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9, 8(4), 646-653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sahttps:///10.12677/sa.2019.84073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hreeIndustriesYu LiuSchool of Science, Norther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Received: Jul. 25th, 2019; accepted: Aug. 7th, 2019; published: Aug. 14th, 2019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also changi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re the key to refle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country.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also the study of how the three industries also havea clos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pendence and mutual restri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trend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indicators through the input and output tables of 2002 and 2005 to study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RAS method is used to adjust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2002.Keywords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Total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Coefficient of Influenc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e RAS Algorithm中国三次产业的关联分析刘昱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4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三大产业也在随其变化。
产业关联分析

投入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 折旧和劳动力;产出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 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 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代数方程体系进行 投入产出分析。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一、投入产出表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2、中间投入率 中间投入/总投入(总产值)
中间投入率越高,附加价值率就越低,带动性越强,净产 出比例越低。 3、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第一、可较准确的确定按照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 率划分的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钱纳里、渡边的研究
第1部分产业群大多为第一产业;第2、3部分产业群大多 为第二产业;第4部分产业群大多为第三产业;第1、2、3 为物质生产部门;第1、2部分多为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第
计算方法是用该产业的纵列各系数除以该产业横行和纵行 交叉点的系数,其各商数值就是该产业生产1个单位时对 各产业产生的波及效果。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定任何产业 对其他产业的波及效果系数。
(二)价格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 1、价格波及效果的含义
价格波及效果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某一产业或某些产业的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 业产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全部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 响)。 第二,是指某一或某些产业的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等 变动对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带来的全部影响。
2、产业波及源
产生产业波及效果的原因 它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最终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类是毛 附加价值发生了变化。 3、产业波及线路 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就是产业波及线路。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规定了产业间波及的具体线路及其波及总效果。 (二)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 除了实物型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外还有:
投入产出核算

第4 章投入产出核算§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
——“投入产出法” 、“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1920 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1930 年代,瓦西里? 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NA 和MPS :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 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 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一)产品部门及其特征基本特征: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如果一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
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 .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
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中国服务业最终需求与内部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

李 惠娟
摘
蔡 伟宏
要 :本 文利用投入 产 出分析技术 ,从最终需求 的角度 出发 ,计 算和 分析 服务 业 内部各部 门的直接
消耗 系数 、完全 消耗 系数、影响力程度 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 程度和感应 度 系数、各项最终 需求 的生产诱 发 额和诱发 系数、各 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 ,以此分析 我国服务业 最终 需求 与内部结构 的投入 产 出关 联特 征 ,并提 出需求管理政 策, 以促 进我 国服务业 的发展。 关键词 :最终 需求 消耗系数 影响力 感应度
:
∑r ( 1 …n = 、2 ) ∑r/ ( ∑r n u ∑ i ) i /
影 响力 系数 计算 公式 为 :
=
3 .感 应程 度 和感 应 度 系数 当 国民经济 各部 门都 增 加 1单 位 最 终 需 求 时 ,需 要某 一 部 门增 加 的 生产 量 称 为 该 部 门 的感 应 程
度 。感 应度 系数 则是 该部 门的感应 程度 与社 会各 部 门感 应程 度 的平均 水 平 的 比值 。感 应 度 系 数越 大 ,
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需求 的影响越大。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为 :
=
∑r ( S ∑∑r n ) /
平 ,可称 之 为影 响力 程度 。各列 和 除 以各 列 和合计 数 除 以部 门个 数所 得 的平均 值 的 比值 ,称 为 影 响力
系数 。它反 映 了该 部 门对 其他 部 门 的拉 动作 用 。 当影 响 力 系数 O >1时 ,表 示第 J 门对 其他 部 门所 g . 部
产 生 的生产 波及 影 响程度 超过 社会 各部 门的平 均 影 响力水 平 。影 2 3 8 沿 0 9 月 ~期
投入产出分析基础培训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
三、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及三次产业划分 (一)、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
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与现行统计的部门分类不同。现行统计工作是基于 当前的社会经济实际,从管理系统和对企业实际归口核算角度考虑的部门 划分;投入产出表则是从产品单一性或产品属性相同性角度考虑的部门划 分。
存在这类交互作用,否则整个国民经济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就会变得不确
定了。
以上三个假定都是静态投入产出系统的假定,目的是保证各部门的产出 量与其投入量成线性函数关系,便于建立用线性方程组表示的投入产出 模型。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
4.消耗系数相对稳定性假定 这是一个动态上的假定。即假定在一定时期(1~2年)里,各种消耗系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
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在国际上有各种名称,原苏联 和东欧国家叫“部门联系平衡法”,日本称为“产业关联(产业联关) 法”,而欧美国家则用“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投入产 出技术”等名称。我国采用欧美叫法。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 这些名称分别突出了这种经济数学方法不同侧面的特征。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 (一)经济活动的基本现象 经济活动中的生产部门、产品、劳动力、原料、动力、资金、厂房、
价格等称为经济要素。一组有联系的经济要素构成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知识
一个经济系统(泛指企业、行业、部门、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中的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如产品生产、营销、服务或管理等)都要有消耗, 如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要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都要投入劳动力、 上缴税金等。凡是经济活动就必须有消耗,否则就没有经济活动。一般 而言,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果,例如生产出一定数量的 产品;生产出的产品,或供生产其他产品时使用,或用于消费,或用于 固定资本形成,或用于存货增加,或用于出口(调出)。
文化产业关联特征的动态分析——基于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

文 化 产 业 关 联 特 征 的 动 态 分 析
基 于 广 东 省 20 0 2年 和 2 0 0 7年 的 投 入 产 出数 据
伍业 锋
[ 要 ] 化 产 业 已上 升 为 我 国 的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 强 对 文 化 产 业 的 产 业 关 联 度 及 其 经 济 影 响 力 研 究 , 摘 文 加 对 于 制 定 政 策 措施 , 一 步发 展 文 化 产 业 , 动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有 重 要 意 义 。 现 有 的基 于 投 入 产 出 分 析 的 文 化 进 推
的产业关联动 态特 征。研 究发现广东 文化 品制造业呈现 出“ 高影响力 、 低感 应度”的终端 型产业特 征 , 文化服
务 业 则 呈 现 出“ 影 响 力 、 感 应 度 ” 最 终 需 求 导 向 型特 征 。 低 低 的
[ 键 词 ] 化 产 业 ; 文 化 品 制 造 业 ; 文 化 服 务 业 ; 投 入 产 出分 析 关 文 [ 图分 类 号 ] 23 [ 献 标 识 码 ] 中 F2 文 A [ 章 编 号 ]6 4—89 (0 1 0 - 0 —0 文 17 2 8 2 1 )20 5 1 0
专项 规划— — 《 化产 业振 兴规 戈 》 文 Ⅱ 由国务 院 常务会 议 审 议通 过 , 志 着文 化 产业 上 升 为 国家 的战 略性 标
产业。因此 ,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经济影响力 的研究分析 , 对于制定政策措施 , 进一步发
展 文 化产业 , 推动 产业 结 构 升 级 和 国 民经 济 快 速 健 康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本 文 以 中 国最 大 的经 济 省 份 —— 广 东 为例 , 利用 2 0 0 2年 和 2 0 0 7年 的投 入产 出数据 , 文化 产业 发展 及其 同 国民经 济其 他 行业 的 对 经济 技术联 系进行 深 入分 析 , 体 测算 广 东文 化产 业对 其他 行 业 的影 响力 系数 和感 应度 系数 , 析 影 响 具 分 文化 产业 的关 键部 门以及 文化 产业 对 其他 部 门 的影 响程度 。这对 准确 把握 广东 以致 我 国文 化产 业 发 展 对 国民经济 发 展 的具体 贡献 及 其本 身发 展 的 阶段性 特 征 , 定科 学 的文 化产 业扶 持 政策 , 有重 要 的参 制 具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重要桥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增长质量,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随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等工具,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其产业关联效应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机制。
文章还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借鉴,为产业界提供发展思路,共同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行业,它们为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知识介绍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调查、财务报告、行业协会等渠道。
数据质量审核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计算等。
编制结果展示
表格形式展示
将编制结果以表格形式展示,包 括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表、 完全消耗系数表、最终使用表和 初次投入表等。
收集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直接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 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关系。
编制完全消耗系数表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表,推算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之间的间 接消耗关系。
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
根据完全消耗系数表,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反映最终使用 和初次投入情况。
数据收集与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决策支持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经济分析 和预测,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明智和前瞻性的决策。
THANKS
感谢观看
智能化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投入产出表 与模型将实现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数据规 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跨行业与跨区域的应用
跨行业
随着产业融合和跨界合作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多行业,帮助不同行业 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跨区域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广泛的区域,促进地区 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预测经 济发展趋势,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 供支持。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评估经 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提 供依据。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得出:①2007年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为资源性、能源性及基础性原料行业;②2002-2007,我国的支柱产业由劳动、智力资源密集行业向资源密集行业转换;③2002-2007年,消费的诱发能力增强较为明显,消费结构正在优化,对于经济的发展的拉动能力正在增强;④2002-2007年,出口依存部门依存度增加明显,消费、投资依存部门依存度减小。 关键词: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影响力系数;诱发系数;依存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278-04 引言 产业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物资、信息交换整体,由各个行业部门构成。其中推动各个部门联结的首要因素是产品生产,用于满足最终需求。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最终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为更好地跟踪这种变化,解释变化的结构关联因素,本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投入产出表通过行业物资交换关系,建立了国民经济运行模型。通过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能够了解行业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的不同影响力程度及诱发、依存结构。通过以上分析,基本能解释各个部门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处的行业地位,概括出整个经济的大致运行特征。 在运用投入产出表法分析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已有多人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岳平、葛岳静(2007)年利用1997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依存度系数等几个方面对结构特征进行了解释。其余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以上分析方法,总得出支柱产业、结构变迁等静态或动态变动情况。但以上分析方法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投入产出表的选用没用剔除价格因素,价格对于行业的影响力变动是有影响的;其次,在分析中对于列昂剔逆矩阵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口因素的存在对于分析结果是有影响的。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前人的一些不足,有针对性地选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采用去除进口因素的竞争型列昂剔夫逆矩阵。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 (一)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模型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别用、表示,相应模型公式为: (1) (2) 其中为竞争型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量。 影响力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程度。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其它部门的需求。较强的需求将对其它部门及经济整体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表现为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该行业部门的影响力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感应度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变动的感受程度。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受经济收缩的影响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二)诱发系数、依存度系数分析 由竞争型列昂惕夫逆矩阵可以分解得出消费诱发量、投资诱发量、出口诱发量,相应公式为: (3) (4) (5) 其中,tc 为总消费; ti 为总投资; te 为总出口。 由公式(3)、(4)、(5), 各部门诱发系数=各部门分项诱发量/分项最终需求总量 (6) 各部门依存度系数=各部门分项诱发量/部门生产总值 (7) 诱发系数代表各终端消费每增加一单位,相应各部门的终端消费增长情况。依存度系数代表各部门满足最终需求的比例构成,反映产业需求构成。 数据的选取方面,由于投入产出表都是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为消除价格因素对于行业关系的变动影响将现价投入产出表转化为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本文编制了以2002年为基准年的2002、2007年25个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二、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通过影响力计算公式(1)、感应度系数公式(2)、2002年投入产出表及以2002年为基期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获得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情况表及时序对比情况。 表1-12002、2007年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情况表 1.影响力系数分析 通过表1-1的影响力系数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上看,采掘业所属部门影响力最大,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25)、金属矿采选业(1.29)、非金属矿采选业(1.26),平均影响力高于社会一般水平20%以上; (2)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29,是各部门中影响力系数最大的部分之一,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9%; (3)重工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8)、化学工业(1.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9)、金属制品业(1.10)影响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平均达到20%以上; (4)从影响力系数的时序增加项上看,农业(+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5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3%)、金属矿采选业(+38%)、非金属矿采选业(+39%)、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4%)、化学工业(+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5%)、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50%); (5)从影响力系数的时序减少项上看,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8%)、纺织业(-12%)、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7%)、金属制品业(-7%)、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9%)、建筑业(-2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 (6)从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综合来看,资源、能源及基础性原料行业影响力最大,我国的支柱产业仍为高资源依赖行业,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的索取相对较多,结构有待优化; (7)从2002至2007年的影响力变动情况上看,我国的支柱产业从劳动、知识密集性行业向资源、能源密集行业转换,重工业化明显。 2.感应度系数分析 通过表1-1的感应度系数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1)2007年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部门为农业(1.04)、化学工业(2.2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5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22),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感应度系数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发展不足将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此外,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也对经济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应重视流通业的发展; (2)从感应度系数的时序增加项上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3%)、化学工业(+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02%); (3)从感应度系数的时序减少项上看,农业(-2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7%)、金属矿采选业(-15%)、非金属矿采选业(-10%)、纺织业(-12%)、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1%)、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金属制品业(-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建筑业(-3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 (二)诱发系数分析 通过诱发系数计算公式(6)、2002年投入产出表及以2002年为基期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获得诱发系数情况表及时序对比情况。 表1-22002年、2007年我国诱发系数情况表 通过表1-2可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从2007年的消费诱发系数上看,每单位最终消费对各部门诱发情况较高的部门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21)、农业(0.17)、化学工业(0.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1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0.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7)、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0.06)、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0.06)、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4); 2.从2007年的投资诱发系数上看,每单位投资对各部门诱发情况较高的部门为建筑业(0.5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17)、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6)、化学工业(0.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1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0.0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7); 3.从2007年的出口诱发系数上看,每单位出口对各部门诱发情况较高的部门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40)、化学工业(0.25)、纺织业(0.16)、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1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0.1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0.1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9)、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0.08); 4.从诱发系数的合计的年序变化上看,消费、投资、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消费(+14%)、投资(-1%)、出口(+6%)。消费正通过结构升级对经济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有利最终需求的结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