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参及学术总结报告专题讲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生参与参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姓名:年级:学号:硕、博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土木类)

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题目主讲人日期导师签字

《日本3.11地震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李乔-4-28

《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秦顺全-6-14

《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与人才需求》钱清泉-5-26

《低碳经济与环境》刘宝珺-6-22

《道路边坡灾害及防治》张玉芳2010-11-10《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全新理念》钱振地2010-12-20

注:1.博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8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其中本人主讲不少于1次。

2.硕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5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

3.导师根据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后写的书面收获和体会或研究生本

人主讲提纲阅签。

4.研究生凭此卡片和导师阅签后的书面收获、体会到本人所在院、系(所)和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登记学分。

报告一:日本3.11地震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

报告人:李乔教授、博导(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主任)

报告时间:年4月28日

报告地点:逸夫馆4417

学术收获及体会:

4月28日下午16:00在九里校区逸夫馆研究生院会议室4417,西南交通大学桥梁系主任李乔教授向广大师生和业界朋友做了关于日本3.11

地震桥梁震害调查与分析报告会。

这次报告会的主要资料资源来自东京工业大学川岛一彦教授和日本

土木学会震后调查报告。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包括3.11地震及海啸的特征简介和桥梁震害调查分析。

会上李乔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具体地向广大师生介绍了日本

3.11地震的范围、震级以及由地震引起海啸所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桥梁的震害调查,调查的重点包括:1990年起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强制执行的延性能力设计方法对于减轻桥梁破坏的有效性;1995

年阪神地震后大量使用的合成橡胶支座对于减轻支座破坏的有效性;海啸造成的桥梁破坏类型。

李乔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给大家分析论证以上三个问题,其中包括新天王大桥,东松岛大桥支座残余变形,千代大桥,天王大桥等等。李乔教授给出了以下结论。

1、按照1990年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设计或加固的桥梁基本没有破坏,该方法提高了桥梁的抗震性能。

2、尽管1990年代起开始使用的合成橡胶支座,包括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减轻了支座的破坏,但在东仙台高速公路的两座桥仍然

发生了数个橡胶支座断裂的破坏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许多桥梁遭到海啸的破坏,破坏机理可能是桥面系在水流向上升力作用下而产生向上游的转动所致。因此,如果能够避免支座向上拔力作用下产生的破坏,则海啸对桥梁造成的破坏就可以减轻。

4、建议安装海啸作用下的防落梁装置,类似广泛使用的地震作用下的防落梁装置,如果在竖向设置,则对防止海啸作用下落梁会是有效的。

听了李乔教授的讲座,对地震的成因及地震区桥梁建设和维护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相关的思路和技术都是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

导师签阅:

报告二: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

报告人:秦顺全院士

报告时间:年6月14日

报告地点:网络学院一楼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简介:

秦顺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著名桥梁工程专家。中铁大桥院董事长和中铁大桥局总工,西南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学术收获及体会::

为隆重庆祝我校建校115周年,6月13日下午2:30,由学校科学技术处、校长办公室、校庆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西南交通大学11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活动于网络学院一楼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此次学术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四位院士,四位院士并分别围绕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内容展开了演讲。我校校长陈春阳、中国科学院院士钱清泉教授、副校长何云庵教授、副校长彭新实教授、校长助理周仲荣教授出席了此次学术论坛。会议由蒲云副校长主持。

会议开始,陈春阳校长致欢迎词。陈校长对向各位院士介绍了我校的历史以及在过去几年里取得的科技成果和进步。并对各位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各位院士依次进行了演讲。其中,我院双聘院士秦顺全教授以“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为题作了专题演讲。

秦院士首先对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在桥梁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我国已经建设完成的杭州湾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等跨海桥梁、海湾桥梁及其所克服的技术难题。随后,秦院士从“超深水基础建设、深水波浪力影响、海洋环境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备与材料”等方面分析了深海区域修建桥梁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向大家介绍了了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台湾海峡跨海大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跨海大桥的规划情况。

通过秦顺全院士此次报告,我对深海区域修建桥梁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其相关的思路和技术都是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中国深海大桥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已建的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都代表了国内跨海大桥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深海大桥在未来将大有可为。

导师签阅

报告三:高速铁路关键技术与人才需求

报告人:钱清泉

时间:年5月20日

地点:九里校区1208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钱清泉,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江苏省丹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多微机远动监控系统,在1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参与组织和筹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室建成后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电气化智能监控系统与综合自动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十项以上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收获及体会:

钱院士所讲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对高速铁路的概述;二是国内外高速铁路现状;三是我国高速铁路需求与前景;四是高速铁路中的关键技术;五是轨道交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中,钱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了易混淆的“地铁”与“轻轨”这两个概念,他介绍道: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由于轻轨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较小,使用的铁轨质量也较小,每米只有50公斤,而一般铁轨每米的质量为60公斤,由此得名“轻轨”。他还解释说“并不是地铁就一定在地下,轻轨就在地面上,地铁跟轻轨都可以在地下和地面上”。深入浅出的为大家普及了高速铁路的相关常识。最后钱院士用“有志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