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六章中国区域地层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特征
中国太古宇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一线以北的华北(中朝)地区和塔里木地区,其中 以华北北部及中部发育最好。
一)华北地区的下太 古界
分布范围局限,仅见 于冀东迁安及辽吉地 区的北带。 年龄在34.7-37.2亿 年之间,锆石Pb/Pb 测定,是经过搬运的 陆源岩系。因此,这 套岩石应来自更老的 古陆。
三)华北地区的上太古界(Ar3) 出露面积更广泛(占太古宇出露面积的85%左 右),地壳分异更加明显,三个带更清晰。
可划分为两种 建造类型。 一是常见变质 型:分布于中 带的五台-太 行地区; 二是内生岩浆 型:以北带的 鞍山群和中带 的泰山群为代 表。
三、华北地区太古宙的重大地质事件
1、硅铝壳不断发育并逐步扩大; 2、经历了三期变质热事件:第一期发生在 早太古代,第二期发生在中太古代,第三期发生 在晚太古代后期。 3、岩浆作用:是由内生成因的岩浆侵位, 其主要岩性为各类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类,可分 为早、中、晚太古代侵位时期。
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 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我国 发现地点: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和黑龙 江。
翁安生物群产地
多细胞藻类(八叠球藻)化石;显示保存完好的藻细胞
已经发现的Ediacara动物群化石点;表明具有球性分布特征
Narbonne, 1998, GSA Today, 8(2):1-8
4、构造运动事件:太古宙的早、中、晚三个 阶段的划分,构造运动事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 三个阶段分别由曹庄运动(令支运动)、阜平运 动(铁堡运动)及五台运动所分割。 华北太古宇的演化是一部硅铝壳逐步扩大, 古陆不断增生的历史,华北地区太古代末的硅铝 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华北陆核 (Continental nuclei)。
老变质越深);
3、岩浆活动发育; 4、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
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
5、生物化石少数量 6、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 7、矿产资源丰富(Fe、Au、U)。
前寒武纪生物界面貌
1 Ar1: Molecular fossils(如氨基酸、脂肪酸、芳
香族碳氢化合
太古宙地壳构造演化及造壳速率
世界范围太古宙的演化和华北地区相仿,仍是 导致大陆增生及造壳作用的时期。 TTG岩石:由太古宇高级片麻岩区及花岗-绿 岩区的花岗质岩石构成,占太古宙出露基底的70 %-80%,有的更高(乌克兰:高达90%)。
从时间上来看,世界大多数高级区发生在31- 28亿年间,经历了表壳岩-深成岩(壳熔花岗岩) 的主要事件。少数地区(如加拿大地盾)发生在 38-36亿年间,华北冀东曹庄地区发生在34-35 亿年间。
所以,整个太古宙在此过程中,大量TTG 岩类的出现,构成了地壳的重要成分,同 时也是造壳作用的重要方式。
早期地壳生长的速率:认为27-30亿年 是地壳快速增长(也称克拉通化)期。 康迪(K.C.Condie,1990)据北美大陆 同位素年龄推算,现今大陆体积在太古宙 末已形成34%。
我国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太古宙陆核的形 成过程是由于原始陆核不断增生与扩大的结果。 如:中国最小的陆壳在冀东曹庄一带的Ar1,可 称为原始陆核。
安徽巢湖褶皱地层
1、变质变形程度:正确确定地层层序,一般变 质程度越高、变形越复杂时代越老; 2、原岩的恢复:确定其当时的形成环境与构造 背景; 3、构造岩浆旋回方法: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 岩浆活动的分期等来划分对比地层; 4、同位素年龄的方法:确定地层时代;
5、超微化石和化学分析方法:划分对比地层。
经过At2+3的历次构造事件,各种热事件及 TTG岩石、沉积岩类围绕原始陆核不断增生而逐 步扩大,终于在Ar3形成华北陆核及塔里木陆核。 这一阶段代表了中国前寒武纪历史中第一个陆壳 快速增长(克拉通化)时期。
第二节 元古宙
一、元古宙地史概述
二、震旦纪
一、元古宙地史概述
元古宙(Proterozoic Eon)时限范围25-5.7( 5.4 )亿年前的一大段地史时期。延续达 19.7 亿年 。
前寒武纪生物界面貌
3 Pt2: Trace fossils: Planolites-like, Gordia,
Palaeophycus-like
5 Pt3: Metazoan (如贵州的瓮安生物群)
4 Pt3: Ediacara Fauna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
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
层侵纪(23-20.5亿年):从缺氧气圈到含氧气圈。大气、 水体中氧的增多,不仅影响岩石风化及沉积作用的方式 及进程,而且也给生物发展和演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休伦冰期(24-21亿年)
第一次冰期称为“休伦冰期”,因其遗迹在加 拿大南部休伦湖北方的岩石中清晰可见。
美国—休伦湖
造山纪(20.5-18亿年):蓝藻、细菌繁盛。 固结纪(18-16亿年):蓝藻、细菌繁盛;诞生 复杂单细胞生物。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 盖层纪( 16-14 亿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 大型宏观藻类。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地区已有大量含 碳的岩石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晚 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延展纪( 14—12亿年):大陆加盖层延展,地台 盖层继续扩张。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 类。出现了最早的复杂多细胞机体。 狭带纪(12-10亿年):罗迪尼亚超大陆成型。
二)华北地区的中太古界(Ar2)
分布范围:在早太古代地层分布基础上进一步扩 大,主要见于北带和中带,时限29-34亿年。
1、辽东-吉南地 区的中太古界。 该地区下鞍山群 的岩石组合,据 研究属拉斑玄武 岩和非大洋玄武 岩区。
条带状磁铁石英 岩为与基性火山 活动有关的硅铁 沉积物。
2、冀东地区 由两个旋回组成,每个旋回 的原岩自下而上由中基性火 山岩-中酸性火山岩,凝灰 岩-磁铁石英岩及富泥质岩 组成。 ①分布扩大显著,表壳岩不 断增加; ②基、中性火山岩占很多比 例,主要成分为拉斑玄武岩, 是太古代造壳运动的重要事 件; ③硅质岩类分布较广,是铁 矿床形成的主要时代之一。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 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

扬子板块的上扬子地区(缺乏Ar和Pt1),Pt2构
北美克拉通、地盾和地台
北方各大陆的太古宇
地表大面积出露太古宇的有: 北美的加拿大地盾 欧洲的波罗的地盾 乌克兰地盾 西伯利亚的阿尔丹地盾和阿纳巴尔地盾。
南方各大陆的太古宇
南方大陆包括: 非洲 印度 澳大利亚 南美。
研究方法:
由于太古宙地层曾遭受多期构造变动、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和破坏,原岩 特征大部分面目全非,给地层的划分和对 比、确定其时代造成困难。因此,必须运 用特殊方法来进行研究。常用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
拉伸纪( 10-8.5 亿年):构造演化—各陆块普 遍会聚或碰撞,扬子板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首次 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 成冰纪( 8.5-6.5 亿年):出现全球雪球事件, 为生物低潮。大约9.5亿年前—6亿年前出现大规模 的世界性冰川,这个冰川期被称为瓦兰吉尔冰期, 为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冰期。 埃迪卡拉纪(或称新元古纪Ⅲ : 6.2-5.42 亿年 ) : 物 群 是 Sprigg 于 1947 年 在 澳 大 利 亚 中 南 部 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包含三 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初期陆壳—长英质岩;克拉通结晶基底—麻粒岩和绿岩
4、太古宙已有生命存在,在地层中留下了

蓝菌类
十 大 杰 出 生 物
地盾与克拉通概念
绝大多数前寒武系 分布于宽阔的向上弯 曲的、地质上稳定的 大陆地区,称为地盾 (Shields)。 每个大陆都有一个或 多个地盾。地盾上覆 盖相对薄的显生宙沉 积盖层称为地台( Platforms)。地盾和 地台组成大陆的克拉 通(Craton)。
第一节 太古宙
一、一般特征 二、中国北部太古宙地史特征
三、华北地区太古宙的重大地质事件
四、中国其它地区的太古宇
一、一般特征
1、时限距今25-40亿年之间,延续了长15亿 年之久。 2、是具有明确地史记录的最初阶段。因太古 宙的历史久远,其原始生成环境的特征早已被改 造得面貌皆非。 3、太古宙的岩石几乎均遭受过不同的变质作 用,形成变质岩。有两种主要岩石组合:一是高 级变质岩,以麻粒岩、各类片麻岩及变粒岩为主 要岩性;二是绿岩带,由变质程度较低的片岩、 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和变质火山岩 组成。
(一)元古宙地史特征
1、元古宙时限范围 25- 5.7亿年前的一大段 地史时期,延续达19.3亿年。
2 、构造发展特征:形成各主要原始陆壳板
块到大型稳定板块的最后形成,也就是原始板块 的形成,并出现了构造分区。 3 、沉积发展特征:碎屑物质由海洋内部的 火山岩及其不成熟沉积物供给到部分由陆地供给
。出现大量原生白云岩。其地层特征是厚度巨大
由于太古宙以原核生物 记录。第一种是生物极其原始、低等,以菌藻类 为主,所以称作原核生 物时代。分布最广泛的 为主,晚期出现了无核细胞生物:蓝绿藻类,借 是由席状蓝澡的代谢作 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另一种经分析处理出 用和成长与沉积颗粒的 沉积、碳酸钙的沉淀形 的生命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化学化石。 成的层状生物成因沉积 5、太古宙地层是我国重要的铁矿含矿层。 构造叠层石,有球形、 柱状、板状和分岔状。 6 、早期地壳形成。 原始洋壳—超基性地幔;
、火山岩夹层多和遭受微弱变质、变形等特征。
4、大气圈和水圈特征:由缺氧的大气成分
和水介质到含氧的大气圈和水圈以及气候分带
现象。
5、生物演化特征:太古宙,最原始的原核
生物已开始发育。中、新元古代又出现了真核 生物(如菌、藻)并逐步繁盛。另外,中元古 代早期已发现无硬壳的蠕形动物,直至震旦纪 末才开始有少量带壳生物出现。
四、中国其它地区的太古宇
中国其它地区的太古宇以西北较为发育,其 中有: (1)天山的达克拉克布拉克群,主要为黑云石 英片岩、石榴黑云母片岩、角闪片岩夹大理岩;
(2)西昆仑区喀拉喀什群,主要为黑云斜长片 麻岩,含石榴、角闪云英片岩及大理岩;
(3)阿尔金山-祁连山的龙首山群,以片麻岩 为主,夹大理岩、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
第六章 中国区域地层的基本特征
前寒武系地层的划分
元古宙 (Proterozoic): 2.5-0.57bya 太古宙(Archean) :4.0 -2.5bya 冥古宙(Hadean): 4.6-4.0bya
前寒武系特征
1、时限长(46-5.4亿年);
2、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
成铁纪(25-23亿年)
该时期出现大量条带状铁建造,这是由于厌氧 的藻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氧也铁结合形成磁铁 矿。借助该过程,海洋中的铁得以清除,从而将发 绿的海水变得透明。随着铁的不断消耗,最终氧气 被释放到大气中,形成富氧的大气层。于是出现了 大氧化事件(亦称氧气灾难),之后就出现休伦冰 期。 成铁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物、环形化合物等),此外少量 stromatolites 2 Ar2-Pt: Bacteria & alga: Stromatolites 繁盛,特 别是Pt3 Microalga(微古植物)指单细胞或多细 胞藻类有机体,我国主要发育于Pt2-3. Macroalga指根据目前研究程度尚无法归入现
代藻类系统的、肉眼可见的藻类,主要Pt2-3
元古宙是菌藻类繁盛的时代,因此称菌藻 类的时代。
二、中国元古宙古构造分区

在太古宙陆核不断增生逐步形成原始板块的基 础上,至元古宙我国已发展并形成了四个稳定 板块:
华北板块 塔里木板块 扬子板块 西藏(冈瓦纳)板块
• • • •

ຫໍສະໝຸດ Baidu
另外还有一些小型地块。各板块之间多由洋壳 海域所分割。
各大陆板块共同特征:都经历了从活动一 稳定的演化过程和陆壳的不断增生扩大。但也 有各自的发展演化的特点。 区别在于:各自的演化经历及稳定盖层形 成的时间不尽相同。 如:华北和塔里木板块:Pt1及以前为基底, Pt2开始形成似盖层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