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CuO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初

CuO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作者:刘欢指导教师:刘小娣摘要:纳米CuO 由于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催化等特性, 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CuO 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进展, 具体介绍了纳米CuO 的液相法、固相法和气相法制备技术; 同时, 还研究了纳米CuO 在不同领域的性质和应用;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纳米CuO;制备;性质;应用0 引言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其氧化物——CuO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作为制铜盐的原料外,它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在催化领域,它对高氯酸铵的分解,一氧化碳、乙醇、乙酸乙酯以及甲苯的完全氧化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传感器方面,用CuO作传感器的包覆膜,能够大大提高传感器对CO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近年来,由于含铜氧化物在高温超导领域的异常特性,使CuO又成为重要的模型化合物,用于解释复杂氧化物的光谱特征。
纳米CuO因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久保效应使其在电、磁、催化等领域表现出不寻常的特性。
如表面效应使其催化活性大大增强,量子尺寸效应使纳米CuO的红外光谱宽化、蓝移和分裂。
因此,纳米CuO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近年受到广泛关注。
1纳米CuO 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根据物料状态可分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
目前纳米CuO的制备方法已开发的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对液相法研究得较多。
1.1固相法1.1.1室温固相反应法固相反应法是指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煅烧,直接制得纳米CuO粉体的方法。
洪伟良等[1]以醋酸铜和草酸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法先合成出了前驱配合物草酸铜,再将前驱物高温热分解,得到粒径为20~30nm的纳米氧化铜粉体,但团聚较严重。
李东升等[2]以硝酸铜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出纳米级碱式碳酸铜粉体,经230℃焙烧后制得平均粒径为28nm的氧化铜纳米球,该产品大小均匀,但是纯度不高。
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铜的合成及导热应用

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铜的合成及导热应用张李烨;汪明珠;于伟【摘要】纳米氧化铜(CuO)在传感器、催化及强化传热领域有优异的性能.以微生物法浸取的Cu2+为铜源,通过改变溶液的pH制备不同形貌的纳米CuO,并对产物进行表征与分析.制备了以硅油为基体的含纳米CuO的纳米流体,并测试了其热导率.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热导率与添加CuO的体积分数基本呈线性关系.当添加相的体积分数为5%时,片状、梭子状和蒲公英状的CuO纳米流体热导率分别提高了12.3%、12.9%和29.0%.这说明CuO的形貌对复合体系的热导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蒲公英状的纳米材料效果最佳.【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纳米氧化铜;热导率;硅油;纳米流体【作者】张李烨;汪明珠;于伟【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240 引言氧化铜(CuO)因其独特的性质(着色、吸光、化学活性等)在光学、催化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普通的CuO主要用作玻璃、陶瓷等的着色剂和颜料,也可以用作玻璃的磨光剂、杀菌剂、油漆的防皱剂等。
当CuO粉体大小达到纳米级后,其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CuO因在磁性、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物化性能,其应用更加广泛,可以运用到光催化剂[1]、传感器[2]、电池等方面。
此外其在热导、超导材料等领域也有不错的应用前景[3],进而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纳米CuO的制备方法非常多,包括固相法、液相法和电化学法[4]。
其中固相法制备CuO粉末工艺简单、产率高,但颗粒比较大,均匀性较差;电化学法制备的CuO粉颗粒纯度高、分散性好、对环境污染也小;但对实验研究而言,由于液相法具有反应条件易控制,所得产品纯度高,材料处理方便等优势,通常使用液相法制备多种形貌的CuO粉[5]。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应用

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及应用纳米氧化亚铜是指氧化亚铜(Cu2O)的粒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材料。
纳米氧化亚铜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纳米氧化亚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
由于其窄带隙和种子层的存在,纳米氧化亚铜表现出良好的光学吸收和发射性能。
这使得纳米氧化亚铜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催化剂。
其次,纳米氧化亚铜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
由于其禁带宽度较小,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载流子易于产生和输运,因此纳米氧化亚铜在电池、电容器和电致变色器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高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活性位点,纳米氧化亚铜对于气相和液相催化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例如,纳米氧化亚铜可用于催化还原苯酚、硝酚和酚醛等有机污染物,也可用于氧化亚硫酸盐和甲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研究发现,纳米氧化亚铜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通过破坏细菌和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干扰其代谢过程和抑制其生长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
因此,纳米氧化亚铜在医疗和环境卫生等领域的抗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可用于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的制备。
由于其特殊的电学和光学性质,纳米氧化亚铜可用于制备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此外,纳米氧化亚铜还可用于制备柔性电子器件、可穿戴设备等,展示出良好的电学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纳米氧化亚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在光电子器件、电池、催化、抗菌、传感器和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然而,纳米氧化亚铜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制备方法的改进、稳定性的提高等。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氧化亚铜的性质,并开发出更多的应用。
氧化铜 纳米酶 响应 -回复

氧化铜 纳米酶 响应 -回复 【氧化铜 纳米酶 响应】
引言 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氧化铜的纳米酶响应性质,这使得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文将介绍氧化铜纳米酶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氧化铜纳米酶的定义和性质 氧化铜纳米酶是一种纳米颗粒,其表面包覆有酶的活性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与传统的酶相比,氧化铜纳米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此外,氧化铜纳米酶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粒径,这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二、氧化铜纳米酶的制备方法 目前,氧化铜纳米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1. 物理法制备:物理法制备氧化铜纳米酶的常用方法包括电解法、溶胶凝胶法和气相沉积法等。其中,电解法是最常见的制备方法之一。通过在电解槽中施加电流,将电解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氧化铜纳米颗粒,再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方法,将酶固定在氧化铜纳米颗粒表面。
2. 化学法制备:化学法制备氧化铜纳米酶的常用方法包括溶剂热法、还原法和模板法等。其中,溶剂热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将适量的铜盐和还原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反应,生成氧化铜纳米颗粒。再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方法,将酶固定在氧化铜纳米颗粒表面。
三、氧化铜纳米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氧化铜纳米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传感器:氧化铜纳米酶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的催化酶,用于检测生物标记物的浓度。通过将特定的酶固定在氧化铜纳米颗粒表面,当目标生物标记物存在时,酶能够催化产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并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电化学或光学方法进行测量。
2. 肿瘤治疗:氧化铜纳米酶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催化剂。通过将特定的酶固定在氧化铜纳米颗粒表面,并利用其催化反应的活性,使其能够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对健康细胞产生影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减少副作用。
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研究报告

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研究报告纳米铜粉制备工艺研究报告纳米铜粉制备工艺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8日,欧盟定义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这种材料由于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等特性而具备特殊的性能。
近些年来,随着金属及其合金制备方法的提高,越来越纯及越来越小的金属颗粒被制备出来,纳米金属的研究迅速发展。
研究发现,纳米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如屈服强度、拉伸强度等[1],以及优异的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等等。
1铜在材料方面的应用1.1 氧化铜的应用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铜是唯一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存在于各种矿石中;它在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
其氧化物—CuO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作为制铜盐的原料外,它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在催化领域,它对高氯酸钱的分解,一氧化碳、乙醇、乙酸乙醋以及甲苯的完全氧化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对前4种反应的催化活性均排在金属氧化物之前列;在传感器方面,用CuO作传感器的包覆膜,能够大大提高传感器对CO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近年来,由于含铜氧化物在高温超导领域的异常特性,使CuO又成为重要的模型化合物,用于解释复杂氧化物的光谱特征。
此外,它还用于玻璃、陶瓷的着色剂,油漆的防皱以及有机分析中测定化合物含碳量的助氧剂,甚至有望用作汽车尾气的净化材料[2]。
1.2纳米铜的应用由于纳米铜粉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及介电限域效应等特点,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与传统材料大不相同。
自1995年IBM的C K HU 等指出纳米铜粉由于其低电阻可以用于电子连接后,其性质引起了电子界的很大兴趣。
纳米铜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代替贵金属粉末在制作高级润滑油、导电浆料、高效催化剂等方面可大大降低工业成本,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氧化铜直接沉淀法制备工艺及表面改性研究

液相直接沉淀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溶 液中加入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离子形成难溶性的固体沉淀,然后通过过滤、洗涤、 干燥等步骤得到纳米材料。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液相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 中,究者们重点了制备条件对纳米氧化锌的形貌、尺寸和性能的影响。例如, 有人发现反应温度会影响纳米氧化锌的结晶度和形貌。在较低的温度下,纳米氧 化锌呈现出球形或多面体形貌;而在较高的温度下,纳米氧化锌呈现出棒状或纤 维状形貌。
3、干燥温度对制备纳米二氧化 锡粉体的影响
干燥温度是影响纳米二氧化锡粉体制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 当干燥温度为80~100℃时,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锡粉体具有较好的形貌和粒径分 布。干燥温度过低时,可能会导致生成的沉淀物出现团聚现象;干燥温度过高时, 可能会导致生成的沉淀物烧结现象加剧。因此,选择合适的干燥温度是制备高质 量纳米二氧化锡粉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5、结论本次演示深入探讨了纳米氧化铜的直接沉淀法制备工艺及表面改性 研究。通过优化直接沉淀法的反应条件,成功制备出了形貌良好、粒径分布均匀 的纳米氧化铜。同时,表面改性处理进一步改善了纳米氧化铜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表面改性机制、性能与结构的关系、应用 过程中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等。
方法与材料
本次演示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主要步骤包括:溶液配制、沉淀 剂滴加、反应温度控制、产物洗涤和干燥等。实验中使用的原料为硝酸锌和氢氧 化钠,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滴加速度等参数,研究其对产物性能的影 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分散性。 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滴加速度和反应温度,可以得到均匀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较 窄。此外,搅拌速度对产物性能也有一定影响,高速搅拌有助于获得更加均匀的 纳米颗粒。
【精品文章】纳米氧化铜的特性、应用及颗粒表征检测浅析

纳米氧化铜的特性、应用及颗粒表征检测浅析
一、纳米氧化铜特性简介
氧化铜粉是一种棕黑色的金属氧化物粉末,用途很广。
普通氧化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多功能精细无机材料,主要应用在印染、玻璃、陶瓷、医药及催化等领域。
它可以作为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以及电极活化材料,还可以作为火箭推进剂,其中作为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氧化铜粉体在氧化、加氢、NO、CO、还原及碳氢化合物燃烧等多种催化剂反应中得到广泛应用。
纳米氧化铜粉体具有比大尺寸氧化铜粉体更优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其他性能。
纳米氧化铜的粒径介于1-100nm,与普通氧化铜相比,它具有特殊的电学、光学、催化等性质。
纳米氧化铜的电学性质使其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等十分敏感,因此采用纳米氧化铜粒子包覆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
纳米氧化铜的光谱性质表现为其红外吸收峰明显宽化,并有明显的蓝移现象。
对氧化铜进行纳米化制备,发现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的纳米氧化铜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更高。
纳米氧化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用途更为广泛的无机材料之一。
纳米氧化铜存在多种不同形貌的结晶状态,下图是常见的三种纳米氧化铜结晶形态。
二、纳米氧化铜的应用举例
1、作为催化剂和脱硫剂
Cu属于过渡金属,具有不同于其他族金属的特殊电子结构和得失电子性。
Cu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Cu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逯亚飞;王成;叶明富;许立信;孔祥荣;万梅秀;诸荣孙【摘要】As an important p-type semieonduetor with a narrow band gap,eopper oxide( CuO)nano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flieds,sueh as supereonduetors,photoeatalysis,magnetie storage media,gas sensor,biomedieine,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so on. Many CuO nano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sueh asnanowires,nanorods,nanobelts and nanoflowers,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eom-mon strategies of thermal oxidation of eoppersheet,hydrothermal and wet ehemieal methods. The materials are draw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its applieations,and some disadvantages in preperation should be improved.%CuO是一种重要的p型半导体材料,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超导材料、催化剂、磁存储材料、气体传感器、生物医学和锂离子电池等领域。
各种形貌的CuO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带、纳米花等,已经通过铜的热氧化法、水热合成法和湿化学法等制备出来。
CuO纳米材料因其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目前制备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1) 以硝酸铜为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 法,通过反应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焙烧,制备纳米氧化铜的工艺技术是可 行的。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综合考虑产品粒径和制备过程铜收率,得到 沉淀反应过程适宜的工艺条件组合是:反应温度25℃,沉淀剂浓度O.5 mol/L,反 应时间20 min,沉淀剂用量1.5:1 ;适宜的焙烧条件是:400℃下焙烧2小时;此时 铜收率可达97%以上,产品粒径可达14nm(2)以硬脂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 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8%;改性时间20~30min;改性温度 55~65℃:pH值7.5~8.0。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改性剂对纳米氧化铜粉体进行 表面改性处理,各工艺条件较适宜的取值范围为:改性剂用量6~lO%;改性时 间20~30min;改性温度25~35℃;pH值7.5~8.0。
第一章 综 述 1.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用途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纳米粒子的基本物理效应㈣’1∞ 当粒子的尺寸进入纳米数量级(1~100m)时,其本身就会具有表面效应、 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表现出许多一般固体材料所 不具备的奇特物性,主要包括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催化和力学等性质。 1.表面效应 粒子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粒子减小,粒子直径进入纳米 数量级时,表面原子的数目及作用就不能忽略,而且这时粒子的比表面积、表面 能和表面结合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把由此引起的特殊效应统称为表面效 应。 一般情况下,随着粒径的减小,粒子的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加,比表面积急剧 变大,表面效应不容忽略。从物理概念上讲,表面原子与体内原子不~样,表面 原子的能量比体内原子要高,因此纳米粉体具有高的表面能。以纳米铜微粒为例, 当铜微粒粒径由100m逐渐减小为1mn时,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 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如表1.1所示。 表卜1 纳米铜微粒的比表面积、表面原子数分率和比表面能随粒径的变化 4 2.体积效应 当物质的体积减小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发生变 化,而只是与体积密切相关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说,其电子自 由程变小;另一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纳米微粒是由有限个原 子或分子组成的,它改变了物质原来由无数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属性,所以纳米 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称为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尺寸降低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 散能级的现象和半导体微粒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 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的现象均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在纳米半导体中,量子尺寸效应的存在使得银纳米微粒在达到一定尺度时由 导体变为绝缘体;而半导体二氧化钛禁带宽度在粒径小到纳米级时显著变宽。 在纳米磁性材料中,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样品的磁有序状态将发生本质性 的变化。粗晶状态下的铁磁性材料,当颗粒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可以转变为超 顺磁状态。这种奇特的磁性转变主要是由量子尺寸效应造成的,从而使得纳米材 料与常规的多晶材料在磁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宏观物体,当动能低于势能的能垒时,根据经典力学规律是无法逾越势垒的; 而对于微观粒子,如电子,即使势垒远较粒子动能高,量子力学计算表明,粒子 的态函数在势垒中或势垒后就非零,这表明微观粒子具有进入和穿越势垒的能 力,称之为隧道效应。宏观物理量如磁化强度等,在纳米尺度时将会受到微观机 制的影响,也即微观的量子效应可以在宏观物理量中表现出来,称之为宏观量子 隧道效应。 早期人们曾在研究中用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来解释镍超微粒子在低温继续保 持超顺磁性。近年来人们发现Fe.Ni薄膜中畴壁运动速度在低于一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临界温度时 基本上与温度无关。于是,有人提出量子力学的零点振动可以在低温起着类似热 起伏的效应,从而使热力学零度附近微颗粒磁化矢量的重取向,保持有限的弛豫 时间,即在热力学零度仍然存在非零的磁化反转率,相似的观点可用来解释高磁 晶各相异性单晶体在低温产生阶梯式的反转磁化模式,以及量子干涉器件中的一 些效应。 上述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都是纳米微 粒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征,它使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物理、化 学性质,因而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1.2纳米氧化铜的性质和用途 1.纳米氧化铜的性质∽一1 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是一种棕黑色粉末,密度为6.3~6.49∥cm3,熔点为 1326℃,溶于稀酸,不溶于水和乙醇。氧化铜的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每个晶胞 含有4个氧化铜单元。它是一种反磁性半导体,其能隙大约为1.5eV。 普通氧化铜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多功能精细无机材料,主要应用在印染、玻璃、 陶瓷、医药及催化等领域。 纳米氧化铜的粒径介于1胁~100m之间,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 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与普通氧化铜相比,它具有特殊的电学、 光学、催化等性质。纳米氧化铜的电学性质使其对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等 十分敏感,因此采用纳米氧化铜粒子包覆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 度、灵敏度和选择性。纳米氧化铜的光谱性质表现为其红外吸收峰明显宽化,并 有明显的蓝移现象。对氧化铜进行纳米化制备,发现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的纳 米氧化铜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更高。纳米氧化铜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 为用途更为广泛的无机材料之一。 2.纳米氧化铜的用途m一1’211 当普通氧化铜粉体的粒径达到纳米级时,将使它功能更加独特,应用更加广 泛。纳米氧化铜已被应用于催化剂、传感材料等领域,并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纳米氧化铜的表面效应使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反应活性高和选 择性强等特点。另外,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与颗粒的内部原子状态不同,表面原 子配位不全等因素使其表面活性位置增加。这些条件都使得纳米氧化铜能够成为 良好的催化剂。 6 ①.对推进剂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超细纳米级催化剂的应用是调节推进剂燃烧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防领 域,高氯酸铵(AP)是复合固体推进剂的高能组分,它在AP系推进剂中占有 60%~80%的比例,其特性对推进剂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AP的 热分解特性,它与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 各种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以预估催化剂对AP系推进剂燃烧性能的 催化效果。 在固体推进剂领域,氧化铜是一种重要的燃速催化剂。2000年,张汝冰等 用喷雾热解法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30~50I吼的针状氧化铜,并用高能球磨法使 纳米氧化铜附着于AP晶体表面而形成复合粒子,从而使AP的热分解温度降低, 分解速度加快,分解的总放热量增加。 2002年,罗元香等人报道了不同的纳米金属氧化物(CuO、Fe203、Bi203、 PbO)对AP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纳米级CuO、Fe203、Bi203、PbO均能较 强地催化AP的热分解,其中纳米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最为明显,而且纳米氧化铜 对AP的催化活性与其制备方法和微结构有关。因此,纳米氧化铜对AP的热分 解具有优异的催化作用,它可用于许多AP系推进剂的配方之中,以提高推进剂 的燃烧性能。 ②.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完全氧化的催化作用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包括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有机化合 物,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如臭气、毒气以及大气中的臭氧 等环境问题都与VOCs的排放有关。它们主要来自于汽车的尾气、有机溶剂的使 用以及涂料和燃料加工行业等,例如一氧化碳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乙醇 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则是印刷厂排放的主要废气之一。因此,为了净化环境,控 制并减少VOCs的排放,催化氧化是使其完全氧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VOCs不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可能会更有害,如乙醇和乙酸乙酯不完全 氧化时会生成乙醛,因此,确保VOCs的完全氧化是非常重要的。Larsson P.O.等 人研究发现CuO/Ti02对CO、C2H50H、CH3COOC2H5等的完全氧化具有良好的 催化作用;另外,Ce的掺杂会使其催化性能更强,它不仅能增强CuO的催化活 性,而且能稳定载体Ti02的表面积。 7 王乐夫等人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片状结构的纳米氧化铜催化剂,结果 表明该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对异丙苯氧化反应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 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
此外,纳 米氧化铜对甲苯完全氧化和苯液相一步合成苯酚均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③.对氨基酸鲁米诺化学发光的催化作用 生物体中氨基酸水平的改变与生命现象和疾病有关,因此,氨基酸检测在临 床诊断、蛋白质及肽类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报道的氨基酸检测手段有紫外、 荧光、电化学、核磁共振及化学发光等方法。清华大学化学系罗国安研究组采用 低温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热分解后合成了纳米氧化铜,将其与氨基酸配合后,研究 了配合物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的性能。结果表明,与铜离子催化氨基酸鲁米诺化 学发光相比,纳米氧化铜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效果。 ④.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金属氧化物被用作气体传感器材料是基于金属氧化物的电导率可以反映出 环境中气体组成变化的原理。但是这一简单的测量原理却存在传感器选择性低的 缺点,改善气体传感器选择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其表面包覆一层催化膜。纳米 粒子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活性以及其他特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之成为能够 应用于传感器方面的最有前途的材料。 纳米氧化铜具有的特性,使其对外界环境的温度、光、湿气等十分敏感。采 用纳米氧化铜粒子可以大大提高传感器的响应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半导体金 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锡等都可作为检测还原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甲 烷)和氧化性气体(如氧化氮)的敏感材料。Frietsch等将纳米氧化铜包覆在其 他材料的表面制成传感器,研究了其对一氧化碳、乙醇的气体敏感性。结果表明, 粒径在511IIl~30m的纳米氧化铜膜可以明显地提高传感器对一氧化碳、乙醇等 有机气体的选择性,为环境质量检测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手段。 侯振雨等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并测定了其对丁 烷、汽油、乙醇、氢气的气敏特性。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氧化铜纳米 材料对丁烷、汽油、乙醇、氢气的气体灵敏度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所制得的材料 形貌和比表面积不同造成的。2004年崔宝臣等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氧化 铜及其复合氧化物粉体。结果表明,制得的氧化铈为载体的氧化铜复合氧化物对 一氧化碳气体有良好的气敏特性。另外,2005年侯振雨等人对纳米氧化铜材料 8 的甲醛气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纳米氧化铜材料中掺入适量氧化银后, 使氧化铜对甲醛的气敏性得到很大改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得到了提高。 另外,纳米氧化铜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对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异丙苯氧化 反应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纳米氧化铜代替氯化亚铜作为催化剂直接合成三乙 氧基硅烷,可较好地解决产物稳定性低的问题。 1.1.3纳米氧化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n’1 3。1 4’16’22吨胡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开发。自20世纪80 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纳米科技的研究,国家各科技和经济部门通过多 个项目对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对纳米材料科学与技 术的开发倾注了浓厚的兴趣。我国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开始于20 世纪90年代中期,是在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 已投入生产的纳米粉体材料有如下几类: (1)纳米氧化物: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镁、 纳米氧化锆、纳米氧化钴、纳米氧化镍、纳米氧化铁、纳米氧化铬、纳米氧化锰 等。 (2)纳米金属与合金:银、铜、镍、铁、钯、钽、钴、钛、铝、银.铜合金、 银.锡合金、铟.锡合金、铜.镍合金、镍.铁合金、镍.钴合金、镍一铝合金等。 (3)纳米碳化物:碳粉、碳化硅、碳化钛、碳化钨、碳化锆、碳化铌、碳 化硼等。 (4)纳米氮化物: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钛、氮化硼等。 此外,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钛酸铅、钛酸锌、钛酸钡、钛酸铋、钛酸锶、钛 酸镧等材料也研制开发成功,并进一步投入小批量生产。在我国,单一组分纳米 粉体材料的应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纳米粉体制备的工艺技术尚存在广阔的创 新空间。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 曾做了一定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研究如下所述。 贾殿赠等首先研究发现铜(II)化合物与氢氧化钠的室温固相反应产物为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