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合集下载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杂交水稻的发明者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故事令人感动,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饱经艰辛。

然而,他对农业的热爱却从未减少。

在读大学期间,他立志要为中国农业做出贡献。

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袁隆平在水稻育种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深知杂交水稻对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然而,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科研经费有限,实验条件简陋,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

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不断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终于研发出了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大大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


的坚持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张名片,袁隆平也因此
成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领域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激励着
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肩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就能创造出更
多的奇迹。

袁隆平的故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中国农业的未来。

他的杂交水稻成为了中国农业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成为了中国人民
勤劳智慧的结晶。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这位伟
大的科学家,也让我们明白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5篇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这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守护了近70年!袁老,走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精选篇1)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

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袁隆平科学家的故事作文你知道袁隆平爷爷吗?那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简直就是咱老百姓的大福星啊!袁隆平爷爷一辈子都和稻田打交道。

他呀,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不过他的魔法棒不是那种闪闪发光的小棍子,而是他那充满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

小时候的袁爷爷就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时候,他看到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发愁,那瘦瘦的脸上写满了饥饿和无奈。

袁爷爷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

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然后慢慢地生根发芽。

袁爷爷开始了他在稻田里的漫长探索之旅。

这过程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要在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里寻找合适的稻种,就像在无数的沙粒里找金子一样。

他弯着腰,在田间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株稻苗,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那太阳晒得他皮肤黝黑黝黑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

但他可不在乎这些,心里就想着怎么能让稻子长得更好,产量更高。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株特别的稻子,长得特别壮实,稻穗沉甸甸的。

袁爷爷高兴得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稻子保护起来,把它当成宝贝疙瘩,因为这可能就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啊。

他围绕着这株稻子做了好多好多的研究,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可是啊,搞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呢?袁爷爷也遇到了好多挫折。

有时候,他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稻种,种到田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袁爷爷可不是那种轻易就会被打败的人。

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超人,失败了就重新再来。

他经常对他的学生和助手说:“失败了怕啥,咱们总结经验,下次一定能成功。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袁爷爷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杂交水稻可不得了啊,就像一个超级稻种战士。

它的产量特别高,一下子就解决了好多人的吃饭问题。

以前那些饿肚子的人们,慢慢地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

袁爷爷的贡献可不仅仅是让中国人吃饱了饭。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就像一场温暖的春风,吹到了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国家。

印象最深刻的科学家故事作文袁隆平

印象最深刻的科学家故事作文袁隆平

印象最深刻的科学家故事作文袁隆平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说起袁隆平爷爷,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科学家!他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记得小时候,爷爷就给我们讲起袁爷爷种水稻的事儿,那时候我就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像袁爷爷那样,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袁爷爷可不简单,他可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让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粒儿比花生米还饱满。

想象一下,要是能吃上袁爷爷种的水稻,那该有多好哇!不仅长得高大上,吃起来还特别香,简直是一种享受。

袁爷爷的研究可不是说说而已,他亲自下田去试验,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有时候,太阳都晒得像个火球,但袁爷爷还是坚持在田里转悠。

他说:“科学就是要有这种精神,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一直往前冲。

”袁爷爷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解决了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想想看,如果没有袁爷爷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饭碗可能就得端不稳了。

袁爷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大好人。

他经常跟我们说:“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脚踏实地。

”他还告诉我们,做科研要有创新精神,不能总是走别人走过的路。

袁爷爷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很多年,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想到袁爷爷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就会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袁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决心,再加上一点点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像袁爷爷的杂交水稻一样,虽然长得高大上,但只要我们吃得开心,那就是最好的成功。

所以啊,同学们,我们要向袁爷爷学习,不管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这样,我们就能像袁爷爷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材分析:本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通过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来体会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后面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实例介绍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探索精神。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了解得不多,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教学建议:学生很少接触选种、育种活动,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

通过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引出本课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择、杂交育种以及太空育种。

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收过这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及应用。

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重点:变异的概念及原因。

教学难点: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 1、什么是遗传? 2、什么是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1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奇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月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秀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秀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芳香的花草和一串串艳丽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秀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肯定要去学农。

”没有教导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秀丽的特殊感悟与无悔执着。

可见当年,这片秀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久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觉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秀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艳丽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困难的年月,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抱负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秀丽的果园,最终转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篇2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平安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愈伤组织ຫໍສະໝຸດ 杂种植株 马—马、番--番
白菜 甘蓝
白菜 甘蓝
四、我们一起做做梦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教学目标 1、了解袁隆平院士的事迹 2、了解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过程 3、谈谈我们从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启 发
一、科学家的故事
二、水稻的杂交育种
低产抗倒伏
×
高产易倒伏

低、抗
√ 高、抗
低、易
高、易
思考:水稻在自然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自花传粉(自交)还是异
花传粉(杂交)?为什么?
袁隆平成功的“秘诀”之灵感
1、1960年7月,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试验田中 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 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状。 2、1965年,袁隆平先后在四个水稻品种中,找到 六株雄性不育株。
三、别样的杂交技术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体细胞杂交
马铃薯细胞
去细胞壁!
番茄细胞
再生细胞壁
杂种细胞
离心、振动、电激等 聚乙二醇(PEG)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

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200字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下面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现代科学家的故事。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江西人,是中国现代农业科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人口过多、粮食短缺的问题。

袁隆平奋斗了数十年,历经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

他的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

二、屠呦呦: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是中国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成为了全球青蒿素的主要生产国。

屠呦呦勇于探索,不畏艰难,通过对传统中药青蒿的研究,成功提取出了其中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并证明了它的抗疟疾作用。

屠呦呦的成果不仅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而且对全球的疟疾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张衡:天文学家与地震学家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他对天文学和地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并制造了武陵观象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

张衡通过观测日食、日月合朔等天象现象,研究总结出了较为准确的天文数据。

此外,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地震的一些规律,提出了“天地感应”和“山崩地裂”等地震现象与天象的关系,这对地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郭永怀:航天工程师郭永怀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他在航天发射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参与并主持了多次重大航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永怀主持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并成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他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屈原:诗人与科学家虽然屈原生活在古代,但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和个人荣誉
贡献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究发出“三系法”
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
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
3.4亿公顷,增产稻谷
4.5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个人荣誉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2001年2月19日获2000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4—0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概括作文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科学家。

以前呀,好多人都吃不饱饭,肚子总是饿着。

袁隆平爷爷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可着急啦!他就想着一定要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

于是,袁隆平爷爷天天在稻田里工作,不管是太阳晒还是风吹雨打,他都不害怕。

他仔细地观察水稻,想着怎么能让水稻长出更多的稻谷。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袁隆平爷爷终于成功啦!他发明了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能结出好多好多的稻谷。

这下,大家都能吃饱饭啦,再也不用挨饿。

袁隆平爷爷真是太伟大啦,我们要感谢他!
《袁隆平爷爷和杂交水稻》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爷爷,叫袁隆平。

以前的时候,粮食不够吃,人们经常会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情况。

他每天都泡在稻田里,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着水稻。

太阳很大的时候,他也不休息;下雨了,他就穿着雨衣继续工作。

因为袁隆平爷爷的努力,我们现在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不用再担心饿肚子啦。

我们要记住袁隆平爷爷的功劳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的故事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

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
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