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第一章导论民俗概说

合集下载

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4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 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 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 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 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 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 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 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 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 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 念。
17


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 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每个民族都有 它自己特殊的民俗。这里所说的民 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 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 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 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 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 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 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 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15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 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 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 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 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 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 外扩散。
16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 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 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 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 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 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 化。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 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 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 状态之中。

民俗(绪论)

民俗(绪论)

陕 北 石 碾 子
二、民俗的分类 ⑴ 四分法: 四分法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 俗四大类型(乌丙安)
A 经济民俗包括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习俗。 B 社会民俗主要指家庭、亲族、村落等社会单位内部往来、 组织、礼仪等习俗。 C 信仰民俗是指宗教和迷信方面的习俗。 D 游艺民俗是指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
② 西方众多的民俗定义 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 就什么是民俗写出了二十一条简明的定义, 即反映了纷陈的局面。综合起来大致可分 为七类: 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6、民俗是一种主要有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7、民俗是俗民文化。
乌丙安: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间文学专 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从事民间文学、 民俗学专业教学和民俗学基本理论研究48年。 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 研究生导师。
乌丙安
三分法: ⑵ 三分法
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A 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 精神领域的习俗。 B 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动表现出来 的习俗。 C 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
⑷ 稳定性和变异性
稳定性是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 不变或变化很小。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 形式上的变化。 年夜饭
谢谢! 谢谢!
第一章 中外民俗概论
绪 论
一、什么是民俗 ⑴ 民俗的概念 ① 中国古代的民俗概念

第一讲 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 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的原因: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 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 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 3、宗教的原因: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祖活动,

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Hale Waihona Puke 信仰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
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游艺民俗
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分法
心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迷信和
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 行为的民俗: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诸方面以行 动表现出来的习俗。 语言的民俗:是表现在语言方面的习俗。

4、地域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帐篷
窑洞
竹楼
本章小结
民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原 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学方法是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民俗有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 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等五 大特征。 民俗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教化功能、 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五个方 面。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

民俗学1民俗概述

民俗学1民俗概述
民俗的变异性 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
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云南蒙古族又称喀卓人
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的原因
麦客:中国·铁与镰刀的冲突 (NHK2002)
2.政治的原因 某些民俗的形成、
发展、流变与消 亡,发端于官方。 因为政治原因, 民间自发形成、 改变或取消某些 民俗。
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文艺、民间哲学伦 理观念等
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 流行语黑话、酒令等;民间文学:神话、民间 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五)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的扩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伸展过程 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传播方式有正常、非正常两种。
圣诞节报佳音 感恩节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p14
民俗的稳定性 是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 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民俗事象(又写作事项)
• 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 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亦 可表示单一的民俗活动。
二、民俗的类型 P6
分类
主要内容
物质民俗 生产商贸民俗、衣食住行民俗、交通民俗、医 药保健民俗等
社会民俗 精神民俗
关于家族、亲族、宗族的民俗;关于村落、都 市、社会组织的民俗;关于人生仪礼的社会制 度民俗、岁时节日、民间娱乐民俗等
模式化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 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 泛性、稳定性的前提。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

第⼀节民俗的定义⼀、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在长期的历史⽣活过程中所创造、享⽤并传承的物质⽣活与精神⽣活⽂化。

从民俗与⼈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类社会群体⽣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种社会⽂化现象。

从民俗与⽂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化。

历史上⼈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致有四种:⽂化遗留物说、精神⽂化说、民间⽂学说、传统⽂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义的民俗。

⼆、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种⽣活⽂化,渗透与于⼈类⽣活的各个领域,从⼀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附有⼀定的民俗⾏为及有关的⼼理活动,因⽽很难进⾏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种知识的传播,⼜必须进⾏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性的⼦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到家庭、家族、乡⾥、民族、国家乃⾄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并传承的集体⾏为⽅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化与精神⽂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的民俗。

语⾔民俗:指通过⼝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和民间⽂学两⼤部分。

第⼆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的特征(⼀)集体性集体性,⼜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

且长期形成习惯,并导致了民俗学研究现状缺乏从各种民俗事象的规律
性中总结理论。 二是被禁锢在民间文艺领域里的中国民俗学,缺乏对
各种民俗事象有机复合的哲学分析与解析,因而也就缺少有深度和力度
的论述和证明,这也就是中国民俗学始终害着的软骨病,难以在学术界
形成他应有地位的与原因之一。
C.建国以后,中国民俗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冷落。 同时受到前苏联民俗学体系的影响,长期徘徊不前。
5
第二章
一 民俗的本质:
民俗本质上就是文化,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生存方式,文
化模式,是思想文化的源头。是人的习俗和人的文化过程展现,它沟通
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
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是大众的文化,
民间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影响扩展至地区文化圈以外,并按照民俗
1
的惯制展开,同时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民俗形式。 民俗传播和扩展的过程也就是民俗传播结构,其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传者、受传者、传播情景和传播渠道。其中传者和受传者是普通民众, 也是民俗环境的主体。
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民俗传播广义上是横跨传播学和民俗文化 两大范畴,民俗传播作为千百年相沿成习的风习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 化意识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虽不是成文法,但却具有 软控制力量和性质,无论何种民俗形态,一旦形成,就渗透到我们生活 中时代相传,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力量,因而对民俗学的学 习研究是不能脱离主题对象“人”的研究的。
从世界范围看:民俗学还在以经验科学为核心的精确思维模式作为民 俗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民俗学在这一背景下,至今还未能找到一种精确度量研究的办 法。还处于搜集材料,对民俗事项作分门别类的描述阶段,也就是定性 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 括对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
对民俗事项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3.民俗志
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 作品。 4.民俗学史
这种现象的学问。
3.现今国际学术界: Folklore专指研究对象,即民俗事象或
民俗传承。 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
4.当代中国学术界: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
二、“民间”与“风俗”
(一)民间民众中间,对应官 Nhomakorabea而言。主要组成部分 为中、下层民众。
民俗学
课程简介
▪ 必修课 ▪ 通识课 ▪ 考查课 ▪ 30个学时 ▪ 教材:任何一种版本均可 ▪ 学习方式:做好笔记 ▪ 田野调查:注意收集整理家乡民俗 ▪ 联系方式:
第一章导论 民俗概说
▪ 民俗学的内涵 ▪ 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功能 ▪ 民俗的分类
第一节 民俗的内涵
一、有关民俗的概念
(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 “民俗”“风俗” 内涵
在中国,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 要是民间文学。
2.广义观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 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 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 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 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 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把民俗仅限于传统
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除在 外。
(4)文明文化说: 流行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认为民
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5)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及前苏联。民俗即民间文 学,美国学者厄特利(F·L·Utley)将民俗定义 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在苏联,民俗仅指 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搜集、整理、 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 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钟敬文: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用科 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 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跟那些相关的思想、感 情和想象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 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者所记录和 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 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 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 代学”,也是“现代学”。
包括:文化落后的人群、所谓野蛮民族、农民 和边民、工人、士兵、学生、商人、职员……
(二)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 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 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统治阶级成员在个人生活 中,基本上与民族共有的习惯取一致的态度)
三、民俗学
即专门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科学 。
(一)民俗学研究的范畴
1.狭义观 (1)文化遗留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观点,一个发展到较高 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
留物。代表人物是爱德华·泰勒、安德鲁·兰 《风
俗和神话》
(2)精神文化说: 英国学者的观点,著名学者为班尼女士。 著名表述: “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
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 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 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 活。”对我国影响很大,受到钟敬文质疑。
非常实用的效果当然会从这种研究中生出来,即:统治国对于隶属民族可 以从此得到较善的统治法。”
(英国班妮女士《民俗学概论》) 2. 20世纪初叶
探索民族文化成为科学任务,把民众的传统文化,“未开化”民族的 文化,都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发达的产物加以研究,推进了文化的发展。
如:日本的民俗学就着眼于本民族传承 文化的方面,从乡土研究 出发,把挖掘和振兴民族文化作为重任。 3. 当代民俗学的任务
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民俗学方法论
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
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三)民俗学的任务
1. 殖民主义时期 “ 民俗学对于人类知识的总量上恐不能希望过分的贡献,但有一个
3.为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如开展民俗旅游 活动, 开发民间工艺、烹饪、服 饰、医药、民间文 学等方面的产品等等。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本课要讲的民俗特征是指的各类民俗的共 有特征: ▪集体性与模式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族性与地域性 ▪规范性与服务性 ▪原始性与神秘性
(四)民俗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梁启超:“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
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 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 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
2.发扬优秀民俗传统,吸收其他民族良好习俗,抵 制各种陋俗;
1.1846年以前民俗的概概念念:
民间古俗、贱民古俗、古物、民族学、神
话、民间口头文学、残存文化 ……
2.1846年,“民俗”成为专门学科术语:
▪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创用。

英文Folklore的意译:
Folk(民众、民间)和
lore(知识、学问)的合成,
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
《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王制》:“天子巡游,至于岱宗。觐诸侯, 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东汉应劭《风俗通》序:“ 风者,天气有寒暖, 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 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谣异声,鼓舞动作 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二)民俗学界关于“ 民俗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