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向日葵栽培技术.doc

向日葵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经济1、选地:向日葵是较为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的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含盐量在0.4%以下,有机质含量0.5——1%以上的旱平地或缓坡地。
切忌选用粘性土壤。
2、轮作:向日葵必须坚持四年以上轮作,这是高产栽培和防病的基木条件,它不应和深根作物连作,忌重茬和迎茬。
禾谷类作物是较好的前茬。
合理轮作倒茬意义有三:(1)平衡土壤养分。
因为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各有侧重,如禾谷类作物喜氮素,豆类作物喜磷素,而向日葵则需要大量的钾肥,如果连作,会使土壤中某一种养分缺乏。
通过合理轮作,有利于恢复和提高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
(2)有利于消灭杂草。
不同作物都伴其特殊的杂草,这些杂草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和土壤条件一致,如果连作,由于条件适宜,杂草迅速丛牛,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和水分常为杂草所取,致使作物营养不足而减产。
(3)可减轻病虫危害。
向H葵病害较多,在赤峰地区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菌核病、立枯病、霜霉病等。
这些病害的侵染来源是: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土壤侵染向日葵,一些虫害:如報蜡、小地老虎、蒙古灰象甲、葵螟等,以成虫或蛹在土壤中越冬,因此实行轮作,给病虫害造成不良的环境条件,可以抑制其繁殖,减轻病虫危害.3、精细整地,蓄水保境。
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深翻20厘米以上。
结合深翻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3000公斤,长效碳鞍50——60公斤,翻后及时耙耕整地, 拣净根茬,做到地平、土细、无坎垃。
“三九"压地,早春顶凌耙地,达到耕层土壤上松下实。
墻情差和犯风地采取杠垄的方式进行整地保埔。
旱地覆膜01化肥可在播前一次性集中深施,在小垄内开沟深度15——20厘米,条施长碳,然后在其二侧开沟播种。
4、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1)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和杂交种。
(2)种子纯度97%以上,净度98%,发芽率90%以上。
(3)精选种子。
人工粒选,剔除明显的大花纹粒和双胚畸形粒。
油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肥较 多 , 施肥 以播前施 足底肥 和现蕾期结合灌水追肥 为
主 。 一般 在 播 种 前每 公 顷 用 磷 酸 二 铵 10 0 公 斤 , 5 ~2 0 硫 酸 钾 1 0 10 斤 。 现 蕾 期 结 合 培 土 追 施 每 公 顷 尿 素 0 ~ 5公 10 10 斤 。 0~ 5公 般 向 日葵 生 育 期 灌 水 3 , 苗 期 、 蕾 期 、 花 次 在 现 开 期分别 浇1 次水 , 在盐碱地灌水应特别注意 , 但 特别是在 苗 高2 ~4 c E 灌 水不 当 , 0 0m t  ̄, 易造成 盐害 , 甚至 死苗 。 现 蕾 期 灌 水 以 大 水 为 好 , 可 满 足 水 分 要 求 , 可 压 既 又 碱。 6 田 间管 理 6 1 中耕 培 土 . 当向 日葵 幼苗2 片真 叶时 , 合问苗进 行中耕除草 ; 结 幼 苗 4 真 叶 时 , 合 定 苗 进 行 铲 趟 , 穴 留 l ̄ 苗 ; 片 结 每 壮 J f  ̄ 6 片 真 叶时 , 行 第 3 铲 趟 并 培 土 , 防止 倒 伏 。 进 遍 以 6 2 化 学 除 草 . 向 日葵 苗 后 防 除 稗 草 , 用 1 . %拿 捕 净 8 ~ 10 可 25 O 2 毫升/ 亩茎叶喷雾 ; 防除马唐 、 狗尾草 、 碱草、 野黍等恶性 杂 草 , 4 阔 旺乳 油 3 ~4 毫 升 / 叶喷 雾 ; 除 大 龄 用2 % 0 0 茎 防 芦苇 , 1 %精 稳杀得 10 2 毫升/ , 叶喷雾 ; 用 5 0 ~10 亩 茎 禾 本科杂草 较小时 , 5 用 %精 喹 禾 灵 5 ~ 7 毫 升 / , 叶 0 0 亩 茎 喷雾 。 6 3 人 工 辅 助 授 粉 . 人 工 辅 助 授 粉 , 降 低 油 用 向 日葵 空 壳 率 , 高 结 可 提 实 率 , 加 产 量 。其 方 法 有 两 种 : 是 粉 扑 子 授 粉 法 。 增 一 授 粉 时 一 手 扶 着 花 盘 , 手 拿 着 粉 扑 子 , 在 … 个 花 盘 一 先 上 轻 轻 摩 擦 几 下 , 后 再 往 另 一 个 花盘 上轻 轻 擦 几 下这 然 样依 次下去 , 至授 完为止。二是花盘接触法 。此法 简 直 单, 只要在盛花期把 相邻的两 个花盘 “ 脸对脸” 地轻轻摩 擦 几 下 , 可 达 到 互 相 授 粉 的 目的 。人 工 辅 助 授 粉 的时 即 间, 以上 午 9 1 最 为 适 宜 。因 这 时 花粉 量最 多 , 粉 — l 时 花 生 活 力 强 , 利 于 授 粉 。 在 开 花后 2 天进 行 第 一次 授 有 —3 粉 , 个 花 期 共 授 粉 2 次 。此 外 , 用 蜜蜂 进 行 传 粉 整 ~3 利 可 一 举 两 得 。一 般 5 地 养 ~箱 蜂 。 亩 7 适时 收获 油用 向 日葵适 时收获非常关键 , 收获过早造成 了粒 成熟不饱满 , 千粒重低 , 皮壳度高 , 水分大 , 含油率降低 , 对 产 量 和 质 量 均 有 影 响 。收 获 过 晚 造 成 花盘 上 子 粒 失 水过 多 , 子粒之 间排列疏松 , 易落粒 , 使 容 及后期 鸟 、 鼠 危 害 , 会 遇 到 雨 雹 等 自然 的 影 响 , 达 不 到 增 产 增 收 还 而 的 目的 。最适收获 时间是中上部叶片为淡黄铜 色 , 花盘 背 面 为 黄 褐 色 , 状 花 干 枯 或 脱 落 , 皮 坚 硬 , 可 高产 栽培 油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晋葵1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内蒙 的 14 k /m 和黑 龙 江 的 10 g m . 9 8 gh 2 4 2k/ 以至 于 有效 的群体 改 良方法 。该 品种 的具体选 育程序如下 : h
我省 总产量 列 于全 国第 四位 。这 与我省 地理 地貌 特 2 0 0 2年选 择原 始 材 料 。在 长 势较 好 的大 田 中选 择 征有 着重 要 的关 系 , 省地 处黄 土高 原, 形地 貌 复 10 我 地 0 0棵 熟期 早 、 型好 、 株 籽粒 性 状优 良的单 株 。 个 每 杂, 除晋 南地 区属北 方 夏播 区外 , 他 地 区均属 西 北 单株 的种 子单 独收 获 、 独考种 、 独保存 。分 析其 其 单 单 春播区 。晋南 夏播 区及晋 中大部 以油用葵 为 主, 中 百粒 重 、 头粒 重 、 头 粒数 、 晋 单 单 皮壳 率 、 粒率 等详细 秕 以北地区则 以食 用葵 为主, 并大 多种 于地薄较 旱的 山 登 记 人 册 。 坡地 带 , 目前优 质 杂交种 大多 属高水 肥 品种 , 难 而 很
选 育 经 过
晋 葵 1 是 采 用前 苏 联 科 学 院院 士 普斯 特 沃 0号
第二 , 1 约 8万 h 2 次于 内蒙产 区 , m, 仅 而我 省 单产 却 依特 发 明 的“ 分 法 ” 育而 成 的 . 方法 既非杂 交 半 选 该
只有 8 3 gh 8 k /m ,远 落后 于新疆 产 区的 2 6 m 、 育种 。 不 同于 系统 选育 , 认 为是 向 日葵上最 成 功 2 8k 也 被
20 0 3年设立 鉴定 圃。 种上年入 选单株 的种 子 , 播 发挥其 高产优势 。因此 , 山西 省农科 院经济作物 研究 同时每份 材料 库存 一部 分种 子 , 对 比法重 复 2次 。 用 所针对 我省 特殊地 理气 候条 件 , 育 出耐旱 、 选 抗逆 性 每 份材料 种一 行 , 在生 育期 间进行 物候期 观察 , 载 记
甘葵2号向日葵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种子纯 度不低 于9 %, 8 净度 不低 于9 %, 芽率不 低 于 8 发
9 %, 0 含水 量不高 于1 %。 5
12 精 选 晾 晒 .
播 种 前4~ 5 对 种 子进 行 精选 , 除 杂粒 、 粒 和小 d 剔 瘪 粒 、 粒和虫食粒 及杂质 , 病 然后晾 晒2 3 。 d
生长期根据植株长势 、 田间持水量和现蕾期 及花期需水
情况适时进行灌水 。 结合灌水在现蕾期追施尿素 10 g m 。 5 k/ h
55 打 权 摘 老 叶 .
4 精细播种
41 播 种 期 .
植株 叶腋 处发 出的小权和花 盘旁的无效 小花盘应及 时
摘 除 , 长后期摘 掉下 部 的老叶和病 叶 , 生 节省养 分 , 提高 籽
安 徽 农 学 通 报 ,A h i giS iB l2 1 ,81 ) n u r c. u1 0 21 (0 A . .
8 5
甘 葵2 向 日葵优 质高产 栽培 技术 号
禹 祥
( 安县红星乡农 业科技推广指 导站 , 依 黑龙 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 1 1 0 ) 65 6
摘 要: 葵2 甘 号向 日葵 是优 良的食用 型品种 , 籽粒颜 色美观 , 优质 高产 , 近年 来在依安 县的种植 面积逐 年增加 , 产 品畅销 省 内外 , 得 了显著 的经 济效益 和社会 效益 。 绍 了甘 葵2 向 日葵优 质 高产 栽培技 术 , 取 介 号 主要 包括 : 用 良 选 种、 选地选茬 、 整地施 基肥 、 细播种 、 精 田间管理 、 虫害防治、 时采收等 , 病 适 为农 业生产提 供参 考。
行距6 c 株距7 c 保 苗2 0 株/m 。 5 m, 0 m, 1 0 h 9
向日葵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向日葵俗称大嗑、毛嗑等,属于异花授粉作物,其原产于北美洲西南部,在我国也有大面积种植,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1]。
向日葵种子炒熟后可以食用,经济效益可观。
向日葵生籽仁榨油后的油渣可以用作饲料,秸秆收获后可以用作燃料,种植前景广阔。
此外,向日葵有耐瘠薄、抗盐碱、抗干旱和耐涝的特性,是盐碱地和瘠薄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向日葵还有脱碱的功能,有改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之称。
现对向日葵的特征特性、分类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1.1根向日葵的根为直根系,由主根、侧根、须根和根毛组成,根系量大,入土深而广,一般入土深200cm 左右,最深可达400cm 左右。
向日葵根系庞大,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满足地上部植株生长发育的需求。
1.2茎向日葵的茎直立、粗壮,呈圆形,杂交种一般不分枝,地面上20cm 左右和地下15cm 左右的一段茎木质化且质地硬,有利于支撑质量较重的花盘。
如果出现分枝,要遵循打早、打小的原则及时去除,注意不要伤及主茎表皮。
如果不及时去除分枝,常规品种在花盘长出后会萌生分枝,消耗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影响花盘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
花盘仅保留1个主花盘,其他花盘均要及时打掉,以确保主茎花盘养分充足,籽粒饱满。
1.3叶向日葵的叶呈螺旋状或互生排列,不同品种叶片数不同,早熟品种叶片比较少,一般在25片左右;晚熟品种叶片较多,一般在30片左右。
花蕾形成时叶片数就不再增加了。
向日葵下部叶片前期主要为根系提供养分,后期作用不大,为了减少蒸腾、提高植株通风透光能力、防止锈病发生,应及时打去。
1.4花向日葵出苗后约40d ,约10片真叶长出后花开始分化,生长在茎的顶端。
向日葵花是头状花序,花盘内的舌状花能分泌蜜汁,引诱蜜蜂采蜜传粉,有助于受精。
向日葵是虫媒异花授粉作物,授粉效率低,空壳率高。
为了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一般采用蜜蜂授粉和人工辅助授粉2种方法。
采用蜜蜂授粉方式,蜂量一般为30箱/hm 2。
小麦套晚播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小麦套晚播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规范一、选地、整地选择中等以上肥力,三年内未种过向日葵,小麦全蚀病较轻的地块,要求秋深耕20厘米以上、如有条件,每三年深耕一次,通过深翻,减轻小麦、向日葵的病虫草害,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
可结合秋翻每亩压优质农家肥2500千克或碳铵50千克。
播前要精细整地,达到地平、土碎、墒好、墒匀,地表无根茬、无残膜,活土层达到6~8厘米。
二、种植规格1.10.8尺机收带型:小麦用7行分层播种机播3带,共播21行,行距3寸,带宽6尺。
向日葵播4行,带宽4.8尺。
向日葵距小麦边行距1尺,向日葵小行距8寸,大行距1.2尺,食用向日葵株距1尺,亩留苗2222株;油用向日葵株距8寸,亩留苗2778株。
2.7.1尺人工收割带型:小麦用7行分层播种机播2带,共播14行,行距3寸,带宽3.9尺。
向日葵播3行,带宽3.2尺。
向日葵距小麦边行和向日葵间的行距均为8寸,食用向日葵株距1尺,亩留苗2531株;油用向日葵株距1尺,亩留苗2531株。
三、播种1.品种选用小麦品种选用矮秆抗倒、丰产性状好、抗病性较强的中熟品种,巴彦淖尔市以永良四号为主,搭配品种为巴优一号和临优一号,要求选用原种或一级良种。
向日葵品种选用生育期100天左右的矮秆杂交种,食用向日葵选用RH3148、765C、RH118、H658、DK188、DK119等:油用向日葵选用G101、澳洲4号、S212、S31、KWS303等。
2.种子处理小麦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播前晒种2~3天,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方法是用50克甲基异柳磷对水5千克,拌小麦种子50千克,闷种4~6小时,基本阴干后播种,向日葵最好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用甲基异柳磷等药剂拌种处理。
3.深施种肥小麦播种时每亩带25千克磷酸二铵,在小麦播种时用种肥分层播种机随小麦播种同时施入。
小麦播种后或向日葵播种前,在向日葵带内每亩深种磷酸二铵1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15千克。
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严重。 尽 量 不灌水 , 以免湿 度大加 重病 害 的发生 。
6 加 强 田间管理
一
向 日葵 茎杆 粗 大 , 根 系较 深 , 入土深 1 5 0 ~ 2 0 0 c m, 最 深
是 查 田补 苗 。 对缺 苗 地块 要及 时补 栽或 补 种 。 移 栽要
可达 4 0 0 e m。 精 细整地 有利于 植株吸 收土 壤上层 水分和 养分
面 积很 大 。 达 到 向 日葵播 种面 积 的 7 0 %, 由于 向 曰葵 具 有抗
旱、 耐盐碱、 耐瘠薄 、 生 育期 相对 较 短 、 栽培 省 工 、 投入 少 的
同时施 用微 肥 , 锌 是 向 日葵 体 内多种 酶 的组成 成 分 , 参 与生 长 素 的合 成 和 氮代 谢 。 施 用硫 酸 锌 1 5 k g / h m 作 底肥 , 或 苗
前彻 底 拿净 杆 茬 , 采取 三 犁 川打 垄 的 方法 整 地 , 即破 茬 、 掏
墒、 复旧垄 , 破 茬 是 将原 来 的垄 用犁 杖 从 中 间破 开 , 掏 墒 是 用犁 杖 从 破 好 的垄 沟瞠 过 , 复 旧垄 是 增加 深 度 再 次从 垄 沟
壤水 、 气、 热状 况 , 破除 地 表板 结和 清除 杂草 。 松 土 可切 断 土
期和现 蕾 期喷 施 含锌 的生 长 调节 剂 。 对 于 盐碱 较 重 的 土壤
特点, 成 为长岭 县 西北 部盐 碱化 土壤 、 风沙 土和 贫瘠 土 壤 上 主要 种植 的作 物 。 近 几年 , 由于 连 年种植 , 土 质较 差 , 病 虫害
发生相 对 较 重 。 开花 期 间空 气相 对湿 度较 大 , 常 规 品种 应 用 较 多等 多种 原 因导致 向 日葵病 害 相对 较 重 , 产量 较低 。 为改
食用向日葵新品种三瑞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向日葵具有抗盐碱、耐旱、耐瘠薄等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抗旱作物在世界干旱地区推广。
在我国,向日葵年播种面积100万~120万hm 2,仅次于大豆和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1-3]。
向日葵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均有种植,种植向日葵不但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能提高对盐碱类地区土壤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在很多地区已成为当地特色经济作物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甘肃武威民勤一带种植向日葵收入达到3.8万~4.5万元/hm 2,种植效益十分可观[4-5]。
近年来,我国食用向日葵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2/3,且呈逐年增长趋势[6]。
甘肃省作为我国向日葵主产区之一,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向日葵年播种面积约5.5万hm 2,其中食用向日葵播种面积占70%以上[7-8]。
我国向日葵育种工作及对杂种优势的利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尤其在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选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9-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的扩大,国外种子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种子市场,由于国外向日葵均为“三系”杂交种,其亲本材料由育种企业控制,食葵杂交种价格居高不下。
因此,优良杂交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向日葵生产的“瓶颈”,自主研发优质高产食用向日葵品种是我国当前向日葵市场的迫切需要。
由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雄性不育系A014为母本、恢复系R05-6-1264-1为父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杂交新品种三瑞5号,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甘肃河西灌区栽培,还适宜在内蒙古、新疆≥10℃活动积温达2276.1℃以上的地区种植。
2017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 向日葵(2017)150124。
1特征特性1.1植物学特征1.1.1植株性状。
幼苗生长整齐,长势强;幼株绿色,幼茎绿带紫色。
成株株型紧凑,叶片呈卵圆形、上挺,叶数为33~35片,叶色为深绿色;开花期一致,舌状花为橙黄色,管状花呈褐色,花药为黄色;植株弯曲度较大,株高190~210cm ,茎粗3.0c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王晓莉赵清高宏博王贺王冬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3期
摘要介绍了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轮作倒茬、精细整地、选用良种、播种、肥水运筹、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以期指导向日葵的栽培生产。
关键词食用向日葵;轮作倒茬;整地;选种;肥水运筹;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65.5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112-01
长岭县是“葵花之乡”,盛产向日葵,食用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很大,达到向日葵播种面积的70%,由于向日葵具有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生育期相对较短、栽培省工、投入少的特点,成为长岭县西北部盐碱化土壤、风沙土和贫瘠土壤上主要种植的作物。
近几年,由于连年种植,土质较差,病虫害发生相对较重,开花期间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常规品种应用较多等多种原因导致向日葵病害相对较重,产量较低。
为改变这一状况,经过农技人员的努力,研究制定了一套在当地适宜的种植技术措施。
1 轮作倒茬
向日葵连年种植会导致土壤养分缺失,病害、寄生性杂草危害严重,产量降低,因此要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1-2]。
合理轮作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能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减轻杂草和寄生草的危害。
2 精细整地
向日葵茎杆粗大,根系较深,入土深150~200 cm,最深可达400 cm。
精细整地有利于植株吸收土壤上层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同时可增强土壤对植株的支撑作用。
在5月20日前彻底拿净杆茬,采取三犁川打垄的方法整地,即破茬、掏墒、复旧垄,破茬是将原来的垄用犁杖从中间破开,掏墒是用犁杖从破好的垄沟蹚过,复旧垄是增加深度再次从垄沟蹚过。
整地要求达到地平、土碎、墒好,并结合整地深施底肥。
3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食用向日葵杂交种LD5009、KC911、SH7101等取代常规的食用向日葵品种。
此品种生育期在100 d左右,保苗2.1万~2.2万株/hm2,产量3 000 kg/hm2左右。
4 适时播种
一是播期。
为避免向日葵开花期遇阴雨天气,影响授粉结实,食用向日葵播种期在6月15—25日适宜。
二是播种方法。
采用穴播,每穴点播2粒种子,播深3~5 cm,播后及时镇压,以防跑墒,使种子紧密接触土壤,吸收水分快,出苗早。
三是播种密度。
要合理密植,行距65 cm,株距70~75 cm。
5 肥水运筹
一般采用配方施肥氮、磷、钾的比例为1∶2∶1,中等肥力的土壤施农家肥7 500
kg/hm2、向日葵专用复合肥300~400 kg/hm2;或施二铵150~220 kg/hm2、尿素70~100
kg/hm2、硫酸钾90~120 kg/hm2。
施肥方法是:在整地时将底肥全部施入,在现蕾期追施尿素150 kg/hm2,追肥于距离根茎20 cm处,刨坑按株平均施入,追肥深度达到10 cm,追肥后立即覆土。
同时施用微肥,锌是向日葵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氮代谢。
施用硫酸锌15 kg/hm2作底肥,或苗期和现蕾期喷施含锌的生长调节剂。
对于盐碱较重的土壤施用硼砂7.5~11.5 kg/hm2,与细土混合后施入地内,可促进向日葵开花、授粉,增加粒重,提早成熟。
灌溉方面,向日葵不同生育阶段耐旱性和需水量不同。
出苗—现蕾这一阶段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9%左右,适当的干旱能促进根系的发育,使植株健壮,有“蹲苗”的作用。
现蕾—开花是向日葵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气温较高,蒸腾量大,需水量多,占总需水量的50%左右,是对水分的敏感期。
现蕾期灌水有提高盘径、增加百粒重的作用。
开花期如干旱不严重,尽量不灌水,以免湿度大加重病害的发生。
6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查田补苗。
对缺苗地块要及时补栽或补种。
移栽要带土坐水,补种一定要催芽坐水,避免两茬苗。
二是间苗定苗。
早间苗也是保证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1对真叶时间苗,2对真叶时定苗。
三是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疏松土壤,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破除地表板结和清除杂草。
松土可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可保墒,抑制土壤盐分随水上升到地表,同时土壤疏松后雨水容易下渗,减少了地面水分径流。
一般中耕2~3次,第1次在1~2对真叶时,第2次除草结合定苗或定苗后进行,第3次在封大垄之前进行。
四是授粉。
向日葵为虫媒花,主要以昆虫传粉,一般放蜂2~3 箱/hm2,蜂源不足的情况下,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向日葵授粉结实率。
因向日葵开花时间较长,人工辅助授粉2~3次,时间在露水消失后的9:00—12:00进行,方法是用硬纸壳剪成直径20 cm的圆片,上面放上棉花或纱布,再包上毛巾,把背面扎紧,形成凸起形状,授粉时在花盘上轻轻拍打,即可完成授粉[3-4]。
7 病虫草害防治
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细菌性茎腐病。
菌核病在长岭县向日葵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雨水多的年份发病率在50%左右,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农业防治上,采用轮作、深翻、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发现病株拔出并烧毁,适当晚播减少菌核病的发生。
化学防治上,采用药剂包衣,可用2.5%适乐时种衣剂,药种比1∶50进行包衣。
发病初期用扑海因800倍液或农利灵1 000倍液喷浇植株感病部位,用药量为3 000 kg/hm2。
细菌性茎腐病
主要为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防治方法:大面积轮作,清除病株和病残体并集中销毁;种子处理,温水浸种,55 ℃温水浸种30 min,或用硫酸链霉素200 mg 浸泡1 kg种子,浸种2 h;喷药处理,发病初期可喷施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向日葵葵螟是葵花的主要害虫,防治上在向日葵开花盛期,幼虫1~2龄期间使用触杀剂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或20%速灭沙丁乳油喷雾。
生物防治用Bt乳剂300倍液喷洒花盘50 mL/株,5 d后再喷1次,可有效杀虫。
列当是向日葵顽固性寄生杂草,在土中有5~10年发芽力,寄生向日葵会导致植株矮小、瘦弱、不能形成花盘,甚至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是轮作换茬,发现列当幼苗及早铲除。
向日葵开花时期是列当出土盛期,要及时收集销毁或深埋。
药剂防治:48%地乐胺乳油4 kg/hm2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对水喷雾量300~500 kg/hm2;或氟乐灵乳油2 kg/hm2播前或播后苗前对水喷雾量300~450 kg/hm2。
8 参考文献
[1] 柴宗文,刘祎鸿,岳云,等.向日葵稳产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2):30-32.
[2] 徐庆全.玉米与向日葵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00-101.
[3] 曾宝安,黄正午,山军建,等.向日葵沟种垄植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9(4):97-99.
[4] 刘继霞,山军建,曾宝安,等.向日葵新品种LD500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82-8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