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

合集下载

不同立地因子1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不同立地因子1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不同立地因子1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6)二、材料与方法 (7)1. 试验地选择与设计 (8)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10)3. 植被与生物量调查 (11)4. 肥力指标测定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三、结果与分析 (14)1. 土壤物理性质 (15)2. 土壤化学性质 (17)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18)4. 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19)5. 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1)四、讨论 (22)1. 土壤物理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23)2. 土壤化学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24)3. 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5)4. 不同立地因子对土壤肥力的综合影响 (27)五、结论与建议 (28)1. 结论总结 (29)2. 政策建议 (30)3. 研究展望 (31)一、内容概览立地因子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地理、气候、土壤类型等立地因子进行深入探讨,以理解这些因子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杉木人工林概况:概述了13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长情况,包括林分结构、生长量等,以便后续分析土壤肥力与杉木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酶活性等,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

不同立地因子下的土壤肥力比较:结合立地因子,对比分析不同地点的土壤肥力差异,探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

土壤肥力与杉木生长关系分析:通过分析土壤肥力与杉木生长情况的关系,探讨土壤肥力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为森林土壤管理和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研究结果,建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体系,为类似区域的森林土壤管理提供指导。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森林资源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杉木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其人工林的发展与管理成为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可燃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可燃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可燃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邓湘雯;田大伦;康文星;邓裕;吴彬【期刊名称】《火灾科学》【年(卷),期】2007(016)001【摘要】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生态站的集水区中设置固定标准地,利用标准地和生物量调查数据,对杉木人工林的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整枝能力较差,细小可燃物的空间分布均匀,易燃可燃物连续性好;含水率以近地面的最小;1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枯死枝叶的总负荷量高达0.198 t.hm-2,分布于0~1.5 m的空间层中,这种均匀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树冠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大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火险性.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过程中,要加强人工整枝,改变可燃物的空间分布;减少易燃可燃物的数量,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对于枯死枝叶可采取人工和计划烧除的措施进行清理.【总页数】5页(P21-25)【作者】邓湘雯;田大伦;康文星;邓裕;吴彬【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研究室,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2.2【相关文献】1.杉木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动态模型的研究 [J], 张国防;欧文琳;陈瑞炎;陈钦2.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J], 杨子清;陈平留;刘健;余坤勇;廖晓丽;游浩辰;龚从宏3.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Ⅱ. 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J],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张新春;申加祥;潘海军;赵甲美;尹玉波;武传杰4.南方杉木人工林可燃物负荷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J], 邓湘雯;聂绍元;文定元;潘晓杰5.木荷林分可燃物载量空间分布的研究 [J], 周宇峰;周国模;余树全;徐小军;金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不 同 年 龄 阶 段 杉 木 人 工 林 枯 落 物 层 水 文 特 征
赵 亮 生 , 闫文德 , 项 文 化 , 梁 小 翠 , 伍 倩
( 1 . 南 方 林 业 生 态 应 用 技 术 国 家 工 程 实验 室 ,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4 ; 2 . 湖南 会 同杉 木 林 生 态 系统 国家 野 外 科 学 观 测 研 究 站 , 湖南 会 同 4 1 8 3 0 7 )
6 . 1 、 8 . 0 4、 9 . 3 9 mm 。
关键 词 : 杉木人 工林 ; 枯 落物 ; 持 水 性 能
中 图分 类号 : ¥ 7 9 1 . 2 7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4 6 1 ( 2 0 1 3 ) 0 4 — 0 0 0 1 — 0 5
西 北林 学 院 学 报 2 0 1 3 ,2 8 ( 4 ) :1 ~5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Fo r e 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4 6 1 . 2 01 3 . 0 4 . 0 1
ZHAO Li a n g - s h e n g 。 YAN We n — d e ' , XI ANG We n - h u a 一, LI ANG Xi a o - c u i ~, WU Qi a n
( 1 . Na t i o n a l E n g i ” P e r i n g L a b f o rAp p l i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F o r e s t r y & E c o l o g y i n S o u t h e r n C h i n a, C h a n g s h a, Hu n a n 4 1 0 0 0 4 , C h i n a; 2 . H i t o n g Na t i o n “ l Fi e l d S t a t i o n f o r S c i e n t i f i c O b s e r v a t i o n& E x p e r i me n t f o r C h i n e s e Fi r E c o s y s t e m, Hu i t o n g , Hu n a n 4 1 8 3 0 7 , C h i n a )

ANN模型在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研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ANN模型在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研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ANN模型在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研究中的应用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化,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亚热带杉木林作为重要的人工林区,对于探讨其CO2通量变化规律具有
重要的意义。

ANN模型作为一种常用的预测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
系统碳循环研究中。

因此,将ANN模型应用于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预测及研究可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预测及变化规律,并利用ANN模型对其CO2通量进行预测。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数据采集:通过实测,获取亚热带杉木林CO2浓度、光照、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以及草地植被指数等生态系统数据。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数据统计方法
获取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变化规律。

3. 应用ANN模型:利用ANN模型对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进行预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评估。

4. 结果分析:根据预测结果,探讨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三、预期结果及创新点
预期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明确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为环境保护提
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此外,将ANN模型应用于亚热带杉木林CO2通量的
预测,可为模型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并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桢楠叶片中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桢楠叶片中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

桢楠叶片中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李栎;王光军;周国新;杜昕;何丹【摘要】以会同县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对桢楠叶片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桢楠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叶片有机C的变幅较大,全N和全P的含量变幅较小;4月叶片的有机C含量最高,7月全N和全P的含量均为最高.不同季节的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大致表现为春季与夏、秋、冬季的差异均显著.【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5(042)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桢楠人工幼林;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作者】李栎;王光军;周国新;杜昕;何丹【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湖南会同杉木林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41830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生态系统中的C、N、P是生物化学循环中最重要的元素。

生态系统中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们的循环过程是相互耦合的[1-3],其循环的改变将对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产生强烈的影响[4,5]。

因此,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叶片是植物体生理代谢最活跃的部位,其养分含量高,生理活动旺盛。

叶片可以提供树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其养分含量可反映林分养分状况,是人工林养分管理的重要依据。

珠江三角洲四种森林类型土壤CO_2通量特征研究

珠江三角洲四种森林类型土壤CO_2通量特征研究

森 林 生 态 系统作 为 陆 地生 物 圈 的主体 , 其碳 贮 量 约 为 l 0 g( C计 ) 1 g 1 )J 0P 以 5 ( = 0 t l,而森 林 P J 土 壤 及其 有 机层 贮存 了森林 生 态 系统 3%的碳 。 9 J 土 壤碳 库 的微 小 变化 足 以引起 大气 C 浓 度 的显 O2 著 变 化 ,从 而 对 全球 气 候 产 生较 大 影 响 J 壤 。土 呼 吸作 为土 壤碳 库 的主 要输 出途 径和 大气 C O2的 重 要 来源 , 精 确测 定 已成 为全球 变 化研 究 中 的关 其 键 问题之 一 。 土壤 呼吸 是 一个 受生 物 和非 生 物 因素 控 制 的非 常 复杂 的过程 , 有 很 大 的空 间和 时 间变 具 异 性 J 土壤 呼 吸包 括 根 际呼吸 ( 曲。 根和 根际微 生物
生 马尾 松 ( iu as na a ;下 层 主要 为 黄 牛 小 Pn s m so in )
( r t yu o hn hn ne 、 C ao lm c c ic ie s)潺槁 (i e lt oa 、 x Lt a ui s ) s g n
呼吸 ) 和异养呼吸 ( 包括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动 物呼吸 )7 I,其中凋落物分解产生的 C 2 J O 占了相当 大一部分 有人I 9 j 估算全球土壤呼吸释放 C 2 O 约
c 平均树高 1.1, m、 6 T 郁闭度 0 7 6I . 。乡上树种恢复 8 林群 落 以 8 a生木倚 (ci p r) Shma ueb为 , s 问仃 部分 米 老 排 ( ta i a sn i 和 红 锥 ( atn p i Myi r l es ) l a o s C s o s a y h s i ,林 分平 均胸 径 1 . c y tx r) 06 m、平均 树 高 69n , . q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生物量及分配特征

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生物量及分配特征张胜;项文化;欧阳帅;曾叶霖;刘聪【摘要】生物量估算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森林生物量约占全球陆地植被生物量的90%,对维持全球碳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亚热带森林类型多样,比较各森林生物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可为评估森林碳收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湘中丘陵区选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利用各优势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和1hm2的样地数据估算森林生物量.结果表明:4种森林生物量为72.74~154.03 t/hm2,各森林之间的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0.01),杉木林的最低(72.74 t/hm2),马尾松林的最高(154.03 t/hm2),石栎-青冈林(134.08 t/hm2)和南酸枣林(106.89 t/hm2)的居中.4种森林生物量分配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叶生物量所占比例最低.林冠(枝、叶)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显著,决定系数分别为0.7539~0.9894和0.9392~0.9933.因此,当仅有林分树干生物量数据时,可用生物量转换扩展系数(BEFs)估算林冠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从而估算整个林分的生物量.【期刊名称】《广西林业科学》【年(卷),期】2015(044)002【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杉木;马尾松;南酸枣;青冈;石栎;生物量;亚热带【作者】张胜;项文化;欧阳帅;曾叶霖;刘聪【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 43810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 43810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6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数据,森林生物量估算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固定和研究养分循环的关键步骤,对揭示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

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

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顾峰雪;陶波;温学发;于贵瑞;李克让【摘要】随着造林活动的开展,准确评估人工林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对于准确估算全球和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机理模型为分析和预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的动态特征提供了重要手段.CEVSA2模型是在CEVSA模型的墓础上,改进了碳水循环关键过程的定量表达方法而发展的新版本.基于改进后的CEVSA2模型,模拟分析了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林自造林以来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造林后,植被碳持续增加,研究时段内平均每年的增长速率为22%.土壤碳储量在造林后最初的7-8a间是逐渐下降的,而后逐渐升高,约15a后土壤碳增加到初始水平,随后土壤碳继续增加.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也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造林4a后,总碳储量由降低转为增加趋势,6a后,总碳储量即超过造林当年的总碳储量.造林后,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逐渐升高,而总呼吸则先降低后升高,呼吸组分中自养呼吸所占比例逐渐升高而异养呼吸逐渐下降.人工林在造林初期表现为一个碳源,随着人工林的生长,碳汇功能逐渐增强.由此可见,造林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碳,随着人工林的生长,生态系统转变为一个碳汇,植被碳、土壤碳和总碳储量均显著增加.【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3【总页数】8页(P6598-6605)【关键词】CEVSA2模型;人工林;碳汇功能;碳储量【作者】顾峰雪;陶波;温学发;于贵瑞;李克让【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1;Intemational Center for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uburnUniversity, Auburn, AL36849,USA;Ecosystem Dynamics and Global Ecology (EDGE) Laboratory, School of Forestry and Wildlife Sciences,AuburnUniversity,Auburn,AL, 36849,USA;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1【正文语种】中文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是重要的潜在增长的碳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同 480 ; 13 7 (.中南 林 业 科 技 大学 生命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1 长 沙 4 0 0 ; .湖 南 会 同 杉 木林 生 态 系 统 国家 野 外科 学 观 测 研 究 站 10 4 2
3 Istt o n i n etl cec ,U iesyo ubca Mo t a Mot a Q e e H C P ) .ntue f vr m na Si e nvri fQ e e t nr l nr l ubc 3 3 8 i E o n t e e
摘 要 : 利用 开 路 式涡 动 相 关 系统 与 自动气 象 梯 度观 测 系 统 20 08年 l 2个 月 的 观 测 数据 , 究会 同 l 研 3年 生杉 木 人 工 林 C 通 量特 征 。结 果 表 明 : 3 生 杉 木人 工 林 生 态 系统 C 通 量 日变 化存 在 明 显 的季 节 差 异 , O 1年 O 晴天 平 均碳 汇 持 续 时 间 表 现 为夏 >春 >秋 >冬 , 平均 日较 差表 现 为 夏 >秋 >春 >冬 , 大 碳 汇 出现 时 间 由早 到 晚 依 次 为 夏 、 、 和 最 秋 春
i u t n un y,H u a o i c n H io g Co t n n Pr v n e

Z a h n h i・ h o Z o g u
Z a g L pn h n i ig
Ka g W e x n n n i gt
Ta ln, i n Da u
Xi n e h a ’ a g W n u
Ya e d n W n e・
P n a g u e g Ch n h i・
( . aut o i c nea dTcn l y et l ot U irt F r t n eh o g C a gh 10 4 1F cl f Si c n eh o g ,C n a uh n ei o o syad Tcnl y hn sa40 0 ; y fL e e o r S v syf er o 2 HuogN t nl eerhSaino hns Fr lnai cssm nnP ̄ic H i n 13 7 . i n ai a s c tt C iee iPa ttnE o t i Hua r ne ut g4 80 ; t o R a o f o ye n o 3Istto E v om n l c ne nvrt ubca Mot a nr l Q bc H C P ) .ntue i ni n et i c ,U i syo ee t nr l f r a Se e i fQ e Mota u e 3 3 8 e e Absr c : Ch r ce itc fCO2fu r n e tg td b sn h aa c l ce r m n o e ah e d o ain e t a t aa trsiso x wee iv siae y u i g t e d t ol td fo a p n p t d y c v ra c l e
冬 ; 年 中 , 累积 碳 通 量除 1和 2月 为碳 源 外 , 他 各 月 均 表 现 为碳 汇 , 汇 最 大值 出现 在 6月 (一 30gC・ ) 1 月 其 碳 5. i n ; 1 生 杉木 林 的 年碳 汇 总 量 为 一 5. ・ 3年 2 53gC m~。 白天 c : 量 与 光 合 有 效 辐 射 的关 系 可用 M cal — et 0 通 ihesM n n模 型 i e 模 拟 ( 00 )但 模 型 参数 随温 度 而异 ; 间 C : 量 与 5c 土壤 温 度 呈 指数 关 系 ( 00 ) P< .5 , 夜 O 通 m P< .5 。 关 键 词 : 杉 木 人 工 林 ; 动 相 关 法 ; O 通 量 ;光 合 有 效 辐 射 ; 温 ; 壤 温 度 涡 C 气 土
s s e a d a u o t a h r g a i n y t m i y a — l i e e f l n a i n e o y t m n Hu t n o n y, y t m n n a t ma i we t e r d e t s se c na1 3- e r o d Ch n s r p a t t c s se i i o i gC u t o Hu a r v n e,i 0 8.Th e u t h we h tt e e we e p o o n e i r a n n u lv ra i n n CO2 u n t e n n Po ic n2 0 e r s l s o d t a h r r r n u c d d u n la d a n a a i to s i s xi h l f C i e e fr p a t t n I l a a s me n d r t n o e a i e CO2 u e e r a e o s mme , s rn , a t mn t h n s ln ai . n ce r d y , i o a u a i f n g tv o x s d c e s d f m u l f r r pig u u o
中 图 分 类 号 : 7 85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4 8 2 1 ) 1— 0 6— 7 10 7 8 (0 1 1 00 0
Ch r c e itc fCo Fl x i i e e Fi a a i n Ec s se a a t rs is o u n a Ch n s r Pl nt to o y t m
第4 7卷 第 1 期 1 2 1年 1. 1 0 1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o. 147, .1 No 1 No v., 20 11
S ENTI CI A
S LVAE I
S NI I CAE
湖南 会 同杉 木人 工 林 生 态 系统 C 2通量 特 征 O
赵 仲 辉 张利 平 康 文 星 田大伦 项 文 化 闫文德 彭长 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