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如此陈列_卢梭作品中的自然

合集下载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一、自然教育理论(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

在教育中更侧重只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他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

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是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所以他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有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者像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必须使人的教育与物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

可见,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他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认为,由于自然状态与专制制度的对立,所以培“养自然人”与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的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

具体的公民和自然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与专制社会,失去自身独特价值。

(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中,公民石油等级的。

(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的、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他被困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哲学观的影响,所以了解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

一.时代背景:卢梭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的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压制着人的天性,所以,卢梭崇尚人性自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抨击,被称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之一。

二.“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自然哲学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发展。

”它的主要理论有:“归于自然”的教育。

自然是最好的教师。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人”概念。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教育阶段论。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的阶段分期,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二、“自然教育思想”之思想——“归于自然”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

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它的主要理论:(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摘要]本文论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关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认为卢梭是一位彻底的自然主义者。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倡导自由,鼓励人们从封建专制的压迫和奴役下解放出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希望人按生命天性自然的生活、生长。

卢梭是性善论的代表,其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教育的不良造成的。

卢梭秉承天性的自然哲学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即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自然的本性,所以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卢梭的“归于自然”的原则落实到教育目的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自主性,天性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这种人能够把自己的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过一种富有人性与符合心性的率性的生活。

卢梭在《爱弥儿》中对自然人是这样描述的:“从我的门下出去,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不管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

”卢梭认为,封建教育只会把儿童培养成为小霸王或小奴隶,或专横、残忍的,或顺从、怯懦的,而只有顺应儿童特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自然人,这种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卢梭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切地说在统治阶级或者是上流社会中,是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

因此他提出,当儿童一出生,就应该把他们放到远离城市的乡村中去实施自然教育,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接受教育。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简答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简答

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简答
1.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要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其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的论述中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是自然秩序中平等的人;是不被囿于职业,无所不能的自由人;
是自食其力的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像向他
们灌输种种原本是要求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

提出教育应该是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总的教育原则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简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好这部分知识点。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要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其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回归自然的”、远离喧嚣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

另一方面,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只能使后两种教育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

因此教育“回归自然”,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在卢梭的论述中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是自然秩序中平等的人;是不被囿于职业,无所不能的自由人;是自食其力的人。

总之,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卢梭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像向他们灌输种种原本是要求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

提出教育应该是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总的教育原则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

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不要把儿童当成待管教的奴仆,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

”主张成人对儿童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即“消极教育”的原则。

“消极教育”实际上与传统的教育相反,把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不再是被动受教,教师也不再主导一切。

论卢梭的自然观

论卢梭的自然观

在艺术还没有 塑造 我们 的风格 , 没有教唆我们使用一种造作的语 言之前 , 我们 的风 尚虽然粗朴 , 却是 自然 的。那时人性善 良, 人们
更 容 易相 互 了解 , 平 共 处 , 免 了各 种 各 样 的斗 争 。 从 而 社 会 和 避 风气 得 到 净化 。 总 之 , 学 和 艺 术 起 了 败 坏 风俗 的作 用 , 决 的 科 解
() 1 自然 宗 教
卢梭的 自然 宗教 观 主要体 现 在他 的两 部著 作 《 弥儿 》 爱 和
《 仰 A由》 。他 认 为 , 的 信 仰 是 自 由 的 , 该 听 从 内心 的感 信 中 人 应 觉 , 听 自然 呼 声 , 从 自然 情 感 , 就 自由 美 德 。在 卢 梭 看 来 , 倾 依 成
文 謦 异 ・文化 点 当
论 卢梭 的 自然 观
农玉 红 , 茂君 李
( 西大学外 国语学 院, 广 广西南宁 500 ) 304
摘要 : 梭 是 l 卢 8世 纪 法 国 启 蒙 运 动 中 最 杰 出 的 代 表 之 一。
他 的 自然观 是 他 的 主要 思 想之 一 。他 的 自然观 主 要 体 现 在 宗教 , 教 育和 文 学 方 面 。声 梭 的 自然观 对 浪 漫 主 义有 深 远 影 响 。
而 且 具 有 美 德 , 将 在 你 的 主 人 面 前 低 首 , 在 永 恒 的 福 祉 里 分 你 并 享 他 的 天 国 。 自然 是 卢 梭 宗 教 观 的 根 本 , 是 最 高 法 则 。其 最 ” 也
富 于 价 值 和 生命 力 的 基 本 原 则 或 是 内 在 的 精 神 , 是 对 自然 的 崇 就
关 键 词 : 宗教 ; 育 ; ; 教 自然 ; 卢梭

卢梭自然教育理念

卢梭自然教育理念

卢梭自然教育理念咱们聊聊卢梭这位大咖的自然教育理念吧,说真的,他的想法挺酷的,感觉就像是给现代教育界来了一场“灵魂风暴”。

卢梭认为啊,孩子们就应该像小树苗一样,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生长,别老给他们套上那些“标准答案”的枷锁。

想象一下,小宝贝们天生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小手会不自觉地伸向那朵刚冒出头的小花,或者盯着地上爬行的蚂蚁看得出神。

这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啊!卢梭就觉得,这种自然而然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咱们得保护好这份纯真,别让他们还没上学,就先被“填鸭式”教学给整懵了。

他说啊,好的教育,得让孩子做主角,大人呢,就扮演个“向导”的角色,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

这就好像咱们带孩子去郊游,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哪棵树是松树,哪朵花是玫瑰,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摸摸树皮,闻闻花香,自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嘛!而且啊,卢梭还特别强调,教育得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

别一个小屁孩还没学会走路呢,就逼着他去跑马拉松,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咱们得慢慢来,让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成长的快乐。

比如,小孩子喜欢涂鸦,那就给他们准备些彩笔和纸,让他们尽情发挥,别老说什么“画得不像”,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他觉得啊,孩子们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

这就好像咱们教孩子骑自行车,刚开始可能得扶着他们一把,但慢慢地,咱们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掌握平衡,去体验骑车的乐趣。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骑车,还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当然啦,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就得完全放手,啥也不管。

咱们还是得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一些指导和建议,就像那棵小树苗,虽然得让它自由生长,但也得时不时给它浇浇水、施施肥,确保它长得健康茁壮。

卢梭的这些想法,真的挺让人眼前一亮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咱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06 第43卷第1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3No 11[收稿日期]2005-06-12[作者简介]邹华(1952)),男,辽宁岫岩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研究大自然如此陈列)))卢梭作品中的自然邹 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37)[摘 要]卢梭对自然之美的具体描写和论述,分散在5新爱洛伊丝6、5爱弥尔6、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等作品中。

本文以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概括为基础,阐释了情感深度体验与自然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在自然美两种历史形态的宏观背景中,对卢梭超越古代美和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论述。

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美思想,对于研究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卢梭;大自然;荒蛮之美;激荡之心;历史流变[中图分类号]B 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6)01-0008-05作为一个思想家,卢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像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教育理论一样,卢梭的美学思想,特别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描写和论述,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卢梭歌颂大自然的无限深情之中,包含着一种超出个人而属于历史的东西,一种将要在人类的美和艺术的创造中逐渐展开的新的东西,将这些思想的底蕴揭示出来,至今仍然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自然之美何处陈列/大自然似乎不愿意人们看见它真正的美,因为人们的眼睛对大自然的美太不敏感,即使摆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也会看错它本来的样子的。

大自然躲开人常去的地方,它把它最动人的美陈列在山顶上,陈列在密林深处和荒岛上。

0[1](P493)然而自然之美却不曾躲开卢梭,卢梭对大自然的欣赏,正是在人们不常去的地方;在山顶、密林和荒岛以及在其它原始荒蛮之处,他发现了大自然的美。

在5新爱洛伊丝6、5忏悔录6、5漫步遐想录6等作品中,卢梭对自然之美多有生动的描写,我们可以跟随卢梭的行踪,走向大自然愿意陈列其美的地方;如果我们对行进的路线加以标记,那么还可以用/三景0和/三信0对所到之处的景物进行概括。

/三景0是卢梭在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这两部纪实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即湖泊、山谷和乡野;/三信0则是5新爱洛伊丝6这部小说中描写自然之美的书信。

5新爱洛伊丝6全书分六卷,共有一百六十三封信,其中描写自然景物较为集中的只有三封书信,即卷一书信二十三,卷四书信十一和卷四书信十七。

非常巧合的是,/三景0与/三信0之间具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卷一书信二十三主要描写山峰岩石,卷四书信十一主要描写乡野田园,卷四书信十七则主要描写湖水波涛。

需要说明的是,概括出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预先的主观设定,而是跟随卢梭一道进入他的作品的结果;作为文学研究,细读文本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为我们不仅需要一般地了解卢梭对大自然的钟情和热爱,还应当将其落实在他对各种自然景物的具体描写和感受上。

(一)三景:两湖、两山、两乡两湖:日内瓦湖和比埃纳湖。

在5忏悔录6和5漫步遐想录6中,有两个湖泊对卢梭来说最为重要:一个是瑞士最著名的日内瓦湖,另一个则是很不知名的比埃尔湖。

卢梭在5忏悔录6中两次提到日内瓦湖。

第一次是年轻流浪时游览日内瓦湖,他从安讷西将华伦夫人的侍女麦尔赛莱小姐送回弗赖堡,在返回的途中,绕道去洛桑[2](P178)。

佛威城在日内瓦湖畔,这是华伦夫人的故乡,卢梭曾从洛桑沿着日内瓦湖岸步行去过佛威。

第二次是卢梭在日内瓦恢复公民权的那一年,他与友人及家人乘船环湖游览,用了7天时间。

/我对湖那一边引起我惊叹的许多风景都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几年之后,我就在5新爱洛伊丝6里把这些景色描写了下来。

0[3](P486)和日内瓦湖不同,比埃纳湖是当时瑞士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湖,1765年9月中旬,逃亡中的卢梭来到这里,他在5漫步遐想录6第五篇里特别回忆到这个湖和湖中的小岛。

卢梭在5忏悔录6中说,在新的流亡生活开始之前,只要他还有可能在瑞士生活下去,他就要利用这个时机来执行一个考虑了数月之久的计划,这就是住到圣#皮埃尔岛上去。

/圣#皮埃尔岛是伯尔尼医院的产业,在比埃纳湖中心。

上年夏天我跟贝鲁一起徒步旅行时,曾游览过这个岛屿,当时它把我迷住了,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多次打算到那里去住家0。

他对这个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3](P533)。

两山:厄歇勒山崖和特拉维尔山谷。

厄歇勒山崖地处法国尚贝里附近的夏耶地方,尚贝里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中部,卢梭在结束青少年时代流浪生活的前夕,大约是在1731年,从里昂徒步旅行去尚贝里华伦夫人家的路途中,卢梭到达这里,他在5忏悔录6中详细地描写了悬崖峭壁和岩石瀑布的令人惊叹的险峻之美[2](PP1212)213)。

另一山是特拉维尔山谷。

1762年7月至1765年9月,卢梭曾在莫蒂埃村居住了三年。

莫蒂埃村在讷沙泰尔邦的特拉维尔山谷中,在莫蒂埃村的附近,法官克莱克有一处产业,叫作罗贝拉田庄。

1777年,65岁的卢梭在5漫步遐想录6第七篇中回忆他只身一人去那里采集植物的经历。

他深入山间幽谷,在岩石和树林中穿行,景色无比粗犷荒凉;他突然发现绝壁之下有个工厂,由此产生了对整个瑞士的感慨:/世上只有在瑞士这个地方,才能看到粗犷的自然和人们的技艺这两方面的结合。

0[4](P100)两乡:沙尔麦特乡野和蒙莫朗西乡野。

卢梭1731年年底来到尚贝里,一直住到大约1737年。

此后,他便和华伦夫人移居沙尔麦特,从此开始了数年之久的田园生活。

沙尔麦特是位于尚贝里城附近的一个村庄,虽然离城不远,但却十分僻静[2](P277)。

卢梭曾于1741年离开这个村子前去里昂,后来又回到这里,1842年最终离开此地去了巴黎[2](P217)。

卢梭描写了他在沙尔麦特的田间劳动和乡野生活,还特别回忆了他与华伦夫人在山林中散步的经历[2] (P P1303)304)。

蒙莫朗西在巴黎近郊,从1756年到1762年,卢梭在这里居住了六年,其间换过三个住处,但都没有超出这个地域。

1754年,对虚伪浮华的巴黎上流生活已十分厌倦的卢梭,准备退隐日内瓦,但计划未能实现。

卢梭来到蒙莫朗西森林旁边的埃皮奈夫人的舍弗莱特府,住在这里一处被称为/退隐庐0的房子中[3](PP1784)785)。

1757年冬季,因受迫害,卢梭又搬迁到孔代亲王的财务总管马达斯先生地处蒙莫朗西的一座叫作路易山的花园中[3](P498)。

卢梭在这里一直住到1762年。

此处距离卢森堡公爵元帅的蒙莫朗西府第园林不远,在修葺破旧的路易山住所期间,卢森堡夫妇曾邀请卢梭到他们的园林暂时居住,住所是一个叫做/小府第0的孤立的房子[3](P602,P P1611)612)。

卢梭对蒙莫朗西上述三个地方的自然景物,都有生动的描写。

(二)三信:5新爱洛伊丝6中男主人公圣普乐的书信卷一书信二十三,描写山峰岩石。

德丹治男爵的家住在阿尔卑斯山麓下的小城佛威,男爵的女儿朱莉与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

圣普乐家境贫寒,在他们热恋之时,朱莉预感到父亲会因看重门第财产而持反对的态度,她要求圣普乐离开一段时间,让他回家处理事情,同时游览瓦勒山区的景色。

这时正是秋季,沃州的登德亚芒山峰已经有白雪覆盖。

圣普乐痛苦地离开朱莉到达家乡锡昂,用一周时间游览了瓦勒山区。

圣普乐的这封信,写的是他离开朱莉后一路上忧郁沉重的心情,以及奇异的山地景物对他心灵的强烈震动和提升净化。

卷四书信十一,描写乡间田园。

在卷三末尾,圣普乐随一支英国舰队周游世界,卷四一开头,时间已经是四年之后了。

卢梭并没有用多少笔墨描写圣普乐所历经的千难万险,而是径直写他回到日内瓦湖畔的生活。

这时朱莉已是两个男孩的母亲。

朱莉的丈夫沃尔玛欢迎圣普乐来佛威,请他到乡间克拉朗的家中居住。

卢梭用浓重的色彩描写了沃尔玛夫妇所建造的神秘的/爱丽舍0。

/爱丽舍0实际上是一个果园,却极有特色。

这个地方尽管经过了人工整治,但就像大自然自己的创造那样没有人为的痕迹。

在惊叹自然之美的同时,沃尔玛夫妇与圣普乐对自然美问题进行了讨论。

卷四书信十七,描写湖水波涛。

朱莉的家离日内瓦湖不远。

沃尔玛先生出门后,圣普乐和朱莉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乘船去湖上游览。

他们将船划向湖心,欣赏湖水、山峦、江河及河岸的景色。

突然刮起东北风,波涛将小船推向萨瓦岸边的麦耶黎村。

他们经过拼搏终于上岸。

圣普乐和朱莉从鲜有人迹的小路走到一个荒凉的僻静之处回忆往事。

晚上风浪平息,在回家的船上,极度痛苦的圣普乐想跳进湖中了结一生,最后在痛哭中平静下来。

这一天的经历,成为圣普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二、自然之美缘何而生不论是描写山峦,描写湖水,还是描写乡野,卢梭笔下的大自然都具有一种粗犷雄浑的美,这是自然之美在卢梭的感受和描写中表现出的基本特色。

卢梭说:/一个平原,不管那儿多么美丽,在我看来决不是美丽的地方。

我所需要的是激流、巉岩、苍翠的松杉、幽暗的树林、高山、崎岖的山路以及在我两侧使我感到胆战心惊的深谷。

0[2] (P212)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梁实秋曾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提到卢梭的上述感受。

以古典美的平衡稳定为标准,梁实秋认为,卢梭/这种专门喜欢险恶的风景的心理,是变态的,也是病的。

其企求激刺的心理就与吸食鸦片吗啡者一样,一样的要求头晕目眩,一样的在头晕目眩中间寻得乐趣0[5](P50)。

梁实秋对卢梭的指责,其依据主要是5忏悔录6中卢梭对厄歇勒悬崖峭壁的险峻之美的描写。

实际上,如果梁实秋再看一看卢梭对特拉维尔山谷和瓦勒山区的描写,大自然在那里陈列出来的美,与它在厄歇勒山崖所陈列出来的美,其险恶的特色是一样的。

大自然陈列在特拉维尔山谷中的景象是荒凉恐怖的。

在这个山谷中,卢梭从一个树林走进另一个树林,跨过一块岩石又一块岩石,最后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他一生中从没有见过比这更荒凉的景色。

那里长着一片黑松和山毛榉,很多树木由于年代久远而倒下,纵横交错地堆积在地面,形成一道道无法逾越的路障;这黑压压的一片也还留下一点空隙,露出旁边的悬崖峭壁,卢梭只有趴在地上才敢正眼往下看上一眼。

雕鸮、猫头鹰、白尾鹫不时从山洞里传来几声凄厉的尖叫,幸而还有几只比较常见的小鸟使这寂静中的恐怖气氛得到一些缓解[4](P P198)99)。

大自然陈列在瓦勒山区的景色是雄浑奇异的。

圣普乐无精打采地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慢慢前行,他的沉思经常被一些突然出现的景物所分散。

有时候是高高悬挂在他头上的重重叠叠的岩石,有时候是在他周围喷吐漫天迷雾的咆啸的大瀑布,有时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激流从人的身边冲进一个深渊,那里水深莫测,圣普乐连看也不敢看。

他有几次在浓密的树林深处走迷了路。

有时候他走出一个深谷,看到一片美丽的草原,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