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题结课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的初步探讨

摘要: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风险就与之相伴。当前,如何管理信用风险是摆在各国商业银行面前的最大难题。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随着锐不可当的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信用风险环境,特别是对于负重前行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其中心内容是由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等环节所组成,并通过计划、组织、指导、管制等过程,辅以各种科学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模型综合、合理地加以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风险最小化,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即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信用风险最小化,或是在一定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化。由于信用风险自然存在,无法完全消除,这就有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信用风险,管理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因此,对

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势在必行。

我国是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既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又较弱。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致命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和观念方面,还

是在制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存有各种历史性的顽疾和问题,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已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管也逐步加强和完善。尽管风险管理初见成效,但相比较国际先进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

1.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目前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只能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2.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意识不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特别是信用管理经验匮乏,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息资料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

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的监督检查不足,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潜在风险增大。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信用风险防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给予必要的保障。

5.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行业自20 世纪90 年代陆续开始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从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较,在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1.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是:“2R”(Risk and Return)is the same coin.即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的责任,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2.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

营管理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并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我国的风险管理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过分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而且在考察银行业绩时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二是对银行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依国际惯例,通常把银行的市值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但我国的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3.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其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还不够坚实。其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支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信用风险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效率低下。其三、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4.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