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特殊地貌形成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地貌

中国地貌

鄂尔多 斯盆地 青藏高原 秦 岭 长江中下 游平原


三、地貌成因
1、印度板块与中国板块的碰撞
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以很小的角度斜 插到亚洲板块之下, 插到亚洲板块之下,并有时互 相顶撞。两个陆地板块的重叠, 相顶撞。两个陆地板块的重叠, 形成西藏地区的巨厚地壳和高 拔地势。印度板块向北推动, 拔地势。印度板块向北推动, 而亚洲大陆又有总体的向南运 动,二者所产生的南北向的巨 大压力, 大压力,造成西部山脉近似东 西的走向, 西的走向,以及沿山边的长大 的逆掩断层;准噶尔、 的逆掩断层;准噶尔、塔里木 和柴达木几个较刚硬的地块, 和柴达木几个较刚硬的地块, 受南北向的巨大压力, 受南北向的巨大压力,破裂成 为由北西西和北东东断裂所围 限的菱形断块, 限的菱形断块,长轴近似东西 方向。 方向。
鄂尔多 斯盆地 青藏高原 秦 岭 长江中下 游平原


5、地貌发育的时代 ①印支运动时期。是中 印支运动时期。 国大陆形成的关键时期。 国大陆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三叠纪时,昆仑山—秦 在三叠纪时,昆仑山 秦 岭—大别山以北已经全部 大别山以北已经全部 成为陆地, 成为陆地,但以南地区仍 为广泛的海域, 为广泛的海域,海水曾达 江苏、皖南一带。 江苏、皖南一带。经三叠 纪末的印支运动, 纪末的印支运动,南方隆 除少数地区, 起,除少数地区,如喜马 拉雅山区、 拉雅山区、塔里木盆地西 广东南部和台湾以外, 部、广东南部和台湾以外, 中国全境连成一块大陆。 中国全境连成一块大陆。
中 国 地 貌
—— ——
分 布 特 征 与 成 因
新疆五彩城
中国常见的地貌: 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现代 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 现象、沙漠和戈壁等、喀斯特地貌、黄土地 貌、风沙地貌等。 中国地貌种类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 国家难以相比的。

中国主要地貌(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供参考学习

中国主要地貌(如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中国地貌类型1. 重力地貌(gravitational landform)斜坡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岩层,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位移,称为块体运动,这种作用称为重力地质作用,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称为重力地貌。

2.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3.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

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4. 雅丹地貌(Yardang)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雅丹地貌以罗布泊(塔里木盆地)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我国的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

我国的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

我国的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多样且独特。

从北方的大漠戈壁到南方的湿地沼泽,从西部的高山峻岭到东部的平原丘陵,中国的地理景观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探索的乐趣。

中国的地理特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沿海地区则是以海岸线和海湾为特征。

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在这个地区汇入大海,形成了广阔的河口平原,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同时,这个地区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海滩和港口城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投资者。

中部平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在这个地区交汇,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农田广袤,农产品丰富多样,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这个地区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和文化遗址,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西部高原地区是中国地势最为险峻和复杂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是高山和峻岭,海拔较高,气候寒冷。

西藏、青海和四川等省份位于这个地区,拥有许多壮丽的山脉和高原湖泊。

珠穆朗玛峰、峨眉山和青海湖等著名的自然景观都位于这个地区,吸引着许多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

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地貌类型主要是戈壁和沙漠。

这个地区的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克塔戈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这里的沙丘和沙漠风光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个地区也有一些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生存,如野骆驼和沙漠玫瑰等。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区域,中国还有一些其他地理特征和地貌类型,如西南地区的丘陵和喀斯特地貌、华北地区的盆地和山地、华南地区的丘陵和湿地等。

这些地区各具特色,给中国增添了更多的地理魅力。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第三章
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结构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地势格局
1、基本特征 2、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高亢、起伏显著 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二)地表结构特征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 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
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
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
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 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
中部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5、丘陵散布于东部
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
分布、形态特征、成因

(一)黄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红层地貌
(四)风成地貌
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 基本结构
1、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 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 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 方向
(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
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
(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结晶岩 2、沉积岩 3、岩浆岩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微地貌的变化
2、小地貌的变化
3、中地貌的变化

中国五大地貌介绍

中国五大地貌介绍

中国五大地貌介绍中国五大地貌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岱崮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为地貌学按岩性分类确立的一种新型地貌类型,主要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多形成绵延数公里的岩墙峭壁,三叠崖壁,除顶层为石灰岩外,多由红色石英岩构成。

张家界地貌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

岱崮地貌岱崮地貌(Daigu, geomorphology)是中国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成为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地形是就宏观范围而言,指的是一个地区地形的总特征,比如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世界上只有五种地形,分别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地貌是就小范围内的地质特征而言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新疆雅丹地貌,有溶洞或石林的称为喀斯特地貌,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等地称为丹霞地貌,还有火山喷发地的熔岩地貌等等,所以地貌有很多种。

总之,地貌附属于地形,比地形的范围小多了。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年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中国四大地貌、地形特点、青藏高原的影响中国四大地貌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和地形有很大的关联性,通常被称为“地形地貌”,和地形相比,地貌显然更加具体,更具有清晰的特征。

丹霞地貌:以广东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国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等南方省份广泛分布,是一种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在流水或者风力的侵蚀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类型,我国南方地区最为典型。

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有分布,比如甘肃的张掖。

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下,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各种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我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黄土地貌:以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而命名的。

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黄土高原覆盖的深厚、疏松的黄土层,是形成黄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蚀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蚀能力)对于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态的总称,最早发现与喀斯特高原。

我国的云贵高原广泛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气候湿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包括溶洞、洼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种地表形态。

比如云南路南石林、贵州双河溶洞、重庆小寨天坑、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地形特点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自西部青藏高原发源,向东流经九、十个省、市、自治区后,分别注入渤海和东海。

中国主要河流的流向,大体上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中国的地形不仅西高东低,而且各种地形类型大致围绕被称做“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像阶梯一样作半圆状向着太平洋逐级降低。

我国典型地貌及分布

我国典型地貌及分布

我国典型地貌及分布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吉林。

2、丹霞地貌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丹霞地貌红色的奇峰异石与嶂石岩有点相似,但它是由流水整体侵蚀切割形成的,以块状结构为主。

3、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

4、“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地理·中国》中的地理现象

《地理·中国》中的地理现象

《地理·中国》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中国》是一档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的科普类电视栏目。

该节目中的地理现象涵盖了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节目中出现的地理现象:
1. 丹霞地貌:一种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特殊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的风化作用。

节目中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2. 喀斯特地貌:一种由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构成的地貌,以其独特的溶洞、地下河、天坑等景观著称。

节目中介绍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类型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广泛分布。

3. 雅丹地貌:一种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以其独特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景观著称。

节目中介绍了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过程以及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分布情况。

4. 冰川地貌:一种由冰川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包括冰斗、角峰、U型谷等景观。

节目中介绍了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类型以及在中国西部高山地区的分布情况。

5. 黄河的治理与保护: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但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也曾给沿岸人民带来过灾难。

节目中介绍了黄河的治理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保护措施。

6. 海岸线的变迁: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海岸线的变迁与
海洋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节目中介绍了中国海岸线的变迁历史、现状以及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节目中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下学期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三大特殊地貌
形成及其特点
姓名梁滔
学号 5
院、系生科院
专业生物科学
二0一四年六月
中国三大特殊地貌形成及其特点
摘要:地貌即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不能称为地形。

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综合作用的结果。

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

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大气和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关键词: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
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水文、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
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状。

中国民族地区几乎连成一片,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一)雅丹地貌
主要存在地域:新疆
成因: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以外的其它地区。

[1]我国新疆地域辽阔,四周环山,在南北两边都有较大的山口。

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冷空气流经山口进入新疆北部,然后绕过天山东段,进入塔里木盆地,在沿途各地造成长时间的区域大风。

新疆的风,持续时间长(一年可达100天以上),分布广,风力大,所以我们经常在天气预报中听到来自新疆冷空气的消息。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

雅丹、龙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类型就是风神的杰作。

“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19世纪末叶至此20世纪初叶,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

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粘性土因干缩裂开,盛行大风沿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演变成许多不规则,具有顺盛行风向平行延伸陡壁的垄岗(墩台)和宽浅不一沟槽相间的奇特地貌。

土丘高半米至十多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成份是粉砂、细纱和砂粘土;沟槽最窄的一两米,最宽的几十米。

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公里这样的“雅丹”地貌。

这里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阜、土丘。

土丘又干又硬、栉次鳞比,有的拔地而起,如柱、如树、如竹、如伞;有的匍匐在地,似狮、似虎;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而在那“土丘林”的沟壑中,鹅黄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犹如匹匹锦缎。

每当云影飘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阜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船启航,宛如鲸鱼遨游,扑朔迷离,给人以无限暇想。

这,就是神奇的雅丹。

淋漓尽致体现了大自然神奇塑造力的雅丹,为神秘的罗布泊增添了奇光异彩,而光怪陆离的雅丹本身也充满了令人迷惘的谜。

(二)喀斯特地貌
主要存在地域:广西、贵州和云南
成因: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带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的主要有峰林、、残丘、和石芽。

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波立谷、、喀斯特嶂谷()、溶沟与溶隙等。

地表正、负地形间
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

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

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

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雅库斯()和()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3]
自1972年()等提出外成喀斯特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

如1988年()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

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

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

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的问题也很突出。

如干谷是一种因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

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

如中国、云南路南石林等。

(三)丹霞地貌
主要存在地域:中国分布最广,如湖南崀山、广东、贵州、福建泰宁、江西、浙江衢州等。

成因: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至第四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1938年,家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4]
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包括最能代表中国丹霞地貌的区域,展现了中国丹霞全面的特征以及主要的自然价值。

提名地全部位于中生代到新生代红色沉积层之中,并且最能代表中国丹霞的地球科学价值。

另外,它们还包括了中国丹霞在纬度、气候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显
着差异。

中国湿润区丹霞地貌(尤其东南部峰丛-峰林丹霞地貌),将丹山-绿林-碧水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壮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丰富多彩的丹霞景观。

虽然赤水位于中国西南部,但它却地处中国丹霞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的贵北-川南丹霞地貌区。

它同样可以很好地代表丹霞地貌的高原-峡谷-瀑布-森林组合。

以申遗促学术,是中国学者希望达到的成果之一。

如果丹霞地貌能成功申遗,意味着这一概念得到国际地学界的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但国外专家认为,科学无捷径,只有通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先确立丹霞地貌的国际学术地位,然后用“丹霞地貌”申遗才顺理成章。

经过会议讨论,最终采纳折中方案,将申遗名称中的“丹霞地貌”改为“中国丹霞”。

[5]
结语:
通过一学期的对中国地理的学习,使得我对这门课程有了很大的了解,并且在学习中自己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动下自主参阅文献学习了以上这些特殊的地貌现象,现在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这些地貌,并且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空间、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数量丰富、品种繁多、分布普遍、相对集中而又多奇绝地貌的特点,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国。

[参考文献]:
[1].吴胜明, 中国地书,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 地质地貌学, ,2007
[3]., , 地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