全公费制ꎮ[12]199通过一系列奖励与保障措施ꎬ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ꎬ为教育系学子安心学习提供了外部保障ꎮ(四)重视师资建设ꎬ鼓励教师研究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开办过程中ꎬ始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ꎮ一方面ꎬ教师队伍注重学历ꎬ尤重视海外留学背景ꎮ如表5所示ꎬ民国时期教育学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达35%ꎬ其中留学日本的教师人数占海外留学教师总人数的64%ꎮ另一方面ꎬ教育学院通过聘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ꎮ如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的部分教员不仅在教育学院任课ꎬ而且兼职于其他学校ꎮ聘用兼职教师ꎬ不仅有效缓解了教育学院的师资压力ꎬ而且繁荣了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ꎬ但是过量的兼职教师也83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ꎬ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ꎮ如1933年ꎬ教育部给予 教员资格ꎬ未能尽全ꎬ兼任教员占三分之二ꎬ亦属失宜ꎮ嗣后方多聘专任ꎬ以符规定 [9]31的意见和建议ꎮ表5㊀民国时期教育学院师资名录(部分)姓名字/籍贯毕业院校职务赵丕廉字芷青ꎬ五级村人清拔贡保硕学通儒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首任院长郭象升字允叔ꎬ晋城人清拔贡保硕学通儒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院长㊁教授张元恺字顺举ꎬ汾阳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教育系主任㊁教授赵青誉字燕亭ꎬ孝义人日本庆应大学文学士教育系教授张友桐字莜琴ꎬ代县人前清举人教育学院教授陈受中字乙和ꎬ清源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兰承荣字向青ꎬ阳高人山西大学中斋ꎬ日本明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常赞春字子襄ꎬ榆次人前清举人ꎬ北京大学文学士教育系教授兼任云山中学教师常乃德子燕生ꎬ榆次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㊁游学日本教育系教授兼任于大夏大学等校刘克笃字烈侯ꎬ翼城人山西师范学堂教育学院教授谷思恺字幼慈ꎬ神池人日本明治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廷发字景稣ꎬ汾城人留美学士教育学院教授张国瑞字云庥ꎬ芮城人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院讲师杨焕斗字焕斗ꎬ繁峙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士ꎬ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教育学院教授马甲鼎字立伯ꎬ稷山人日本东京青山晨业大学毕业教育系讲师宏瑞智字瑞智ꎬ北平人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淑琳字毅蓭ꎬ五台人山西大学堂中斋教育系教授兼任山西工商专门学校黄丽泉字琵泉ꎬ山桧人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兼任山西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史国雅字卓甫ꎬ吉林德惠人燕山大学㊁斯坦福大学㊁范德比尔特大学教育系教授杨兰阶字芝生ꎬ阳城人清末副贡生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斋务主任陈㊀晋字锡康ꎬ泰乐人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毕业教育学院教授武灵初武乡人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教育系讲师汪吟龙安徽桐城人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张㊀长湖北武昌人清举人教育学院教授朱启寰字君哲ꎬ山西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ꎬ哥伦比亚研究院候补博士教育系讲师㊀㊀资料来源:此表根据«山西大学百年校史»附录山西大学教授㊁副教授名录ꎻ«山西大学百年纪事»附录山西大学百年艺文志ꎻ«山西大学与山西近代教育»附录4-1制成ꎮ㊀㊀㊀山西大学教育系科除注重延揽名师外ꎬ还注重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ꎬ促进自身发展ꎮ在教师教学讲义方面ꎬ教育学院对有自编讲义或能在依据课堂形式生成讲述内容的教师更为青睐ꎻ教育学院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编排撰写的讲义来授课ꎬ教师可依据自身特长和具体情况灵活授课ꎬ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度(如表6所示)ꎮ教育系教师在授课时多使用国内外相关书籍自编讲义ꎬ教育学院则将较为成熟的讲义列为学院丛书并印刷ꎬ此举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ꎬ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学术研究ꎮ表6㊀教育学院教授著述表(部分)[5]130-131教师作品出版印制情况郭象升«古文家别集类案»学院讲义«文学研究法»学院讲义«红白蔷薇战争记»/常赞春«山西献幑»山西书局出版«柞翰吟董金石谈»学院讲义«榆次县志»榆次县印93陈㊀晋«龟甲文字概论»学院讲义ꎬ中华书局出版«尔雅学»学院丛书ꎬ学院讲义邢子述«墨辩玄解»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友桐«西陉草堂文集»太原晋阳日报印刘克笃«美术文选»学院讲义ꎬ石印本«澹庵骈体文存»学院讲义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学院讲义ꎬ北平印张㊀长«群经生物衡齐»学院讲义张淑琳«诗学集选»高师部印«续西峰先生传略»学院讲义兰承荣«孔门一贯哲学概论»学院讲义ꎬ商务印书馆出版汪吟龙«文中子考信录»学院讲义ꎬ商务印书馆出版㊀㊀(五)丰富学术生活ꎬ广泛开展活动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活动较为丰富ꎬ类型多样ꎬ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以及求实好学的研究精神不断在该院形成ꎬ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ꎬ学生创办刊物ꎮ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ꎬ教育系学生创办了«教育季刊»«采社»«夜光»等一系列刊物ꎬ该院学生主办的刊物数量在太原首屈一指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出人员视察华北地区的大学和督学时ꎬ对此表示了赞扬与认可ꎮ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为抨击 不抵抗 政策ꎬ宣传爱国抗日思想ꎬ特创办了«救国报刊»ꎮ1936年7月ꎬ为帮助大众了解国难之严重ꎬ教育系学生创刊«新教育»ꎬ对当时的国家形势进行介绍ꎮ1947年3月ꎬ教育系学生马作楫等主办«绿洲»文学副刊ꎬ给当时的山西大学注入自由清新空气ꎮ1948年1月ꎬ为宣传民主思想ꎬ山西大学教授李毓珍与教育系学生马作楫主办的宣传刊物«北风»创刊ꎮ教育系学子积极创办刊物ꎬ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㊁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ꎬ又推动了自由活跃的文化氛围的实现ꎮ第二ꎬ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ꎮ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ꎬ学院曾多次派学生代表参与网球活动ꎮ1934年ꎬ山西大学迁回太原后ꎬ为活跃学生学习研究氛围ꎬ学校通过了«学生学术团体经费补助办法»ꎬ成立各种文艺社团ꎬ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ꎮ教育学系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ꎬ踊跃到各类学生社团中ꎮ1935年ꎬ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学生主动请愿参加义务教育活动ꎮ教育系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ꎬ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ꎬ而且有效锻炼了自身能力ꎮ(六)弘扬时代精神ꎬ参与革命事业山西大学教育学系开办之初ꎬ正值 九一八 事变爆发之际ꎬ全体师生同仇敌忾ꎬ为保卫国家主权进行斗争ꎮ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ꎬ学院组织的和学生自发形成的部分课余活动多与革命息息相关ꎮ学生运动自此从独立于政治组织之外而逐渐被纳入到政党活动的范畴ꎮ[17]如抗日战争期间ꎬ大部分同学都在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打游击战ꎮ[18]其中ꎬ教育学院学生李雪峰㊁戎子和㊁王中青㊁杨蕉圃㊁史纪言㊁朱纯仁㊁张菊如等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活动ꎬ发起组织 抗日反帝大同盟 ꎬ加入中国教职员联合会太原分会等组织ꎮ1936年3月ꎬ教育学院李占春指出今后的方向是扩大民众爱国运动ꎬ铲除汉奸ꎬ严防反动分子破坏ꎮ教育学院的学子ꎬ积极响应时代号召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ꎬ为保家卫国做出自身贡献ꎮ山西大学教育系科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ꎬ停办近十年之久ꎬ但是始终保持着不断向前的发展姿态ꎮ正在这种外有强虏ꎬ内有艰难的时代环境下ꎬ愈发凸显了教育系师生团结一致ꎬ奋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ꎮ三㊁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发展的启示㊀㊀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经历了建制改革㊁停止办学㊁恢复重建的曲折历程ꎬ与办学地点和办学制度几经更迭所不同的ꎬ是当时的教育学人对发展好山西教育事业ꎬ培育为国效力人才的使命和责任ꎮ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ꎮ(一)全面认识综合性大学教育系科价值民国时期山西大学教育系科发展境遇与外部因素的变化联系密切ꎮ作为其前身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ꎬ既与西学东渐历史背景下西方教育学传播有关ꎬ又是中学师资紧缺的社会背景下山西高等师范教育的一次尝试ꎮ山西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立与就业问题直接相关ꎮ抗战后恢复建设的教育学系将革命人才培养作为直接办学目标ꎮ不论处在哪一办学阶段ꎬ教育系科师生始终以国家为重ꎬ通过多种形式为国家事业做出贡献ꎮ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ꎬ作为教育学重要载体的教育系科ꎬ要能在时代发展中看到自身价值ꎬ自身发展应紧跟时代㊁服务社会ꎬ而不能墨守成规㊁一成不变ꎮ在 双一流 建设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ꎬ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系科不应一味地选择简单裁撤㊁盲04。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民国时期部分大学校歌变迁及影响

有音乐教育学者研究表明,中国新式学校校歌起源于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初名)内的学堂乐歌。
民国时期,作为大学文化载体和标志之一校歌受到每所大学的普遍重视。
目前,中国大学校史文化兴起一股复古潮流,许多高校重新启用本校民国时期的老校歌。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这8所大学的校歌(谱曲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原件图略)歌词的基本情况,探讨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歌词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理念诉求,并简略分析其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民国时期8所大学校歌歌词基本情况1.国立劳动大学校歌1919年 王景岐作歌,杨仲子制谱 行行重行行,半肩行李一身轻。
长途耿耿依福星,不畏寒暑避刀兵。
自从别乡土,涉水拔山不辞苦。
金石土木我能为,战罢疮痍我能补。
我邦虽旧命其新,重农惠工不黩武。
行行重行行,四海皆弟兄。
百工如林起经营,为汝苍生造太平。
2. 1931年的大夏大学校歌没有注明词曲作者姓名,歌词如下:洋洋乎美哉,我大夏缔造光荣;渊渊乎大哉,我大夏使命崇隆。
懋懋乎佳哉,我大夏气象渊洪。
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建设自由城, 灌输新智,发扬国粹,禹城之洪钟,鼓铸文化,镕汇学术,万壑朝其宗。
愿我同仁,自强不息!乾健以为神,如川之流!与日俱永,进步永无穷!3. 1931年光华大学校歌词曲作者未署名,歌词如下:(1)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光华,光华要同心同德、爱国爱群的光华,光华努力为学的光华,光华,光华!要读书运动、爱国运动并进的光华,光华!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2)听我们三呼:光华,光华,光华!教人好学不倦,深思精进的光华,光华!要虚怀若谷,允恭允让的光华,光华培养人格的光华,光华,光华!捐除私见、大公无我、合力同造光华,光华!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光华,光华!我们爱护光华!4.东北大学信函以及校歌1931年东北大学校歌,作词:刘复(字半农),作曲: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民国时期的四大王牌军校是哪四个?

民国时期的四大王牌军校是哪四个?保定军校:一手培养出“黄埔系”保定当年是直隶首府,辖道京畿,在这里担任总督的都是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人物。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新军,成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校长。
后又改名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大学堂等,1912年,民国改元后正式更名为陆军军官学校。
由于军阀之间混战不断,军校在培养了九批学生后,终因无以为系,于1923年停办。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的毕业生不仅人数多,而且质量优。
若算上清末,保定军校毕业后成为将军的有名有姓的毕业生就有1800多人,其中不乏蒋介石、顾祝同、傅作义、张治中等国民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还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叶挺、赵博生、董振堂等一批将军。
黄埔军校的教官中毕业于保定军校的足有五六十人,因此说“黄埔系”是“保定系”一手培养出来的毫不为过。
军校所在地原是一座拥有千亩庙产、殿宇百间的关帝庙。
也许是想借助武圣人的神力庇佑,关帝庙后来被改为军营,然而1900年却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焚毁。
袁世凯筹资扩建的军校依然选址在关帝庙,又扩充了周围的部分农田和民宅,总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余亩。
校舍建筑格局仿日本士官学校,校本部据中心。
按照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
陆军讲武堂:中国革命的熔炉1909年9月,在昆明美丽的翠湖旁,清末“洋务运动”实施军制改革、建立新式陆军,云南陆军讲武堂便顺应潮流而创办,并正式迎来第一期学员。
辛亥革命以后,讲武堂继续兴办,截止1945年,共办二十多期,培养学生2万多人,包括华侨学生500多人,朝鲜籍学生30多人,越南籍学生60多人,缅甸籍学生20多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军事学校。
讲武堂是一座青瓦黄墙的走马转角式建筑,东、西、南、北楼围着1.2万多平方米的院子,每楼长约120米,周长近500米,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墙体采用青石、土坯、砖砌成,对称衔接,浑然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
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到抗战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
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中国科学社等的建立,西方科学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在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竺可桢、黄炎培、罗家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茅以升、唐文治、任鸿隽、马寅初、吴有训、李四光、傅斯年、严济慈、汤用彤等和其他众多精英人士的努力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成就了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颇具水平的现代大学。
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
立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
武昌高等师范
学校(->武汉大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
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
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武汉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杭州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
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1937年全国两大联合大学:
1 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2 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平
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河北工业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
北农业大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等)。
民国最著名的5所/17所教会大学:
南京金陵大学
北京燕京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
苏州东吴大学
广州岭南大学
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
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
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
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
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
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
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
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
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
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
11 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
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
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
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
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
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
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法);
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
二十年代及之前著名的两所思想先锋大学: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上海大学(红色大学)。
民国著名的三所古风保守大学: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一零年代中国最杰出的两大高等学府:“北大”“南高”(源于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与南方最高学府南京高师)。
二十年代中国“大学双璧”及中国最早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北京大学。
二三十年代“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三十年代“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
三十年代“西部第一学府”:四川大学。
民国两大誉称大学:
浙江大学:东方剑桥;
交通大学:东方的MIT。
民国最著名的两所非教会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民国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工科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
1938-1945“中国国立十大学府”:
中央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中山大学。
民国国立大学“五大名校”:
中央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1928-1949):中央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