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技术培训材料

第一章基本理论与方法1静校正基础知识1.1静校正概念及特点对于表层而言,常规叠加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地表水平和均匀水平层状介质,只有这样在地表接收到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才是双曲线,才能在应用常规动校正后,保证同相叠加。
但当存在地表起伏或近地表地层厚度和速度横向变化时,就会引起反射波双曲线畸变,进而影响叠加效果,降低资料品质;为了减少近地表介质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校正,这种校正我们称之为静校正。
为了实现这个校正,通常需要定义一个参考面,我们称之为基准面。
因此,静校正的作用是消除地表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变化对地震资料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上。
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我们之所以将消除表层因素的校正称为静校正,直传播的,应用时是对整个地震道进行简单时移,并且对于不同炮检距的炮点或检波点其校正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静校正量不随着反射层埋深和炮检距的变化而变化。
但我们知道,地震波在近地表介质中传播的射线路径是随着地层埋深和炮检距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上面假设严格讲是不正确的。
通过图1-1的模型可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静校正将炮点S和检波点R分别校正到S'和R',而使反射波的射线路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反射波时距曲线形态。
当射线在风化层中的射线路径越接近垂直(风化层与高速层速度差异越大时),并且基准面越接近风化层的底界面时,这种路径的差异就越小,对反射波时距曲线地影响也越小。
1.2风化层和高速层注:实线为实际反射波传播路径,虚线上面谈到静校正有消除风化层厚度和速度变化的作用,在地质学中经常谈到风化层的概念,但对于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来讲,风化层的概念是不同的,应区分为地震风化层或地质风化层。
地质风化层表现为岩石的原地剥蚀与分解;地震风化层通常是指由空气而不是水充填岩石或非固化土层孔隙的区域,术语LVL (低速层)通常用于地震风化层。
静校正处理-地球物理学习基础

3、以上两种校正留下的残余和其它因素引起的剩余时差校正。
目前我们常用的静校正方法
高程静校正 折射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高程静校正
解决地形起伏、爆炸井深不一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可用高程校正方法解决。该方法利用野外测量成 果和预定的基准面高程以及基准面和地面之间的速 度来计算校正量。
地震波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反映地下反射点的位置,多个反 射点的位置勾画出反射界面的几何分布即地下构造形态。但由 于野外地形的起伏变化,采集时激发和接收点不在一个水平面 上,反射波旅行时间受地形变化的影响,它所反映的地下构造 形态包含有地表起伏的因素。通过静校正处理,将激发和接收 点的位置校正到一个水平面上以去掉地表起伏的影响。
初至时间差随炮检距差的变化如下图。图中星形的位置由该 接收点的初至时间差和炮检距差确定。根据这些星形的位置拟 合成直线(红色虚线),直线的斜率除以2就是V2。
+ 初至时差
_
G4
G2 G1
G3 _
G5 +
偏移距差
2、计算时间延迟项
时间延迟项的计算既可用互换法也可用迭代法
(1)互换法
一个站点的时间延迟需用两个炮点的三个折射波旅行时计算,如图:
3、后续处理的需要
地震资料处理的一些重要步骤是在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的前提下进行的(速度分析、动校正等),但反射波时距曲线 为双曲线的条件是: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为了后 处理的需要,应把反射时间校正到炮点、检波点均在一个水平 面上一样的情况。
地表水平、上覆介质速度为常数时,地震波传播路径如下图:
通过以上方法,把折射波旅行时方程的未知量都求出来了,但这不是目的。我们要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砂20
砂40
砂37 英东101
砂33
砂34
砂38
砂39
15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西部 中部 东部
英东三维
单尺度层析
微测井
速度(m/s)
深 度 (m)
商业化层析
时间(ms)
深 度 (m)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6
单尺度层析
商业化软件层析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7
单尺度层析
尺度1(1*1)
尺度2(2*2)
尺度3(3*3) 尺度4(5*5)
尺度5(7*7)
尺度6(11*11) 尺度7(13*13) 尺度8(19*19) 尺度9(23*23) 尺度10(25*75)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23
层析正反演初始模型
dx=30m dz=10m
24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多尺度第1次迭代分解尺度1
2600m/s
长波长 区域
表层调查模型内插方法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绿分山层析反演方法
12
商业化层析软件
单尺度层析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3
单尺度层析
商业化层析软件
单尺度层析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14
单尺度层析
柴达木盆地英东三维是2011年重点勘探项目,该区地表起伏剧烈,相对高 差100m以上,低降速带巨厚,表层结构复杂,静校正问题比较突出。我们采用 自主研发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较好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42
多尺度第1次迭代累计合成尺度18
层析静校正应用第一部分
01-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 校 正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本概念 长短波长静校正 基准面选取问题
静校正本概念
常规叠加假设:
1、地表水平;2、均匀水平层状介质。
静校正: 对地震资料所作的校正,用来
消除高程、风化层厚度以及风化层速度变 化的影响,把资料校到一个指定的基准面 上。其目的就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 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 射波到达时间。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础知识
基的 准选 面择 基 准 面 静 校 正 水平基准面 浮动基准面 利用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 地的 表建 模立 型 静计 校算 正及 量应 用 剩 余 静 校 正 利用初至波 利用反射波 利用初至波反演地表模型 (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层 析方法等) 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连接 在高速层下选取圆滑的“中间参考面” 计算时先校正到中间参考面,然后 用中间参考面处的速度平均值作为统一 校正速度充填到一个水平基准面 资料处理时先在 CMP 参考面上进行速 度分析和叠加,然后再校正到统一基准 面
算高速层顶界面到中间参考面之间校正量所用的速度是 中间参
考面校正速度;计算高速层顶界面(中间参考面)到统一基准 面之间校正量的速度叫统一基准面校正速度。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基本概念 基 准 面 问 题 长短波长静校正
基准面选取问题
参考面:
1、统一基准面
统一基准面
2、CMP参考面
3、中间参考面
高速层顶界面
O
Z
地表
基准面
H
计算的基准 面静校正量
Z t1 V
实际基准 t 2 1 2V 面校正量
误差: t t1 t 2
2 X H2 4
反射面
《静校正方法》课件

PART THREE
地震数据采集:通过地震仪等设备采集地 震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滤波、去噪、归一化等
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地震 特征,如频率、振幅、相位等
模型训练:利用提取的特征训练地震预测 模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模型评估: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如 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评估静校正方法的适用性,包括适用的数据类型、适用的领域等
PART FOUR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存在噪声和干扰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更 加清晰,噪声和干扰得 到有效抑制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的分辨率较低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的 分辨率得到显著提高
静校正前:地震数据 的准确性较低
静校正后:地震数据的 准确性得到显著提高
挑战:数据量庞大,处理速度慢
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静校 正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挑战:算法复杂,需要高计算能力
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静 校正方法提供了更先进的算法和计 算能力
汇报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T
提高测量精度: 静校正方法可以 进一步提高测量 精度,满足高精 度测量需求。
拓展应用领域: 静校正方法可以 应用于更多领域, 如航空航天、生 物医学、环境监 测等。
提高数据处理效 率:静校正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数 据处理效率,降 低数据处理成本。
促进技术创新: 静校正方法的发 展可以促进相关 技术的创新,推 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
实施过程:通过数据采集、 处理和分析,实现静校正
效果评估:提高了气田的产量 和开采效率,降低了开采成本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但是,通常认为这两种速度是相等的。
二.速度分析方法 建立在双曲线假设基础之上的常规速度分析方法: 1. t x 法
2 2
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在 t x 平面上表现为线性方程, 是一条直线。
2 2
2 2 因此,从 t x 坐标中的最佳拟合直线可估计出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时
间和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速度扫描法 该方法是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值在 CMP 道集作动校正, 并将结果并列 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 NMO 速度。 3.常速叠加(CVS)法 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作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 成不同的叠加图象,称为 CVS 图象。从 CVS 图象中取出获得最佳叠加 的速度为叠加速度。
第四章 速度分析、动静校正和叠加
本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4.1 概述 §4.2 动校正 §4.3 速度分析 §4.4 静校正 § 4.5 水平叠加
§4.1 概述
叠加是地震常规处理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压制 随机干扰、提高地震信噪比。 与叠加技术相关的研究内容: 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 时的影响。 高质量的动、静校正是获取最佳叠加剖面的基础。 (静校正) 速度分析 动校正 叠加
tNMO t(x) t(0) ,通过方程可计算出 NMO 速度,
NMO 速度一旦估算出来,炮检距对波至时间的影响就能通过校正加以消除,把经过动 校正之后的道集中所有地震道加在一起,就获得特定位置 D 点的 CMP 道集。 双曲线时移校正的数值方法:根据原始 CMP 道集中 A 的振幅值找出动校后道集上
t ( 0), s
0.25 0.5 1 2 4 NMO 值越小。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常规处理技术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每种处理方法都结合大量地震勘探处理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或勘探地震学。
- 1 -二、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静校正原理——精选推荐

3.4 折射静校正通常,野外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法用于校正长波长分量。
静校正需要近地表模型。
近地表常常由一个低速的风化层组成。
但是,除了这个近地表的简化模型外还有例外的情况。
例如被冰碛物、火山带和沙丘覆盖的地区常常有不同速度的多套地层组成。
地层边界从一个平界面到一个任意不规则的形态变化明显。
当由于出露、尖灭或沿着测向方向的河漫滩引起的岩性横向组成成分变化时,近地表的单层假设就被破坏了。
在永久冻土层覆盖的地区,它有比下伏层明显高的速度,用于近地表校正的地表一致性假设就不再适用。
此外,永久冻土层底不形成首波,所以是探测不到的。
在实际应用中,单层近地表模型解决长波长静态异常一般是足够的。
单层近地表模型的复杂性可归结为以下一条或多条:(a)接收点和炮点位置高程的快速变化;(b)风化层速度的横向变化;(c)折射层几何形态的横向变化,对折射静校正来说,它被定义为基岩以上与风化层之间的分界面。
近地表速度与深度模型常常用折射初至计算。
折射能量与沿着风化层和下伏的基岩之间的分界面滑行的首波有关。
如果折射初至在共炮点道集上是可观测到的,一般就可以说明近地表模型有简单的几何形态。
然而,没有射线理论方法可以确切的在远小于一个排列长度的风化层基底上计算短波长变化,这些变化留给后续的剩余静校正处理,其剩余静态时差是在时差校正CMP道集上的反射旅行时畸变引起的(Taner 等,1974)。
首波由于沿着风化层基底的不规则性被扭曲,在风化层和下部地层之间没有大的速度差别时,它转化为潜水波(Hill 和Wuenechel,1985)。
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完全可能的,它就可以用波动理论模拟和反演(Hill,1987),或回转波层析成像来处理(9.5节)。
初至波风化层底的折射能量经常包含共炮点道集最先到达波,这些初至波的波前叫做初至。
初至的不同质量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震源类型和近地表情况。
图3.4-3中的共炮点道集的初至有明显的起跳。
线性初至时间的偏离大多是由沿着测线高程变化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泽元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技术支持部
2003年1月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 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的捆扰着地震勘探工作 的开展。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笛克斯教授曾说:“解决 好静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 ”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些充分说明了静校 正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来讲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 1、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着剖面的成像质量。 2、静校正问题也会影响到资料的分辨率。 3、静校正还会影响到构造的准确性。 4、静校正工作的复杂性,研究工作的长期性。
静校正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折射波有关知识 野外静校正量计算 CMP参考面问题
静校正量的应用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统一基准面的选取
为什么用初至波作静校正?
1、初至波是一项现成可用的资料,在反射波信噪比 较低的地方初至波往往有较高的信噪比。 2、因初至波前面无其它波到达,因此初至波的到达 时间容易拾取且精度较高。 3、初至折射波主要是反映了近地表地球物理模型数 据的变化,而静校正就是解决近地表的影响问题。 4 、初至折射波的 x-t 曲线是一种线性变化关系,因 此用它来研究表层地球物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更 加简单、方便。
交叉时: t i上 t i下
2h cos c v1
折射波的特点
1、下覆介质的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时才能形成折射 波。所以说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比反射波苛刻,因此“ 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少的多。 2、折射界面是速度界面,而反射界面是波阻抗界面。 3、折射波只有在盲区以外才能接收到,这是与反射波 不同的。 4、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其斜率的倒数是界面 速度。 5、界面速度大时,时距曲线平缓,反之,时距曲线较 陡,这是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特点。
Vs
反射波剩 式中: 低降 T速 ——炮点或检波点静校正量 带 校 基准面 折射波剩 (ms) ; 井深 校 正 余静校正 余静校正 包 括 地 校正 正( hi——第i层介质的厚度(m); 形 校 正 )
野外静校正量计算
野外静校正——长波长和短波长
基准面
炮点
井 深 校 正
地表
低降速带校正 基准面校正 高速层顶界面
0
x 地表 高速层
CMP点
反射层
基本概念
低速带:存在于地表面的低速介质称为
低速带。低速带一般为近代沉积物或风 化层。
降速带:低速带之下速度高于低速带的
介质称为降速带。降速带是低速带与高 速层之间的过度带,它的岩性一般与低 速带差异不大,主要由于压实作用或含 水程度的不同造成的速度差异;但也有 与低速带岩性不同的情况。降速带有些 地方有而有些地方可能没有。
利用反射波
静校正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折射波有关知识 野外静校正量计算 CMP参考面问题
静校正量的应用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统一基准面的选取
基本概念
静校正: 几何地震学的理论都是以地面为水平,地表介质
均匀为前提假设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表层因素与理论假 设不符,如地表起伏不平,低降速带厚度及速度变化剧烈等情 况,会严重影响地震剖面质量。这时,为了改善地震剖面质量, 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这个校正就是静校正。 t
静校正工作实质上就是从地震角度对表层地质的系统研究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技术支持岗工作职责
1 负责本探区表层调查和静校正方法的确定及静校正技术设计 和有关要求的编写工作; 2 负责组织静校正技术攻关和方法试验工作,解决本探区存在 的静校正技术问题; 3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静校正基础资料和最终静校正成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静校正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折射波有关知识 野外静校正量计算 CMP参考面问题
静校正量的应用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统一基准面的选取
野外静校正量计算
Hd H g hi T 1000 野外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 V 1000 Vs i 1 i
n
静校正
Vi——第i层介质的速度(m/s); (h0 / v0 h1 / v1 .....) 1000 井 深 校 正: て——井深或检波器埋深时间(ms); n Hd——基准面高程 (m) ; Tw hi / v 低降速带校正: i 1000 i 1 Hg——高速层顶界面高程 (m); Hd Hg (m/s)。 基 准 面 校 正: Vs——基准面校正速度 Td 1000
V1 V0
V1 V0
0
Xm1 Xc1
X
基本概念
时距曲线: 反映时间和距离关系的曲线。时距关系
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 时间,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之间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时距图:反映小折射法时距曲线的图件。纵坐标为时
间,横坐标为距离。
左右支:对于小折射而言,时距图上炮点位于左侧、
行井中激发(接收)地面接收(激发),利 用透射波初至时间研究低降速带的方法称为 为微地震测井,简称微测井。
基本概念
折射波盲区: 在炮点附近接收不到 ( 没有形成 )
折射波的区域叫盲区。
超前距离:某一层折射波能够形成初至的最小炮
检距叫这一层的超前距离。
T
X m1 2 h0 tg c
X C1 2h0
02
V0 R1 V1
m 层水平界面的折 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hk cos km x t 2 vm vk k 0
m 1
12
12
V2
k+1层的交叉时: m 1 hk cos km
tk 1 2
k 0
V2>V1>V0
R2
vk
倾斜界面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v
* 上
v
* 下
sin c
层的层速度。
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以上介质的
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各层的总厚度 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基本概念
基准面: 静校正量计算所用的参考面,做静校正后相当于
把炮、检点校正到该面上。基准面分为 统一基准面 (水平基准 面和浮动基准面 )和 中间参考面 两种,统一基准面是静校正计
算的最终基准面,它是为了处理和解释方便而定义的一个面;
中间参考面是介于高速层顶界面和统一基准面之间,为了提高 静校正效果而定义的一个过度的面。
校正速度:计算基准面校正量所用的速度叫校正速度。计
算高速层顶界面到中间参考面之间校正量所用的速度是 中间参
考面校正速度;计算高速层顶界面(中间参考面)到统一基准
4 定有效的技术措施和静校正方法;
—— 高科技重体力劳动 能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静校正难点并根据难点确
5 能根据工区特点正确选择不同静校正方法的计算 参数,保证静校正效果;
6 能运用各种手段进行静校正质量监控。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问题 静校正基础知识
排列位于右侧的为左支,炮点位于右侧、排列位于左侧 的为右支。对于大炮施工观测系统,大于炮点桩号一侧 的排列为右支,小于炮点桩号一侧的排列为左支。
基本概念
时深图:反映微测井法时距曲线的图件。纵坐标为
深度,横坐标为时间。
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叫视
速度。
层速度:地震勘探中把某一速度层的波速叫做这一
基本概念
高速层和高速层顶界面
所谓高速层就是紧靠地表风化层(低
降速带)底面的地层,高速层顶界面就是
高速层与降速层(低速层)之间的界面,
该界面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质面,表层调 查工作所追踪的就是这个面;静校正中的 低降速带校正也是校正到这个面。
基本概念
表层调查:采用地震或非地震手段开展
近地表地层的地球物理参数的测量工作
v1 sin c v2
折射波的形成
O A A’
h
c
V1
滑行波
V2>V1
V2
盲区:OA 2 h tg
c
v1 临界角 c are sin v2
滑行波是沿界面传播,因此它的传播速度被 称为“界面速度”,实际上界面速度就是V2
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t ti2 ti1 x
v1
v
* 上
x sin c 2h cos c t上 v1 v1
v
* 下
sin c
v1
V1
c
c
c
* * v上 v下
V1
V2>V1
x sin c 2h cos c t下 v1 v1
2 cos 2 v 1 1 1 1 * * * * v上 v下 v上 v下
的基 选准 择面 水平基准面
浮动基准面
利用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
静 校 正
基 准 面 静 校 正
的地 建表 立模 型
利用初至波反演地表模型 (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层 析方法等) 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连接
在高速层下选取圆滑的“中间参考面”
量静 计校 算正 剩 余 静 校 正 利用初至波 先校正到中间参考面,然后用接近高速层 的统一填充速度校正到一个水平基准面 资料处理时先在CMP基准面上进行速度 分析和叠加,然后再校正到统一基准面
面之间校正量的速度叫统一基准面校正速度。
基本概念
交叉时与延迟时
2 Z COS 交叉时 ti 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