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合集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者:云南大学吴火伟幸福的辨析——财富幸福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

对幸福的度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经过一番独特的计算后得出结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1。

伯利克里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2先贤圣人和普通百姓都有对与幸福的理解,虽然从来没有形成一致认同,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在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3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中就指出,“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

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

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4的确,因个人的需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见人见智,但是快乐、财富、荣誉等等是不是就等同于幸福呢?而且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人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问题。

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在享受着生产力发展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9.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4.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依然感觉不快乐、不幸福。

财富与幸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财富、追寻幸福?如何处理财富与幸福的矛盾?今日,探寻和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让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明白什么是幸福的真谛,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为人们进行崭新的思考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而逐步形成的城邦公民自由、自立与自律的人文现象,也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提供了开放性的精神基础。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

1.1 幸福是最完满的善亚里士多德如海的认知就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

首先,仁义就是目的。

在《尼各马可以伦理学》这部著作里开篇即为谈及“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取舍,都以某种善目标。

”[1]仁义就是一种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仅仅包含裂瓜其为现实,还包括把目标变为现实的这个活动的本身。

其次,亚里士多德指出,仁义在相同的犯罪行为方式中以各种形式整体表现出。

亚里士多德将仁义分成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并且在这三部分中,“灵魂的仁义就是最主要的,最低的善。

”[2]而美好做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自然就是灵魂的善,即为最低的善,也就是至仁义。

所以,对美好的探讨即是如海的探讨。

1.2 合德性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的“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另一方面美好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幸福,它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德性是构成幸福的第一因素。

“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限时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德性即是品质。

”[2]德性实际上被用以泛指一切事物的优秀的性质或者品质,它能够提出和保存诸善,在许多事情上带来良好的效果。

“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2]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第二,美好,它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美好就是一种活动,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存有目的的回去谋求。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 322年),古希腊斯吉塔 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 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 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 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 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 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 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 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 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 尔。
幸福在于道德性的实践活动的论证
自我理解
• 道德德性之所对幸福有贡献,只在于其体 现了明智 。 • 道德德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品质 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状态,它是人同感情的 好的或坏的关系。好的关系在于把握住了 感情,以及体现出感情的行为的中道。中 道不是固定的,它与人和其所处的环境密 切相关。
要获得幸福,必须奉行中庸之道。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 研究怎样的生活是一个好生活是古代伦理学的一个显著特 征。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幸福被认为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是最高的善。幸福是受崇敬的、完善的事物。我们做说有 其他事情都是为了幸福。研究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 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首要问题。 • 亚里士多德给出幸福的定义: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 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 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 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 分的德性,但既然幸福是某种完满,而生命或是完满的, 或是不完满的,德性也一样(因为有的德性是整体的,有 的是部分的),并且,不完满物的活动也是不完满的,那 么,幸福就应是符合完满德性的完满生命的活动。”
幸福是实践的果实
•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光有德行还不够, 还必须要把德行付诸现实活动。他说,正 像奥林匹亚运动会的桂冠不能授予美丽的 人、健壮的人,而只能授予在比赛中成绩 最好的人一样,只有通过在德行指引下的 理性行为,才能获得幸福。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

两种经典幸福观理论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1、幸福就是至善为了解读幸福,亚里士多德首先解说了什么是“善”。

《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实践和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目的,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

人们的一切活都是在其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医学的目的在于健康等等。

知识、健康这些目的也就是教育、医学这些活动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

在实践中某种以其自身而被追求的目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他说的最后的最高的善即“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什么是德性?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性(道德品质)不同,其意义更加广泛。

他通过人与动物、植物的比较研究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灵魂只是停留在感觉方面,而只有人的灵魂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因此人的功能应体现为理性的现实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生命。

以理性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品质而且是优良的品质。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但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伴随着幸福。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的,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他认为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而最终导致不幸的结果,那就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悲惨,而不是幸福。

他一方面强调德性就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幸福都不是幸福。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摘要】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对幸福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学派认为幸福在于追求理想之国,注重灵魂的升华;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幸福在于实现人类最高目的,即理性实践;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是幸福的根本,追求简朴和快乐;斯多亚学派认为通过理性的控制可以达到幸福;皮里亚尔学派则关注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得幸福。

不同哲学流派对幸福观的贡献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实践方法,使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现代社会可以借鉴古希腊哲学幸福观,既强调心灵的提升和理性的实践,又重视简朴生活和快乐体验,从而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幸福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古希腊晚期哲学、幸福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皮里亚尔、现代社会、哲学流派。

1. 引言1.1 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幸福的多元理解和探讨。

在这些哲学流派中,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皮里亚尔学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幸福观。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性的追求和理念的境界,认为真正的幸福源自于理性和智慧的提升,通过追求真理和美的境界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于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追求德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身心的平衡,认为幸福源自于克制欲望和快乐的追求,通过简朴的生活和自律来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快乐感。

斯多亚学派则将幸福视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通过清醒和超脱世俗的态度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皮里亚尔学派则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真实而实用的智慧所构成的,通过追求真实和实用的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些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幸福的多元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 从而肯定了现世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

善,在希腊人眼里是任何好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目的,人们所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善。

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终极的善。

而终极的善就是幸福。

我们努力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接近幸福。

越努力越幸福?天道酬勤?不管我们离幸福有多远,唯一能肯定的是幸福等不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活动也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他在谈及幸福的获得时说,“幸福不是品质”,并不能像拥有财产那样地占有;幸福也不是某种神的恩赐或纯粹是机遇的礼物;“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者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进行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

所谓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是指一定要行动,必须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

正如在运动会上,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健壮的人,而是授予参加竞技的人,因为胜利者就在他们当中,只有那些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桂冠和美好的东西。

我们也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德性。

幸福,是属
于每个认真努力的人。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有那么一次奋不顾身的去追求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付出,祈求幸福。

或许,到最后我们还是没能抓住幸福。

但是,这个过程不也是幸福使然吗?幸福,从一开始就在指导着我们,它拥有一双隐形的手,在我们跌倒的时候,悄悄的扶了我们一把。

在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它轻声细语的安抚我们。

如果我们坐等幸福,那么这一切也就不存在了。

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那样,只有进行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幸福也一样。

幸福没有藏起来,她就在你身边,所以,行动起来吧。

幸福是最快乐的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

快乐伴随着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快乐时说,许多人认为幸福包含了快乐。

“有福”这个词来自“享乐”。

因此幸福就是使人快乐,使人觉得可爱,乐于去追求的。

这点我是颇为赞同的。

我觉得快乐是目前,现在的状态,而幸福是会让人产生“如果能这样一直下去就好了”的感觉,具有长远性。

这大概是幸福的魅力所在吧,驱动我们走下去。

快乐,是瞬间的幸福。

幸福,是长远的快乐。

幸福,是我们所追求的。

它是感觉,体会万物的美好。

它是热度,捂热冰冷的心。

它是表情,五官舒展。

幸福,他是个淘气的小孩,爱与我们躲藏,有种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感觉。

而人是个苍老的小孩。

我们成长的速度比幸福累积的速度要快,
是因为幸福与我们不同步发展。

还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我们终与幸福分离吗?幸福,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大多数是物质的幸福感,而不是精神或灵魂上的幸福。

现在的幸福似乎变得功利了。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努力追寻幸福,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幸福程度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呈正比,越努力越幸福。

我觉得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能给当代的大学生起醍醐灌醒的作用。

能让一些迷茫,不知所措,对幸福不抱希望的人惊醒,不能再破罐破摔。

及时追寻幸福方为正道。

年轻人,我们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