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免疫接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免疫接种方法

李明旺

(天津市津洋置业有限公司,天津300221)

鱼类免疫接种方法主要包括注射、浸泡、口服及后肠灌注。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免疫接种方法比较复杂,不同免疫接种方法所需的操作条件、可操作性以及对免疫对象产生的副作用各不相同,同时,不同免疫接种方法的免疫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免疫对象种类和数量以及免疫目的来选择适当的免疫接种方法。

一、注射免疫

鱼类注射免疫接种是从哺乳动物借鉴过来的经典方法,包括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方式。注射免疫主要诱导鱼体系统免疫应答,可以使血清抗体极显著增加,免疫保护率高于其它免疫接种方法,免疫效果明显且稳定;并且疫苗剂量准确、可控,环境条件对疫苗影响小。因此,适合于免疫学研究的小样本试验免疫及小规模集约化养殖鱼类的生产免疫。但是该方法费时费力,对受体鱼造成机械损伤和很强的应激性刺激,对鱼苗和较小的鱼类不适用,也不适合于大规模养殖鱼类的生产免疫。近年来,随着连续注射法的出现和改进,以及鱼群疫苗自动注射机的成功应用,大大地降低免疫工作强度且减少了耗时,有效地克服注射接种方法本身的不足,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对注射法在鱼类免疫应用中的看法。

注射接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鱼用疫苗,实际操作中一般将疫苗和适量佐剂一起使用。免疫佐剂是一种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本身无免疫原性,发挥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尽管对于鱼类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还处在推测阶段,诸多研究表明,佐剂可以有效地增加疫苗的免疫效果,特别与灭活疫苗联合使用时效果更明显。鱼用佐剂类型主要包括:油类及矿物质类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FC A)、弗氏不完全佐剂(FI A)、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等,微生物来源佐剂,如卡介苗(BCG)、脂多糖(LPS)、海藻二霉菌酸脂(TD M)等;动植物来源佐剂,如从人参提取的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从芦荟提取的乙酰甘露糖;生物活性分子类佐剂,主要指转移因子(DTF)、免疫核糖核酸(i R NA)、胸腺激素、干扰素(I FN)、白细胞介素等。

二、浸泡免疫

浸泡免疫接种是鱼类等水生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免疫接种方法,是指将免疫对象放到含有一定浓度疫苗的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以达到对鱼体进行免疫的目的。另外,喷淋免疫作20

为浸泡免疫的一种变化形式,是指用一定浓度的疫苗溶液喷淋鱼体以达到免疫目的。浸泡免疫既可以诱导鱼类粘膜免疫也可以诱导系统免疫,其理论基础是鱼类皮肤、鳃粘膜组织具有抗原摄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等免疫学功能,通过皮肤、鳃摄入体内的抗原又可以扩散到外周血、头肾和脾脏等系统免疫组织进而产生系统免疫应答。浸泡免疫的优点主要在于对鱼体造成机械损伤及应激性刺激都较小、便于群体免疫、劳动强度小、耗时短等;浸泡免疫的缺点为对鱼体的免疫保护率低于注射免疫且不稳定,浸泡环境条件对疫苗效果影响大,以及浸泡免疫需要的疫苗量较大,对于制备方法复杂、成本高的疫苗不适用。由于鱼类粘膜免疫系统自身存在一些缺陷,以及对浸泡免疫应答的机理还不甚清楚,导致没有形成适合鱼类粘膜系统的科学系统的浸泡接种方法,现行的方法中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例如:浸泡疫苗种类确定、浸泡免疫助剂的选用、浸泡免疫环境条件的优化及浸泡疫苗制备工艺的研究等。

目前,在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应用过程中,通过浸泡方法进行免疫接种的主要疫苗类型包括细菌没灭活疫苗、DNA疫苗、亚单位疫苗等,不同种类的疫苗浸泡免疫时需要采用适当的浸泡方法、浸泡助剂和环境条件,才能获得理想的免疫效果。首先,全菌疫苗具有一定的浸泡免疫效果,虽然浸泡免疫后鱼体血清抗体水平增加不明显,与对照物差异不显著,然而粘液抗体则显著增加,免疫鱼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率。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改变浸泡环境渗透压及一定频率的超声波处理的方法提高鱼体鳃和皮肤对疫苗的摄入量,提高鱼体粘膜和系统免疫应答水平,进而有效的提高免疫保护率。其次,DNA疫苗的浸泡免疫效果较好,但是疫苗必须通过适当的免疫助剂的处理,以提高疫苗摄入及在鱼体内的表达。研究表明,采用脂质体(cation ic li p oso m es)包埋疫苗后浸泡鱼体以及浸泡过程中超声波处理的方法都可以提高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然而,不适当的DNA疫苗处理方法则不能获得理想的浸泡免疫效果,Corbril等(2000)采用带磁性的聚乙烯小珠吸附肝胰腺坏死病毒DNA疫苗,然后对鱼体进行浸泡免疫,没有获得明显的免疫效果。另外,一些学者采用病毒外膜蛋白、细菌外膜蛋白及细菌胞外产物等疫苗对鱼体进行浸泡免疫,也获得了一定免疫效果。

三、经口及后肠灌注免疫

经口免疫是指采用投喂或口灌的方法将疫苗送入鱼体消化道,以达到对鱼体免疫的目的;后肠灌注又叫肛门灌注,是指将疫苗通过肛门直接灌注到鱼体后肠的疫苗接种方式。如前所述,经口免疫和肛门灌注都是由消化道粘膜组织摄入抗原,可以同时诱导粘膜和系统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免疫应答机理比较清楚的免疫途径。

经口免疫优点主要表现为,对鱼体造成机械损伤及应激性刺激较小、便于群体免疫、劳动强度小等优点。同时,由于是体内接种,还克服了浸泡免疫需要疫苗量大及环境条件对疫苗的影响。因此,实际应用也比较广泛。然而,鱼类消化道的抗原摄入功能区主要为后肠,胃和前肠对抗原的摄入能力很低,并且含有多种酶类和酸性物质。研究表明,消化道中的酶类和酸性物质对疫苗免疫原性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将疫苗直接添加到饵料中或粘附于饵料表面对鱼体进行口服免疫,免疫效果不稳定。因此,如果欲将高效疫苗送达后肠,就必须采用适合的材料(如:饵料原料物质和脂质体等)对疫苗进行复杂包被处理,使疫苗在后肠

21

释放,同时又要制备成适合鱼口味的口服疫苗,这已经成为口服免疫接种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已经应用的口服疫苗多为全菌和病毒灭活疫苗,经过包被处理后进行口服免疫可以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免疫鱼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增加,同时,肠粘液、胆汁及体表粘液抗体也呈增加趋势,并且免疫鱼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对照鱼的免疫保护率。一般情况下,口服免疫后,鱼体粘膜系统免疫应答高于浸泡免疫和注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低于注射免疫,鱼体获得的免疫保护率低于注射免疫而高于浸泡免疫。

后肠灌注免疫接种可以将未经包被的疫苗直接送到鱼肠道的疫苗主要摄入区,避免了疫苗前处理工作,同时具有对鱼体造成机械损伤轻微及环境条件对疫苗的影响小的优点,但是,其类似注射免疫,需要对每个免疫对象进行操作,劳动强度大、耗时长,不适于大样本的群体免疫。后肠灌注可以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E steve G assent(2004)等研究表明,肛门灌注灭活鳗弧菌(Vibio vulni f icus)疫苗后,鳗鱼可以获得80%以上的免疫保护率,接近注射免疫,高于浸泡免疫;V er varck等(2005)利用福尔马林灭活全菌(Vibrio anguillarum)疫苗对非洲鲶鱼同时进行注射、浸泡、口服及肛门灌注免疫,结果发现体表粘液和胆汁中的抗体滴度的大小顺序为:肛门灌注>浸泡>口服>注射免疫,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的大小顺序为:注射>肛门灌注>口服>浸泡免疫。

黄海所开展我国养殖对虾病毒病流行情况调查为获得我国养殖对虾主要病毒病流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资助下,历时7个月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养殖对虾流行病学调查。

黄海所黄倢研究员率领课题组研究人员于2009年4月~11月期间先后两次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我国沿海对虾养殖地区,开展对虾病毒病流行情况的全国性调查工作。调查组人员从我国北部省份沿海驱车一直到海南省,行程3万多公里,到达分布于上述11个省市的100余个采样点,采集对虾样品400多份。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检测和调查走访,调查组基本查明了目前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区域对虾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种类、时间及危害情况。

目前,课题组研究人员已基本完成所采集样品的病毒检测工作,正在对对虾主要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几种重要对虾病毒在我国主要养殖区域的分布、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 SSV)不同地理株毒力差异进行研究分析。调查同时,研究人员还向当地水产养殖管理服务部门、水产养殖企业、个体养殖农户等传授了对虾生物絮团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对虾疾病诊断与控制的最新技术,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据悉,此次全国性调查,为查明我国养殖对虾主要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提供了准确、丰富的基础信息,为建立对虾病毒病检测及预警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进行对虾养殖结构调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提供了依据。

摘自 中国渔业报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