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合集下载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T urner、Sweester、R udzka2Ost yn、Givn、戴浩一、 ( 1998: 1)
Brugman 等, 他们主张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可大致归纳出以下 4 个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 深入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 层次:
机制。这一阵营中还包括 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
笔者认为, 上述 3 个来源构成了狭义的认知语 和小写的 cognit ive linguist ics ( 相当于广义的认知语
言学的主要内容, 而广义 的认知语言学还可包括: 言学) 。( 2002: 5- 8)
Jackendoff 对认知语 义学的 论述, ¼Wierzbicka 的语
从语言学常规的研究层面来看, 认知语言学还
猛发展、至本世纪已渐成 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荣的一派大好景象, 并逐步走向深入。各高校和研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 ICLA) 于 1989 年春天在德 究机构纷纷立项, 研究格局呈现系统化、多元化的 国的 Duisburg 成立, ¹定期发行期刊, 出版丛书, 到 趋势,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从理性探索走向 目前已召开了 8 次国际性研讨会, 明年将在韩国汉 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 城召开第九届大会。德国 Mouton de Gruyter 出版社 对比, 从理论基础 ( 哲学基础、心理基础、生理基
收稿日期: 2003- 12-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02EYY001) 作者简介: 王 寅 ( 1950- ) , 男, 江苏盐城人,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 义 学、英汉语对比。
#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年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认知翻译研究_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_王寅

因为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兼作者的认知方式, 素,完全对等的翻译并不存在,完全不能翻译的东西
而 CL 意在揭示人类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方式,这对于 解读翻译过程,无疑是一剂妙方,必将有助于深刻认
在理论上也是没有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 现实世界中,且人的感知器官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
识翻译的本质。因此,如下说法不会为过:对认知 我们的思维方式必有若干共通之处,否则我们就不
力倡导的语言的“体认观”,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互 忠实”,追求“人本主义”与“文本主义”之间的平衡,
动体验),又有主观因素(认知加工),且总结出十 当取“解构兼建构”的思路。现借用上文述及的 CL 数种基本认知方式,如:互动体验、意向图式、范畴 核心原则对其做出合理解释。
化、概念化、认知模型、心智整合、识解、隐转喻、关
认为,在翻译过程的研究中应当倡导“整体描写法” 实地传递原作者和原作品的原信息,将译出语的思
(Integrative/Holistic Description),将“经验科学(数 想用译入语“模仿”出来,即译界所说的“再现性”。
据调查)”与“文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与上文
说其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在翻译的模仿过程中不
能力和方式的研究将在认知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
能相互交际,翻译也就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玄幻之
物。据此,我们(2005)提出了“体验普遍性”,它
三、认知翻译研究之我见
是我们人类能够互相理解和翻译的大前提。当然,
Martin 虽提出了认知翻译学,但认为当前该学科 尚处于前范式阶段,还未建成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 且呼吁同仁们继续努力(2010: 169)。本文受其启发, 尝 试 在 笔 者(2005,2008) 以 往 论 述 的 基 础 上,再 次运用体验哲学和 CL 的基本观点论述认知翻译研 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_姚振军(1)

=5>:C5:8A 5>7B;8<@B856;<>:15作者简介:姚振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批评;认知语言学;模范读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14)02-0015-051.引言翻译研究经历了几次重要的翻译范式的转变或“转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始于20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实证转向和全球化转向等。

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2001年第三届欧洲翻译研究大会(EST )将“回归语言学”列为会议主题(张莹,2007)。

在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自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顺应了翻译研究的“回归语言学”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认知转向”(孟志刚熊前莉,2012),一门新的“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形成(王寅,2012)。

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一种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体系。

2.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2.1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可以追溯到Bell (1991)对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

由Danks 等(1997)编辑出版的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口笔译认知过程》)是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过程中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结合道路上重要的“中转驿站”(邓志辉,2011)。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

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 c初—60s)、功能语言学(约1950s兴起)、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兴起)和认知语言学(70s末兴起)几个主要流派。

从时间上看,认知语言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最年轻的学科。

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最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1967:103),“语言学源于哲学……”(赵彦春,2005:10)。

那么,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国内很多学者论述了这个问题,如王寅、赵艳芳等等,他们都认为是体验哲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Lakoff也这样认为。

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哲学舞台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后现代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唱主角的时候。

那么,难道这二者是一个东西?或者说二者基本观点吻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二者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Lakoff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学术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该书不仅仅是要谈谈隐喻遍及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两位作者有远大的报复:想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论,改变2000多年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神话”,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思想的核心主张:绝对真理。

在1999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实施了整个计划。

他们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了第三中选择:新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镜像地认识世界,追求绝对真理。

而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思的、思维是隐喻的;没有独立于人的理解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

语言学家:王寅人物简介

语言学家:王寅人物简介

王寅的学术研究与教育背景
王寅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领域
• 硕士阶段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和语义问题 • 博士阶段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 • 王寅的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了广泛关注
王寅的教育背景丰富多样
• 本科阶段在中国接受教育,研究生阶段在美国深造 • 在国内外多所大学担任过教职,如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 • 王寅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等
• 如中国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等,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 王寅的领导力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王寅获得的荣誉与奖项
• 王寅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 如“全国优秀青年学者”、“中国语言学会优秀成果奖”等 • 这些荣誉和奖项充分证明了王寅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 王寅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语言学家:王寅人物简介 DOCS
01
王寅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王寅的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01 王寅出生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
• 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教师 • 从小就对语言产生浓厚兴趣 • 高中时期,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开始学习文学创作
02 王寅在本科阶段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05
王寅的晚年生活与逝世
王寅的晚年生活与 学术活动
• 王寅在晚年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学术兴趣 • 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语言学会、亚洲语言学会 等 • 撰写学术论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承下去 • 王寅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学术气息
王寅的逝世与追悼
• 王寅在2019年因病逝世,享年75岁 • 学术界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 价 • 王寅的追悼会在国内外多个城市举行,缅怀这位杰出的语言学 家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 兼述“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四川外语学院王寅1/ 24一. 从语言学简史看CL的发展性从语言学简史看CL的发展性CL之所以能称为当前语言学理论之前沿理 CL 之所以能称为当前语言学理论之前沿理论,是因为它吸收了当今最为前沿的哲学理论、是因为它吸收了当今最为前沿的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年代1 -4 -- 19c语言理论传统语文学所受主要学科影响传统哲学观、传统哲学观、文化观主要特征语言工具观静止规定型教学法219c比较语言学达尔文进化论、实证、达尔文进化论、实证、生物机体观发展比较型机械唯物论语法翻译法320c 初— 60s结构语言学分析兼理性,分析兼理性,行为主义、物化方法系统结构观严谨描写型结构句型法450s功能语言学受社会学影响社会现象观交际功能型情景/功能法情景功能法557--TG语言学语言学混合哲学、混合哲学、心智主义天赋能力观智慧演绎型天赋、普遍、天赋、普遍、自治、模块、形式模块、680s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 / 认知科学体验认知观互动归纳型认知教学法3/ 24正是CL 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正是 CL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从中吸取了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而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通过其对语言的解释力,以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可见。

以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可见。

---------------------------------------------------------------最新资料推荐------------------------------------------------------ 从理论基础上看CL的前沿性二. 从理论基础上看的前沿性1. 哲学基础:西哲 / E P (人本主义)学基础:人本主义) 2. 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认知心理学、 3. 语言学基础:生成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语言学基础:生成语义学、5/ 24感性理性古希腊中世纪 16-19 20世纪亚氏理论唯名论经验论分析哲学苏柏理论唯实论唯理论新唯理论客观主义哲学图 2非客(EP)非客(EP)---------------------------------------------------------------最新资料推荐------------------------------------------------------ ? 非客观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外界不存在一个统非客观主义哲学认为,一的客观真理,一的客观真理,对外界的认识不可能排除人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

例如: A week consists of seven days. days.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east. 家花、家花、野花7/ 24? 在这样一个人文研究大潮的影响下,体验哲学和CL 在这样一个人文研究大潮的影响下,体验哲学和CL 应运而生。

体验哲学认为,人们的概念结构、应运而生。

体验哲学认为,人们的概念结构、推理能力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能力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理论就是CL,其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理论就是CL,认为语言来自人们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研究概念、们对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研究概念、推理、语言等,必须以人为本。

推理、语言等,必须以人为本。

---------------------------------------------------------------最新资料推荐------------------------------------------------------ ? 由于 EP 和 CL 吸收后现代哲学和人本主义精神,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义也不是客观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义也不是客观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世界的镜像反映,其中必然要掺和人的因素,世界的镜像反映,其中必然要掺和人的因素,语言当为“惟人参之” 的产物,是“人化的惟人参之” 的产物,语言” 语言”。

9/ 24三.从语言教学看CL的应用性从语言教学看的应用性语言有诸多性质,各学派有不同论述,语言有诸多性质,各学派有不同论述,EP 和CL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可归结为: CL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现实——认知——语言---------------------------------------------------------------最新资料推荐------------------------------------------------------ 语言来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强调语言的体认性。

但是后现代哲学过分强强调语言的体认性。

调了“人本性” 而忽略了认知的来源和共性。

调了“人本性”,而忽略了认知的来源和共性。

本文从EP 和 CL角度对其作出反思和修补,本文从 EP和 CL 角度对其作出反思和修补,提出体验性概念化,据此自然就要得出与语言象似性。

体验性概念化,据此自然就要得出与语言象似性。

11/ 24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了不同性质:不同的语言学派往往强调了不同性质:传统 P 更强调语言的规则性、表达性、工具性规则性、表达性、结构 L 更强调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任意性;符号性、系统性、任意性;功能 L 更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性、功能性;社会性、交际性、功能性; TG 学派更强调语言的先天性、心智性、生成性;先天性、心智性、生成性; CL理论 CL理论更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知性、象似性。

体验性、认知性、象似性。

---------------------------------------------------------------最新资料推荐------------------------------------------------------ 在“语言体认观” 的指导下,CL致力于寻求语言语言体认观” 的指导下,CL致力于寻求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认为语言是“惟人参之” 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认为语言是“惟人参之”的结果,语言是“人化的语言”。

CL的登场,终于使得语语言是“人化的语言” CL的登场,言学,虽略迟于文学界和翻译学界,言学,虽略迟于文学界和翻译学界,也融入到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这一人文科学研究的大潮之中。

哲学“人本主义”这一人文科学研究的大潮之中。

13/ 24从 CL 所信守“现实―认知―语言” 的人本性现实―认知―语言”原理可见,原理可见,该学科旨在挖掘语言表达背后的人的认知机制,强调语言表达是在人的“ 体验” 认知机制,强调语言表达是在人的“ 体验” 和“ 认知” 作用下形成的,即语言是“ 惟人参之” 认知” 作用下形成的,惟人参之”的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的体认性或语---------------------------------------------------------------最新资料推荐------------------------------------------------------ 若从这个角度来说,若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就是依据人的认知方式和交际目的,式和交际目的,依据人眼中的世界形态而形成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必然要得出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的结论,有象似性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也完全符合后现代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

代哲学的人本主义精神。

15/ 24我们尝试从语言的不同层面来研究教学,我们尝试从语言的不同层面来研究教学,将它们统一在“ 现实-认知-语言” 这一现实-认知-分析框架之下,分析框架之下,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从体验哲学角度深入认识语言的形成机制,角度深入认识语言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可从象似性角度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

象似性角度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

---------------------------------------------------------------最新资料推荐------------------------------------------------------ 现1. 语音 2.实认知语言空间、空间、身体自然声响模仿;重心高低升降意模仿;重心高低,升降意义的概念化拟声、语音象征语调语调、拟声、语音象征;语调、语声调、降调;速、声调、降调;汉语四语音象似性.ppt 调… 语音象似性.ppt空间+空间+身体词汇化+空间意象图式到其 at,on,in;上下左右前左右/前,,;上下/左右他概念;他概念;以人为中心后… 介词.ppt 介词.ppt 的方位词特征认识,视角特征认识,不变;变/不变;不变整体/程序扫描整体程序扫描对应名称地瓜.ppt 地瓜地瓜时间情景中主次划分词性:划分词性:Na. ad.V词法化词类、句法成分、 F/G;突显;注意窗词类、句法成分、词;突显;人面花瓶.ppt 人面花瓶转喻… 义、转喻远、中、近称;近称;人称语法化;拟人化:人称语法化;拟人化:名词:名词:性;拟人词语像人的性别;导游解说人17/ 24施事、施事、受事事物的属权、事物的属权、记数名词格的语法化所有格、所有格、可数性的语法化名词的主格与宾格名词的所有格和可数性 2. 词汇化动作特征、动作特征、事件类型动词语法化动词:动词:时体态式数量距离象似性物记数;物记数;动作数量/距离象似性有方向U 有方向 &amp; S,,基于体验的语法化 1996:260 有界/无界有界无界认知域(概念、语义)认知域(概念、语义)的范围词素分析两张表词法 U/C;动作延续和终止;有界化;动作延续和终止;+人眼看世界客观性+主观性;客观性+主观性;人化的自然界生理、生理、心理的认知反映儿童成长顺序规律:儿童成长顺序规律:通感词义理解;词义理解;人化的语言词情绪经历愤怒” 如对应的“愤怒” 表达通感.ppt 对应语言表达通感法触、味、嗅、听、视化基本概念隐喻:基本生活经历基本概念隐喻:ARMTH 对应表达;多义词/多义构造多义构造;对应表达;多义词多义构造;热温暖+温暖+情感… IS Affection. MORE IS UP; 乎乎、暖洋洋、乎乎、暖洋洋、冷冰冰… (妈妈抱)---------------------------------------------------------------最新资料推荐------------------------------------------------------ 各类角色和功能基于经验概括出各语义格 Fillmore 格G、框架语义学、传递事物;传递事物;动结事件概念结构+隐喻机制双宾构式;双宾构式;动结构式3.空间关系 SFH :概念结构 SFH.ppt 台球/舞台模型;台球舞台模型;ECM;舞台模型;语法化 FG +突显注意窗(部分-整体)注意窗(部分-整体)句法结构性基本句型;基本句型;语法形式弹子球模型.ppt 弹子球模型句若干具体经历情景中的主次S/O ;There构式;倒装句构式;构式整体事件的转喻性表达法顺序、数量;顺序、数量;距离顺序、距离、语句顺序;顺序、距离、数量象似性语句顺序;形多义丰参照点认知参照点所有格、代词、所有格、代词、回指语时态、比较级、时态、比较级、最高级实际场景识解主动态/被动态等主动态被动态等19/ 2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CM + ICM语篇、语篇、连贯突显4.主题体验生活时序与句序;时序与句序;CDS CRP、概念隐喻、象似性、概念隐喻、组句成篇的顺序语互动体验、心智连贯互动体验、连贯语篇替换、替换、替代篇跨域认知语篇隐喻、寓言、语篇隐喻、寓言、比兴辅音;元 / 辅音; N / V、Prep、、、自主/依存关系自主依存关系自主-自主-依存演绎/归纳思维演绎归纳思维主题 / 支撑句谓语;主宾 / 谓语;主句 / 从句---------------------------------------------------------------最新资料推荐------------------------------------------------------ 四.结语站在世纪之交十字路口,若我们能做一点展望的话,站在世纪之交十字路口,若我们能做一点展望的话,可以预测:世纪的头几十年里世纪的头几十年里,将成为显学将成为显学,预测: 21世纪的头几十年里, CL将成为显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最前沿,研究成果更为丰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