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校正(讨论版)

合集下载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山区的应用分析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山区的应用分析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山区的应用分析在复杂山地地区,由于地表起伏剧烈,低速带的横向速度和纵向厚度变化大,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波至时间出现延迟,反射波时距曲线发生畸变,通常利用静校正解决这种畸变,目前勘探实践中较常使用高程、折射、层析等三种静校正方法。

文章对这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山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结合反射剩余静校正解决残余的短波长静校正量,可有效地解决复杂山地的静校正问题。

标签: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引言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逐步在向复杂地区转移,其地表起伏剧烈,表层速度横向变化大,部分地区基岩出露,这给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带来复杂的静校正难题。

静校正工作是地震资料处理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同时决定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

静校正可分为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两大类,常用的一次野外静校正方法有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反演静校正等;剩余静校正方法主要有基于初至时间的剩余静校正与基于反射能量的剩余静校正两类[1]。

为此,应清楚认识理解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条件,以免在处理过程中走弯路。

1 方法及原理1.1 高程静校正高程静校正是最简单的静校正方法,它不考虑近地表速度和厚度变化的影响,只对由地形变化引起的部分进行校正,因此高程静校正只能消除地表起伏的影响。

在复杂地区,低速带对静校正的影响并不仅仅是高频分量,也有影响构造形态的低频分量,对于这种情况,高程静校正无能为力,尽管在某些地区可以见到较好的效果,但也可能会是构造假象难以让人察觉,所以在复杂探区,高程静校正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静校正解决方法。

通常地震处理者为了快速了解研究区的大致构造形态,会选用该方法进行初叠加剖面,同时也作为选择其它静校正方法及参数的一个质量控制对比标准。

1.2 折射静校正折射静校正方法有两点假设:一是假设地表模型是由几个局部水平层构成;二是假设波在折射界面上的入射角是临界角。

静校正质量控制

静校正质量控制

静校正质量控制一、前言静校正是将原始零件按设计要求调整好位置,并用夹具固定在定位基准面上,对刀后加工出符合图样或技术条件要求的工件。

经过静校正后,可以提高工件装配时的定位精度,降低对刀误差,减少废品率。

加工前对各类刀具进行修磨,能大大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和机床的加工效率。

二、主要内容根据图纸编制加工工艺路线,明确各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和技术要求。

认真研究产品图纸,明确产品工艺规程的目的与要求,特别要搞清楚各道工序所应达到的技术指标,为制定切削用量和工序余量提供依据。

根据产品结构和尺寸精度要求,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对刀具进行精心的修磨,特别是刀具的刃口部分必须重点加以修磨,以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对切削用量的选择要通盘考虑,既要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机床的潜力。

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夹紧、测量和对刀等工作不当,造成刀具损坏或加工表面质量不良等问题,影响了加工精度。

因此,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把这些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1、刀具的选择。

刀具选择的好坏,对加工质量影响很大。

根据不同材料及加工工件形状、尺寸等选择适当的刀具,能改善刀具的切削性能,提高加工质量。

对车床刀具的选择,一般从生产率、材料利用率、加工表面质量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对于长径比大,切削厚度大,材料硬而脆的工件,可选用立铣刀、球头铣刀和平底立铣刀;车削淬硬材料或含合金成分较多的硬度高的工件时,宜选用车刀片或端面车刀;当工件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时,应选用砂轮越程槽加工,其最小齿数为6,如果粗车和半精车时还需用到切削刃锋利的阶齿钻头。

2、工件夹持方式的选择。

工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与工件的夹持方式密切相关。

工件的夹持方式有三种: 1)支承夹紧; 2)自定心夹紧; 3)悬臂夹紧。

1、合理地进行刀具选择,尽可能选用优质的车刀和铣刀;2、减少装夹次数,尽量一次装夹定位;3、夹紧要牢靠、可靠;4、采用合理的对刀和找正方法,以免反复对刀和校正。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高程剖面图
砂20
砂40
砂37 英东101
砂33
砂34
砂38
砂39
15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西部 中部 东部
英东三维
单尺度层析
微测井
速度(m/s)
深 度 (m)
商业化层析
时间(ms)
深 度 (m)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6
单尺度层析
商业化软件层析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7
单尺度层析
尺度1(1*1)
尺度2(2*2)
尺度3(3*3) 尺度4(5*5)
尺度5(7*7)
尺度6(11*11) 尺度7(13*13) 尺度8(19*19) 尺度9(23*23) 尺度10(25*75)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23
层析正反演初始模型
dx=30m dz=10m
24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多尺度第1次迭代分解尺度1
2600m/s
长波长 区域
表层调查模型内插方法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绿分山层析反演方法
12
商业化层析软件
单尺度层析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3
单尺度层析
商业化层析软件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4
单尺度层析
柴达木盆地英东三维是2011年重点勘探项目,该区地表起伏剧烈,相对高 差100m以上,低降速带巨厚,表层结构复杂,静校正问题比较突出。我们采用 自主研发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较好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42
多尺度第1次迭代累计合成尺度18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绿山折射静校正2

绿山折射静校正2

试验方法—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结果
沙丘—模型法1叠加
沙丘—模型法2叠加
折射法叠加
剖面对比--不同的模型对应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反演底界
第二次反演底界
第三次反演底界
有三种建立近地表模型方法
----根据低速带速度建立模型
----根据折射界面形态建立模型
----交互建立模型
(1)根据低速带速度建立模型
静校正的处理方法很多,从最基本的野外人工 静校正到神经网络法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有 50余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本身的优点和应用 条件。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出发,对一些生 产中常用的静校正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 对它们的特点进行初步的讨论并给出应用时的 参考条件。
静校正可分为两大类:
----野外静校正 (1)微测井和小折射静校正 (2)沙丘曲线静校正 (3)初至折射波静校正
绿山公司利用大炮初至折射,反演近 地表模型来求取野外静校正值。 该静校正计算方法,既能求解短波长, 同时又能求解长波长, 以改善迭加的质量和 构造成像的精度。
技术 可行
----信噪比较高。单炮初至早于声波、面波等强
干扰,可产生精度更高的静校正值。
----反射波与初至同步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
(2)与折射层速度有关的算法(RVD) 需要先求取折射层速度, 才能求得延迟时的算 法, 象GLI, 交互模型算法, 高斯-赛德尔算法。
优点----提供高质量的短波长延迟时。
缺点----如果折射层速度有误差,会影响长波长 延迟时, 导致不准确的长波长静校正值。
RVD算法为什么重要 !!
(1)是三维折射静校正的主要算法。 (2)对观测系统无严格要求。适用于复 杂 的观测系统
G2 图示(plot)监控、编辑炮/检点的布设及观测系统

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三)剩余静校正1.定义及分类(1)剩余静校正的定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某些人为因素,例如低速带速度及厚度难以测准,使得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准确,故进行了野外静校正后仍残存着剩余静校正量。

提取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叫剩余静校正.....。

因为采用自动统计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故也叫自动统计静校正.......。

(2)剩余静校正的分类剩余静校正量‖‖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高频剩余静校正量 ++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低频剩余静校正量P125 图6.4-7①长波长或低频剩余静校正量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是区域性的大范围内的异常,地形、低速带变化缓慢,自动统计方法无效。

②短波长或高频剩余静校正量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是局部性的小范围内的异常,地形、低速带变化剧烈,自动统计方法有效。

2.自动统计法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假设和特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利用多次覆盖资料,所以假设和特点与多次覆盖有针对性。

(1)两点基本假设假设①:波在低速带内垂直于地面传播,即同一炮点或同一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相同。

假设②:在一个排列的长度上,各炮点(或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是随机的,其均值为O 。

(2)三个特点特点①:某个记录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τ包括炮点剩余静校正量△τO 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τg ,即g O τττ∆+∆=∆特点②:在同一个共炮点道集中,因为各个道的炮点剩余静校正量相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不同。

所以将各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求和再平均,就得到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地面 V 0低速带底面 V反射界面 例如:一个共炮点道集有24个接收道:第O i 炮的第 1道的剩余静校正量:11g Oi τττ∆+∆=∆ 第O i 炮的第 2道的剩余静校正量:22g Oi τττ∆+∆=∆第O i 炮的第24道的剩余静校正量:2424g Oi τττ∆+∆=∆ 对以上24个式子相加再取平均值有:∑∑∑===∆+∆=∆241241241241241241j j gj Oi j j τττ τ∆ Oi τ∆ 0令左 边 项:∑=∆=∆241241j j ττ右边第一项:∑=∆=∆241241j Oi Oi ττ右边第二项:0241241=∆∑=j gj τ (根据假设②)上式成为:Oi ττ∆=∆上式物理意义:在同一个共炮点道集中,将各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求和再平均,就得到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Mj
M j 1
M j k
1
Nj 0
x t / Δ M N N N N N 24 24
24
24
24
24
Mj
M j 1
M j k
24
24
1
0
其中: x j为第j道炮检距;Δ为记录道的时间采样间隔;
δ为动校正量采样间隔; 一般情况下,Δ δ;
t j/ Δ是最大动校正量采样点数所对应的记录时间采样点序号; M j表示第j道用采样点个数表示的最大动校正量;M j Δt /δ maxj
t
0i
2
t0i
t0i
1 2
V
2
x2 j
(t 0 i )Δ
t ij
Δ tij
(2-2)
由于V是t0i的函数,上式可写成:
t0i
φ(t0i )
1 2
V
2
x2 j
(t0 i )Δ
t ij
Δ tij
2.1.1 动校正处理
由数学上的推导可知:此迭代法的收敛条件为:
φ(t 0i ) 1
此外,动校正量的变化幅度比t0的变化幅度小。即:动校正量 变化一个采样间隔, t0则变化多个采样间隔(尤其是深部)。
在计算机中存储动校正量时,只存各记录道的最大动校正量(转 换为采样点个数)和具有相同动校正量的记录道采样点个数.
ti
Mi 4 2 0
N N i
i
Mi
M i 1
Δ Mi Δti ,max
xmax
Vmin t0min
(2-7)
② 步长由动校正量的允许误差决定,一般要求误差不超
过千分之一秒(即1ms).取k的步长 1 210 1 1024,

层析静校正技术

层析静校正技术

层析静校正技术一级类目:油气勘探二级类目:前陆盆地油藏勘探技术三级类目:前陆盆地地震勘探技术——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技术类型:前沿技术(中试或现场先导试验技术)在地形复杂、老地层出露地区,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折射界面不能连续识别时,传统的野外高程静校正、初至折射静校正很难解决好静校正问题。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在三维静校正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低速层底部折射的波可成功地用于计算和改善野外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包括回转射线层析成像和静校正两部分。

1、层析成像首先利用回转射线层析成像估算近地表速度。

把要成像的介质离散成小矩形单元或格子状的网格,每个单元有一个单一速度(v),输入数据是从单炮记录中人工拾取的折射(初至波)旅行时(t), 震源和检波器都位于地表。

速度估算通过解下面方程组获得=?式中,D是射线段的矩阵(m×n),s是未知慢度的矢量(n×1),t为所观测时间的列向量(m×1)。

解方程?的方法很多,一般是最小二乘法和共轭梯度法。

相应的,不同求解方程?的方法形成不同的层析静校正方法。

使观测(拾取的初至折射)和预测的(根据初始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得到的)旅行时差最小。

其过程是一个迭代过程,一般分为5步:(1)拾取初至;(2)通过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3)射线路径分成小段,使其每个部分包括速度模型的每个网格;(4)对每条射线计算观察和预测的旅行时差;(5)将时差返回到速度模型,并不断地进行修正。

层析成像反演是一个非线形问题。

利用初始模型的一套射线追踪进行线形反演是实际可行的。

好的初始模型一般是根据初至旅行时或区域资料建立的。

当地形变化很严重时,建议用沿着变化的地形初始化的垂向速度梯度建立初始速度模型。

通过反演的速度模型和测井资料对比,回转射线层析成像可以估算比较精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

2、静校正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从地面到下延拓基准面(利用所计算出的近地表速度场)垂直估算静校正值,然后用一常数替代速度,通过整体静态时移,将基准面上延到最后基准面。

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三)剩余静校正1.定义及分类(1)剩余静校正的定义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某些人为因素,例如低速带速度及厚度难以测准,使得野外实测资料往往不很准确,故进行了野外静校正后仍残存着剩余静校正量。

提取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叫剩余静校正.....。

因为采用自动统计方法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故也叫自动统计静校正.......。

(2)剩余静校正的分类剩余静校正量‖‖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高频剩余静校正量 ++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低频剩余静校正量P125 图6.4-7①长波长或低频剩余静校正量长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是区域性的大范围内的异常,地形、低速带变化缓慢,自动统计方法无效。

②短波长或高频剩余静校正量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是局部性的小范围内的异常,地形、低速带变化剧烈,自动统计方法有效。

2.自动统计法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的假设和特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利用多次覆盖资料,所以假设和特点与多次覆盖有针对性。

(1)两点基本假设假设①:波在低速带内垂直于地面传播,即同一炮点或同一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相同。

假设②:在一个排列的长度上,各炮点(或接收点)的剩余静校正量是随机的,其均值为O 。

(2)三个特点特点①:某个记录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τ包括炮点剩余静校正量△τO 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τg ,即g O τττ∆+∆=∆特点②:在同一个共炮点道集中,因为各个道的炮点剩余静校正量相同,接收点剩余静校正量不同。

所以将各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求和再平均,就得到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地面 V 0低速带底面 V反射界面 例如:一个共炮点道集有24个接收道:第O i 炮的第 1道的剩余静校正量:11g Oi τττ∆+∆=∆ 第O i 炮的第 2道的剩余静校正量:22g Oi τττ∆+∆=∆第O i 炮的第24道的剩余静校正量:2424g Oi τττ∆+∆=∆ 对以上24个式子相加再取平均值有:∑∑∑===∆+∆=∆241241241241241241j j gj Oi j j τττ τ∆ Oi τ∆ 0令左 边 项:∑=∆=∆241241j j ττ右边第一项:∑=∆=∆241241j Oi Oi ττ右边第二项:0241241=∆∑=j gj τ (根据假设②)上式成为:Oi ττ∆=∆上式物理意义:在同一个共炮点道集中,将各道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求和再平均,就得到该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 A到B点的地面距离; =临界角。
这说明折射波到达时间可表示为A、B两点的时间深度之和再加上AB的距离/V2。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A 临界角
G
B

V1 V2
某一站点G的时间深度TD(G)需用A、B两个炮点的三个折射旅行时:
TD(G )
(TAG TGB TAB ) 2
面我们用直线拟合方式求得了V2,所以实际上只有ZG和V1两个未知数,而折射层 的速度-深度正是由它们确定。为了得到ZG和V1,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观测值:临
V1 V 2
界距离,所谓临界距离即折射波最先道达那一道的炮检距。临界距离XC与临界角
的关系是:
X C 2 ZG tan
(4)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式(4)说明,在V2已知的前提下,临界距离XC也是ZG和V1的函数。于是由
TD(G )

ZG cos V1
X C 2 ZG tan
两个方程可最终求得ZG和V1。有了各站点(G)的厚度和速度V1,折射层的速度 深度模型也就确定了。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问题3:数据在什么时候校正到固定基准面?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三种可能的选择: 1、动校前 2、动校后 3、叠加后
1、动校前:与直接使用固定基准面差别不大 2、动校后,即速度分析和动校正在浮动基准面上进行: 浮动基准面是平滑的,在局部范围内可看成直线,这时的静校 正相当于倾斜地层的动校正,倾角为浮动基准面倾角和地层 倾角的综合。动校后CMP道集内同相轴拉平,此时校正到固 定基准面后同相轴会有时差,但因浮动基准面比地表平滑,时 差不及直接使用固定基准面那么大,有时或许可用剩余静校
两端与直达波相接形成拐点。
因为相邻道折射波到达时间之间的差由它们传
播路径不同引起的,而不同的这段路径为高速。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Omega系统的折射静校正模块 EGRM
EGRM是Extnded Generalized Reciprocal Method(扩
展常规互换法)的简称,该模块根据折射初至拾取时间使用
M
基准面
这种计算校正量的 方法有时误差太大
V
误差来自于把三角形的一个
P
边的长度看作另两边之和, 其误差随基准面离地面的距 离和炮检距的增加而变大。
高程校正示意图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通常不直接校正到标准基准面而是先校正到浮动 基准面,以后再校正到标准基准面。
问题:
1、为什么要使用浮动基准面?
正解决。
3、叠加后:理论上叠加成像最好,但这时已没有炮点、检波点的
概念,校正须按CMP点进行。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野外高程校正中的替换速度为常数,当探 区内无低降速带变化或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时, 使用野外高程校正即可解决静校正问题。但对 于复杂地区而言,情况就不那么简单,因为在 这些地区,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通常都存在 变化,这时就不能使用高程静校正了。
高程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高程静校正
解决地形起伏、爆炸井深不一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可用野外高程校正方法解决。该方法利用野外测 量成果和预定的基准面高程及其上覆层速度来计算 校正量。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炮点校正量
S R
检波点校正量
地面
R1
S1
高斯-赛德尔迭代旅行时分解
该方法就是用迭代分解的办法计算各站点折射层的时间深度,有了时间深度,即可
按照前面的方法得到折射层的速度深度模型。式(1)
ZA COS AB ZB COS V1 V2 V1 表示折射旅行时是炮点、检波点时间深度之和再加上偏移距/V2,为便于叙述,可写成: TAB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折射静校正的两个必要条件:
1、存在稳定的折射层;
2、能够从炮记录的初至中拾取到折射波初至。
如果不存在稳定的折射层或者或不能拾取到折射波初至,
则无法实现折射静校正。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问题2:折射波初至在记录上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与直达波初至比较,相邻道时差小,所以显得平直,
AB TB V2 显然迭代计算公式就是 AB TA TAB TB V2 AB TB TAB TA V2 AB TAB TA TB V2 AB 其中,TA =炮点A的时间深度,TB=检波点B的时间深度, TAB TA
(2)
TAB= A点激发B点接收的折射时间; TAG= A点激发G点接收的折射时间;
TBG= B点激发G点接收的折射时间。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并非所有点都能使用互换法求取其时间深度,如测线两端、炮点不规则 段等。对这些点必须使用其它办法:
1、Time-depth Project
利用相邻点的时间深度做最小平方(线性)拟合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折射静校正
如果低降速带存在,则它与高速层的分界面 是一个很好的反射界面。当入射波以临界角入射 到该界面时,将产生折射波。折射波传到地面为 检波器所接收,根据折射波的初至时间可估算低 降速带的速度和炮点及检波点的延迟时间,这就 是折射静校正的基本思路。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折射模型的建立
为了建立折射模型,先将时间-深度表达式做一下变换:
将式(1)代入式(2),经一系列计算并考虑到 AB AG GB 最后得到:
TD(G )
ZG cos V1
(3)
其中,ZG为折射层厚度,
sin 1
在式(3)中,ZG、V1和临界角 都是未知的,但临界角可由V1、V2求得。前
临界角θ: sinθ=VR/ VS
A θ
B
地面
低降速带 速度:VR
折射面
H C D G 地层速度:VS
折射示意图
A点激发,B点接收的折射波到达时间TAB为: TAB = AC/VR+CD/VS+DB/VR 考虑到sinθ=VR/VS ,且VR < VS , 上式变为 TAB = TA +AB/ VS + TB (折射波旅行时方程) 其中,TA = AHcosθ/VR 为炮点的延迟时间 (时间深度), TB = BGcosθ/VR 为 检波点的延迟时间(时间深度) 。 或 TAB = AH/(VR cosθ)+[AB-(AH+BG)tanθ]/VS+BG/(VR cosθ)
2、在什么情况下须使用浮动基准面?
3、数据在什么时候校正到固定基准面?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炮点校正量
问题1:为什么要使用浮动基准面?
检波点校正量
S S2
浮动基准面
S1 M
R R2 R1
地面 基准面
V
浮动基准面与地面
P
高差较小,可降低静 校正计算误差
高程校正示意图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对以上折射波旅行时方程可用互换法或迭代法求解。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问题1:在什么情况下能在记录上拾取到折射波初至?
因为临界角θ: sin VR / VS
当低降速带速度
VR 与地层速度VS 差别不大时,临界角会
很大,在有限的排列内可能收不到折射或折射波到达时,其 它波已先行到达, 所以低降速带速度与地层速度的差别必 须足够大才能在记录上拾取到折射波初至。
动校正
剩余静校正
叠加
偏移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静校正概述
问题:在地震资料处理中为什么要做静校正?
1、 为使地下构造形态不受地表起伏的影响; 2、一个探区需使用统一的基准面,以便测线之间接点; 3、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些重要步骤是在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 曲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速度分析、动校正等),但反射 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的条件是: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 为常数。为了后续处理的需要,应把反射时间校正到炮点、 检波点均在一个水平面上一样的情况。
静校正的目不是要将炮点、检波点校正到同一水平面上吗?
只校正到浮动基准面,动校正的条件满足吗?
浮动基准面在局部范围内可看作是平面,它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倾 斜面。如果是水平面,静校正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是倾斜面,则反射波 走时图如左图。我们将该图做旋转,使倾斜的浮动基准面变为水平,原本 水平的反射界面就变为倾斜。这样一来,我们就把倾斜基准面的问题变成 了倾斜反射面的问题。而倾斜反射面的时差校正将由倾斜反射面的动校正去解决。
… …
Vn Vn+1
… A、B:炮点 G: 接收点
DO5=AG5-BG5= 正值
DT= 初至时差 DO= 偏移距差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DT
+ G5 DT:时间差
_ G3 G2
G4
+
DO
DO:偏移距差
G1
_
Vn+1= 拟合直线斜率/2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互换法延迟时间(以时间表示的深度)计算
S R S R
如果地下反射界面原本就是倾斜的,旋转后变成什么样呢?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问题2:在什么情况下须使用浮动基准面?
当地表起伏太大时须使用浮动基准面!
通常用炮点、检波点的平滑面作为浮动基准面,平滑长度
一般为排列长度。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只计算炮点、检波点到浮 动基准面的校正量,以后再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标准基准面的校 正量。炮点、检波点实际静校正量等于两部分相加。
2、Refractor Elevation Project 先将相临点的时间深度转换为折射层高程,再做最小平方(线性)拟合 3、Overlay Extrapolation of Time-Depth 将拾取的初至时间依次连续扩展到整条测线,这些扩展时间就叫做重复 时间(overlay-times),重复时间与要估算时间深度的区域的临近站点的 时间进行最小平方意义下的比较,并按最小平方拟合线扩展到估算区域。这 种方法等同于外插和内插地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