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

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家庭健康守护官#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心得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组成《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要如何使用好苓桂术甘汤,首先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望色:多见面色黎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2.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时见脉结代或沉伏不起,3.辩证:①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

②胸满,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③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

④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治疗水气上冲之“水心病”,首选苓桂术甘汤。

本方《伤寒论》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金匮要略》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水气凌心射肺的病症。

苓桂术甘汤有两大作用:一是温阳下气而治心悸,胸满;二是利小便以消水阴而治痰饮咳逆。

方中获苓作用有四:一是甘淡利水,二是养心安神,三是助肺之治节之令,四是补脾厚土,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作用有三:一是温复心阳,二是下气降冲,三是通阳消阴,亦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与获苓相配,则温阳之中以制水阴,利水之中以复心阳。

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白术补牌,助茯苓以制水,炙甘草温中助桂枝以扶心阳。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

本文章旨在科普中医学知识,文中所提到的药物,切勿擅自服用,如有必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也可评论,转发或留言,。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 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
苓桂术甘汤
中医方剂名
01 歌诀
03 用量 05 功用
目录
02 组成 04 用法 06 主治Βιβλιοθήκη 07 方义09 运用
目录
08 配伍特点 010 加减化裁
目录
011 禁忌
013 重要文献摘要
012 附注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 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 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 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 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 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水饮】证论刘渡舟---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水证论水证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内留而不能排出体外所引起的病证。

《内经》言人体禀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生成,故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余不足,皆能致害。

不足者即是燥证,有余者即是水证。

水液在人体的代谢,《素问经脉别论》论之精炼,与肺、脾、肾三脏及膀胱、三焦有密切的关系。

水在人体内升降出入,循环不已。

水液内留、停蓄为病,也与此三脏二腑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此人皆尽知者。

不过,心脏属火,上居于胸,胸与火皆阳,为“阳中之太阳”。

心脏阳气充足,则下焦寒水之气不能上冲为害;若心脏阳气虚弱,则下焦水寒之气便可能逆而上冲,致生诸病,这方面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则为人所未能尽知者。

水邪致病,范围甚广。

因为水饮变动不居,上下表里,无所不到。

其在表为浮肿,在里为胀满,在上为眩晕昏冒、聋盲噫塞,在下为骛溏腹泻、小便不利,在心为悸动,在肺为咳喘,在胃为呕逆。

刘氏指出,水证的治疗方法,《内经》已提出了具体的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许多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剂,为医者要谨记勿忘。

其中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仲景通过治心、通过温心脏之阳以治水的方法,今日不可不讲。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仲景苓桂术甘汤为温心脏之阳的代表方,用于今日临床上所常见的各种心脏病而具有水气上冲特征者,疗效十分可靠。

在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仲景治疗寒饮所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即在某种程度上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寒痰冷饮疾病,这也是一种不可偏废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白芍即是苓芍术甘汤,亦即《伤寒论》桂枝去桂第三卷45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走表利于上,而芍药走里利于下,桂枝利于阳,而芍药利于阴,此二方正好组成一个阴阳、表里的方阵。

刘氏在临床上亦常将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联合使用,如此者则表里并调,双补阴阳,更为全面。

苓桂术甘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苓桂术甘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苓桂术甘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温阳化水气,饮邪上逆冲胸胁,水饮下行眩晕去。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叶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身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方论】本方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饮邪既成,首当化饮,故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饮,且可治生痰之源。

饮为阴邪,得寒则聚,得温则散,盖因温药能发越阳气,开宣腠理,通行水道,故臣以辛甘而温的桂枝温阳化气。

桂枝能温中州之阳气,其与茯苓合用,既可温肺以助化饮,止咳逆,又可暖脾化气以资利水,且能平冲降逆。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殊功。

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

本方主治证是脾虚湿盛,用其健脾燥湿,恰合病机。

白术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助脾运化,使脾气健运,水湿自除。

方中还佐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得白术则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则辛甘化阳之功尤妙。

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

【医论】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有效方剂。

痰饮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性产物。

人以水谷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脏腑的协同作用。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若肺的功能正常,水液能从正化,津血和调,则痰无由生;若肺脏功能紊乱,化失其正,则停聚而为痰为饮。

36.苓桂术甘汤

36.苓桂术甘汤

36.苓桂术甘汤36.苓桂术甘汤本方为仲景所立治疗痰饮之名方。

而痰饮的治疗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

一个“温”字,一个“和”字,是痰饮各种复杂见症的治疗总则,也是本方立方主旨。

“温”是用辛温之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是温而不刚烈过燥,从而达到温中宣降,消痰涤饮,行气利水,通调二便的治疗作用。

这是关于本方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痰饮。

痰饮近代作为一种证候名称被临床广泛使用。

其实痰和饮无论从病理属性、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

而从《内经》之医论到《神农本草经》之药论,都不曾提到一个“痰”字。

虽然后来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里,仲景明确提出了痰饮病名,而其所论包括苓桂术甘汤在内的条文,基本都是论饮的。

真正意义上的“痰”证,是从元代王隐君在其所著《泰定养生主论痰》中首先提出的。

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治法。

明确痰和饮的这种差异,是正确使用好苓桂术甘汤的条件保证。

第三个问题是化气行水。

饮邪之成,都是因于阳气失温,气化失司。

因此,化气行水即成了饮邪为患的基本治法。

而这当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的,当用肾气丸;二是中阳不运,水停为饮的,当用本方。

肾气丸是温阳气以化阴,本方是益土气以行水,虽然所主不同,而都是通过化气以行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让我们看看原方组成,以加深认识。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用桂枝辛温通阳,茯苓淡渗利水,二药协调以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二药合用,培土以制水。

其温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令痰饮自然消散的功效,使本方成为了被公认的治疗痰饮之基础方,化气行水的袓方,以及“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

方后一句“小便则利”,说明调气化是本方的作用机理,而小便利则是本方疗效的集中反映。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指征:1.头目眩晕,身振振摇感。

化痰——芩桂术甘汤

化痰——芩桂术甘汤

化痰——芩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10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3次分服。

【方解】本方证为脾阳虚衰,运化力弱,以致水饮内生,停蓄胸胁,上凌心肺,干犯清阳所致。

尤在泾曰:“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

苓桂术甘汤温中去湿,治痰之良剂也。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湿则能运耳”。

若饮阻气机,气上冲胸,故胸胁支满,咳而气短;若饮邪凌心则心悸;饮入于经则振振身摇。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健脾利水,温阳化饮。

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化痰,为主药桂枝通阳化气,湿化水饮,为辅药且茯苓与桂枝配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停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

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使土能制水,为佐药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与桂枝相合又可温心阳制动悸,为使药。

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效。

《金匮要略》以本方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以及心下痞坚等。

《伤寒论》以之治伤寒误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振摇。

虽疾病不一,但病机相同,故均可用本方治之。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痰饮病。

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加减】本方为温化痰饮的要方。

临床应用时,若呕吐痰涎者,可加制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如脾气虚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益气补脾若本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能温脾胜湿,可治腰部及腰以下冷而重痛,小便不利者。

【禁忌与注意事项】本方偏于辛温,适用于阳虚所致的痰饮,若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现代应用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采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颇佳。

处方:茯苓15g,桂枝、白及各10g,白术12g,炙甘草6g,夏枯草20g。

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分3~4次口服,每日1剂。

同时配合抗结核药物。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组方及来源】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溃疡病,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关节炎等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

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

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的药物组成较少,但作用却非常明显,不可嫌其药为贫贱而贬其功效,历来医家认为本方可以治疗水饮凌心之证,此言不虚,但是这仅仅还是停留在法的层次,比如什么时候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这些方子呢?在法的前提上去分析方的应用,能更好的理解方剂应用,所以今天我想从方证和条文的角度去一点点分析在临床上如何使用本方。

先读一下伤寒论条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根据条文来看,原本是个太阳伤寒证,但是经过误治吐下后,出现了有气往上冲的症状,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根据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那么67条误下后也出现了气上冲,那么能用桂枝汤吗?不太恰当,因为21条强调: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说明如果是有胸闷的桂枝汤证,最好要去芍药,所以67条的气上冲应该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但是本条还存在水饮病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加上仲景的利水药对——白术茯苓,如此一分析,67条这个情况得用桂枝去芍药汤加白术茯苓了,但是原文里面只用了苓桂术甘汤,没有多生姜和大枣,为什么要去掉呢?远田裕正专门研究方药的形成模式,他认为生姜大枣经常作为一个药对,配合其他的药物一起使用,刚开始主要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矫味和充当粘合剂,使药物配合更加良好,所以我们看伤寒论的很多方子中都含有生姜大枣,但是临床发现,有的药物组合用了生姜大枣反而不好了,于是就去掉了,这是一个说法。

下面谈谈本方的使用目标,也就是方证状态。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提出,苓桂术甘汤治疗目标为眩晕,身体摇颤,直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心悸亢进,上冲,头痛,尿不利,胃内停水等。

讲得有点复杂,但归纳来看,就是桂枝的上冲证+茯苓的水饮证。

以上都是苓桂术甘汤的经典方证,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东西,那么下面将一些容易与其他方证混淆的症状简单列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运用拾萃

苓桂术甘汤首见于 《伤寒论》 67 第 条 ,原文为 “伤寒 ,若吐 、 :
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即头 眩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
为阵阵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
用 ,众口一词 ,皆认为是治疗 ” 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 《方
剂学》 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 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 ,
健脾利湿 。 《伤寒论讲 义》 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
冲 ,治当温阳健脾 , 利水降冲 。 《金匮要略讲义》 “夫短气有微
饮 ,当从小便去 根据 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的论
述 ,把本方作为治疗 痰饮 “温药和之” 的代表方剂 。 《中医内
科学》 则用本方治疗痰 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
渡舟教授则紧紧抓 住 “水气上冲” 这一基本病机 ,用本方治疗多
种疾病 ,尤其是用 本方治疗心脏病 ,独辟蹊径 ,临床疗效卓绝 ,并加
减出一系列 方剂 ,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

1、治疗心脏疾病
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 ,近世医者 ,只知 “心主血脉 ,” “诸 脉系于
心”临床一见心脏病 ,每以大剂活血 ,欲通心血管之 , 瘀塞 。不知
心为阳中之太阳 ,其生理特点 ,是以阳气为先 ,而 并非以血脉为
先 。心主血脉 、 主神志 ,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 之下来完成 ,心脏
的阳气旺盛 ,搏动有力 ,方能保证其他作用 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 ,
则阴霾笼罩 ,君主不能用事 ,正如朝 中奸臣当道 ,国安能太平 ? 治
病之法 ,与治国同理 ,必须去小 人 ,树正气 ,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
先君主明 ,治病须先阳气 通 ,阳气者 ,心脏之功能也 ,心脏功能正
常 ,瘀血焉能产生 ,气 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 ,多种心脏病均由
阳气虚损 , 水气 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 , 刘渡舟
教授谓之 “水心病”总由心 、 、 , 脾 肾阳虚 ,水不化气而内停 ,
成痰成饮 , 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 ,君主失位 ,坐镇无权 ,水气因
之上 冲 ,则见胸痛 、 心悸 、 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 , 当
注 意 色、 、 、 舌 脉 证的变化 , 面色多见黎黑 , 此为 “水 色”
或皮 , 里肉外出现类似 “色素沉着” 之黑斑 ,名为水斑 。舌质淡
嫩 , 苔水滑欲滴 。脉或弦 、 或沉 、 或沉弦并见 ,病重时见脉结
代或 沉伏不起 。 心脏病既然其病机为阳虚水气上冲 ,治疗当然应
予温阳 利水降冲之法 。刘渡舟教授根据 《伤寒论》 论述 , 认为 67
条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即头眩 ,脉沉紧” 乃水气上冲的典型
症状 ,与 “水心病” 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 。所以 ,选择苓桂术 甘
汤作为主治方剂 ,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 ,疗效显著 ,充分 体现了
刘渡舟教授对经方的深刻理解和临床功底之深厚 。 刘老认为 : 方
中茯苓作用有四 ,一是甘淡利小便以消水阴而 治疗痰饮咳逆 ; 二是
养心安神 ; 三是助肺治节之令 ; 四是补脾 厚土 ,为本方之主药 。
桂枝作用有三 ,一是温复心阳 ; 二是下 气降冲 ; 三是通阳消阴 ,
也为本方主药 。茯苓桂枝相配 , 则 温阳之中以制水阴 , 利水之中
以复心阳 。正如叶天士所说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白术助
茯苓健脾制水 ,甘草助桂 ” 枝以温补心阳 。诸药相配 ,则温阳利水
降冲而治 “水心病” , 疗效惊人 ,此为刘老独创 ,可谓独树一帜 ! 治
疗心脏病而用利小便的方法 , 是为中西医相通的理 论 ,而时医不
解 ,一见心脏病 ,就用大剂活血化瘀之方治疗 , 通其血脉 ,血管已经
硬化狭窄 ,徒侍药石 ,能再通乎 ? 温阳之 法 ,实乃恢复心脏功能 ,
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病人痛苦 , 提高 病人生命质量 。二法合用 ,稍
兼活血之品 ,其临床疗效胜过 单纯活血化瘀百倍 。

2、视网膜炎
视网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 ,或者视野缺陷 ,眼 前出现黑
色物体遮盖不散 ,中医治疗 ,多从活血化瘀 、 滋补肝 肾等方面着
手 ,临床有一定疗效 。遇其不效者 , 则无应对之 策 。刘老曾治本
病一例 ,初亦以常法治疗无效 ,思之良久 ,观 其人面色黧黑 ,舌苔水
滑欲滴 ,脉来弦紧 ,方恍然大悟 , 此非 水气上冲之病乎 ? 用苓桂
术甘汤加泽泻 , 30 余剂而病愈 。 足见刘老思路之活 ,辨证之精 。
大家治病 ,常规之外 ,尤有奇 思妙想 ,此常医不及之处 。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中如物梗阻 ,吞之不下 ,吐 之不出 ,亦
即中医之 “梅核气” 。对于本病的治疗 , 中医皆 也 以疏肝理气
化痰之法 ,而用半夏厚朴汤为主治之方临床效与 不效参半 。不知
“水气上冲”堵塞咽喉之通道 ,也能出现以 , 上症状 。此时再用半
夏厚朴汤理气化痰 ,焉能见效 ? 而用苓 桂术甘汤通阳利水降冲 ,水
寒之气平复 ,则诸证自愈 。用苓 桂术甘汤治疗本病 ,必须抓住 “水
气上冲” 的典型色 、 舌、 脉、 证 ,方能效如桴鼓 。若辨证不精 ,
临床一见梅核气 ,就用本方 治疗 ,不惟失中医辨证论治之灵魂 ,亦
枉费刘老跳出半夏厚 朴汤通治慢性咽炎巢臼之苦心 。

4、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征 ,又叫内耳眩晕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 目眩 ,不
能移动 ,动则眩晕加重 ,甚至呕吐痰涎清水 。中医治 疗 ,多从眩晕
辨证治疗 ,其临床疗效不能满意 。刘老根据 “心 下逆满 ,气上冲胸 ,
起即头眩” 的论述 ,认为本病主要为 “水气 上冲”清阳不煦所致 ,
尤其是 , “起即头眩” 一证 ,与苓桂术甘汤 证颇为相似 ,遂用本方
治疗 ,通阳利水降冲 ,并加泽泻 20g ,又 有 《金匮要略》 泽泻汤治
疗痰饮眩晕之意 ,则效果尤著 。

苓桂类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得心应手 ,只要符合 “水气 上冲” 的
病机 ,则不论何病 ,皆可使用 ,而以治疗 “水心病” 最 具特色 。
临证之时 ,根据不同表现 ,又有系列方羽翼之 。此 将刘老临床加减
变化方简介如下 : 苓桂三参汤 : 此方由苓桂术甘汤加人参 、 沙
参 、 丹参组 成 ,是刘渡舟教授临床最常用的方剂 。方用苓桂术甘
汤温通 心阳 ,利水降冲 ,加人参大补心气 ; 沙参益气养阴 ; 丹参活
血 养血 ,加强益气养阴活血之功 ,适用于 “水心病” 气虚较重者 ,
也有养阴活血之功效 。 苓桂杏甘汤 :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减白术加杏
仁而成。用于 治疗 “水心病” 水气上冲 ,迫使肺气不利 ,不能通调
水道 ,而见小便不利 ,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水气上冲 ,故去白术
之壅 ,加 杏仁宣开肺气 ,理水之上源。杏仁一药 ,为宣肺去水之妙
药。 《温病条辨》 的作者吴鞠通擅用杏仁宣肺去湿 ,可为佐证。 苓
桂茜红汤 : 该方由茯苓 、 桂枝 、 茜草 、 红花组成 , 治疗 “水
心病” 血瘀重者 ,临床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 。此方用苓桂 通阳去
水 ,用茜草 、 红花活血通络 ,水去阳通 ,则血脉畅通 ,诸 证自愈 。
苓桂参附汤 : 即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 。此方用于治疗 “水心病” 而
阳气虚较重者 ,病人畏寒汗出 ,肢体发凉 ,甚至夏 季也着棉衣 ,心痛
遇寒则发 ,脉微细欲绝 。以苓桂术甘去水 通阳 ,加附子温补一身之
阳 ,人参大补元气 ,药理研究 , 两药 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 。临床病
重者 ,必须用红参方能转危为 安 ,病情平稳之后 ,可改用党参巩固
疗效 。 苓桂杏苡汤 : 由茯苓 、 桂枝 、 薏苡仁 、 杏仁组成 , 治
疗 “水 心病” 兼挟湿浊之证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 、 咳嗽多痰 、
头重 如裹 、 胸满似塞 、 周身酸楚 、 不欲饮食 、 小便不利 、
脉缓滑 、 舌 苔白厚而腻 。用苓桂通阳利水降冲 ,薏苡仁祛湿降浊 ,
则水 湿同治 ,诸证得解 。以上诸方 ,在临床应用时 ,若病人血压较
高 ,可加入淮牛膝引血下行 ,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 。 以上只是刘渡
舟教授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之独到之处 , 只要抓住 “水气上冲” 的
病机 ,应用本方均能取得卓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