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研究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发展的关键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吸引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主要围绕着三个方向展开:传统字形的改进、西方字体的引进和创新、以及标志性字体的设计。
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在传统字形的改进上面做了许多努力。
传统的汉字在笔画的书写上存在很大的不规则性,因此上海美术字设计师们开始了对传统字形进行规范化的探索。
他们通过研究和借鉴古代字体书法的规范性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
他们尝试统一字体的字宽、字高和笔画的粗细,使得上海美术字在视觉上更加平衡和稳定。
在字形的设计上,上海美术字设计师们加强了对字形结构的考量,强调了字形的整体美感和平衡感。
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还受到了西方字体的引进和创新的影响。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西方字体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美术字设计中。
许多上海美术字设计师开始学习西方字体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他们研究了西方字体的形态结构、线条的粗细和字形的比例关系等,通过模仿和创新,设计出了许多与西方字体相似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字。
这些字体不仅在视觉上更加清晰和饱满,还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还注重标志性字体的设计。
在民国时期,许多上海的企业和商业机构迫切需要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和辨识度的标志性字体来进行宣传和营销。
上海美术字设计师们积极响应市场需求,通过创新和实践,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字体。
这些字体既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又能凸显企业或机构的形象和特点。
上海滩地产公司采用了某种独特的手写字体来宣传自己的楼盘,这个字体具有潇洒和时尚的特点,与上海滩的时尚氛围相得益彰。
民国时期上海美术字的形态设计研究主要包括对传统字形的改进、西方字体的引进和创新、以及标志性字体的设计。
中国美术教育的“移植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经验(1900-1949)

图画手工课 的形式 出现。先 由南 京两江优级师
范学堂开设 “ 图画手工课” ,其后在 1 9 0 6年改为 “ 图
画手 工科 ” , 这 可 以看 到 图 画手 工课 , 或者 美 术从 课程
到科系的微小变化。其次, 在1 9 1 1 年 一1 9 4 9 年间, 美术 学科逐渐形成。从公立学校来看,l 9 l 8 年成立的北京
成立 ,都是移植 日本或欧 美的 。根 据当时学 生的记
述 和 后 来 研 究 者 的 研 究 ,我 们 发 现 ,在 中 国 美 术 教
术学科逐渐走 向完善的事实。该校初建时 , 开设绘画
科, 1 9 1 4年 , 将绘 画科 改为 西洋 画科 , 1 9 2 0年 , 学校
收稿日期: 2 0 1 3 - 1 1 — 1 0 作青简介 :师 爽 ( 1 98 2 - ) 女 。山西囊汾人 .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西方羹学。中西英学比较。 ① 此 统计 根据 郑工 《 演进 与运 动 :中 国美术 的现 代化 》以及朱 伯雄 、陈瑞 林 编著 《 中 国西 画五十 年 1 9 88— 1 94 9》以及陈 瑞 林 《 2O 世 纪 中国 美 术教 育 历史 研 究 》和李 超 《 中 国现 代 油画 史 》等著 作 中 所记 载 的学 校 ,相互 印 证所 得 。 ② 潘 天寿 《 中 国绘画 史 、 域外 绘画流 入 中国考 略 》 , 团结 出版 社 2006年 ,第 295— 296页 记 述了南 京两 江优级 师范 学校开
科 系, 当时 美 术学 校 大 多 承袭 此 制 。另 外从 私 立学 校 来看 , 以上 海 美 专 的 科 系设 置 过 程 为 例 , 也 呈 现 出 美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强调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课程内容: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方面,其中语言和数学是重点,其他学科则是辅助性的。
3. 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童话、歌谣等形式进行教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4. 教材编写: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教材编写主要由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完成,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

164 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民国时期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办学过程及其贡献①龙 圣(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由1912年唐家伟等人创办的中华女子美术公司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920年底,1932年左右停办。
该校以教授国画和湘绣为主,师资力量雄厚,得到众多社会名流的赞助,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推动美术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
[ 关键词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唐家伟;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1)02-0164-06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龙 圣(1983-),男,湖南花垣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
①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
②相关著作主要有: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1793—200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艺术编年史:1900—2010[M].吕澎,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1900-2000[M].王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华泽,主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上海高等教育志[M].《上海高等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刘普娟.清末民初女子学校美术教育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13;赵翊岑.民国时期女子美术教育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中华女子美术学校是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一所专门培养女子美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
不少有关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以及上海美术史、教育史的研究著作都曾论及这所学校,为学界了解该校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当我们谈起中国的美术,难免要提及中国现代美术。
那么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它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起源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也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1895年中国战败后,中国人开始在怀疑传统价值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美术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之间的联系,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时代的变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融合密不可分。
发展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1949-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美术处于萌芽和实验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开始创作,他们在艺术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手法,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开始对美术教育进行专门的规划和组织,美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多著名画家如林风眠、吴冠中、黄胄、齐白石、陈师曾等人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有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更大的发展和多样化的探索。
海外留学的艺术家开始回到中国,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绘画技巧和思想,同时也让中国现代美术与世界艺术潮流接轨。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论是题材、手法,还是表现形式、思想内涵都更加宽广、多元化。
结语中国现代美术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历史。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改革,中国现代美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美术潮流交融的“桥梁”。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现代美术的创新和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
探究民国时期美术字的视觉之美.pdf

摘要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美术字”的称谓,不仅具有本土文化的视觉特征,也是中国现代汉字设计的萌芽,将中国的文字设计引入了现代化。
同时这一时期的美术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20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一面镜子,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为现代文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首先以民国时期的美术字为个案,归纳、分析了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的特征、成因、存在环境等方面,包括民国时期大背景的概述、美术字的发展历程以及外来的影响因素,对本文美术字的研究划定了界限,为现当代美术字设计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然后对相关概念例如书法、印刷字体、字体设计做出了论述,使研究方向更为明确,研究范围更加标准。
通过对搜集的大量民国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整理、归纳、分类,从中寻找优秀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与现代的设计技巧和设计媒介、载体相结合,为设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并对民国较有影响的设计者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归纳与分析。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现代设计案例与民国时期的美术字,总结出民国时期美术字的价值并通过笔者的实践创作探讨对当代字体设计的启示。
通过对民国时期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论述,期望可以引起设计师的重视,重新吸引广大群众的目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从本民族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并结合现当代的设计形式,才能为设计实践注入新元素,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美术字的研究,寻求中国文字设计本身的定义,并完整平面设计的学科建构。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术字;文字设计;书衣封面Exploration beauty of Meishuz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AbstractChina has been a“Meishuzi”in the titl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Not only it has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Meishuzi is also a budding design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troduced modern design.At the same time this period Meishuzi played a role in connecting.Meishuzi is a mirror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 in20Century,left a deep imprint of the times,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typography.First of all,take the Meishuz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case,analyzed the Republic of calligraphy design characteristics,causes,there are other aspects of the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Meishuzi and external factors.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Meishuzi.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character design.Next,The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calligraphy,typography,font design are discussed,mak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more clear and research scope is even more standard.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eishuzi on the cover of the Republic of book collecting clothes sorting,induction,classification,looking for excellent design thinking and design bined with modern design techniques and media and carriers,providing new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influence of the designers and their work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Finally,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modern design cases and the Meishuzi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mmed up the value of the Meishuzi,Through the author's practical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of contemporary typography.Through Meishuzi during the Republic on the cover of a book of clothing exposition,We are hoping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designer,Re-attract the attention,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Nourishment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e,combin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the form.In order to inject new elements of design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ied Research.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Meishuzi,seeking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making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graphic design is more complete.Key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Meishuzi,Typograpy,Chinese Characte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论文开题的目的、意义 (1)1.1.1目的 (1)1.1.2意义 (1)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研究方法与条件 (5)第二章时代背景下的美术字 (6)2.1发展历程 (6)2.2美术字研究的界定 (6)2.2.1定义 (6)2.2.2时间界定 (7)2.3国外艺术思潮的影响 (8)2.3.1现代主义设计浪潮影响中国 (8)2.3.2日本设计相关概念引入 (9)2.3.3国内设计启蒙运动 (10)2.4小结 (11)第三章书法字体、美术字、印刷字体 (12)3.1书法艺术与美术字 (12)3.1.1应用场合与目的不同 (12)3.1.2美学方面的区别 (14)3.2印刷字体与美术字 (15)3.3小结 (16)第四章民国时期书衣封面上的美术字设计与应用 (17)4.1传统书法风格的美术字 (17)4.2印刷形态的美术字 (20)4.2.1宋体美术字 (21)4.2.2仿宋体美术字 (22)4.2.3黑体美术字 (23)4.2.4宋体与黑体结合的美术字 (24)4.3美术字的现代主义倾向 (25)4.3.1装饰风格 (25)4.3.2用拉丁文创作美术字 (27)4.3.3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美术字 (27)4.4美术字的设计先驱 (29)4.4.1文人参与美术字设计 (30)4.4.2专业设计师创作美术字 (34)4.5小结 (39)第五章基于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当代字体设计 (40)5.1从美术字到字体设计看审美视野的变迁 (40)5.1.1美术字的复兴 (40)5.1.2从美术字到字体设计 (41)5.2中国文字设计的构成源流 (42)5.3民族与现代的结合实践 (49)5.4小结 (50)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51)参考文献 (52)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5)致谢 (56)第一章绪论1.1论文开题的目的、意义1.1.1目的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美术字为个案,归纳、分析了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的特征、成因、存在环境等方面,还原当时美术字的发展状况和历程,为当代文字设计的应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国时期的政治商业文化背景为基础,从民国传统的艺术思维中寻求优秀的设计表达与设计思维方法,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与现代的设计媒介、载体相结合,为设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通过对民国时期大量书衣封面中的美术字研究,探索美术字在相关在传播载体上的设计表现,并且更好的发挥美术字的传播功能。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自先秦时期起,中国艺术教育在中国文明发展长河中不断演进,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发展模式。
先秦时期,中国艺术教育以齐太史的“礼仪”、淳于髡的“乐谱”为主,以传播礼仪文化、培养宫廷文艺演出为主要目的,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原始的艺术教育体系。
秦汉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传播国学文化、培养官吏文艺素养为主要目的,依托于贵族教育制度,以礼记、书经、形考、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始出现一些综合性的文化学府,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以传播现代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
自清朝末期开始,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艺术教育组织和艺术学校不断形成,同时,抒发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艺术创作繁荣兴起。
20世纪初,随着民国时期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中华民国政府制订《国立美术专科学校章程》,正式批准中国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上正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鼓励和支持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学校和专业艺术教育机构。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迅猛,尤其是大学艺术教育,深刻影响了整个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教育进一步健全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机构和艺术专业。
政府出台了系统的教育政策,鼓励和支持艺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人文思想理念为核心,充分发挥艺术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画画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画画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今天,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青岛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我们在图书馆中见到了绘画的历史和现状。
绘画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民族绘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绘画虽然不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它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绘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观察中学会观察。
同时,绘画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绘画是一种表达方式的体现。
一、历史简介我们的祖先,是最早用笔作画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商代时,我国已有使用毛笔作画,到了周代,人们开始发明画笔,我国书画艺术从此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毛笔作画。
毛笔作画以颜色变化、线条粗细、墨色浓淡来区别事物,以突出物体的特点和装饰作用,是中国画特有的技法之一。
中国古代有"纸上作画"之说,古代绘画技艺极高。
在绘画中融入了线条、色彩、光影甚至空间观念等多种艺术元素,使之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同时也因其独有的画面美感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书画起源书画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一种用线条勾勒轮廓、描绘内容及装饰作用的绘画方法。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笔来作画。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留下的印痕上可以看出他们用笔是比较粗糙的。
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也存在着毛笔绘画的雏形。
此时还没有纸这种材料可以用来作画。
不过我们都知道毛笔非常好作画,所以古人也开始用毛笔作画。
墨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画。
中国早期是以毛笔为主的"工具画"为主,从甲骨文发现可以看出在中国最早使用毛笔和墨以绘画工具作画成为了历史事实。
所以说中国书画开始被人们所熟知是有着非常多历史原因和人文背景的,它被称为"世界七大名笔"之一。
2、画家简介张择端,又名张溥,字怀素,号半山居士、东岳真人、东平道人。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所画山水意境浑厚、清新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张 杰 (发表在西南大学学报12期) 摘要:从1911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美术教育是在初期的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公立的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后期的国统区与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借鉴与效法“新式”、“兼容并包”、“通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环境;美术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类型:D
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40年间,是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在曲折中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1] 在当时的大学办学者中,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因而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注意到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借鉴西方的高教艺术教育理念,效法西欧、日本的美术教育体制,探索本土化的美术教育路径,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主流。
一、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欧洲战场的中国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潮流的推动下经济有了极大发展的机会,民国政府教育部门在教育政策中把美术列为发展的学科,同时社会大众对美术的消费欲求迅速膨胀。
(一)、民国时期的政策环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2]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根据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决议公布民国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3]在近代高等教育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教育。1912年10月22日颁布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令》,在专门学校类别中把美术专门学校列为专门学校。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既壬戌学制,在总体框架上采用美国学制,这是指导20世纪20年代教育改革的方针。[4]1924年2月颁行《国立大学校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改革,最终完成了由模仿日本、学习德国到借鉴美国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 民国政府对美术教育政策的颁布及大的促进了美术社团、师范学堂、私立、公立美术教育的发展,各画种、流派、风格并立,融进社会,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多元化、大众化的开始。1915年秋季以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如狂飙突进,给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1、民国初期的社团美术 19世纪后期欧洲新型印刷技术传入中国,石板印刷和照相制版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刻印刷,1875年美国教会学校清新书院在上海创办《小孩月报》,连载了题为《论画浅说》的介绍习画技法的文章;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随《申报》赠送订户。上世纪20至30年代不少接受西方美术影响的中国美术家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开办画室和学校。在众多开办画室和学校的美术家当中,周湘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于1852年开办的土山湾孤儿院附属手工工场;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杭州创办西冷印社;1912年留学日本回国的美术家李叔同在上海组织文美会,从事书刊的封面设计;李毅士1927年创办“上海美术供应社”,供应各种美术用品并提供设计等服务;1930年庞薰琹留学巴黎回国以后开办“工艺美术社”,承担广告和商业美术设计;李秋君等人1934年于上海成立的“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不少地区的实用美术工作者纷纷响应,都在从事艺术设计,如蒋兆和、李可染,早年曾从事商业美术工作,此外鲁迅对书籍装帧的关注,丰子恺、司徒乔等人的封面设计,叶灵凤的书籍装帧和插图,张爱玲的封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等。
2、民国初期学堂的美术教育 1911年以后中国各地的许多师范学校都纷纷设立图画手工科,强调技术的传授和练习。“图画手工”课程后改称“美术、劳作”课程,成为20世纪前期我国美术教育最主要的课程。如始创于1902年的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科,“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为副科,此单一图画言之,西洋画,中国画,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5] 1905年奉天体育美术专修科成立;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创立,学习西方和日本艺术教育体制、设置美术专科; 1907年由直隶师范学堂升格的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科;1907年在天津开办的北洋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科;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三年制图画手工科;1920年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办图画手工专修科;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26年设立美术科,增设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业等;图画手工科课程有竹工、木工、金工、粘土工、石膏工及刺绣(女生为限)等。
3、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与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在百年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数量众多的海外中国美术留学生为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⑴、留日热潮与美术教育 中国的新式美术教育最早受到日本的影响,学堂建立之初,教学多为日本教习担任。当时的中国美术学生多赴日本求学,如陈师赠1904年至1909年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高奇峰1907年至1908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1913年与其兄高剑父1913年又来日本研习制版印刷技术;张善孖1917年至1919年入京都市美术学校学习染织美术,其弟张大千1917年至1919年入京都市美术学校学习染织美术;陈之佛1920年至1926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学习工艺美术教育,1923年毕业回国以后在上海开办“尚美图案馆”;傅抱石1933年至1935年赴日学习美术史等等。留日归国的学生将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结合日本本国实际形成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带到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⑵、留学欧美与美术教育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不断高涨,李铁夫1887年至1930年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冯纲百1906年至1921年入墨西哥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林风眠1919年至1925年入法国第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王祖荫1920年至1929年入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学习;闻一多1922年至1925年入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常书鸿1928年至1936年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艾青1929年至1932年入法国巴黎自由画室习画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回到祖国,将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引进中国,为我国现代美术体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⑶、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1911年后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从实业学堂的技能美术教育到师范学堂的师资美术教育,再到专门美术学校的兴起,中国美术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蓬勃发展起来的是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周湘于1911年上海开设私立中西图画函授学堂,1918年开办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等人1913年私立图画美术院正式成立,1914年改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1922年创立的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学校创建开中国先河的实用美术课,并设印刷制版工厂,成为培养印刷制版人才的发端等。总体上看,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日本回国的美术学子创办私立学校居多,实力最强。这些私立学校改变了早期单纯模仿日本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对自然的写生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形成西洋画、中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并驾齐驱的教育格局。这种转变,使得西方近现代美术及其思潮大规模东渐,为促成新型的更高层次的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民国时期的中国公立美术教育 1919年以后,各种美术思想及活动广泛开展,蔡元培力推新式美术教育,促使公立美术学校在北京创立,继而各地纷纷开办,从而纳入国家教育政策范围。
⑴、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环境 在变革传统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立场上,具有变革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又高度的一致。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意义,强调美育的精神作用和潜移默化改造心灵的作用。梁启超在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后的演讲中主张将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与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蔡元培1912年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文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五项宗旨之一,1917年做了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6]1919年提出“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其普及美术教育。”[7]蔡元培提倡新艺术活动,推动了新式美术学校的建立。
⑵、民国时期的公立美术学校 中国最早的公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5日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继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以后,1922年成立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在蔡元培的大力推动下,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其他如1927年在南京开设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193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等。[8]1938年1月,在徐悲鸿的倡导下,在桂林开办了“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9]
(三)、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延安同桂林、重庆一起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延安鲁艺的美术教育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美术运动的革命传统,采取新式美术教育方法,形成了重视深入生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业务技术训练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办学方式。194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成为解放区办学的方向。美术工作者在当地民间工艺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解放区美术“政治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走向,从而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流向。[10]
二、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 辛亥革命后,在高等教育体制上,效法西欧和日本在国统区这一时期,壬戌学制的基本精神得到延续,在解放区美术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为培养的特点。
(一)、难以摆脱日本“新式”美术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形成的新式教育制度最初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学习西方和日本本土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新式教育制度。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移植到中国,仿照日本教育模式办学,学堂使用的教材多是由日本教习和留日本归国的中国学生翻译,有的学校则直接采用日本的教材,学校从日本购回书籍仪器和标本图画进行教学,许多学校的校舍按照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