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 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

一.考古学:

1.考古学的定义:

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和“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文献资料。②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要经过室内统计和分类,再编写成考古报告和综合研究才能成为用于研究的资料。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3.①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②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③虽然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质文化遗存,但它研究的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也包括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①考古学是运用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考古资料。即使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这已是被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所证明的事实。③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很少,要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考古显得尤为重要。

二.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①“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不同地域,如不属于同一时代,也不能构成同一文化,即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单一的文化因素不能称为一种文化。②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划分。例:“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它又可分为“两城类型”, “城子崖类型”和“青崮堆类型”。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例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②也有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的。例如: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等。③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在20世纪70年代前也常被采用,如中国新时期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

3.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的分布范围,其中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渊源和发

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要从一二处典型遗址入手,作全面深刻的研究,再进一步把握整个文化内涵。

三.地层学:

1. 要做好发掘工作,首先必须懂得地层学。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地层上,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后来的人再在这一文化层的上面生活,又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堆积起另一“文化层”。如果有一时期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遗址的编年历史。分辨层次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扰乱层”,一种是“断层”。此外,在文化层的揭露过程中,要经常控制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断面,在断面(剖面)上可以看清各层之间的界限,可以看清因扰乱而形成的破坏情况及其范围,从而可以追究各层之间的关系。

补充BY天游(来自笔记内容):

文化层:有人类活动的地层生土:没有人类活动的地层

文化层之间的两种关系:叠压、打破——较完整的文化层时代较晚(没有被新的地层打破)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地层顺序发掘,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四.国外考古学基本知识:

灾变论→均变论(1833年)→达尔文(1859年《生物进化论》)→三期论(近代考古学标志)→新考古学: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流行的一个考古学派。这个学派的发起人,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年轻考古学家路易斯·宾佛(《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和他的学生朗格,希尔和佛兰内力等。宾佛注重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和过程,其基本主张为:“一,要对考古遗物的解释进行严格的经验检验;二,用经过严格检验的考古证据重建史前人类生活。”曾在考古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在20世纪1980年代经考古工作者介绍到中国。→后过程考古学:实质上,它和过程学派的单一势力也不同,它的成分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支派,例如:Ian Hodde的脉络考古学,Kent Flannery的认知考古学,Mark Leono的批判考古学,Margeret Conkey和Joan Gero的性别考古学。他们被称为“后过程”因为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反对Lewis Binford那一套过于机制性的物质主义研究。

五.安特生: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

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

楷体字了解:

1914年,应中国北洋政府的邀请,安特生来华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安特生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从英国归来担任所长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一起组织地质调查,并训练了中国第一批地质学者。期间他完成了《中国的铁矿和铁矿工业》和《华北马兰台地》两部调查报告。

1918年2月,安特生从友人处得知,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村民常在一座山岗拾到小动物的骨头,误认为是鸡骨,便将山岗称为“鸡骨山”。他于3月前往周口店,在火车站东南4公里的鸡骨山,进行了为期两日的考察,采集到一些细小的啮齿类动物化石。[1]1921年,他再次来到周口店,在另一处称为“龙骨山”的地方发现了产自别处的石英。他意识到这里可能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存,于是指派其助手,奥地利古生物学者师丹斯基准备发掘工作。1923年,师丹斯基展开考古发掘,出土大批化石材料。1926年,在瑞典王子访华之际,安特生宣布了两颗人类牙齿的发现。[2]发掘工作继续进行,加拿大古人类学家步达生这些化石代表的远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了第一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18年秋,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1921年5月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再次来到仰韶村考察,认定这里拥有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得到政府许可之后,10月27日至12月1日,学者们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制工具等。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23年,安特生发表了《中国远古之文化》,首次提出“仰韶文化”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