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旅游总体规划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项目背景铜陵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地理位置优越,是沿江地区重要的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中心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
随着铜陵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铜陵市政府决定打造铜陵财富广场。
铜陵财富广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这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划铜陵财富广场的建设,并且让广场更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的繁荣。
设计思路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以“现代、高端、绿色、智能”为设计理念,将广场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商业区、休闲区、写字楼区和住宅区。
商业区商业区作为广场的核心区域,将有许多商铺、餐厅、咖啡店和超市,以及一些高端品牌的专卖店。
商业区还将配备一个大型的地下车库,来方便人们停放车辆。
为了提高商业区的环境质量,我们将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全天候的自动化管理。
休闲区休闲区将是一个以绿化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方便广场的居民们赏花散步、读书放松和进行各种文化活动。
为了增强休闲区的绿色感,广场将在这里种植丰富的花草树木,并且地面铺设仿木砖地面。
休闲区还设有儿童游乐区、健身区和停车场。
写字楼区写字楼区将是为广场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提供高品质办公环境的专业区域。
这里将建造大楼,提供顶尖的设施和服务,包括高速网络、视听设备等,并且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住宅区住宅区将是广场里唯一的住房区域,将建造公寓和别墅等多种房型,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
为了让居住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住宅区将配备各种便利设施,如儿童游乐设施、健身房、社区超市等。
设计特点本规划方案的主要设计特点包括:现代化本方案将使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整合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构建一个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节约能源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等资源,来实现能源的最大节约,提高楼宇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性。
智能化本项目将引入智能化系统,提高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为居住者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加高效、方便的服务。
加快实施环湖规划 构筑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天井湖地区规划探讨

加快实施环湖规划构筑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天井湖地区
规划探讨
肖尚俊
【期刊名称】《当代建设》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天井湖规划区位于铜陵市主城区的西侧,东起二冶铁路专用线,西临长江,北达二冶,南至沿河路与白云路,包括老洲头地区,总用地 14.78km2。
该区三面环城,一面临江,区内山青水秀, 3000亩天井湖更是碧波荡漾,岛屿楼阁点缀其中,岸边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为建设具有铜文化特色的“精、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环天井湖地区规划建设的决定,该决定是实现铜陵新世纪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对于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天井湖规划区的性质和规划结构(一 )规划区性质以天井湖景区为中心,以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肖尚俊
【作者单位】铜陵市环湖建设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营造可感知的山水园林城市--以重庆市江津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建设规划为例 [J], 江毅
2.加快建设“精、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环湖建设回眸 [J], 肖尚俊
3.生态、形象、活力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以常州市武进西太湖生态休闲区环湖地区为例 [J], 郑钢涛;吴新纪;姜劲松
4.铜陵市天井湖藻华探析及控制对策 [J], 周凤;王永贤;汤德能
5.融合山水规划打造功能复合的京西新中心门头沟新城南部地区规划设计征集方案介绍 [J], 杨宝林;杨俊峰;刘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文化旅游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在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中,铜陵大通古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背景、文化资源、旅游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铜陵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作为铜陵市历史文化名镇,大通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典型的古镇,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大通古镇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首先,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如清代的民居、祠堂、牌坊等。
这些古建筑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游客了解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古镇拥有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花会、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古镇的风景优美,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镇的独特韵味,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通古镇的旅游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
古镇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古镇的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不尽人意,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其次,古镇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这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最后,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解决。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对古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更好地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
其次,要加强对古镇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力度,合理控制游客流量,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古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 (5)一、规划背景............................................................................. . (5)二、规划范围............................................................................. . (5)三、规划期限............................................................................. . (5)四、规划依据............................................................................. . (5)五、规划原则............................................................................. . (6)(一)全局化视野............................................................................. (6)(二)差异化定位............................................................................. (6)(三)市场化导 (6)(四)可持续发展............................................................................. (7)(五)协调化发展............................................................................. (7)第二章基础分析............................................................................. . (8)一、资源分析............................................................................. . (8)(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 (8)(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 (8)(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 (8)(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 (9)二、市场分 (9)(一)总量快速增长............................................................................. .. (9)(二)结构稳中有变............................................................................. .. (9)(三)消费形式多元............................................................................. .. (9)(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 (10)三、产业分析............................................................................. .. (10)(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 (10)(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 (10)(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 (10)(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 (11)四、机遇与挑战............................................................................. . (11)(一)发展机遇............................................................................. .. (11)(二)面临挑战............................................................................. .. (12)五、分析结论............................................................................. .. (12)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 (13)一、总体思路............................................................................. .. (13)(一)发展思路............................................................................. .. (13)(二)发展任务............................................................................. .. (13)二、发展战 (14)(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 (14)(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 (15)(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 (16)(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 (17)(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 (17)(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2三、发展目标............................................................................. .. (18)(一)总体目标............................................................................. .. (18)(二)分期指标............................................................................. .. (19)(三)产品建设............................................................................. .. (19)四、分区目标............................................................................. .. (2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 (20)(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 (20)(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 (21)(四)皖北旅游区............................................................................. . (21)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一、空间布局............................................................................. .. (23)(一)三心引领............................................................................. .. (23)(二)四片联动............................................................................. .. (24)(三)十区聚集............................................................................. .. (25)(四)六环联通............................................................................. .. (30)二、旅游产品............................................................................. .. (31)(一)旅游精品体系............................................................................. (32)(二)重点旅游线路............................................................................. (37)(三)产品支撑体系............................................................................. (39)(四)产业融合发展............................................................................. (50)三、各市发展指引............................................................................. (50)(一)合肥市............................................................................. (50)(二)六安市............................................................................. (52)(三)滁州市............................................................................. (53)(四)淮南市............................................................................. (55)(五)安庆市............................................................................. (56)(六)阜阳市............................................................................. (57)(七)亳州市............................................................................. (58)(八)淮北市............................................................................. (60)(九)宿州市............................................................................. (61)(十)蚌埠市............................................................................. (62)(十一)黄山市............................................................................. .. (63)(十二)宣城市............................................................................. .. (65)(十三)池州市............................................................................. .. (66)(十四)铜陵市............................................................................. .. (67)(十五)芜湖市............................................................................. .. (68)(十六)马鞍山市............................................................................. . (69)第五章服务要素............................................................................. . (71)一、旅行社业............................................................................. .. (71)二、旅游交通............................................................................. .. (71)三、旅游住宿............................................................................. .. (72)四、旅游餐饮............................................................................. .. (73)五、旅游娱乐............................................................................. .. (74)六、旅游购物............................................................................. ............................................75.3七、旅游信息............................................................................. .. (77)八、安全保障............................................................................. .. (78)第六章市场开发............................................................................. . (79)一、总体形象............................................................................. .. (79)(一)全省形象表述............................................................................. (79)(二)片区形象表述............................................................................. (79)(三)各市形象表述............................................................................. (79)二、市场结构............................................................................. .. (80)(一)国内客源市场............................................................................. (80)(二)海外客源市场............................................................................. (80)(三)重要细分市场............................................................................. (80)三、重要措施............................................................................. .. (81)(一)客源地建设............................................................................. . (81)(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 (82)(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 (84)(四)全国性促销............................................................................. . (85)(五)海外旅游营销............................................................................. (86)(六)营销经费............................................................................. .. (87)(七)营销机构............................................................................. .. (87)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一、文化资源保护............................................................................. (88)(一)文物保护............................................................................. .. (8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二、自然资源保护............................................................................. (89)三、发展绿色旅游............................................................................. (89)第八章保障体系............................................................................. . (91)一、加强统筹协 (91)(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 (91)(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 (91)二、体制机制创新............................................................................. (92)(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 (92)(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 (92)(三)推进改组改制............................................................................. (92)(四)加大对外开放............................................................................. (93)三、旅游投资促进............................................................................. (93)(一)实施“5233“行动计 (93)(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 (93)(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 (93)(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93)(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四、旅游用地保障............................................................................. (94)(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 (94)(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94.4(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 (95)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 (95)(一)塑造服务品牌............................................................................. (95)(二)加强市场监管............................................................................. (95)(三)建设诚信旅游............................................................................. (95)六、旅游人才保障............................................................................. (95)(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 (95)(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 (96)(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七、规划实施............................................................................. ............................................96.5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铜陵市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农 村 经 济 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高 农 村 的 文 明 程 度 和 加 快 农 村 城 镇 化 进 程 等 有 着 重 要 作 用 但 作 为 一 种 全 新 的 旅 提 游形 式 , 其 发 展 过 程 中 存 在 一 些 问题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因 此 , 何 规 范 乡村 旅 游 管 理 让 乡村 旅 游 更 好地 为 游 客 服 务 . 在 如
体 规 划 迄 今 也 仍 没 有 编 制 。现 在 , 市 的 乡村 旅 游 总体 上 还 处 全 于 自发性 发 展 阶 段 , 别 地 方 甚 至 处 于 无 序 发展 的状 态 , 游 个 旅 开发 存 在 较 大 的 盲 目性 与 随 意 性 , 乏规 划 意识 , 有 统 筹 安 缺 没
。
,
是 一个 值 得 重 视 的 问 题 。
关 键 词 :铜 陵 市 ;乡 村 旅 游 ;现 状 ;对 策 中 图 分 类 号 :F 9 . 5 0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2 0 4 2 0 O1 01 5 0 1 7 — 5 7( 0 8) — 2 — 3
规模 经 营 为 主 、 乏 竞 争 力 ; 游 产 品 质 量 低 、 动 形 式单 一 、 缺 旅 活 低 层 次 重 复 开 发 ; 游 活 动 项 目千 篇 一 律 且 具 有 季 节 性 , 乏 旅 缺 知 识 性 、 味 性 和 参 与 性 ; 游 经 济 收 益 也 不 高 , 游 收 入 大 趣 旅 旅 多来 源 于 餐 饮 服 务 。 这 种 低 层 次 的 乡村 旅 游 产 品 不 但 降 低 了 乡村 旅 游 的 综 合 收 益 , 且 也 破 坏 了潜 在 的 旅 游 市场 需 求 , 而 制 约 了 乡村 旅 游 的 良性 健 康 发 展 。 1缺 乏科 学规 划 , 游 景 区规 模较 小 。许 多 乡村 旅 游产 品 . 旅
安徽省皖南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安徽省旅游局2011年12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 (1)五、规划原则 (2)(一)国际化原则 (2)(二)示范性原则 (2)(三)一体化原则 (2)(四)主题化原则 (2)第二章基础分析 (3)一、旅游资源分析 (3)(一)高品位资源富集 (3)(二)各市文化主题突出 (3)(三)生态环境优良 (3)(四)资源组合度好 (3)(五)长江黄金水道 (3)二、旅游发展评价 (4)(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4)(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4)(四)产业升级有待增强 (4)(五)各地发展落差较大 (5)三、旅游市场分析 (5)四、综合区位分析 (5)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6)一、发展战略 (6)(一)国际化战略 (6)(二)一体化战略 (6)(三)遗产化战略 (6)(四)聚集化战略 (7)二、发展目标 (7)(二)目标体系 (7)三、示范区建设 (8)(一)构建示范体系 (8)(二)形成示范品牌 (9)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11)一、总体布局 (11)(一)黄山—徽文化旅游区 (11)(二)九华山—天柱山旅游区 (12)(三)铜芜马时尚旅游区 (12)(四)徽池(徽杭)古道旅游带 (13)(五)皖江黄金水道旅游带 (13)(六)黄—池—芜度假城市圈 (14)二、旅游产品体系 (14)(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14)(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14)(三)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15)(四)重点夜景游览区 (16)(五)重点休闲运动 (16)(六)重点养生产品 (17)(七)重点合作产品 (17)三、精品线路 (18)(一)三大旅游环线 (18)(二)三大主题线路 (18)第五章发展重点 (20)一、黄山市 (20)(一)总体定位 (20)(二)总体布局 (20)(三)发展重点 (20)二、宣城市 (22)(一)总体定位 (22)(二)总体布局 (22)(三)发展重点 (23)三、池州市 (24)(二)总体布局 (24)(三)发展重点 (24)四、芜湖市 (26)(一)总体定位 (26)(二)总体布局 (26)(三)发展重点 (26)五、铜陵市 (27)(一)总体定位 (27)(二)总体布局 (28)(三)发展重点 (28)六、马鞍山市 (29)(一)总体定位 (29)(二)总体布局 (29)(三)发展重点 (30)七、潜山县 (31)(一)总体定位 (31)(二)总体布局 (31)(三)发展重点 (31)第六章服务体系 (33)一、旅游交通 (33)(一)航空 (33)(二)铁路 (33)(三)公路 (33)(四)航运 (33)二、旅游住宿 (34)三、旅游餐饮 (34)四、旅游购物 (34)五、旅游娱乐 (35)六、旅行服务 (35)七、推进旅游集团化 (36)八、旅游信息服务 (36)九、旅游保险和安全救援 (36)第七章市场营销 (38)一、总体形象 (38)二、市场定位 (38)(一)入境市场定位 (38)(二)国内市场定位 (38)三、市场开发 (38)(一)入境市场开发 (38)(二)国内市场开发 (40)第八章可持续发展 (43)一、生态环境保护 (43)(一)大气环境保护 (43)(二)水环境保护 (43)(三)噪声污染防治 (44)(四)废弃物处理 (44)二、文化遗产保护 (44)(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4)(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5)(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45)三、构建绿色旅游体系 (45)四、环境灾害预警体系 (46)第九章保障体系 (47)一、创新体制机制 (47)(一)提高示范区规格 (47)(二)成立紧密协调机构 (47)(三)探索管理体制改革 (47)(四)推进综合标准化 (47)二、文化创意促进 (48)三、加大政策支持 (48)四、人力资源开发 (48)五、规划实施 (49)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 (50)一、主要任务 (50)二、规划体系完善 (50)三、重点项目建设 (50)(一)黄山市 (50)(二)池州市 (51)(三)宣城市 (51)(四)芜湖市 (52)(五)马鞍山市 (52)(六)铜陵市 (52)(七)潜山县 (53)四、旅游市场营销 (53)五、体制机制创新 (53)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目的为落实安徽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战略,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将旅游与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挖掘优势资源,优化发展格局,提高综合效益,开创皖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旅游文化示范区,特制定本规划。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

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背景铜陵市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铜陵市的城市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铜陵财富广场位于铜陵市中心区域,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方案的制定对于铜陵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本规划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繁华热闹的商业中心,满足市民及游客娱乐、消费和休闲需求。
同时,该计划也需要注重社会效益,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设计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设计如下:地理位置铜陵财富广场位于铜陵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坐落在城市的黄金地带,周围是商业、文化、教育、政治等要素聚集的地区,可建设成为城市商业的核心聚集地。
设施建设铜陵财富广场的设计建设注重舒适和体验。
主要设施包括:商业广场、购物中心、餐饮、休闲会所和影院等。
其中,商业广场和购物中心是该计划的核心建设,将提供精品购物和娱乐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
环境设计铜陵财富广场的环境设计注重美观、舒适和绿化。
环境设计采用大型庭院式设计,为消费者提供放松、自然、舒缓的休闲环境。
同时,在环境设计方面也注重环保,积极打造绿色商业空间。
公共支持设施结合铜陵市政府的发展计划,铜陵财富广场的规划中还将配备公共支持设施,例如:财务、法律和安保等服务单位。
除此之外,该计划还需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配套建设,使得广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交通更加便利。
安全措施广场内实现24小时运作,设计方案需要注重安全措施。
采用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进行全面覆盖和管理,配备专业消防、安保团队和安全保障设施,确保广场的安全和稳定。
结论铜陵财富广场规划方案的设计在满足城市商业需要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环保理念。
通过该规划方案的实施,预计可以提升铜陵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广场的建设和运作还将为本地区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创造。
铜陵新区未来规划方案

铜陵新区未来规划方案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铜陵市决定规划建设一个崭新的区域——铜陵新区。
本文将对铜陵新区未来规划方案进行详述。
2. 发展目标铜陵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综合性新区。
主要目标如下:1. 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4. 居民生活:改善社区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 规划内容3.1 经济发展铜陵新区将侧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规划建设若干产业集聚区,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
3.2 生态环境在保护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铜陵新区将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公园绿地、湖泊水系等景观设施,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行节能减排措施,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循环经济。
3.3 基础设施铜陵新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
规划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水电设施建设,确保供水供电的稳定可靠性;推进宽带网络建设,提供高速可靠的通信服务。
3.4 居民生活铜陵新区将改善社区设施,建设多功能社区中心,提供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加强社区管理,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4. 实施步骤4.1 规划编制铜陵新区的规划将由相关专业机构进行编制,充分调研、论证和讨论,形成可行性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 2009-3-16 19:46:08 被阅览数: 1347 次 来源: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一、总则 二、规划区概况
第二章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三、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四、旅游资源优劣分析 五、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分析 六、优先开发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 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 一、旅游市场现状 二、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三、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
第四章 旅游发展战略 一、旅游业发展情景分析 二、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 三、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 第五章 旅游产品与线路规划 一、旅游产品策划 二、旅游线路规划
第六章 旅游功能区划与项目配置 一、总体发展定位 二、旅游功能区布局原则 三、旅游功能区布局策略 四、旅游功能区构架 五、旅游功能区建设与项目设置 六、旅游项目建设时序安排 七、旅游开发投资规模测算 第七章 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一、旅游商品问题诊断 二、旅游商品开发原则 三、旅游商品开发设计 四、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实施措施
第八章 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一、交通现状. 二、旅游交通规划
第九章 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一、旅游环境现状分析 二、旅游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三、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与整治方案
第十章 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一、旅游饭店规划 二、旅行社规划
第十一章 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一、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二、旅游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三、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第十二章 实施旅游规划的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机制创新 二、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投资多元化 四、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五、力争区域合作,旨在错位发展 六、做好旅游统计分析工作,推进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 七、分步实施总体规划,积极筹划主要景区规划
图件目录 图 号 图 名 01 区位与空间联系图 02 旅游客源市场图 03 旅游资源分布图 04 优良级旅游资源评价图 05 旅游功能分区图 06 和悦洲-大通“白暨豚生态与古镇观光“旅游区项目建设图 07 凤凰山-金牛洞铜文化与民俗旅游区项目建设图 08 太阳岛绿色休闲度假区项目建设图 09 铜都工业旅游与商务游憩区项目建设 10 旅游线路图 11 主题旅游线路图 12 旅游交通规划图
旅游资源分布图 (点击放大) 旅游线路图 (点击放大) 第一章 规划总论 (一) 规划目的 充分发挥铜陵市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为铜陵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蓝图;培育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铜陵市第三产业中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产业;提升铜陵在安徽旅游中的地位,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华东地区旅游目的地之一;发挥旅游业在铜陵市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二)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市现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铜陵县,代管普济圩农场,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
(三) 规划年限 根据铜陵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适当衔接,本规划年限为2004年至2020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为2004~2007年,中期为2008~2012年,远期为 2013~2020年。
(四) 规划原则 1. 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坚持需求导向与资源禀赋相结合的原则 3. 以人为本、利于参与的原则 4. 坚持资源配置重点明确与综合开发的原则
(五)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本)》,199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 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
• 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2001年
• 北京大学,《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年
• 世界旅游组织,《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年
• 铜陵市人民政府,《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2001年
•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铜陵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及实施意见》,2003年
• 铜陵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 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
• 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3年
• 国家旅游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2003年
• 国家旅游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3年 (五) 规划框架 图1-1铜陵市旅游规划流程图 二、规划区概况 (一)区位、面积、人口和交通 1.位置、面积和人口 铜陵市是皖江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东距芜湖市91千米,西距安庆市105千米,东北接芜湖市繁昌县,东南接芜湖市南陵县、池州市青阳县,西南与池州市贵池区毗连,西北与巢湖市无为县、西与安庆市枞阳县隔江相望。 全市总面积111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27平方千米,辖3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1县(铜陵县)。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70.9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02万人。 2.交通条件 铜陵水路、公路、铁路交通比较便捷,具备发展中转旅游、“搭载”铜陵旅游产品的交通条件。铜陵港上通武汉、重庆,下连南京、上海。S103省道沟通南北,连接合肥和太平湖、黄山、屯溪等地;S321省道横贯东西,沟通芜湖、池州等地。随着合铜黄、芜大、宣铜高速公路的建设,铜陵又是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宁铜铁路把铜陵与长三角连成一片,有始发列车通达上海、杭州等地。
(二) 自然环境状况 1. 地质条件 铜陵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境内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岩零星分布于侵入岩体周围。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2. 地貌条件 铜陵位于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北东—西南向延伸,一般海拔300~500米,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中部以剥蚀丘陵为主,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北部平原地势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天门山海拔577米,为境内最高峰。市区南部的铜官山,海拔491.3米,连绵10余千米。 3. 气候条件 铜陵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230天,日照2000~20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7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摄氏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4. 水资源 水资源:铜陵滨临长江,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长江由西南而北再东折,流经铜陵境内长达55千米。注入长江的主要支流有青通河、荻港河(又名黄浒河)、钟仓河、顺安河、钟鸣河、朱村河、新桥河、羊河等。 5.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铜陵以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多而闻名,具有悠久的铜矿开采历史。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四大优势矿产铜、金、硫铁矿、水泥用灰岩是铜陵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产量占全市的77.9%。 6. 生物资源 铜陵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条件适宜于动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 林地面积有365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32.8%,森林畜积量为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2.7%。全市有各类树种88科600余种,以松、杉、竹等树种为主;有各类草本植物15科65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125种,多系陆栖脊椎动物,其中鸟类71种,兽类21种,两栖类野生动物6种,爬行类动物22种。代表性生物有凤丹、生姜、蒜子、汀洲大豆、麻、白暨豚、江豚等。 (三)历史沿革 铜陵是中国古铜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铜陵地区的矿冶活动始于商代早中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夏、商、西周,铜陵地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朝属彰郡。西汉时属丹阳郡,东汉时期设铜官镇,三国时期属吴国丹阳郡。东晋时期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铜陵市的区域大体由此时确定下来。隋朝属宣城郡,唐朝设置义安县,南唐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县治迁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元朝属江浙行省池洲路,明朝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清朝属安徽省池州府。民国时直属安徽省,解放后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后隶属安庆专区。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974年铜陵县改为铜陵市辖县,1980年代管普济圩农场,一直延续至今。
(四)历史文化 悠久的采铜冶铜铸铜历史,丰富的古代铜文化遗存,铸就了铜陵内涵丰富的铜都文化。铜陵古代铜物质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境内先后发现商周至唐宋采冶遗址几十处,分布范围达600多平方千米,不仅点多面广,而且在规模和时间跨度上均属国内率先。金牛洞古采冶遗址能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重要组成部分,就在于其悠久的铜采冶历史和丰富的铜物质文化遗存。凤凰山铜矿遗址的发现,不仅为寻找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物证,而且为探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国古代采矿、冶金技术的历史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文物征集和考古发掘,铜陵已出土近百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窑藏青铜器,除了安徽省博物馆等收藏外,铜陵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国家一级品饕餮纹青铜爵、饕餮纹青铜斚,国家二级品凤首长柄盉、饕餮青铜鼎等。这些珍贵的铜文物,品种繁多,工艺精美,造型生动,富有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铜陵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发现于市郊罗家村的一块方形大炼渣,直径约1.2米,厚达0.8米,是唐宋时期冶铜放渣的遗存物,其体量之巨,被国内冶金史专家称之为“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铜陵古代铜精神文化遗存很多,古代诗人对铜陵采铜和炼铜的宏伟场面的描述,无不令人兴奋。唐宋时期是历史上铜陵采铜冶炼铸铜最鼎盛的时期。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前后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中咏道:“铜井炎炉高欠九天,赫如铸剑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炼铜场火光冲天、紫烟蒸腾的宏伟景象,诗人将炼铜场盛况比喻为黄帝在荆山铸鼎,冶铸大师陶安公带来了火神,火神回禄掀起了紫色的烟雾。李白《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生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过铜官山》)等,都以传神之笔,忠实地描绘了当时铜陵采铜冶铜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