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

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这

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

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

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

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

条件。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

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与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解释与理解

预测

控制:控制是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难达到的目的。

10、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特点,可以叫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与相

继出现的机能主义相对立,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

心理问题的派别。

机能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首倡者是詹姆斯。代表人物还

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

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

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

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可以被

区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

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罗杰斯。

当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1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

则、伦理性原则。

1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轶事观察、ABC分析、事件取样法和频率记录、时间取样

访谈法

个案法

相关研究方法:问卷法、测验法

因果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心理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

集中。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抑制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顺利开展。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注意指向的范围与集中的程度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其集中性就越差;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就越好。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整合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

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能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它是

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随意注意之后产生的,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

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它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

4、感知即感觉和知觉,这是个体认识事物的首要环节。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感觉是人类

一切知识的来源;其次,感觉是有机体同外部世界保持信息平衡的重要条件;

最后,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6、知觉是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

与解释。知觉同感觉一样,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范畴;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感觉的综合和深入;知觉包含了察觉、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7、感知觉的规律

感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感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9、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0、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重现。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必然结果。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1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12、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13、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首要)、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记忆的线索。

14、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

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创造性。

15、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

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进程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16、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17、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无意想象

18、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

智力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综合能力,并非是一种单一能力。

19、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

20、创造性(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2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第三章情意心理

1、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

行为方式。

2、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成分:

主观体验:是指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生理唤醒:是指一个人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所发生的生理变化。

外部表现:是指表情,表情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包括面部表情、动

作表情和言语表情。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绪;而把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成为情感。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信号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5、情绪的种类

心境:是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激情:是一种轻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

态。

应激:是一种由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6、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指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7、情绪调节策略

认知转换法: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情绪宣泄法

自我安慰法

自我暗示法

自我放松法

注意转移法

8、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

种身心紧张状态。

9、压力源是指能够引发内心紧张的刺激性时间。

10、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寻找和化解压力源

改变认知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1、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

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由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它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假如这些并

存的动机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会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状态,即产生动机冲突。动机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对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双避冲突:这是指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每种选择都会为个体带来不利的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的时候所体验到的内心矛盾状态。

趋避冲突:这是指某一目标既能为个体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不利的方面,个体只想取其好处,而不想要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13、如何对待动机冲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了解自己的动机

果断作出选择

学会解除动机冲突的具体方法:理智分析,作出选择;折衷处理,两面兼顾;以退为进,迂回而取;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14、挫折感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

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感体验。造成挫折感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个体的内部原因。

15、挫折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积极地自我防卫方式:升华作用、加倍努力、改变策略、补偿作用

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攻击、倒退、固执、厌世

妥协的自我防卫方式:合理化效应、自我整饰、转嫁

16、挫折感的心理调适

积极认识挫折

理智分析挫折

主动调节情绪

17、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18、大学生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志向确定法、积极实践法、集体熏陶

法、榜样激励法、自我锻炼法、挫折教育法

第四章人格概述

1、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

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2、气质,心理学上的界定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

强度、敏捷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特点,如一个人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好动还是好静,敏锐还是迟钝,灵活还是呆板等等。

3、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习惯,它是人格中涉及社

会评价、道德评价的核心部分。

4、个性通常强调的是个体行为与众不同的一面,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

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而人格则多指其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

5、人格的基本特性: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6、人格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归结为性的本能他根据自己对性发展特

点与规律的认识把人的心理发展互粉微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

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和青春期(12岁开始)。

艾里克森把人从出生到老年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0~1岁发展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3~6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

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成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中年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

7、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的生物遗传基础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胎儿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因素

8、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人

脑对生理的或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

归属与爱

安全

生理

10、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内驱力与诱因共同作用

的结果。动机具有以下四个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强化功能。

11、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

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行为倾向。

1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

都是不利的,中等的动机激起水平才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示我们,当我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时,赢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调控自己的动机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活动效果。

13、学习动机的种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求知动机。

14、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它源于个体理解

环境和自身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内部外部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

可控性持久努力一时努力他人偏见他人帮助

不可控性能力心境任务难度运气

15、归因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或者乐观的归因模式,引导学生

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这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以使他们增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16、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察觉及调控。

17、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8、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物质我);社会自我(社会我);心理自我

(精神我)

19、自我意识的功能:

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

个体行为选择和经验解释的依据。

促进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

20、自尊是指个体通过社会比较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即一

个人对自己持肯定、接受和尊重的态度。自尊主要有以下表现:

关注自我形象,喜欢并爱护自己

要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重视

知耻

21、自我意识的完善: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持续的自我提升。

22、气质仅反映一个人在行为反应方式上的特征,而与其行为反应的社会意

义,如正确或错误、高尚或低劣等无关。

23、气质学说

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古罗马医生盖伦)

体型说:肥胖型、瘦长型、强壮型(克瑞奇米尔)

内胚叶型(肥胖丰满)、中胚叶型(结实强壮)、外胚叶型(高大细瘦)(谢尔登)

血型说(日本学者古川竹二)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24、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脾气急躁,反应迅速,容易冲动,

喜怒好形于色。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交际,不善读出,注意容易转移,易于接受新事物。

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交际适度,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坚忍、执拗。

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细腻柔懦。

25、心理学中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

了的行为方式。换言之,性格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并反映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反映人的涉及属性,其所表现的行为习惯或行为方式通常具有明显的道德评价意义,如坦诚或虚伪,勤劳或懒惰、负责或敷衍、守旧或创新等等。

26、性格可以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27、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课本P148)

28、性格的类型学说

荣格的性格类型论:外向型、内向型。

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论: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艺术型、企业型、传统型。

认知风格理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型-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

第五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

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

发展。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它适应了国际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它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它适应了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自我意识教育

学习心理教育

人际关系调适

生活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知识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

按任务分: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按性质分: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专门途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教育、心理治疗

非专门途径:各科教学、各项活动

7、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

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团体心理训练即多人一起参与心理训练的过程。

8、团体心理训练你技术-----团体活动

书写活动、肢体活动、配对活动、绕圈发言、创造性道具、美术工艺活动、幻想活动、阅读活动、回馈活动、信任活动、经验性活动、道德两难活动、团体决策活动。

9、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其健康人

格、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三方面: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

认知法

操作法

集体讨论法

角色扮演

行为改变法

11、同理心,即设身处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心境(当事人的感觉、

需要、痛苦等)的心理历程。分为原级同情心和高级同理心。

第六章人际心理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2、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反映的是双方心理上、情感上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共同构成。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人际交往的原则

交互原则

功利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

4、根据人际关系建立的上述环节,可以将人际关系建立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

定向阶段(选择对象)

情感探索阶段(建立局部情感联系)

情感交流阶段(较深的情感卷入)

稳定交往阶段(高度的情感卷入)

5、人际关系破裂的发展阶段

分歧(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

收敛(沟通量迅速减少)

冷漠(放弃增进沟通的距离)

逃避(相互回避)

终止(人际关系的彻底结束)

6、人际吸引指的是两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喜欢、悦纳和亲密。它反映了人

际关系双方在情感上的亲密程度,是人际关系中的肯定形式。按照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的强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能力、外表吸引力、个性因素、接近性、相似性、互

补性、交往频率、交往的氛围和背景。

8、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认知。社会认知的特点:

双向互动性、主观性、多变性、社会性。

9、社会认知的内容: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他人行为动机和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人际关系的认知

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经验和社会图式;价值观念;情绪状态

被认知者的因素:显著性信息;被认知者与认知者之间的熟悉程度

交往情景和场合

11、印象形成中的社会认知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

板印象、投射效应、宽大效应、负性效应。

12、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与个性发

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幸福;人际交往与自我肯定。

13、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14、人际沟通的功能:

人际沟通是建立和维持、调整人际关系的工具

人际沟通提供了个体身心发展所必须的信息资源

人际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

15、人际沟通的工具:

语言符号系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系统: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手势、身体姿势和装饰、空间距离、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16、人际沟通的策略

真诚对待

积极回应准确表达举止得体兼顾情境避免争吵

第七章学习心理

1、广义的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

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学习并不一定引起外在的变化。

2、狭义的学习专门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表现出以下三种特点:

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某事的知识,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操作的知

识。

4、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30题。)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2.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3. 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5.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6.只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感受器的反应。() 7.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比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效率高得多。() 8.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9. 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伦理道德、科学真理等可以成为信念的内容,但对美的评价不能。() 11.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2.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14. 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15. 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16.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17.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8. 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9. 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2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 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2.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 23. 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24. 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25. 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6.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27.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28.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29.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30.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社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3.()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概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一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方面。 3、人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 4、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5、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6、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7、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8、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注意。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9、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0、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12、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14、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15、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1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17、神经元始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18、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19、神经系统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20、外周神经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2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22、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23、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 24、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5、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26、绝对感觉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觉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27、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

JC01心理学概论单元课后学习材料-考生适用带标准答案

JC01心理学概论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用)+答案 所属培训机构 学员姓名: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W·冯特)。 A.W·詹姆斯 B.H·艾宾浩斯 C.W·冯特 D.S·弗洛伊德 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3.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说 4.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A.知觉 B.思维萌芽 C.思维 D.意识 5.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神经系统) A.感受器 B.神经系统 C.反射弧 D.神经细胞 6.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 A.小脑 B.脑干网状结构 C.丘脑 D.下丘脑 7.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下丘脑) A.下丘脑 B.脑干 C.上丘脑 D.小脑 备注: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8.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顶叶)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9.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颞叶)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0.脑的最古老部分是(脑干) A.小脑 B.间脑 C.大脑 D.脑干

11.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嗅觉)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12.支配内脏器官的是(植物神经)系统 A.植物神经 B.运动神经 C.中间神经 D.感觉神经 13.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37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发生变化 14.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A.频率 B.波形 C.强度 D.音调 15.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恒常性)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6.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联觉)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17.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 16—20000 )赫兹的声波 A.200—2000 B.1000—4000 C.16—20000 D.1000—5000 18.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A.恒常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19.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色的灯影,这是(C.负后像) A.正后像 B.互补现象 C.负后像 D.彩色对比 p32红和绿互补,黄和蓝互补, p37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p38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20.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A.运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方位知觉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 3.( )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 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 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 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 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 )、( )、( )、( )、( )。 4.(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W?詹姆斯 B. H?艾宾浩斯 C. W?冯特 D. S?弗洛伊德【答案】C 2.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构造主义心理学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 3. 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答案】C 4.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的阶段是 A. 知觉 B. 思维萌芽 C. 思维 D. 意识【答案】B 5.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 A. 感受器 B. 神经系统 C. 反射弧 D. 神经细胞【答案】B 6.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 小脑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丘脑 D. 下丘脑【答案】B 7. 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脑干 C. 上丘脑 D. 小脑【答案】A 8.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D 9.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B 10. 脑的最古老部位是 A. 小脑 B. 间脑 C. 大脑 D. 脑干【答案】D 11. 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答案】C 12. 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植物神经系统 B. 运动神经系统 C. 中间神经系统 D. 感觉神经系统【答案】A 13.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 A. 降低 B. 提高 C. 不变 D. 发生变化【答案】D 14. 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决定的。 A. 频率 B. 波形 C. 强度 D. 音调【答案】B 15. 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答案】B 16. 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后像 D. 联觉【答案】D 17.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的声波是频率 A. 200~20000赫兹 B. 1000~4000赫兹 C. 16~20000赫兹 D. 1000~5000赫兹【答案】C 18.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 A. 恒常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答案】B 19.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A. 正后像 B. 互补现象 C. 负后像 D. 彩色对比【答案】C 20. 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知觉 C. 似动知觉 D. 方位知觉【答案】B 21.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 A. 双极细胞 B. 边缘细胞 C. 杆体细胞 D. 锥体细胞【答案】D 22. 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 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 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对一台机器进行维修时,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儿

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例如,要考虑走哪条路能更快到达目的地,便须在头脑中出现若干条通往目的地的路的具体形象,并运用这些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来作出选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来理解知识,并成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指第一种水平。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研究、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学生理解、论证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初中生这种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初中一些学科中的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证明与判断等,都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普通心理学小题版概论

一、选择题(1分/题) 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 D )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柏拉图 D、詹姆斯 2.割裂脑的研究发现,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 ( B ) A、右半球 B、左半球 C、丘脑 D、下丘脑 3.无条件性抑制主要有( B ) A、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B、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C、消退抑制和外抑制 D、分化抑制和超限抑制 4.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博德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D、汤姆金斯—伊扎德的理论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习惯化 D、定势 6.听觉的共鸣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 A、赫尔姆赫茨 B、贝克 C、杜威 D、托马斯.杨 7.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 C ) A、晶体调节 B、视轴辐合 C、重叠遮挡 D、视差 8.从表象兼具直观性和概括性看,它是( C ) A、从感知觉过渡到记忆的桥梁 B、从记忆过渡到思维的桥梁 C、从感知觉过渡到思维的桥梁 D、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9.瓦特从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作用。( A ) A、原型启发 B、迁移 C、科学幻想 D、再造幻想 10.儿童言语获得的单词句阶段出现在:( B ) A、 6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8个月左右 D、3岁左右 1.动物出现大脑皮层开始于( C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动物 2.有意后注意的显著特点是 ( B ) A、有目的指向并需意志努力 B、有目的指向但无需意志努力 C、无目的指向而需意志努力 D、无目的指向且无需意志努力 3.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所出现的表象的过程属于( C )。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 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 3、心理现象分为 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包括 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 (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 5、个性心理是通过 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6、 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3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5 _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 (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1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称为 2 。 (1)横向比较研究(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4)定性研究 9、 3 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001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含2课时考查) 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3、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5、本课程共28课时(含2课时考查),每周2课时。学分为2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分占3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学、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2012心理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0

2012《心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30题。)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2.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3. 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5.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6.只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感受器的反应。() 7.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比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效率高得多。() 8.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9. 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伦理道德、科学真理等可以成为信念的内容,但对美的评价不能。() 11.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2.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14. 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15. 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16.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17.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8. 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9. 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2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 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2.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 23. 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24. 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25. 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6.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27.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28.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29.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30.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社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3.()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试卷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普通心理学试卷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编号上课时间/教室/教师 ( B)1、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A. 詹姆斯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D )2、大脑左半球的 D 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 A. 布洛卡区B.感觉皮层区C.运动皮层区 D.威尔尼克区 ( B )3、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A)4、面部表情中最难以识别的表情是。 A.怀疑B.快乐C.悲哀D.恐惧 ( C )5、通常,心理学中指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___________。 A.快乐、期待、恐惧、同情B.厌恶、接受、愤怒、惊讶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D.悲哀、自豪、惊讶、同情 ( D )6、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D)7、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___________。 A.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B. 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C. 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等 D.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C)8、当过度学习程度为___________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C)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_____C______。 A.独特性 B.复杂性C.稳定性 D.综合性 (B )10、采用了离差智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智力状况的智力量表是___________。 A.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比纳-西蒙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 A)11、既不想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反映了___________冲突。 A.双避 B.双趋 C.趋避 D.多重趋避 (D )12、心理学家把如活泼好动、灵活善变、善于交往的气质类型叫做。 A.胆汁质 B.抑郁质 C.粘液质 D.多血质 ( B)13、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C)14、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测得某实际年龄为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为11岁,他的智商为__ _________。 A. 90 B. 100 C. 110 D. 120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