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第1章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教程课件第1章

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式系统的研究提供了 技术基础,而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 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17
2.网络的网络
理解网络、互联网(互连网)和因特网
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 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因特网: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
(1)分组交换的概念
电路交换的特点
数据交换前需建立起一条从发端到收端的物 理通路;
在数据交换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 端的固定传输信道;
交换双方可实时进行数据交换而不会存在任 何延迟。
36
(1)分组交换的概念
电路交换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特征, 而对电路交换而言,用户支付的费用则是按用户占用 线路的时间来收费的。
28
(1)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 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 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软件的特点、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29
(1)客户服务器方式
运行客户端程序的主机
A
客户
①发出请求 ②给予响应 因特网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第四阶段:Internet的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
5
第一个阶段:以主机为中心
背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诞生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 联系;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 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的研究开始了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17
2.网络的网络
理解网络、互联网(互连网)和因特网
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 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因特网: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
(1)分组交换的概念
电路交换的特点
数据交换前需建立起一条从发端到收端的物 理通路;
在数据交换的全部时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 端的固定传输信道;
交换双方可实时进行数据交换而不会存在任 何延迟。
36
(1)分组交换的概念
电路交换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特征, 而对电路交换而言,用户支付的费用则是按用户占用 线路的时间来收费的。
28
(1)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 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 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软件的特点、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29
(1)客户服务器方式
运行客户端程序的主机
A
客户
①发出请求 ②给予响应 因特网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第四阶段:Internet的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
5
第一个阶段:以主机为中心
背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诞生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 联系;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 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的研究开始了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课件(共19张PPT)

• 采用通信子网后,可使每台入网主机不用去处理数据通信,也不用具有许多远程数据通信功能, 而只需负责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这样就减少了主机的通信开销。另外,由于通信子网是按统一 软、硬件标准组建,可以面向各种类型的主机,方便了不同机型互连,减少了组建网络的工作 量。
• 通信子网有三种类型: • (1)结合型 • 对于大多数局域网,由于其传输距离 ,互连主机不多,所以并未采用
• 工作站:是网络中用户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又称客户机。
•
终端:终端不具备本地处理能力,不能直接连接到网络上,只能通过网络上的主机与网络相连 发挥作用。常见的终端有:显示终端、打印终端、图形终端等。
•
传输介质:传输介质的作用是在网络设备之间构成物理通路,以便实现信息的交换。最常见的 传输介质类型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
• 2. 通信链路
•
通信链路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承载信息和数据的线路。链路可用各种传输介质实现,如双绞线、同轴电 缆、光缆、卫星、微波等无线信道。
• 通信链路又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两类。物理链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 在计算机网络钟,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路往往是由许多物理链路串结而成。逻辑链路是具备数据传输控制 能力,在逻辑上起作用的物理链路。在物理链路上加上用于数据传输控制的硬件和软件,就构成了逻辑链 路。只有在逻辑链路上才可以真正传输数据,而物理链路是逻辑链路形成的基础。
内容的 服务器;通过一定技巧使不同地域的用户看到放置在离他最近的服务器上的相同页面,这样来实现各服务器的负荷均衡,同时用户也省了不少冤枉路。
• 分布处理是把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上并行处理,而不是集中在一台大型计算机上,使其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优质实用教学课件精选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

干扰、频带宽、距离远,传送速度可达几十Mbps。但是价格 很高。 4.无线通信网 主要用于广域网的通信,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1.2.4按交换方式
线路交换最早出现在电话系统中,早期的计算机网络就是采 用此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数字信号经过变换成为模拟信号后 才能联机传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7按服务方式
(1)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 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指用户计算机。这是由客户机 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获得服务的一种网络形式,多台客户机 可以共享服务器提供的各种资源。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 种网络类型,不仅适合于同类计算机联网,也适合于不同类 型的计算机联网,如Pc机、Mac机的混合联网。这种网络安 全性容易得到保证,计算机的权限、优先级易于控制,监控 容易实现,网络管理能够规范化。网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服务器的性能和客户机的数量。目前,针对这类网络有 很多优化性能的服务器称为专用服务器。银行、证券公司都 采用这种类型的网络。
图1-1网络的拓扑结构(a)
返回
图1-1网络的拓扑结构(b)
返回
任务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总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是一种线性结构。所有的结点都连在主干线上,作
为主干线的电缆称为总线,见图1-1(c). 4.树型结构 这种结构呈树状,由一个结点出发,分成若干个分支,每个
分支连接一个结点,每个结点再继续形成分支,见图1-1(d). 5.混合型结构 结合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点,用多种结构混合起来构成的。
则称为局域网。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有一台或多台主计算 机以及多个工作站,还可以有一些共享设备,如网络打印机 等。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之间可通过局域网进行各类数据 的通信,需要有网络适配器,也就是网卡。 局域网的类型通常有以太网、交换式局域网及无线局域网几 种不同类型。
1.2.4按交换方式
线路交换最早出现在电话系统中,早期的计算机网络就是采 用此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数字信号经过变换成为模拟信号后 才能联机传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任务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7按服务方式
(1)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 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指用户计算机。这是由客户机 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获得服务的一种网络形式,多台客户机 可以共享服务器提供的各种资源。这是最常用、最重要的一 种网络类型,不仅适合于同类计算机联网,也适合于不同类 型的计算机联网,如Pc机、Mac机的混合联网。这种网络安 全性容易得到保证,计算机的权限、优先级易于控制,监控 容易实现,网络管理能够规范化。网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服务器的性能和客户机的数量。目前,针对这类网络有 很多优化性能的服务器称为专用服务器。银行、证券公司都 采用这种类型的网络。
图1-1网络的拓扑结构(a)
返回
图1-1网络的拓扑结构(b)
返回
任务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总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是一种线性结构。所有的结点都连在主干线上,作
为主干线的电缆称为总线,见图1-1(c). 4.树型结构 这种结构呈树状,由一个结点出发,分成若干个分支,每个
分支连接一个结点,每个结点再继续形成分支,见图1-1(d). 5.混合型结构 结合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点,用多种结构混合起来构成的。
则称为局域网。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有一台或多台主计算 机以及多个工作站,还可以有一些共享设备,如网络打印机 等。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之间可通过局域网进行各类数据 的通信,需要有网络适配器,也就是网卡。 局域网的类型通常有以太网、交换式局域网及无线局域网几 种不同类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ppt课件

9
网卡的工作示意图
传输介质
网络编码信号
网卡
帧
主机
10
通信硬件
②通信线路
通信线路是网络的数据传输通路,包括传输介质、相
应的接口插件,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和光缆
双绞线
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均匀排列成螺旋的导线组成。网 络中一般采用无屏蔽双绞线(UTP)。 UTP分为三个等级(3类~5类)。 3类UTP在100米以内的数据传输速率达10Mbps 5类UTP在100米以内可达100Mbps.
结构如图c所示
特点:单纯的环型拓扑结构非常不灵活或 不易于扩展。
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适用于不同的网络规
模。在一个实际的网络中,可能是上述几
种网络构型的混合。
28
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合作,把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 定义的层次,规定同层次通信的协议及相 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等。 将这些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 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34
1物理层
物理层是所有网络的基础。物理层处在 OSI的最低层,为信息流提供物理传输 通道,是有关物理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进 行互联的描述和规定
这一层比特流被转换成媒体易于传输的电、光 等信号。
35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校验、 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原始的物理连接 改造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传 输数据的单位是帧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 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互相通信及 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演变: 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
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 ,该网络称为 ARPAnet
网卡的工作示意图
传输介质
网络编码信号
网卡
帧
主机
10
通信硬件
②通信线路
通信线路是网络的数据传输通路,包括传输介质、相
应的接口插件,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和光缆
双绞线
由两根相互绝缘的,均匀排列成螺旋的导线组成。网 络中一般采用无屏蔽双绞线(UTP)。 UTP分为三个等级(3类~5类)。 3类UTP在100米以内的数据传输速率达10Mbps 5类UTP在100米以内可达100Mbps.
结构如图c所示
特点:单纯的环型拓扑结构非常不灵活或 不易于扩展。
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适用于不同的网络规
模。在一个实际的网络中,可能是上述几
种网络构型的混合。
28
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合作,把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 定义的层次,规定同层次通信的协议及相 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等。 将这些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 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34
1物理层
物理层是所有网络的基础。物理层处在 OSI的最低层,为信息流提供物理传输 通道,是有关物理设备通过传输介质进 行互联的描述和规定
这一层比特流被转换成媒体易于传输的电、光 等信号。
35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校验、 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原始的物理连接 改造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传 输数据的单位是帧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 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互相通信及 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演变: 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
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 ,该网络称为 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1章

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设想如果在某一天我们的计
算机网络突然出现故障不能工作了,那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第一我们将无法购买飞机票或火车票,
因为售票员无法知道还有多少票可供出售;也无法出售飞机票和火车票。第二我们也无法到银行存
钱或取钱,无法交纳水电和煤气费等;股市交易都将停止。第三在图书馆也无法检索需要的图书和
➢ 协议元素与数据的组合格式,即报文格式。例如:
HDLC Flag Address Ctrl
Data
FCSS Flag
BSC SOH HEAD STX
TEXT
ETX BCC
时序(Timing):
➢ 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操作的执行顺序和规则
任务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可归纳为资源共享、提供 人际通信手段、提高可靠性、节省费用、便 于扩充、分组负荷及协同处理等方面。这些 方面的功能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的。
资料。第四人们既不能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也无法使用电子邮件和朋友及时交流信息。由此可以
看出,人们的生活越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也就越重要。
既然计算机网络对于人们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有必要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为进一步更好应用计算机网络打下良好基础,我们首先认识计算机网络,掌握它的发展、定义、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第一模块 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学习任务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是存储、传播和共享信息的工具。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目前信息化社会中经济社会生活的必要工具,成为人们之间信息
交流的最佳平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发展水平成
第1讲-计算机网络基础精品PPT课件

1.1.1 终端计算机网络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以单台计算机为 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近程低速
计算机
远程高速 M
M FEP
M
M
图1-1 远程联机系统
TC TC
T T T T
1.1.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多台自主计算机通过 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即所 谓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目前,传输网主要采用SDH光纤传输并正利用 DWDM扩容。随着DWDM的广泛应用和OADM、ODXC 及光交换技术的商用,一个全光网络将成为传 输网的核心网。
3.广域网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指覆盖范 围广阔(通常可以覆盖一个城市、一个省、一 个国家)的一类通信子网,有时也称为远程网。
2.网络软件
协议和软件在网络通信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 色。网络软件可大致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 应用软件。
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 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分配与共享功能的网络软件, 它为用户提供了访问网络和操作网络的友好界 面。
网络应用软件是指为某一个应用目的而开发的 网络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 络应用软件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络本身,也 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2)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包括基于双绞线的 ADSL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 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基于五类 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
1)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 2)基于HFC网的Cable Modem技术。 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4)光纤接入技术。
ARPA网(ARPAnet)
H H
H H 注:
01 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PPT课件

Page 20
表1-1
因特网的发展情况概况
网 络 数 主 机 数 用 户 数 管理机构数
1980
10
102
102
100
1990
103
105
106
101
2000
105
107
108
102
2005
106
108
109
103
Page 21
由于因特网存在着技术上和功能上的 不足,加上用户数量猛增,使得现有的因 特网不堪重负。 “下一代因特网计划”, 即“NGI计划”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Initiative)。
Page 13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的Internet(因特 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 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 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族作为 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Page 14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 因特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或企业网)。
Page 24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 工作
1992年,因特网不再归美国政府管辖, 因此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叫做因特网协 会ISOC (Internet Society),以便对因特 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 发展和使用。
Page 25
ISOC下面有一个技术组织叫做因特网 体 系 结 构 研 究 委 员 会 IAB (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负责管理因特网有 关协议的开发。IAB下面又设有两个工程部。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表1-1
因特网的发展情况概况
网 络 数 主 机 数 用 户 数 管理机构数
1980
10
102
102
100
1990
103
105
106
101
2000
105
107
108
102
2005
106
108
109
103
Page 21
由于因特网存在着技术上和功能上的 不足,加上用户数量猛增,使得现有的因 特网不堪重负。 “下一代因特网计划”, 即“NGI计划”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Initiative)。
Page 13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的Internet(因特 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 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 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族作为 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Page 14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 因特网。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或企业网)。
Page 24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 工作
1992年,因特网不再归美国政府管辖, 因此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叫做因特网协 会ISOC (Internet Society),以便对因特 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 发展和使用。
Page 25
ISOC下面有一个技术组织叫做因特网 体 系 结 构 研 究 委 员 会 IAB (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负责管理因特网有 关协议的开发。IAB下面又设有两个工程部。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堂PPT)

范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020/11/18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它具有 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标 准化使得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能方便地互联在一起。
特点: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典型代表:Internet。
2020/11/18
教师机区域
RCMS01
RCMS08
实验RACK区域,8组
学生机区域 到学生机区域
2020/11/18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Network History
第四代
第一代
面向终端的 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
第三代
宽带化、综合化 、数字化网络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2020/11/18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特点: ▪ 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 ▪ 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
台中心计算机上 ▪ 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能力 存在问题:中心计算机负担重,通信费用高
2020/11/18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 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 ▪ 没有主从关系。 ▪ 典型是ARPAnet网。 与第一代的区别:这里的多台计算机都具有自主
处理能力。 缺点: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无法实现更大
1
网络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和网络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基本功能和组成要素 掌握OSI和TCP/IP参考模型
2020/11/18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定义
发展
2020/11/18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它具有 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标 准化使得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能方便地互联在一起。
特点: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典型代表:Internet。
2020/11/18
教师机区域
RCMS01
RCMS08
实验RACK区域,8组
学生机区域 到学生机区域
2020/11/18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Network History
第四代
第一代
面向终端的 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
第三代
宽带化、综合化 、数字化网络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2020/11/18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特点: ▪ 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 ▪ 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
台中心计算机上 ▪ 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能力 存在问题:中心计算机负担重,通信费用高
2020/11/18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 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 ▪ 没有主从关系。 ▪ 典型是ARPAnet网。 与第一代的区别:这里的多台计算机都具有自主
处理能力。 缺点: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无法实现更大
1
网络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 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和网络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基本功能和组成要素 掌握OSI和TCP/IP参考模型
2020/11/18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定义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绪论
1.1.2 网络互连和专用网络迅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网络互连和专用网络迅速发 展阶段,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1972--1980年。在最初的ARPAnet 出现之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纷纷开始研究和构建各自的分组 交换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各式各样的专用 分组交换网络应运而生:ALOHAnet是一个连接夏威夷群岛上多 所大学的微波通信网络;Telenet是BBN公司基于ARPAnet的技术 构建的一个商业用途的分组交换网络;Transpac是一个法国的 分组交换网络;还有Tymnet,等等。这些专用的分组交换网络 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1973年,Robert Metcalfe的博士论文奠 定了以太网(Ethernet)的理论基础,在此之后,短距离传输 的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得到了迅猛发展,网络 数量飞速增长。
随着网络数量的高速增长,如何将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成为这一
第1章 绪论
在这一阶段,除了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许多其他的研 究者也开展了网络互连的研究工作。例如,Norman Abramson开 发了ALOHAnet,这是一个基于分组的无线电网络,它将分布在 夏威夷群岛上的多个远程结点互连起来,使其可以相互通信。 作为ALOHAnet核心的ALOHA协议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多路访问协议 (multiple-access protocol),该协议允许多个分布在不同 地域的用户共享同一广播式的通信介质。此外,许多公司也研 究开发了各种专用网络协议。DEC公司于1975年发布了DECnet的 第一版,在该网络中,两台PDP-11小型机可以相互通信。在此 之后DECnet不断发展完善,后来ISO推出的OSI网络协议相当大 的部分来源于在DECnet中研究与验证的概念和想法。同样是在 上世纪70年代,Xerox公司推出了XNS体系结构,IBM公司推出了 SNA体系结构。这些不同的研究者和公司针对网络互连的早期研
针对互联计算机通信的通信活动呈现突发状态这一特点,三个 不同的研究团队分别开始研究电路交换的替代技术。这三个团 队分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eonard Kleinrock、兰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的Paul Baran以及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NPL: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的Donald Davies和
第1章 绪论
到1972年的时候,ARPAnet已经发展到将近15个结点。Robert Kahn在1972年的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上首次对ARPAnet进行了公 开演示。随着第一批IMP不断接入到ARPAnet,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尝试在ARPAnet上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进而开发某种应用。例 如,最初被授权制造IMP的BBN公司的工程师Ray Tomlinson于 1972年写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电子邮件(email)程序,这个程序 是现在各种电子邮件程序的鼻祖。最初,Ray Tomlinson只是通 过给自己发送电子邮件来测试其程序,至于程序本身则对外保 密。但是,没过多久这个秘密不胫而走,email应用深受网络用 户的喜爱。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相互之间发送消息(或邮件) 仅限于在同一台分时计算机上进行,而email是在ARPAnet上的 不同计算机之间收发电子邮件,这和以往的应用模式有着本质 区别,开辟了崭新的应用前景。于是,email很快风靡整个
第1章 绪论
在1989—1991年之间,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原名称为法 语,英文名称为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的英国人Time Berners-Lee,在20世纪40年代 Vannevar Bush提出的基于关联关系的信息存储理论系统以及后 来Ted Nelson 和 Douglas Englebart等人关于超文本 (hypertext)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万维网。因为CERN是 一个非常大的国际组织,包含了许许多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研 究人员,因此,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Time Berners-Lee在CERN 做临时软件顾问期间,写了一个供其个人使用的叫做Enquire 的程序,他将此程序称为“记忆替代”(memory substitute), 用来帮他记住CERN实验室的各种人员和项目之间的关系。后来, 他考虑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空间,将存储在全 球各地的计算机上的信息联接起来,可以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 何人访问使用。此后,Time Berners-Lee和他的同事们相继研 究和开发了最初版本的HTML、HTTP、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 1
第1章 绪论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分时计 算机(time-sharing computer)系统的出现迫使人们考虑是否 能够以及如何将计算机互联起来,使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用户可 以共享这些计算机。与语音信息不同,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用户 之间的通信活动通常是突发的(bursty),通信活动时有时无, 断断续续。例如,一个用户向某远程计算机发送一条命令之后 随即进入等待应答的状态,或者对接收到的应答进行相应的处 理。
第1章 绪论
1.1.4 网络商业化和万维网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网络商业化和万维网阶段,从 时间上划分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Internet继续 向前发展,并且很快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标 志性的事件。 其一,现代Internet的始祖ARPAnet正式停止运行。随着越来 越多的商业Internet服务提供商的出现,计算机网络逐渐从最 初的ARPAnet过渡到Internet时代。 其二,万维网(WWW: World Wide Web)的出现。万维网把 Internet带进全球千百万个家庭和企业。同时,万维网还为成 1
第1章 绪论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的经历并 不成功。在第二台IMP安装到SRI之后,人们把SDS-940大型机作 为主机与该IMP连接到一起,并且由一名研究生编写了主机与 IMP之间的接口程序。一切准备就绪,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人 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互连通信的尝试。当时的 想法是尝试从UCLA结点向SRI结点进行一次简单的远程登录 (remote login)。首先,UCLA的一名叫做Charlie Klein的本 科生向SRI结点发出信息“你们收到L了吗?”,从SRI结点传来
在这一阶段,除了上述主要由美国人研究的BITnet、CSnet、 NSFnet和ARPAnet等网络之外,其他国家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了 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Minitel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 法国启动了Minitel项目,计划将数据网络带进每个家庭。该项 目由法国政府资助,Minitel系统包括一个公共分组交换网络 (基于X.25协议族,采用虚电路技术)、Minitel服务器以及价 1
第1章 绪论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拓 扑结构、网络中的操作系统、所使用的网络协议以及网络共享服 务方式等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分 类方法有两种:根据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分类与根据计 算机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和规模分类。
第1章 绪论
1. 广播式网络
在广播式网络中,每一个数据包中都含有一个地址字段,标明 该数据包的接收者,即目的地址。当一个结点接收到一个数据 包之后,首先检查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字段。如果这个结点就 是此数据包的目的结点,该结点对此数据包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此数据包是发给其他结点的,该结点则忽略此数据包,将 其丢弃。
第1章 绪论
与此同时,ARPAnet领域也成果显著,许多构成今天Internet体 系结构的基本要素都逐渐成形。1983年1月1日,TCP/IP协议替 代原来的NCP协议,正式成为ARPAnet的新的标准主机协议。从 NCP协议过渡到TCP/IP协议,对于ARPAnet而言(进而对现在的 Internet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那一天, ARPAnet网络中所有的主机都必须从原先的NCP协议转换成 TCP/IP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也于这一 时期建立起来。DNS的功能是将人所易于理解和记忆的Internet 地址名称映射为纯数字形式的32位IP地址。
第1章 绪论
1.1.3 网络的迅速增长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网络的迅速增长阶段,从时间 上可以划分为1980--1990年。20世纪70年代末,ARPAnet的规模 仅仅约为200台主机,而到80年代末,连接到公共Internet(许 许多多网络相互连成的一个大型网络联合体)上的主机数已经 增至10万台。因此,20世纪80年代是网络规模急剧增大的一个 时期。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 目前为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1.1 早期分组交换原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1章 绪论
在这一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验证性计算机网络是著名的 ARPAnet。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Sputnik,美国对其潜在的军事用途深感担忧,因而组建了旨 在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研究和应用方面领导地位的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 项目局)。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ARPA计算机科学研究项目的是 Leonard Kleinrock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同事--J.C.R. Licklider和Lawrence Roberts。在1967年,Lawrence Roberts 发表了ARPAnet的总体设计方案。ARPAnet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基于 分组交换原理的计算机网络,也是现在Internet的鼻祖。在 ARPAnet中,每个结点包含一台主机(host)和一台接口消息处 理机(IMP: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主机与IMP之间 用很短的线路连接,安放在同一房间内。用户操作主机,主机主 要负责与用户交互,而IMP主要负责网络通信。IMP本质上是一台 小型机(minicomputer)。当时的IMP体形庞大,有一人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