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彝文文献《祭社神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动仪 式 上毕 摩 唯一 念诵 的 经籍 。从 流传 内容 看 ,它 与其 他 彝 族 地 区 流传 的 彝文 文 献 《 支 格 阿龙 》、《 举 格 阿
鲁 》 及 口传 神 话 《 玛 贺妮 》、《 包 头 王 》 神 话 传 说 是 变 体 版 本 ,但 它 不 仅 仅 是 英 雄 史 诗 、英 雄 传 奇 故 事 ,而 且 已 上 升 到 了 当地 彝族 “ 咪 嘎 哈 ” 节 祭 仪 式 上 的祭 经 ,具 有 文 学 性 和 祭 经 性 的 双 重 性 特 点 。 从 文 化 人 类 学
滇南彝文文献 《 祭社神经》 流传于滇南 自 称 尼 苏 颇 的彝 族 地 区 ,主 要 用 于一 年 一 度 举 行 的 “ 咪嘎哈 ”节祭活动 中。 《 祭 社 神 经 》 原 书 名为 《 咪 嘎 哈 诺 依 》, “ 咪 嘎 哈 ” 当地 彝 族 原 始 宗 教 节 祭 术语 ,为 祭 社 神 或 祭 护 寨 神 、或 祭 战神 , “ 诺 依 ” 为 传 说 、传 奇 、轶 事 、或 由来 之 意 。从 其 所 载 的 内 容 和 用 途 来 看 ,不 仅 仅 是 “ 咪 嘎 哈 ” 节 祭 活 动 的 由 来 ,而 且 是 “ 咪 嘎 哈 ” 节 祭 活 动 的 唯 一祭 经 ,因 而 有 人 把 它 翻译 成 《 祭 阿 龙 经 》、《 阿 龙 经 》、 《 阿龙 传 》、 《 笃 杰阿龙传 》 ,等 等 ,众 说 纷 纭 。 我 认 为 翻 译 成 《 祭 社 神 经 》 最 客 观 、最 准 确 。 因 为 当 地 彝 族 称 “ 支格阿龙” 为 “ 笃 杰 阿 龙 ”,简 称 为 “ 阿 龙”( 以下 简 称 “ 阿龙 ” ) ,与 其 他 彝 族 地 区称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理 念 和 行 为 。
九日山相关故事

九日山相关故事
九日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境内,因为每年彝族历的九月初九日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得名“九日山”。
以下是九日山相关的故事:
1.神龙出世传说:相传九日山的龟裂岩壁上曾经出现了一条神龙,龙杰头伸在岩洞里,尾巴则开在洞口外。
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祥瑞,纷纷来献祭,赞颂这位神兽。
2.漂亮村姑的牺牲:相传九日山旁的一个叫做雨花的村子里,有一位名叫姚月英的村姑年轻貌美,样貌极具特点。
一年,九日之际,姚月英前往九日山上献祭。
令人不幸的是,她在途中遭到了豺狼的袭击被杀害,却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后来,有人在雨花村旁边的江河中发现了一块薄金的骨牌,上面写着“姚月英”三个字。
从此,姚月英就成了九日山献祭活动中的人祭之灵。
3.搜寻躲避瘟疫的群众:相传,在一次的瘟疫中,众人不知地逃了出来,也不知道往哪里逃避。
正当众人茫然失措的时候,一个人跑到了九日山上,发现山腰上有一条岩缝,他就躲在了这个岩缝里,很快就被其他人追上了。
这样,这里就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并且没有再发现其他生病的情况。
4.某个始祖出谷传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一位大帝派遣了两位有才学之士到九日山的始祖出谷采集药材来研制一种强身健体的丹药。
那两位士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九日山。
他们发现药材非常丰富,而且还有许多神秘的植物,那
些植物被阴阳家们称为九号植物。
那两位士人最终成功地炼出了那种丹药。
他们把它带回了大帝,大帝再次派人到九日山上采集药材。
从此,九日山上的植物变得更加珍贵,人们沿着古道走过,寻找这些珍贵的植物,以期获得神秘的药力。
彝族支格阿鲁的故事

彝族支格阿鲁的故事
支格阿鲁是彝族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以下是关于支格阿鲁的一些故事梗概:
出身:远古时期,龙鹰从空中滴下三滴鲜血,滴在濮嫫娌依(也译作蒲嫫里伊)姑娘身上,姑娘因而怀孕,支格阿鲁在龙年龙月龙日晚上出生。
他一出生就不听母亲的话,后来被放在铜盒里带到山坡上,结果消失了。
人们这才明白他出身不凡。
成长:支格阿鲁被母亲抛下后,落进万丈深渊中的龙巢里,在龙的养育下成长为一个神力无比的英雄。
射日:支格阿鲁骑着一匹叫斯木都典的飞马,专门为民除害,他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降魔:支格阿鲁在降魔途中,遇到一个老人,但老人不敢生火,因为雷神会杀害屋里的人。
支格阿鲁让老人不必害怕,并帮助老人除掉了雷神。
支格阿鲁的故事在彝族人民中代代相传,他被塑造成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的神话英雄人物。
洛尼山的传说

洛尼山的传说在涉及彝族历史的彝汉文资料中,往往提到洛尼山(或乐尼白),传说彝族祖先笃慕在此山避过洪水,其故事在滇川黔桂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加以神化。
这些传说虽情节上略有差异,但据彝汉史料记载,其人其山是实际存在的。
笃慕(有的称为仲牟由、堵阿好、阿普独姆、居木乌乌、觉穆斯等,因方言而异)是彝族历史上一个关键人物。
马长寿在《彝族古代史》一书里提到关于“彝族始祖仲牟由及春六个后裔六祖的原住地”说:“仲牟由(觉穆乌乌)是彝族传说中洪水时期的人物。
四川凉山、贵州西北部、云南各部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彝族,都有洪水故事的传说,而且没有一个地区的彝族不以仲牟由作为他们的共同始祖的。
……虽在传说中带若干神秘的色彩,但历史真实性仍占主要成份,因此,如果我们弄清楚仲牟由的原住地,对于彝族的源流问题,但可得到进一步的科学的解决。
”“要解决彝族的起源问题,还要从解决仲牟由的原住地以及仲牟由所衍生出来六个主要氏族部落的原诠地开始。
设使仲牟由的原住地弄清楚了,我们便可以打开彝族起源之谜的门,然后登堂入室作进一步的研究。
仲牟由的原居地,无论根据汉文史志或彝文经典,都是异口同声说出是在滇池附近的。
……”。
《西南彝志》记载,当洪水将要来临时,“仲牟由牵了自己的马,赶了自己的羊,就往洛尼白去了。
”方国瑜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说:“这是洪水时期仲牟由从云南中部迁徒到云南北部洛尼白的一段故事。
……这种说法,跟上面我闪所说的仲牟由的原住地在昆明滇池附近是相吻合的。
后来仲牟由为避水患迁到洛尼白。
可能是旧日东川府的罗衣山,近禄劝州。
……”“传说仲牟由是避洪水迁来的,从何处来有两种推测,一是由蜀地迁居泸阴山,又一是由滇池附近的易门迁居到洛尼白,二说都有可能,但洪水之说,不能认为就是历史事实。
”由此可见,洛尼山关系到彝族历史的重要问题,山址究竟在何处,有的学者作过一些分析和推测,但众说纷纭。
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笔者曾做过一番实地考查,赐教查阅了彝汉文资料,认为笃慕避洪水的洛尼山应该是在禄劝县云龙区的幸印山(彝语“洛尼白”),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关同志参考。
玉溪风俗作文

玉溪风俗作文《玉溪风俗之祭龙节》在玉溪呀,有个特别有趣的风俗叫祭龙节。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节日,那可是充满了各种独特之处的。
我们村到了祭龙节这一天啊,男女老少都忙得不可开交。
要去山上的龙井那儿祭祀呢。
我就跟着村里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这一路上可真是热闹啊。
长辈们都神情严肃而虔诚,小孩子们呢则是充满了好奇。
我就瞅着邻村的小娃,那鼻涕都快流到嘴里了,还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队伍前面那个捧着祭祀品的大叔。
到了龙井边,那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传统的祭祀用品可一样不能少,什么香烛啊,新鲜的水果,还有自家酿的美酒。
就说那酒坛子吧,坛口处系着个红绸子,特别喜庆。
大叔把水果小心翼翼地码放好,红彤彤的苹果和黄澄澄的香蕉搭在一起看着就喜人。
大家依次给龙王爷上香鞠躬。
我看到村头的老爷爷弯下腰去时,那腰弯得就像个快断了的弓,但是嘴里念念有词可虔诚了。
我也跟着有模有样地许愿,当时我心里就在想啊,要是龙王爷真能听到我的话,让我期末考试能顺利通过就好了。
这祭龙节还有个习俗就是大家齐聚在村里的大院子里吃大餐。
各家各户都把自己的拿手好菜拿出来,满桌子的菜香啊。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大妈做的红烧肉。
那一块块肉肥瘦相间,油亮油亮的。
咬一口下去,肉皮软糯有弹性,肥肉部分化在了嘴里,瘦肉部分呢又很有嚼劲,满嘴的肉香。
桌上的人都争着去夹这块红烧肉,小孩子拿着筷子急得直跺脚。
大家吃着笑着,这祭龙节就在一片欢乐的氛围里度过了。
这个独特的风俗呀,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纽带,把村里的人都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么一份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热爱。
《玉溪之变虫节》玉溪有些风俗那是听着名字就很特别,像变虫节。
不要被这个名字吓到哦。
变虫节这一天,女孩子们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我表妹那可是精心准备了好久。
她早上天还蒙蒙亮就起来翻箱倒柜找衣服了,从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里好不容易选中了一条有小碎花的裙子。
然后就坐在镜子前摆弄自己的头发,一会儿扎成马尾,一会儿又编成辫子,嘴里还嘟囔着到底怎么弄才好看呢。
【精品】(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69

彝风彝俗(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有密切的关系。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
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
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
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
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
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孟获就是彝族人。
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
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区,从事农耕或游牧。
后来向南迁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等地。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祭祖仪式中的献祭叙事与文化记忆

彝族祭祖仪式中的献祭叙事与文化记忆 *
蔡富莲
提
要:西南彝族祭祖仪式中,须向各路神灵和亡魂敬献祭品,有专用的献祭文献——— 《献水
经》《献茶经》《献酒经》《献牲经》《献药经》等,详细叙述各类祭品的起源、功效、目的。献祭的方
式,主要是通过祭品散发出的气味,恭请神灵和亡魂们前来吸 (吞)祭品的香味享祭,以建立良好的
幻,祖灵已享茶。至 此 以 后 呢,送 灵 正 逢
时,正逢好时日。如 遇 日 子 好,寿 命 会 延
长。祖妣乐融融,子 孙 笑 盈 盈。人 类 的 子
孙,畜类的后代,植 物 的 根 种,皆 来 享 祭
茶。祖享能安坐,子 孙 会 昌 盛。站 立 能 安
稳,人类会繁盛。
毕摩首先向自己的护法神灵库伙、阿萨、神
Mi
c
ha
e
lPu
e
t
t)在研究中国青铜
时代晚期的祭祀与占卜后指出,“青铜时代商周
朝廷所支持的祭祀体系并没有揭示出人神和谐的
预设,也没 有 展 现 出 一 种 关 于 祭 祀 的 互 惠 信
念”⑦ 。然而,与莫斯、古德利尔和普鸣研究不
同的是,中国西南彝区超度逝者亡魂的 “尼姆”
文化记忆
献祭仪式却呈现出了献祭者与被献祭者之间和
中,其生成的共振不仅涉及互比慷慨的人,而且
包括先人 的 亡 魂 和 自 然。② 人 向 神 和 亡 灵 献 祭,
其目的在于促使 “死者、诸神、事物、动物以及
自然的种种精灵 ‘对他们慷慨大方’”③ 。同时,
献祭也代表着与神明和解,献祭中的祭品 (祭
餐、洒血或涂油)是人与神重建契约的中介。④
然而,莫 里 斯 · 古 德 利 尔 (Mau
彝族史诗《支格阿龙》里的丧葬文化解读

彝 族 史 诗 《 格 阿龙 》 的 丧 葬 文 化 解 读 支 里
杨 长 明
( 昌 学 院 彝 语 言 文 化 学 院 , 1l 西 I)『西 昌  ̄
摘 要 : 传 于 四川 凉 山 彝 族 地 区的神 话 英 雄 史诗 流
6 52 ) 10 2
葬 仪式 背后 蕴 含 的象征 意义 。 解读 史诗 中的丧 葬仪式 之 在
来 的 是 人 与 人 , 及 人 与 社 会 之 间 道 德 、 理 、 感 的 象 以 伦 情
征 性 交流 体 系, 过这 一 交 流体 系 , 们在 道 德 观 念 和伦 通 人
葬 仪 式 中 的 重 要 内容 。 葬 除 了 它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文 化 象 征 丧 意 义之 外 , 对 于 民族 的认 同也 有着 重 大的 意义 。 其
时 代 的 仪 式 性 表 演 。 支 格 阿 龙 》 部 史 诗 中有 两 处 丧 葬 仪 《 这
式 , 处 是阿龙 母 亲 的葬礼 。 处 是英 雄 支格 阿龙 的葬礼 。 一 一
恶 的巫 师控 制 灵 魂去 危 害 他人 。这些 是 世 界 上 各 民族 普
遍 对 待 灵魂 的方 式 。
这 两处 葬礼 为 我们展 现 了彝 族最 原初 的丧葬 文化 。 果 用 如 人类 学 的 一些理 论 和方 法去解 读 , 们就 能 看到 远 古 的丧 我 对 学 生 的 欣 赏 。 小 学 生 而 言 , 统 地 表 扬 固 然 能 让 他 们 对 笼
彝 族 也 是 一 个 对 灵 魂 有 着 高 度 信 仰 的 民 族 , 他 们 在
想 中 是 一 种 具 有 超 能 力 和 超 自然 的 存 在 . 是 无 形 的 ,感 觉 到 它 的存 在 , 总是 但 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
祭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位于红河州弥勒县巡检司镇,村子里居住着一个彝族支系――阿哲
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红河州巡检司镇的陶瓦村将要举行祭龙仪式,这里是
彝族居住的地方,祭龙活动十分有特色,祭龙者为了得到龙神的青睐,首先要将
自己装扮成原始野人的模样,祭祀才能正式举行,祖先在天之灵才能认可。
祭龙不仅是彝族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也是宣告一年春耕播种的正式开始。这种
对龙的图腾传统里有对生殖崇拜的成分,在彝族农民看来,大地母亲有着无限的
孕育生殖能力,播种与性爱是同一个词。因此,祭龙既有春天播种的象征意义,
又有男欢女爱生殖繁衍的丰富内容。(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关于祭母龙
起源的传说 关于祭母龙有一个很优美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
龙住在陶瓦村的绿塘子里。母龙长得非常漂亮,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一天,母
龙被一路过的公龙给偷走了(据村民解释偷走即被勾引走,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因为在当时村子里漂亮的女子经常会被外面路过的有钱人勾引走),公龙知道后
非常生气,决定向所有路过的人报复。自那以后,绿塘子边上只要有人路过便会
漂出一些奇怪的东西。凡是女人路过,绿塘子中就会漂出花布、花衣服、花背
被,女人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而一旦她们走进塘子里去打捞,花布、花衣
服、花背被就会向塘子的中心漂去,抵挡不住诱惑的女子最终都会被淹死在塘子
里。同样地,男人路过,绿塘子里则会漂出金烟锅、金碗,男人们同样抵挡不住
这些东西的诱惑,他们一旦进去打捞,同样会被淹死在绿塘子里。 一天,
一个武将路过绿塘子,他心里不服,因为他的一位亲戚曾被淹死在塘子里,所以
他便想去看看关于塘子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武将来到绿塘子边上,不一会儿果然
看到有金碗漂出。武将走进塘子,接着便拔出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砍向金碗,金
碗被砍成两半,绿塘子里的水立刻变成了血水,公龙死了。慢慢的绿塘子里面的
水便干了,没过多久陶瓦村的人、牲口也都病了。一天,一位神仙化身成白发苍
苍的老人站在祭龙山的神石上,他转告村民们说:你们塘子里的水神已经不在
了。于是村民们便想出办法来解救,因为公龙被砍死的日子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于是村民们把这个日子定下来作为祭龙的日子,以后便开始每年对公龙进行祭
祀。 母龙得知公龙死了,非常伤心。很多年后的一天,龙女终于从夫家逃
出,来到绿塘子边上。当她想起往事,便不禁伤心地哭泣起来。村子里的女人们
听到村口有哭泣的声音,便寻着声音一直找来,结果在绿塘子旁边认出了母龙。
女人们热情地把母龙引回陶瓦村。见到陶瓦村的女人们,母龙便把自己在夫家所
受的苦都说给她们听,大家彼此相互诉苦。母龙在给女人们诉说时,有些是开心
的事,有些是不开心的事,还有些是男人不能听的事,例如母龙会教妇女们如何
生育更多的龙子龙孙。所以当母龙向女人们诉说时,所有男人必须回避。 最
后,夜深了,母龙和女人们的诉说也结束了,母龙必须回到她的夫家去了,女人
们便依依不舍地为母龙送上最后一程。具体的祭母龙仪式 陶瓦村的整个祭龙
仪式分为三天完成。农历正月三十日(3月15日),是“选龙头”的日子,是对
第二天正式开始的祭龙仪式的准备。这一天是为了让“龙”知道,人们明天要来
祭献。这一天,村里的老人来到“祭龙山”上,在一株被认作“山神树”的大麻
栗树面前,杀一只鸡煮在饭锅里。待鸡煮熟后,人们先在龙树前磕头献祭,接着
便取出鸡的两根大腿骨,装在木盘中,老人们轮流各自颠簸三次。村里的人将这
种行为叫做“打鸡卦”。最后以两根腿骨落定的方向,决定谁为今年祭龙的“龙
头”。之后,人们用树藤捆在龙树腰上,插上打鸡卦用的那两根鸡腿骨,给住在
龙山上的公龙报信,此次祭龙将由多少人参祭。(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第二天即二月初一(3月16日),是祭公龙的日子。当太阳刚刚升起,村民们便
开始活动起来了,男女老少各负其责,有的扎葫芦,有的用树叶制作衣服。人们
还准备了一头用于祭龙的大猪。这头大猪浑身纯黑,没有一根杂色毛。彝族人崇
尚黑色,纯黑的猪代表着纯洁、无杂念。 村里的青年男子几乎全裸了身
体。他们头戴棕皮帽,肩披树叶披风,腰上系棕裙,纹身画脸。身体上绘有虎、
野猪、狗、蝎子等图画,脚穿草鞋或裹上棕皮,俨然一副原始人模样。他们认为
自己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是这样子,只有装扮成这种模样,才能得到神龙的青睐,
得到祖先的认可。有些男子的腰部挂上大小葫芦或生殖器造型的木棍,这些装扮
有着很明显的生殖崇拜迹象。祭龙不仅是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也是人们祈求生
育繁衍的日子。 午后,这些手持木棍的“原始人”啸叫着,引领全村的男
子前往“龙山”。祭祀队伍来到了龙山脚下后人们开始准备搭建“龙宫”所需的
材料。与此同时,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和“龙头“脱掉上衣沐浴净身后,来到了
龙山上的龙树下,虔诚地念经并供奉酒菜,然后拿出“龙”,这个“龙”是一块
椭圆扁形的大鹅卵石。他们小心翼翼捧着“龙”到山下,用水和酒制成的混合液
体洗龙身。洗净龙身后,以88对代表女性的松针垫在“龙”身下,以99对代表
男性的松针盖在“龙”身上,再给“龙”搭建好的新的“龙宫”。 盖好龙宫
后,开始杀猪,用木刀挖出猪的左边的扇子骨,作为守护全村的神镜,同时将一
只木制的象征劳动的小钉耙、一只象征收获粮食的农具抹上猪血,三样东西一起
用芦苇杆捆在龙树上,然后插一根用猪血浸染过的青松枝,村民认为这样可以保
佑村寨和山林不失火。接着长老和龙头率众在龙树前,给龙磕头,祈求它保佑全
村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子孙繁衍。 祭龙过后,原始人扮相的男子们在山脚
下开始重现古代狩猎的激越场面。他们啸叫着在山上奔跑,兴奋地砍死象征猎物
的鸡,用古老的燧石取火方式,点燃草堆,篝火熊熊燃烧。他们肩扛烤熟后穿在
木棍上的鸡,敬献祭打猎的山神。打完猎后,猪肉和各种菜已经烧好,老人们又
各取一点,带到龙树下祭献。全村男子就在龙山下铺撒松针的水塘边,摆上宴
席,吃饭喝酒。直到天黑,他们打着火把,一路高喊着“乃古古”回村。“乃古
古”是双关语,一个意思是种地,另一个意思是做爱生孩子。男子们燃着火把,
把火种带回了村子,各家各户的女人就出门迎接火种。这是村寨人对祖先生活的
展演。 当天晚上,全村的小孩扮成“小羊”讨食。幼童在毕摩的带领下结
队挨家挨户串门。各家在堂屋的供桌上放米、酒等供品,又在台前方桌上备好甜
白酒和糖果。一行人进门后,毕摩先到供台前为农户祈平安,主人家将一碗米倒
入毕摩带来的口袋中。这是为孩子们而行的一项仪式,寄望孩子茁壮成长、村落
人丁兴旺。之所以名其为“小羊讨食”,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叫着“咪谷”,颇
类羊叫;另一方面是村人视羊为吉祥物,以小羊上门为福兆。 第三天,农历
二月初二(3月17日)是祭母龙的日子,这一天被村民誉为陶瓦村的“三八妇女
节”。一大早,男人们就开始为下午的驱鬼仪式做准备,他们有人用彩纸做小
人,有人在村子的开阔处用松枝摆成葫芦的形状。女人们却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
始围成圈跳舞。到了吃早饭的时候,村里的负责人将头天晚上“小羊讨食”时讨
得的米,拌上祭龙时杀的黑猪肉,熬成稠粥,让幼童们围坐着集体分食。(本文
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中午饭后,青壮年男子装扮成蛮荒时代的勇士,
头戴棕皮帽,脚套铁犁铧,腰围棕皮,肩披蓑衣,手执木杖,满身彩绘,将木棍
及葫芦系在腰间夸张标示男性生殖力。在毕摩带领下,去挨家挨户地取火苗驱恶
神,最后把窝藏在各家各户的害人神妖送到村外。 晚上迎接“龙女”归来,
是整个“祭龙”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龙女被掳后,思乡情切,每年这一天的晚
上会悄悄偷跑回村。传说,龙女会从北向的路进村寨,边走边用树叶吹响《思念
调》,歌里是满满的辛酸和绵绵情思。在这个专属女人的祭祀空间里,男人不得
入内。各家的男人们置备好一桌菜肴端到开阔场地后匆匆离开。村里的已婚妇女
穿上阿哲传统的盛装,守在路口迎接龙女。村妇和龙女一起围着葫芦和菜肴跳舞
蹈。对“葫芦”的强调显然隐含对生殖的崇拜,而众村妇也边舞边用棍子指向对
方下身,口里说着“给你生龙公子公主”,具有某种交感巫术意味。舞毕,集体
享宴,边吃边对歌。最后,龙女则在众人簇拥下退场,一场以生殖祈愿为主旨的
女性祭仪宣告结束。这也标志着这场历经三天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为主要
目的的祭龙仪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