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

空间滤波抗干扰技术实验与案例分析
要点一
空间滤波抗干扰技术原理
要点二
实验与案例分析
空间滤波抗干扰技术是通过利用天线阵列,将来自不同 方向的信号进行分离,以抑制来自特定方向的干扰。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通过模拟不同方向的干扰,测试 空间滤波抗干扰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天 线阵列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特定方向的干扰。案 例分析还表明,该技术在无线通信的实际应用中,能够 有效地降低来自特定方向的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通过将信号扩展到更宽的频带,使其难以被侦听和干扰。
跳频技术
通过在多个频率之间跳变,使得敌方难以锁定目标。
猝发通信
将大量信息集中在短时间内传输,降低被干扰的可能性。
移动通信抗干扰应用
1 2
频偏纠偏技术
对由于干扰引起的频偏进行纠正,确保通信质 量。
联合检测技术
通过联合检测多个用户信号,提高抗干扰性能 。
扩频抗干扰技术实验与案例分析
扩频抗干扰技术原理
扩频抗干扰技术是通过将无线通信信号扩 展到更宽的频带中,以降低信号的干扰密 度,从而降低干扰的影响。
实验与案例分析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通过采用不同的扩 频方式,测试扩频抗干扰技术的效果。结 果表明,采用合适的扩频方式,能够有效 地降低信号的干扰密度。案例分析还表明 ,该技术在无线通信的实际应用中,能够 有效地抵御密集的同频干扰,提高通信质 量。
指通信系统之间的无意干扰,如设备故障、自然干扰等。
无线通信干扰的危害
01
02
03
通信中断
干扰会导致通信信道质量 下降,甚至通信中断,影 响军事行动和应急救援等 任务的完成。
信息泄露
通信干扰可能会泄露机密 信息,对国家安全和商业 利益造成威胁。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通信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5【关键词】卫星通信 抗干扰技术 发展趋势卫星通信是现代社会一项必须可少的技术,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其更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其通过收集位于地球上的各个通信站的信号,并依托于微波形式进行大范围传输,可以实现大范围的信号覆盖,且由于其传送形式的特点,其所使用的频段通信容量较大、电波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损失较少,因此,可以保证较高的通信传输质量;同时,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卫星通信技术打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组网便捷迅速,可以实现全球无缝衔接,这使得其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通信系统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军事等领域。

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质量,从而降低其通信效果。

因此,必须强化卫星通信干扰技术的研究,针对性地解决各类干扰问题,从而提高卫星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 干扰卫星通信效果的主要因素1.1 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卫星通信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通信转发器上的通信信号处理设备,实现卫星地面站上行及下行卫星信号的传输。

但在实践中,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卫星的频率资源仍然不够完善,多数卫星需要使用相同的通信频率进行分别工作,且往往只是依托于不同极化与不同调制的方式进行频率的反复使用,如果卫星通信频率复用、临近卫星隔离度不够,那么各个卫星系统之间很容易产生互相干扰的状况。

1.2 生产生活中的电磁干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的电磁设备遍布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地球范围内“无时无刻”不再产生着大量的电磁信号,这些电磁波束所造成的电磁干扰,对于卫星通信的信号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影响卫星通信系统向地面传输信号的过程。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与发展探讨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与发展探讨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与发展探讨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

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问题的存在,并分析了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然后,列举了目前常见的无线通信干扰源,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和异频干扰等。

接下来,提出了一些常用的抗干扰技术,例如功率控制、频率选择、空时编码、自适应调制等。

最后,对未来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更高级的信号处理算法、智能化的抗干扰方案以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等。

关键词:无线通信;信号干扰;技术;发展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越来越普及和广泛应用。

然而,在现实环境中,无线通信系统经常面临各种干扰的困扰,这些干扰会严重损害通信质量和性能。

因此,研究和应用抗干扰技术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干扰的来源、常见的抗干扰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1.无线通信中的干扰问题1.1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干扰是指在无线通信过程中,其他无关信号对目标信号的影响。

干扰会导致通信信号的质量下降,包括信号强度的减小、误码率的增加以及通信速率的降低等问题。

特别是在高密度用户和复杂电磁环境下,干扰问题更加突出。

1.2干扰源的分类干扰源可以分为内部干扰源和外部干扰源。

内部干扰源是指来自于通信系统或设备内部的干扰,例如同一个频段上相互干扰的无线设备以及由于信号间隔过近而产生的串扰等。

解决内部干扰源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设计和优化通信系统及设备的工作方式和参数设置。

外部干扰源是指来自于通信系统或设备外部的干扰,主要包括天气现象(如闪电)、人造无线信号(如雷达信号)以及其他无线设备(如邻近基站、家用电器)等。

解决外部干扰源的关键在于采取合适的干扰抑制措施,例如使用合适的过滤器、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等。

2.常见的无线通信干扰源2.1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在相同的频率范围内,由于距离近或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无线设备同时工作而引起的互相干扰现象。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信号质量下降、传输速率降低以及连接不稳定等问题。

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是指在电磁干扰和有针对性的人为干扰环境中,采取各种电子抗干扰措施以保证无线通信质量的通信技术。

目前主要有抗干扰通信信号体制,抗干扰天线和干扰抑制算法等手段实现抗干扰通信,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并对无线抗干扰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抗干扰通信技术;直接序列扩频;跳频;抗干扰天线;软件无线电引言在通信系统中,抗干扰性能是衡量通信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抗干扰性能是现代通信系统研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是指在密集而复杂多变的电磁干扰环境和有针对性的人为干扰环境中,采取各种电子抗干扰措施以保证通信质量的技术。

通信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可以分为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

发射端对信源进行编码,调制,发播出去,信道是指无线通信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空间,即信号传输的介质,信号在信道中会受到噪声干扰,电磁干扰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接收端通过对信号进行同步,解调,译码等一系列处理以还原信源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信道难以受到人为控制,因此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主要针对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发送端,目前常用的抗干扰通信信号体制主要有直接序列扩频通信和跳频通信,接收端常用的无线抗干扰通信技术主要有自适应天线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

1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是指在信号发射端,用高速率的扩频码序列对信号进行调制,使得信号的频谱得到扩展,在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扩频码对信号进行解扩,以还原为频谱扩展前的信号。

直接序列扩频通过对信号调制扩频码,大大降低了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可以使得信号隐藏在噪声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难以监测和检测,同时直接序列扩频通信不会干扰到同频段的其他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抗多径效果好,可以实现同频段多信号工作,便于多址通信等优点,在军事作战、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摘要;卫星通信本质上属于无线通信方式,即在地球轨道上借助卫星实现中继通信。

它广泛应用于定位、检测和通信。

随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卫星通信技术逐渐成熟。

然而,由于大多数通信卫星处于地球静止轨道,这种独特的限制导致大量卫星部署在地球轨道上。

因此,对频率资源的利用有很大的限制。

面对日益增长的通信业务需求,我们要积极推进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在了解各种干扰因素的基础上有效应对,努力维护卫星通信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1 卫星通信的干扰因素1.1 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影响卫星通信质量的典型因素。

当今时代,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子设备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必然会影响卫星通信信号的传输,尤其是雷达系统、广播信号和微波通信,这种电磁干扰功率大,影响不可忽视。

此外,工业生产设备的电气噪声、医疗设备的电磁波以及地球站设施质量问题造成的杂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质量。

1.2通信系统干扰在卫星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地面站与卫星之间的信号传输主要依靠通信信号处理设备来实现。

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创新没有同步提高,导致现有卫星频率资源不足。

它们中的大多数只能在同一频率上独立运行。

此外,由于相邻卫星之间的隔离不够,卫星通信之间可能存在耦合效应,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1.3自然环境干扰自然环境干扰难以避免,主要是因为卫星处于宇宙环境中。

无论是太阳噪声、行星运动、大气粒子散射、电离层闪烁、太阳黑子异常等,产生的射线或能力都有能力产生覆盖范围广的高能电磁波束,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卫星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信号传输质量降低。

2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2.1 扩展频谱技术扩频技术是将编码序列的频谱独立于信号进行扩展,使其带宽远远超过所需的最小范围。

扩频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干扰技术。

军 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发展与应用

军 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发展与应用

军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发展与应用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是连接指挥中心与作战部队、传递情报和指令的关键纽带。

然而,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敌方的有意干扰,给军事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军事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并不断推动其发展与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军事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军事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在战场上,敌方会采取各种手段对我方通信进行干扰,如电磁压制、信号欺骗、网络攻击等。

一旦通信系统受到干扰,指挥命令无法及时下达,情报信息不能准确传递,作战部队将陷入混乱,甚至可能导致战斗的失败。

因此,强大的抗干扰技术是保障军事通信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石。

二、常见的军事通信系统干扰类型1、自然干扰自然干扰主要包括雷电、静电、太阳黑子活动等引起的电磁干扰。

这类干扰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但通常强度较低,对军事通信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2、人为有意干扰人为有意干扰是敌方有针对性地对我方通信系统实施的干扰,是军事通信面临的主要威胁。

这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阻塞式干扰:通过发射大功率的噪声信号,覆盖我方通信频段,使我方通信信号被淹没在噪声中,无法有效接收。

欺骗式干扰:伪造与我方通信信号相似的假信号,误导我方接收设备,造成通信错误。

跟踪式干扰:能够实时监测我方通信信号的频率和特征,动态调整干扰信号的参数,实现精准干扰。

三、军事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为了应对各种干扰威胁,科研人员在军事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扩频技术扩频技术是目前军事通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抗干扰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信号的频谱扩展到一个较宽的频带上,降低了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使敌方难以检测和干扰。

常见的扩频技术有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

DSSS 是将原始信号与高速的伪随机码进行相乘,使信号的频谱得到扩展;FHSS 则是使通信信号在多个不同的频率上快速跳变,使敌方难以跟踪和干扰。

有效发展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有效发展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有效发展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技术的不断升级,军事通信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将在未来的信息化和军事联合战争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作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军事通信干扰技术是各国军事研究的重要课题。

概述了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根据实际需求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现状;未来趋势前言: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战争也开始向电子化方向转变。

在电子战中,军事通信起着关键作用,是确保战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为了保证军事通信的畅通,对军事通信的抗干扰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使用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军事信号传输中的干扰因素,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一.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现状在当前信息化和联合作战的时代和军事发展趋势下,不仅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从空间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还必须要有效地防止任何其他国家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攻击和干扰,以及如何保证互联网通信工作的精度和准确性[1]。

(一)频率域抗干扰技术频域性抗干扰通信技术主要定义是泛指一种包含了跳频域的通信控制技术和采用可自动化适应的频率通信控制器等技术的通信技术。

例如,跳频通信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一种能够具有有效抵抗音频干扰、抵抗视频截取的通信功能。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当前的各种军事电信通讯抗干扰控制技术中。

美军目前的现役单兵卫星通信系统设备的网络防御和通信抗干扰能力主要上都是通过跳频和扩频技术两种技术结合来进行实现,其中这些通信装备的终端类型主要可以包括手持式单兵终端、车载单兵终端、机(舰)动车载单兵终端和配套式的卫星通信设备系统。

通过PN码控制频率合成器,可以对通信频率进行不确定的改变,从而保证干扰信号不能与通信频率保持在同一水平,从而达到抗信号干扰的功能;自适应频率控制技术主要实现系统的频率检测,自动改变通信频率,避免干扰信号的跟踪。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四)软件化的发展。软件化的发展不仅在军事通信设备中加入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提升了抗干扰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促进了抗干扰系统对复杂多样的干扰源做出准确、有效的抵抗。
(五)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化已经作为时代的标志覆盖在各个领域,所以,军事通信抗干扰系统也要向网络化转变,利用网络平台将抗干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对敌的干扰能力以及抗干扰的防御能力,完善军事通信抗干扰系统。
(四)空间域抗干扰技术。空间域抗干扰技术由自适应天线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组成。其中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安装了很多的收发天线在通信系统的收发两端,从而增加了信道的空间数量,便于抵制信号的衰弱。
二、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军事通信扰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军整体的军事通信抗干扰能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论述。
(二)智能化的发展。目前军事通信抗干扰系统逐渐的向智能化进行转变,利用智能化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的不同特点选择最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提高通信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想要实现抗干扰技术智能化发展的目的,需要对干扰源进行实时准确的智能检测和识别同时实施最有效的抗干扰。
(三)一体化的发展。信号的干扰技术和抗干扰技术是一对矛盾体却又相互依附存在,敌我双方处于同一频率的通信对彼此而言互为干扰信号,这种情况就需要在对抗敌方的信号干扰的同时将我方的信息完整、可靠、真实的传输出去[4]。基于此,就需要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将干扰和抗干扰技术有效的进行结合处理,实现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的一体化,进而达到抗干扰的目的。
(二)频率域抗干扰技术。频率域抗干扰技术由跳频通信技术、自适应频率控制技术、频率分集技术、实时选频技术、超宽带(UWB)通信技术以及二维扩频技术组成。频率分集技术将信号进行分集处理之后由多个信道进行传输,可以减少信号的干扰,确保传输的安全性,进而达到抗干扰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干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010-02-07 13:11:15)转载▼分类:通信对抗标签:军事通信对抗通信干扰干扰技术跳频通信俄罗斯0 引言随着信息战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作为网络化、信息化战场神经中枢的通信网络系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信频带不断加宽,保密措施越来越完善,反侦察、抗干扰能力不断加强。

为了迎接通信对抗新的挑战,各国不断加强通信干扰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从而衍生了一些新的干扰技术和方法,使得通信对抗作战手段更为丰富,作战空域和作战对象更为广泛。

这里主要阐述通信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通信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1. 1 多目标干扰技术多目标干扰法是用一部干扰机有针对性地同时或快速交替干扰多个通信目标,是一种多信道干扰技术。

既具有窄带瞄准式干扰针对性强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利用干扰资源;又能有针对性地干扰同时工作的多个目标信号,克服了拦阻式干扰法的盲目性,同时也不会影响己方通信。

多目标干扰技术可由相加合成干扰法、时序干扰法和多参数波形优化等干扰方式来实现。

相加合成干扰由于多个激励信号相加使得干扰波形的峰值因数很高,所以这种方法实际很少采用。

时序干扰是把预先存入干扰机控制器中的n 个信道依次轮流施放干扰,对每个被干扰的目标信号来说,时序干扰是不连续的间断干扰,其干扰效果取决于干扰占空比和干扰重复频率,则时序干扰同时干扰的信道数不宜过多,通常选择3~4 个比较合适。

多参数波形优化干扰是利用数字射频存储技术、通过数值优化算法对多个干扰激励源合成干扰波形优化的多目标干扰,可以克服相加合成干扰和时序干扰的缺陷,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多目标干扰技术。

外军装备大量采用多目标干扰技术,特别是对信号密集的短波频段,多采用多信道干扰技术。

如北约很多国家装备的“犀牛”机动式HF频段探测器干扰机,频率范围1. 5~30 MHz ,采用时分技术,具有多信道干扰能力,可对付频率捷变、猝发或每秒数十跳的跳频通信系统;还有德国的SGS2000 系列干扰机干扰带宽达240 MHz ,能同时干扰16 个目标;美军的“首领”综合通信对抗车的1 部干扰机能同时干扰6 个不同频率的目标信号,且具有间断观察能力,并能有效干扰跳频通信系统, 有效辐射功率为100~2 000 W;美“野蜂”多信道干扰机频率范围20~80 MHz ,可同时干扰10 个信道。

1. 2 空间功率合成技术通信干扰中为了有效压制敌方通信,有时需要发射很大的干扰功率。

由于受器件性能限制,干扰机的功率放大器功率增益很有限,而且效率很低,在V HF 频段目前只能达到千瓦量级,在微波频段一般达百瓦量级。

为了获得更大的射频干扰功率,就开始逐步采用基于雷达相控阵原理的空间功率合成技术。

空间功率合成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由N 个单元天线同时向空中辐射电磁信号,通过调整馈入N 个单元天线的信号相位,使N 个信号到达目标接收点的相位一致, 从而使该点的N 个信道场强同相叠加,以实现所谓的空间功率合成。

由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推理可得:PT Σ = PT N 2η (1)式中: PT Σ为等效合成辐射功率折算到发射天线阵输入端的功率; PT 为单元天线的输入功率; N为阵元数;η为合成效率,η≤1 (当η = 1 时为N个信号同相叠加,可获得最大的空间合成功率) 。

可见,等效功率与阵元数的平方成正比,随着阵元数增加等效功率将迅速增大。

当阵元数达到32 以上时,单元天线输入百瓦数量级的功率,可以合成兆瓦级的等效辐射功率。

在通信频段实现空间功率合成的关键技术有:(1) 小型化高增益单元天线,对于舰载尤其机载平台更加重要;(2) 减小互耦的影响,阵元间的互耦影响必然会破坏原有的相位关系,使得合成效率大打折扣,主要从多阵元的合理布阵和单元天线自身的设计2 个方面来实现;(3) 快速相位控制和宽带移相,移相器是实现相位调整的最终执行部件,实现宽频带、高性能的移相器是关键,而且相对带宽越宽移相器实现的难度也越大。

空间功率合成技术为超大功率干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比如美军的EC2130H 通信对抗飞机,经过升级换代后,采用了144 元的空间功率合成,其等效辐射功率达到了数兆瓦,使得远距离支援干扰作战也能满足干扰功率的要求。

1. 3 对跳频通信的干扰技术对于跳频通信系统的干扰可采用跟踪式干扰和全频段拦阻式干扰等技术。

频率跟踪式干扰要求跟踪跳频信号频率变化,以保证大部分干扰功率能够进入目标信道,干扰信号在一个载频上的干扰时间不少于信号主流时间的一半时干扰才有效,所以对慢速跳频通信系统比较有效。

从跟踪干扰系统反应时间(信号截获时间、信号分选识别时间、干扰引导时间以及电波传播延时) 的理论估算(大约220μs) ,可以看出跟踪式干扰可以有效干扰跳速1 500 跳/ s 以下的跳频通信,实际工程实现中短波波段可有效干扰几十跳,超短波可以有效干扰几百跳的跳频通信系统。

另一种比较有效的干扰方式就是采用全频段拦阻式干扰,实际中只需对其全部频道中的大部分频道进行有效的干扰,就可获得良好的干扰效果。

这种干扰方式要求干扰机干扰功率比较大,一般结合超大功率合成技术来实现。

虽然敌跳频系统的通信频隙是跳变的,但其中频却是固定的,结合瞄准式干扰和拦阻式干扰的特点,可以将对跳频信号的干扰转化为对定频信号的干扰,即中频组合式干扰,但由于敌中频不象定频通信系统的信道频率那样暴露,因此可以使干扰信号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使干扰信号在接收机中混频后产生与接收机中频相等的干扰信号,从而形成对敌中频的扫频式干扰。

干扰跳频同步系统也是干扰效果非常明显的干扰技术,因为同步频率数少,干扰所需干/ 信比小,容易干扰,更重要的是一旦同步受到破坏,跳频通信过程就无法建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设备故障。

所以干扰跳频同步也是跳频通信干扰的一个发展趋势,其关键是如何识别同步信号(同步头) 。

1. 4 对卫星通信的干扰技术卫星通信采用的微波通信,是一种特殊的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它传送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信号带宽宽,信道参数稳定。

一般用空间干扰可有效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卫星通信发射功率小,天线呈弱方向性,所以只需用飞机或其他飞行器携带干扰设备,在该地区盘旋且有足够高度,就可以对这一地区的卫星接收机实施有效干扰。

对于采用直扩频通信系统的卫星通信可采用梳状拦阻式干扰;对于采用激光通信的卫星可以用投放不透明物体破坏激光通信链路,当然须将不透明物体投放到激光波束内,并且能有效阻拦视距通路。

卫星通信干扰一直是多国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就在部队装备U HF 波段卫星干扰系统,于90 年代初装备了X 波段卫星干扰系统;还有台湾也在发展卫星通信对抗系统;德国戴勒姆2克莱斯勒宇航公司开发的通信干扰系统可干扰卫星通信、无人机载数据链路、GPS 和Glonass 卫星导航系统。

1. 5 炮射干扰弹对敌通信的干扰炮射干扰弹是利用火炮将一次性使用的无线电通信干扰设备投掷到目标区,对敌无线电通信网络实施电子干扰的特种弹。

炮射干扰弹不受天气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可随时使用;干扰持续时间较长(落地式炮射干扰弹干扰时间可达1 h) ,受敌火力威肋小;可在缺少电子侦察数据的情况下使用;能够同时、可靠压制的频率范围大;完成电子普制任务的准备时间非常短(与普通榴弹的射击准备时间相同) 。

在作战使用中应将炮射干扰弹应用于作战的主要方向、关键时节和重要目标。

外军很早就在发展弹射干扰机技术,最具代表的俄罗斯Splav 国家研究生产公司与保加利亚金泰克斯公司生产的可通过122 mm BM221火箭炮或152 mm 火炮发射的Lilia 系列干扰机,频率覆盖范围为1. 5~120 MHz ;由122 mm炮发射的20 100 MHz 的Star shel 122 mm 阻塞式干扰机;以及由152 mm 火炮和D220 、ML220榴弹炮发射的Star shel 152 干扰机,所有这些可由火炮发射的通信干扰系统的干扰发射时间均为1 h 以上。

还有美军XM867 火炮投掷一次性使用干扰机,是一种低成本的干扰敌方无线电通信的宽带阻塞式干扰发射机。

2 通信干扰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2. 1 综合化、一体化通信对抗条件下的通信干扰技术为贯彻适应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思想,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发展侦察、测向定位和干扰综合一体化通信对抗系统是通信对抗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军的“首领”综合通信对抗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体化系统,侦察、测向和干扰设备集于一辆装甲车上,侦察、测向频段为0. 5~500 MHz (可扩展到1 200 MHz) ,干扰频段为2~500 MHz。

该干扰分系统的异步通信干扰机能同时干扰6 个不同频率的目标信号,具有间断观察能力,并能有效干扰跳频通信系统,有效辐射功率为100~2 000 W。

同时还应发展通信装备与通信对抗装备的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通信与通信对抗的兼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信接收机与通信侦察接收机合为一体,通信发射机和通信干扰机一体化,共用数据处理终端,共用信息传递网络等等,倘若如此,则未来C4 I 与电子对抗系统将是攻防合一、互为掩体的矛盾统一体,这种矛盾的统一体也会使作战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使通信对抗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确保己方通信联络通畅的同时向敌方实施干扰,虽然该条件下的干扰技术水平要求太高,但其实用性更强、战场优势作用会更明显,是新型化、集成化、综合化装备的发展趋势。

2. 2 远程大功率干扰技术不断应用有效地干扰预警机通信系统是实施信息战“斩首战术”的重要手段,美海军装备的“鹰眼2000”预警机( E22C 的改进型) 盘旋于防空武器射程之外,身兼望塔、指挥所、通信枢纽三重任务,还装备了卫星通信链路和改进的电子战支援措施。

而预警机通信采用了很多抗干扰措施,特别是J TIDS 系统采用了扩、跳结合的方式,跳速可达到每秒几万跳,必须采用多信道的梳状拦阻式干扰,需要等效干扰功率达数百千瓦,尤其是对于地面干扰设备在对空干扰中信号路径衰减和方向性的影响使得干扰机的有效辐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能有效压制敌预警机通信链路系统。

随着宽带通信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特别是空间、星际间通信链路的发展,使得通信频段不断扩大,则通信对抗的干扰功率也将不断增大才能对抗频段不断扩大的通信手段。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远程、超大功率、多信道干扰技术,充分利用空间功率合成技术、相控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

比如美军的EC2130H“罗盘呼叫”C3 I 对抗飞机就专门对敌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实施大功率的压制干扰。

2. 3 分布式网络化干扰技术成为发展重点随着无人机技术、投放器投掷技术和干扰的网络化等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网络化干扰技术是新型通信干扰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