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种群的特征教材分析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空间特征等单个存在的个体所不具有的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殖后代,所以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从进化观点看,种群是一个进化单位。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物种是生态系统功能结构中的基本成员。

二、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它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种群数量的大小,所以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估计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根据被调查地的具体情况,随机选取假设干样方,一般长方形地块采用等距取样法,正方形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或根据随机取样的原那么设计其他取样方法。不管采取什么取样方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确定样方后,要逐个调查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出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就是该地的种群密度。一般情况下,样方越多,误差越小。

对活动能力强,活动X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不宜用样方法调查,常用的样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其具体做法是在被调查地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一定的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总数中标志个体所占的比例与重捕到的个体中标志个体所占的比例应该相同的特点,估计种群的密度。如果将该地某动物的总数记作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记作M,再捕个体数记作n,再捕个体中被标志数记作m,那么:N∶M=n∶m,N=〔M×n〕/m

三、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

密度变化的最主要生物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其他因素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影响大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进行的。具有高出生率、短命和高死亡率的物种,比具有低出生率、长寿和低死亡率的物种对环境多变地挑战,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四、年龄组成

种群中的个体在年龄上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大致以是否具备繁殖能力为标准分为三个年龄段: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种群的年龄组成就是按照三种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来划分的。增长型种群中年老个体较少,死亡率小,幼年个体多,出生率大,并且存在着强大潜在繁殖能力,其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增加、种群扩大;衰退型种群中情况正好相反,种群总的发展趋势是密度减小,种群衰退;稳定型种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比例适中,所以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都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根据当前的年龄组成情况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且,这是唯一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种群特征。

图4—1—1

五、性别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假设某动物种群中共有100只个体,其中雄雌各50只,这个种群的性比是1∶1;如果雄雌个体的数量分别为60只和40只,那么这个种群的性比就是1.5∶1。

在野生种群中,性别比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有三种类型:

〔1〕均匀分布型:多见于人工种植种群,主要特点是种群内的个体等距分布。如人工种

植或栽培的水稻、玉米、棉花和各种果树等。

〔2〕随机分布型:多见于不定期X围内环境条件相差不大的野生种群。

〔3〕群聚分布型:多见于某些动物,因为这样有利于它们交配、觅食、避敌或者抵御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

提示

生物个体只有存在不存在,没有密度可言;只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没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它可以是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但不存在年龄组成问题;它或者是雌性,或者是雄性,但不存在性别比例问题;它可以处在其生存空间的任何位置,但不会形成空间特征。

陆生植物或动物一般多采用单位面积的个体数。如某地灰仓鼠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80只;水生动物在不同的水层分布比较均匀,往往采用单位体积的个体数。

要点

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是该地的种群密度。

估计出该地动物个体总数后,再求出动物个体总数与被调查地的面积的比值,就是该地的种群密度。

拓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鼠药市场一直是由再次毒杀能力很强的“毒鼠强〞一类毒鼠药充斥着,从而导致鼠害不断。试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方面分析毒鼠药导致老鼠天敌越来越少,而老鼠成灾的原因。

要点

〔1〕增长型: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2〕稳定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3〕衰退型: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拓展

有时将年龄锥体分为左右两半,左半表示雄体各年龄组的百分比,右半表示雌体的各年龄组的百分比。性别比例往往与年龄组成一起来研究。

在牧草茂盛的草原上,蝗虫的分布和蚜虫的分布各属于哪种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2.种群调查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知识点一种群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知识梳理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03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4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05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6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07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08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09种群密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11迁入率和迁出率、□12年龄组成和□13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14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15种群在单位面积或□16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概念分析 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17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

□18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19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0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21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22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23监测和预报;渔业上□24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定义 ②步骤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 【说明】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尝试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2.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通过图表分析,了解我国人口各阶段的增长情况及各阶段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同意整体等观点。 2.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 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策略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本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定义,种群的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讲授过层中可以定义结合实例来讨论分析。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实例更凸显知识的应用。具体知识点处理建议如下: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注重生物学现象和讲解数学问题的结合,尤其是对样方中边缘个体数量的取舍规律,注重讲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种群的特征,并不能单纯的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 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 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教学方法 1 •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 •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四、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能自由交配、繁殖),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 关。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一、引言 《种群的特征》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 及到生物的种群分布、数量、密度、生长和衰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学生可以了解到种群的构成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生态系统。本评课稿将对《种群的特征》这一章节的教学进行细化和评价,以期提供给教师们对该章节内容设计的参考和改进意见。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理解种群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 掌握种群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3. 理解种群数量、密度和生长的测定方法; 4. 了解种群增 长和衰退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种群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 种群 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 种群数量、密度和生长的测定方法。 2.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种群数量、密度和 生长的测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 种群分布图的绘制方法的 掌握。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1.种群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种群的定义和概念; –种群的分类方法: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分布。 2.种群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种群分布图的概念和作用; –种群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种群分布图的解读和分析。 3.种群数量、密度和生长的测定方法: –种群数量的测定方法:样地法、标记-重捕法; –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面积法、逐行扫描法; –种群的生长规律:指数型生长、对数型生长。 2. 教学方法 本章节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板书演示:结合 种群的定义和分类方法,绘制种群分类图; - 实验演示:通 过实验演示种群数量和密度的测定方法; - 小组讨论:让学 生在小组内讨论种群生长规律,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过程安排 本章节的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导入与激发: 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种群概念和种群特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介绍种群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并演示种群分布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测定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种群的生长规律,并准备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5. 展示与总结:让每个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澄清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6. 达到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引导和讲解,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种群的特征和评定方法。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中必修3生物教案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1)(2)。 (1)池塘中全部鲤鱼。 (2)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3)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 二、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2)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3.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 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 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 ↓

选择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 计数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②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 ) ↓ 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 )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 ),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 计算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 (1)概念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种群的特征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种群的特征 植物激素,又称植物荷尔蒙,是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可以从产生部位输送至作用部位,微量浓度即可对植物体产生某种生理作用的活性有机物。小编准备了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加以介绍。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我将知识目标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种群特征的讨论、比较,能例举出种群的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讨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一步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所以我确定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合作学习。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入课题,启发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合作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始终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自主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自身创造的潜能。 教学的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促进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讨论法与合作法。在教师引导下,小组进行讨论活动,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得出结论。讨论法与合作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倾听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 (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把握。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希望能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的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学习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的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种群的概念,并列举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之间的

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人口问题,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课堂探究一:种群概念的理解 通过:例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集市上所有的鲤鱼。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让学生总结判断是否为一个种群的要素,对种群的概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课堂探究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在学案中模拟样方法, 如例2,让学生学会使用样方法。 例2.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 25m²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圆 点只代表蒲公英),可用样方 法估算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解析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下提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马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D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可能有多个物种。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如图为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选A刚开始时,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一段时间后出生率逐渐增大,死亡率逐渐减小,说明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因此其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3.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约为()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 [解析]选C先根据5个样方求出种群密度=(12+15+14+17+12)÷(5×4)=3.5(株/m2),该野生草坪的总面积为5 000 m2,因此可估算出该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3.5×5 000=17 500(株)。 4.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 C.标志物脱落 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解析]选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5.下列叙述,不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木棉树 [解析]选B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组成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甲、乙两图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种群的特征》评课稿 一、引言 本评课稿旨在对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种群的特征》这一单元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对教材的内容、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背景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种群的定义、种群的生长与发展、种群的结构和种群的动态等内容。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种群这一生物学概念的多重含义,认识到种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了解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 1. 种群的定义 教材明确了种群的定义,即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以相同物种为组成单位的个体总和。这一定义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并且为进一步学习种群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2. 种群的生长与发展 教材详细介绍了种群的生长与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种群数量是如何随着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的变化而变化的,以及环境因素对种群生长的影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变化对种群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敏感性。

3. 种群的结构 教材介绍了种群的结构分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空间结 构三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结构,能够深入理解种群的组成和内部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动态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种群的周期性规律。学生通过学习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种的生命周期,掌握物种的数量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教学设计评价 1. 教学目标明确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突出了对基本概念、关键理论和 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些目标,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种群的综合认识,认识到种群对生态系统平衡的贡献。 2. 引入活动设计恰当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入活动设计上 有所突破。例如,在引入种群定义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际生活场景,通过观察群体的行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种群的概念。 3. 探究性学习法应用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方法得到了合理应用。通过鼓 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它为后面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特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经对种群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学习,在本节内容继续学习种群的特征,引入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区分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材料数据、实验现象,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样方法探究种群密度); 3、基本思想(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相关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生活中的种群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难点:1、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1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有何影响? 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而总结: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小结】最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种群的几种数量特征联系起来,直观表达介绍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别概念图,形成知 识网络。 以概念图形式表 达,更加直观, 便于理解记忆。 6、种群空间特征观看图片,介绍空间特征的几个常见 类型。 识图、学习记忆。该部分内容不是 难点,学生了解 即可。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三同,一所有 二、种群的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具体授课时,存在时间安排稍显不合理的现象。本来预计是把“种群的空间特征”讲完并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演练,巩固新知。但是真实授课时,只是把重点内容——“种群的数量特征”讲完了。分析起来,应该是在前面导入新课时和回忆“种群”概念时花费的时间偏长了。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1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学习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材前三章内容是在个体水平上对稳态进行描述的,从本节课开始进入宏观的群体水平,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基础,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内容,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接受。 三、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 (2)尝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了解生物的种类;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三五五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3、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4、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5、预习指导,新课链接 六、教学反思 1、教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本课的教学采取的是“三五五”教学模式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语言表达不够精简,教姿教态不够规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总是担心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记忆不够深刻,因此对这部分进行了多次重复,占用了学生不少时间,今后还要注意精讲多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节在知识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节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当通过具体实例来让学生领悟。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②情感目标:能参与我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模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①讲授演示法: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②启发式教学发: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 2.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其中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列举”属于了解水平,即“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或辨认事实、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内容要求为“种群的特征”,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的数量特征为重点内容;从知识的纵向看,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在学习种群基本数量特征的基础上,应注意分析各特征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该节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落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内容包括种群的五大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以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本节的重点,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本章的重点内容种

群数量的变化和后续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特征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难点分析 重点:种群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 难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看,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必修1 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会判断一个群体是否是一个种群,为本节课 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调查结果,辅助以问题引导和分析等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从能力要求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图表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可以根据图形解读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并能根据图形预期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规律。借助学生在数学上掌握的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计算模型的构建。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习了样方法这一统计方法,为本节课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给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准确说出种群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进行问题判断。 2.阅读教材P60-63正文部分内容,结合我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分析,会计算种群密度,能举例说出种群的其他特征,会正确辨别年龄组成的不同类型,并能构建各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模型。 3.阅读教材P60-6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通过视频演示和小组对模拟草坪中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调查,学会运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_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本节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为: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导入课题→提出问题:种群有哪些特征,数量特征之间有何关系;如何调查种群密度→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理解五项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每个环节设计跟踪训练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拓展:认同“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上课用的PPT。

(2)准备学生课堂学习使用的学案。 2、学生准备: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填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通过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大家回忆生命结构层次有哪些?生:回答 师: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形成一个个群体,也就是种群。什么是种群? 生: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 师:强调种群定义的关键词,举例判断 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C.世界上的全部鸟 D.一个蜂巢内的全部工蜂 E. 市场上所有的白菜 引导学生分析A.C.D.E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 生:回答 师:根据分析、判断,总结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种群内的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种群有哪些特征?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建构概念,知识应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二、新授 师:种群的特征包括两个大方面: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又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数量特征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的重点。设疑:种群五大数量特征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师: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生:种群密度 师:种群密度概念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的特征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种群的特征”,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种群的特征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是普通高中高一(8)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好,经过教师引导,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种群的特征评测练习 预习自测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B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中的鱼数量 2.下列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 B.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大小一般为1m2 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 D.对乔木的调查和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3.运用标志重捕法对某种鼠野外调查,下列哪项不符合( )B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地群居 C.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年龄、标志状况、性别无关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 4.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该措施的目的是( )A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5.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牧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要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主要来自()B A.鹿群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当堂检测 1.种群是指一定环境中()C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2.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D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配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A A.下降 B.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高中生物_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以及后面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教材内容设计科学,特别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想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中一定要借助教材种群密度的调查设计及问题探讨的设计等,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来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现预定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得以落实。【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简述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2)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能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心生活生产,关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模拟草地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际操作,估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