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疗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效2 , 有效 率9 . %。 照组2 例 中显效 l 例 , 例 总 33 对 4 3 有效
5 , 效5 , 例 无 例 总有效率 7 %。 5 两组 总有效 率比较 , 差异 有显著性( <0 0 ) P . 5。
结果显 示 : 疗后治 疗组血 清 白蛋 白指标较 治疗前 治
明显好转( <0 0 )而对照组血清 白蛋 白指标较 治疗前 P . 1, 虽有好转 , 但差 异性无显著性 ( >0. 5 。 P 0 ) 治疗后 两组血 清 白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0 0 )两组 治疗前 P . 1。 后血清T AL G B、 P、 B、 L 及A/ G比较见 附表。
血。 本病 虽为 急性 病但 在发 病之 前痰 、 已经 胶 着稽 留 瘀 于脑 。 之发病 后五脏 、 腑 、 脉功能逆 乱 , 加 六 经 平衡 破坏 , 从 而进一 步产生 各种 毒邪 , 逆乱丛生 , 贼寇 蜂起 。 两邪进

“ 谷入 气满 , 泽补益脑髓 。 ( 灵柩 ・ 气》 “ 泄 ”( ( 决 ) 津液相成 ,
温 阳益 气 、 痉 通 络 、 血 化 瘀 法 当 必 然 , 必 拘 泥 于 出 解 活 不
子、 黄芩 、 龙胆草 、 玄参 、 清气降 火 , 火即平肝 ; 降 菌陈 、 川 楝子、 香、 木 厚朴 、 行气通 腑 ; 蛎 、 牡 白芍敛肝气 ; 红参 、 附 子温 阳益气 疏通微 循环 ; 当归 、 棱 、 三 莪术 活血缓解 各脏 腑 缺血状 态。 的毒 邪不 致 产生 , 新 痰瘀 得 化 , 气血 、 液 津 归于 常道 。 津液恢 复冲盈灌 溉于脑神 , 邪去 正安。 正所 谓
5 , 例 年龄3 -7 岁; 0 0 病程2 9 , 一l 年 平均8 3 。 .年 两组资料 比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完整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一)实证1、风寒犯肺证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药:桑白皮汤加减5、寒饮伏肺证治法:温肺化饮,散寒止咳方药:小青龙汤加减(二)虚证1、肺气虚证治法:补肺益气,化痰止咳方药:补肺汤加减2、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健脾,止咳化痰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3、肺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细目二: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2、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加减(二)缓解期1、肺虚证治法:补肺固卫方药:玉屏风散加味2、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味3、肾虚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细目三:肺炎1、邪犯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3、热闭心神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方药:清营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5、正虚邪恋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细目四:肺结核1、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方药: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加减4、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湿毒蕴证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方药:导痰汤加减3、阴虚毒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急性期1、痰浊壅肺证治法:健脾益肺,化痰降气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二)缓解期1、肺肾气虚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止咳化痰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1、痰浊阻肺证治法:化痰降气,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合参蚧散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化湿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4、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止痉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阳微欲脱证治法:益气温阳,固脱救逆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功能不全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二: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1、心神不宁证治法:镇惊定态,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2、气血不足证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药:生脉散加减5、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6、心脉痰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7、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缓慢性心律失常1、心阳不足证治法:温补心阳,通脉定悸方药:人参四逆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2、心肾阳虚治法:温补心肾,温阳利水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通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4、痰浊阻滞证治法:理气化痰,宁心通脉方药:涤痰汤加减5、心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心脏骤停细目四:原发性高血压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痰湿内盛证治法:祛痰降浊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瘀血内停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平潜肝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肾阳虚衰证治法:温补肾阳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细目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细目六:心绞痛1、心血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痰浊内阻证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3、阴寒凝滞证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6、心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丸加减7、心肾阳虚证治法:益气壮阳,温络止痛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细目七:心肌梗死1、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证治法:散寒宣痹,芳香温通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加减3、痰瘀互结证治法:豁痰活血,理气止痛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祛痰止痛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通脉止痛方药:生脉散合左归饮加减6、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通脉止痛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7、心阳欲脱证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细目八: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方药:独参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化气行水方药:参附汤合五苓散加减4、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助阳,泻肺行水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5、心阳虚脱证治法:补虚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胃炎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药:四君子汤加减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方药:三仁汤加减4、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益胃汤加减5、胃络瘀血证治法:化痰通络,和胃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二:消化性溃疡1、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3、胃阴不足证治法:健脾养阴,益胃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4、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胃泄热,疏肝理气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5、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和胃方药: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细目三:胃癌1、痰气交阻证治法: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药: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味4、胃热伤阴证治法:清热和胃,养阴润燥方药:玉女煎加减5、痰毒内阻证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6、痰湿阻胃证治法:燥湿健脾,消痰和胃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减7、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营方药:八珍汤加减细目四:肝硬化1、气滞湿阻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2、寒湿困脾证治法:温中散寒,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3、湿热蕴脾证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肝脾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方药:调营饮加减5、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补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6、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化气利水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细目五:原发性肝癌1、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2、湿热瘀毒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3、肝肾阴虚证治法:养阴柔肝,软坚散结方药: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细目六:急性胰腺炎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药:小柴胡汤加减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利肝胆湿热方药: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3、肠胃热结证治法:通腑泻热,行气止痛方药:大承气汤加减细目七:上消化道出血1、胃中积热证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2、肝火犯胃证治法:泻肝清胃,降逆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不统血证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气随血脱证治法:益气摄血,回阳固脱方药:独参汤或四味回阳饮加减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一)急性期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行水方药:麻黄汤合五苓散加减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4、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治法:健脾渗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治法:益气扶正,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加减(二)恢复期1、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肺肾气阴两虚证治法:补肺肾,益气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细目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一)本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异功散加味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方药: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5、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二)标证1、水湿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2、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三仁汤加减3、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湿浊证治法:健脾化湿泄浊方药:胃苓汤加减细目三:肾病综合征1、风水相搏证治法: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方药:疏凿饮子加减5、脾虚湿困证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方药:实脾饮加减6、肾阳衰微证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肾阴亏虚证治法:滋补肾阴,兼利水湿方药: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细目四:尿路感染1、膀胱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加减2、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3、脾肾亏虚,湿热屡犯证治法:健脾补肾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细目五:慢性肾功能不全(一)本虚证1、脾肾气虚证治法:补气健脾益肾方药:六君子汤加减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肾平肝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5、阴阳两虚证治法:温扶元阳,补益真阴方药:全鹿丸加减(二)标实证1、湿浊证治法:和中降逆,化湿泄浊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2、湿热证治法:中焦湿热宜青化和中;下焦湿热宜清利湿热方药:中焦湿热者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下焦湿热以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3、水气证治法:利水消肿方药:五皮饮或五苓散加减4、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加减5、肝风证治法:镇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心脾两虚证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4、虫积证治法:杀虫消积,补益气血方药:化虫丸合八珍汤加减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1、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肾,益气养血方药: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2、肾阳虚证治法:补肾助阳,益气养血方药: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3、肾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助阳,益气补血方药: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方药: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合桃红四物汤5、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6、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1、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2、脾肾亏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加减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5、外感温热证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玉女煎加减细目四:白血病细目五:急性白血病1、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2、痰热瘀阻证治法:清热化痰,活血散结方药: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五阴煎加味5、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细目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解毒祛瘀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2、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4、热毒壅盛证治法: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扶正祛邪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细目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2、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方药:茜根散或玉女煎加减3、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药:归脾汤加减4、瘀血内阻证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气滞痰凝证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2、肝火旺盛证治法:清肝泻火,清瘿散结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清瘿散结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消瘿散结方药:生脉散加味细目二:糖尿病(一)无症状期治法:滋养肾阴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症状期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2)中消(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加减(3)下消(肾阴亏虚证)治法:滋阴固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3、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方药:肾气丸加减4、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方药: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细目三: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风湿热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化湿,散寒宣痹方药: 痹汤加减2、热邪痹阻证治法:清热宣痹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治法:温补气血,宣痹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宣痹止痛方药:五阴煎加减细目二:类风湿关节炎(一)活动期1、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药:四妙丸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方药:丁氏清络饮加减3、寒热错杂证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二)缓解期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2、肝肾亏损,邪痹筋骨证治法: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细目三:系统性红斑狼疮1、气营热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2、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方药:玉女煎合增液汤加减3、热郁积饮证治法:清热饮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减4、瘀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5、脾肾两虚证治法:滋肾填精,健脾利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6、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7、脑虚瘀热证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8、瘀热伤肝证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活血方药: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1、风痰上扰证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方药:定痫丸2、痰热内扰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定痫方药:黄连温胆汤3、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化痰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4、瘀阻清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方药: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湿证治法:健脾和胃,化痰熄风方药:醒脾汤6、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育阴熄风方药:左归丸细目二:急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2、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3、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治法:豁痰化瘀,通经活络方药: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二)脑血栓形成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风痰瘀血,阻痹络脉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痰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5、阴虚风动证治法:育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合营方药:大秦艽汤加减7、痰热内闭清窍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用羚羊角汤加减8、痰湿壅闭心神证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方药: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急性中毒1、肝风痰浊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平肝熄风方药:涤痰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敛阴,回阳固脱方药:生脉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二)中毒后发病1、痰浊滞留证治法:芳香化浊,豁痰开窍方药:藿兰苍荷汤加减2、气虚痰瘀阻络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窍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内科常见危重病细目一:休克(一)脓毒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肺源欲绝证治法:凉血解毒,清络育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2、腑实热厥证治法:通腑泄热,急下存阴方药:大承气汤加减3、三焦俱急证治法:开肺通肠,急救肾水方药: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减4、气阴枯竭证治法:滋养阴精,敛汗潜阳方药:救逆汤加减5、寒中三阴证治法: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二)心源性休克的中医辨证论治1、阳气欲脱证治法:扶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脏虚阴竭证治法:敛阴救逆,急固真元方药:生脉散加减3、血瘀气脱证治法:化瘀通络,补齐固脱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4、阴竭阳脱证治法:急固元阳,速敛真阴方药:参附汤合四逆汤加减(三)过敏性休克1、元阳骤脱证治法:峻补元阳,救逆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2、阴竭阳脱证治法:敛阴救液,益元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大定风珠加减3、肺绝气脱证治法:温阳救肺,补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1、心肺气虚证治法:补益心肺方药: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2、气阴亏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3、心肾阳虚证治法:温补心肾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肾气丸加减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减6、痰饮阻肺证治法:泻肺化痰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细目三:急性肾衰竭(一)少尿期1、热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

消化内科学肝硬化试题及答案

消化内科学肝硬化试题及答案

消化内科学肝硬化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是( )。 A. 酒精中毒。 B. 病毒性肝炎。 C. 胆汁淤积。 D. 循环障碍。 答案:B。 解析:在我国,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而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较为常见。胆汁淤积、循环障碍等也可引起肝硬化,但不是最常见病因。所以本题选 B。

2. 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 )。 A. 腹水。 B. 蜘蛛痣及肝掌。 C. 脾大。 D. 出血倾向。 答案:A。 解析: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组症状。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是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共同结果。蜘蛛痣及肝掌是肝功能减退的表现;脾大是门静脉高压较早出现的体征;出血倾向也是肝功能减退的表现之一,但都不如腹水突出。故本题选 A。

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是( )。 A. 腹水。 B. 脾大,脾功能亢进。 C. 腹壁静脉曲张。 D. 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答案:D。 解析: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其中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最具诊断价值的表现,当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时,门静脉系的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与腔静脉系的奇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开放,导致食管下段和胃底黏膜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和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腹水、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曲张虽然也是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但不是最具诊断价值的。所以本题选 D。

二、多选题。 1.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包括( )。 A. 黄疸。 B. 出血倾向。 C. 脾大。 D. 肝掌、蜘蛛痣。 答案:ABD。 解析:肝功能减退的表现有:①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面色晦暗等;②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③出血倾向和贫血: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等导致;④内分泌紊乱:出现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等;⑤黄疸: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而脾大是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并非肝功能减退的表现。所以本题选 ABD。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分级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基本病因与诱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发生机制2.心律失常的分类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1.定义和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6.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险因素2.西医分型3.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十二:心脏瓣膜病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医学|教育网搜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二:亚急性甲状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分类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水、钠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2.钾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3.常见酸碱平衡失调(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血管性痴呆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Alzheimer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帕金森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四: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要点: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细目一:休克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休克分类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胁痛的概念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主症特点与病机异同5.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病因病机3.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腰痛的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30例临床观察
对两组显效及有效病例进行了 1 年的跟踪随访, 治疗组跟踪 随访 28 例, 复发 12 例( 42. 9%) , 对照组跟踪随访 21 例, 复发 14 例 ( 66. 7%) , 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P < 0. 05) 。
表 1 两组 治疗 前后 血清 蛋白指 标比 较( g / L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硬化 低蛋白血症
【中图分类号】R5 1 5 . 2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742( 2008) 06( a ) - 0068- 01
2004 年至 2007 年,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 症 3 0 例, 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 24 例进行对照, 取得了较好疗 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 实用内科学第 1 1 版) 。均具有明显低蛋白血症及大量腹水。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 两组。治疗组: 30 例, 男性 22 例, 女性 8 例, 年龄 25~68 岁, 平均 49. 3 岁, 病程 3~20 年, 平均 8. 5 年; 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 21 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后 5 例, 酒精性 3 例,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 化 1 例。对照组: 24 例, 男性 19 例, 女性 5 例, 年龄 30~70 岁, 平均 50. 2 岁, 病程 2~19 年, 平均 8. 3 年; 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 18 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后 3 例, 酒精性 2 例,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 化 1 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 2 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 08- 04- 17
主要为胃部灼热、消化不良和偶尔出现恶心、呕吐, 过敏反应极 少出现, 主要为皮疹。 3. 5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预后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肝硬化(liver cirrho sis)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病因】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1 0余种,我国目前仍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 BV )为主;在欧美国家,酒精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 iru s,H CV )为多见病因。

肝炎病毒、脂肪性肝病、免疫疾病及药物或化学毒物作为肝硬化常见病因,已分别在本篇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中详细述及,其他病因包括:( - ) 胆汁淤积任何原因引起肝内、外胆道梗阻,持续胆汁淤积,皆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根据胆汁淤积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二)循环障碍肝静脉和(或 )下腔静脉阻塞(Budd-Chiari syn drome)、慢性心功能不全及缩窄性心包炎(心源性)可致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变性及纤维化 ,终致肝硬化。

(三)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感染在我国南方依然存在,成熟虫卵被肝内巨噬细胞吞噬后演变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性结节。

由于虫卵在肝内主要沉积在门静脉分支附近,纤维化常使门静脉灌注障碍,所导致的肝硬化常以门静脉高压为突出特征。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肝内外胆管内,所引起的胆道梗阻及炎症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四)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由于遗传或先天性酶缺陷,某些代谢产物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

主要有:1. 铜代谢紊乱也称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3ql4 ,该基因编码产物为转运铜离子的P 型-ATP酶。

由于该酶的功能障碍,致使铜在体内沉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2. 血色病因第 6 对染色体上基因异常,导致小肠黏膜对食物内铁吸收增加,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考试题(题库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考试题(题库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考试题(题库版)1、单选患者,男,54岁。

患胃溃疡10年,经常性泛酸,胃痛。

为减少胃酸,控制病情发作,应选用的受体阻断剂是()。

A.α受体阻断剂B.β受体阻断剂C.H1受体阻断剂(江南博哥)D.H2受体阻断剂E.N受体阻断剂正确答案:D2、单选治疗急性胃炎肝气犯胃证代表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B.一贯煎C.五磨饮子D.黄芪建中汤E.益阴汤正确答案:A3、单选患者男性,55岁。

反复转氨酶升高15年,近5年出现上腹持续性隐痛,纳差,此次因呕吐鲜血及排黑便1天收入院。

体检:血压90/70mmHg,肝肋下未及,Hb70g/L。

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出血性胃炎B.胃溃疡合并出血C.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出血D.胃癌并出血E.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正确答案:E4、单选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肝硬化诊断依据的是()。

A.肝活检有假小叶形成B.食道钡餐X线检查示食道静脉曲张C.低热、腹胀D.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E.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正确答案:C5、单选患者,女,35岁。

上腹部节律性疼痛3年。

现症见胃脘隐痛,时有灼痛,午后尤甚,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消瘦,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检查:胃镜示胃溃疡,胃液分析时胃酸分泌正常。

其治法是()A.疏肝理气,和胃止痛B.活血化瘀,和胃止痛C.健脾益气,温中和胃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E.养阴益胃,和胃生津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患者病位在胃。

从隐痛,午后尤甚,消瘦,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可以判断为胃阴虚,需养阴益胃,和胃生津。

6、单选患者,男,50岁。

半天来呕血4次,量约1200ml,黑便2次,量约600g,伴头晕心悸。

查体:血压80/60mmHg(10.6/8kPa),心率118次/分,神志淡漠,巩膜轻度黄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

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配血,等待输血B.配血,快速输液,等待输血C.紧急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D.诊断性腹腔穿刺,明确腹水性质E.急查红细胞压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应及时补充和维持血容量,防止微循环障碍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在等待配血的同时先补液,故B正确。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

差 、 胀等表现 , 符合《 腹 均 内科 学 》 断标 准 , 程 2 ~5a 诊 病 0d 。
1 2 治 疗 方 法 .
12 1 西 医 治疗 ..
住院治疗 期 间, 以卧 床 休 息 为 主 , 制 水 限
是 保 肝 、 尿 , 持 对 症 治疗 , 利 支 治标 不 治本 , 故疗 效 不 理想 。 中医认为肝硬 化腹 水属 “ 胀” 畴 , 正 虚邪 实之 证。 臌 范 乃
1例糖 尿 病 足 致 多 处 严 重 穿 透 性 溃 疡 的
致胰 高血 糖 素分 泌 增 加 而 使 血 糖 波 动 , 乐 观 对 调 节 机 体 免 而 疫 力有 促 进 作 用 , 量 调 动 患 者 及 家 属 的 正 确 心 理 , 每次 换 尽 如
护 理 [] J .现 代 护 理 ,0 28 7 :6 20 ,( )5 1 [ 稿 日期 】 2 0 收 0 9—0 9—3 0
华 实用 护 理 杂 志 , 0 5 2 ( ) 7 2 0 , 1 5 :3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紧 张 、 怕 、 虑 等 负 性 心 理 , 响 睡 眠 , 欲 和 惧 焦 影 食 血 糖 波 动 。我 院采 用 如 下 护 理 对 策 : 告 诉 患 者 精 神 紧 张 可 ①
[ ] 林 晓红 , 4 白姣 姣 , 莉 郑
正 常 范 围。
[ 参 考 文 献 ]
[] 周莹霞 , 阿东 , 1 王 汪新 .糖 尿 病 足 病 的 防 治 及 护 理 研 究 进 展 [] J.
上 海 护 理 ,0 2 2 1 : 6—4 2 0 , ( )4 7
[] 王 晓嫒 , 喜 萍 , 晓敏 , .老 年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足 部 感 觉 测 试 2 武 孟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