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日语2班

郭书哲

20133448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豚、白鳍鲸、白鳍、白旗、白鳍、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1]

中文学名

白鳍豚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别称

白鱀、白鳍豚、白旗、白鳍、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

鲸目(Cetacea)

亚目

齿鲸亚目(Odontoceti)

白鱀豚科(Lipotidae)

白鱀豚属

白鱀豚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英文名

Yangtze River Dolphin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濒危状态

功能性灭绝

习性

群居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CR(极危,可能已灭绝

白鳍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现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缩写IUCN)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

濒危原因:

内在因素

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

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

人为因素

濒危状况

二十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多头,至1993年为130多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

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鳍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标签。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发现白鳍豚的踪迹。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2011年8月21日,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由于缺少图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同样没办法确认。得到消息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但没有结果。

保护措施

技术,或许是拯救白鳍豚的最后一丝希望。

3生活习性编辑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

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白鳍豚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人工饲养编辑

1981年12月7日,中国江苏省镇江市渔民于长江谏壁流域用滚钩捕捉到了一头雄性白鳍豚,用干运方式运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总所的养殖试验场内未经过滤的露天水池中进行人工饲养,称作“江江”。1982年4月16日因重伤不治死去了,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生存了129日。“淇淇”是人工饲养下生存最长的一头白鳍豚,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之后一直被饲养在武汉的中科院水生动物所,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25岁的“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千克,在淡水鲸类动物中已属老龄。他为白鳍豚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英国皇家学会的《生物学快报》发表了中、美、英等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