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再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展示语言美的一面。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言文化之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认识美融入美感受美体验美升华美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将语文作为知识来学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所谓的课文分析。这种分析严格意义上是分解、肢解,是孤立的、缺少过程的。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除了普遍缺乏生动的个性化的题材外,突出的问题是空洞、平淡,语言干瘪,最擅长讲大道理,写记叙文几乎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写议论文也语言空洞,大讲正确的废话。这些都是因为语文教学方式忽视了语言教学的审美体验,误导了学生对语言本质特点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学》指出:学校各类学科,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各门学科的内容是美的印象、美的知识和美的情感的最重要的源泉。学科教学的审美化,就是要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的审美化的特征,即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学科审

美化,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当作审美对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中,得到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体验出愉悦、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是学生“感受力”发展的具体表现。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认为,学生“感受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价值的提升”,而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则是“美育中的精灵”。

我们的民族语言有它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审美特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美当作为教育的工具,“借美育人”,更要把美作为教学本质的一个特点,要“立美育人”。

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认为:“在语文学习的较高阶段,学习者更容易体会语文学习的审美因素。审美情操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也不会使语言学习变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美的因素,向学生展现语文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素质。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几点尝试:

一.在教学中融入音乐美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当今世界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音乐为主流,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手或乐队的曲子,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因势利导,多教一些知名度高,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歌曲。这样一来,似乎会占用一些课时,但可以通过这些乐曲,帮助学生去欣赏其中语文的韵律美和简洁美。

教学实施建议: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旋律,我的作法是:

(一)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轻快的歌声中,欣赏音乐,在脑海中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认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美感。

(二)自由朗读课文,这次,学生边听边看歌词,基本了解歌词大意,并深深地沉浸在包含感情的乐曲中了。以上属于音乐导入。(三)在学生已经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后,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春》的内容理解,仿照歌词形式,改写划线的歌词。以此引起学生们的深层次思考。这种由于音乐美的震撼所带来的清晰印象,是教师死板的讲解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这种教学手法,学生对歌曲更感兴趣,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也会关注歌曲课文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学习语文的知识,培养了文学意识,从而也就实现了我们的美育。

二.在课文的讲解中展示语文的内在美

随着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指挥棒应从揭示语文外在美转向展示语文的内在美,凡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新课文伊始,切忌肢解课文,应从整体展开,利用真心设计的提问或背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的感悟,深入认识

课文的思想底蕴和文学价值。“有情”二字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桥梁,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所要得到的,是一种使人格高尚的内在感情。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握拨巧弹”让学生在把握形象地过程中激发情感,达到“心弦立应”的审美效果。如讲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们应从“千骑卷平冈”中,去领略作者豪迈的情怀,从“鬓微霜,又何妨”中去领会那老当益壮的气概,继而我们就更能体会作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精神。我们一旦把握了作品的情感脉搏,就自然会进入“心弦立应”的审美境界中去。

三.在朗读中体验语言美

朗读是训练语文美感的基本方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对话,丰富多彩的形式蕴涵着作者的情趣意旨,需要通过大声的朗读,细心的咀嚼才可能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美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纯真、流利的语音语调,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读出高低起伏,读出课文的味与作者的情,理解语文教材,阅读与表演几乎在每一节课都成了主角,教师合乎身份的表演,能较大的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勇气,能够把语文言语能力的训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性格锻炼,情操陶冶和个性发展交融起来,从此怯弱者会变得勇敢,软弱者会变得坚强,懒惰者会变得勤劳,迟钝者会变得聪明,如果说朗读是一首美妙的前奏曲,那么学生的口语能力训练的一系列环节则是一个

大合唱,靠了前奏曲的推动,大合唱就会取得成功,学生在朗读与表演中体验了语文美,犹如尝到了甜果子,能够激起强烈的追求语言文学化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一篇抒情性强的诗歌,但是教学中有些老师草草了事,没有带领学生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感受其蕴含的激情,领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无法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学习这篇诗歌,我主要通过几个朗诵的环节设计来达成学习目标。

(一)听读:1、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2、诗歌朗诵技巧点津: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二)自由朗读:1、有感情朗读全诗,选出你喜欢的诗节读给大家听,看谁能把“骄傲”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2、指导点津:诗歌朗诵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味,要通过声音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

(三)激情演读:诗歌原文的第三部分,诗人先用假设的方式对一生进行总结,最后表示要为人类作彻底的奉献。这里我指导全班学生集体演读原诗第三部分,其中有“女领”、“男领”“男生”“女生”“全体”等角色分配。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诵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