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化学——稠油降粘

合集下载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PPT课件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PPT课件
第31页/共33页
可用的氧化剂(主剂)为:NaIO4和30%H2O2 可提供H+ (助剂)为: NaH2O4 和CH3COOH
第32页/共3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3页/共33页
μ——乳状液粘度,mPa·s μ0——分散介质粘度,mPa·s Φ——乳状液中分散相所占体积百分数,% k ——常数:
• Φ≤ 0.74时,k为 7.0, • 当φ>0.74时,k为 8.0;
第19页/共33页
Richardson公式
0ek
启 (1)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介质粘度。 示
(2)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相所占体积分数。

抽油机负荷大、耗电量 多,机械事故多
节 影响地面输送 输送困难、麻烦
第13页/共33页
第2节 稠油的升温降粘法
稠 105

塔河TK1055 胜利陈庄13-15 辽河齐40 塔河TK1244
粘度,mPa.s

104
温 103

线
102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结论 稠油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影响很大
稠油物性参数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大港
区块 杜 84 杜 1-7-5 杜 84 九区 凤城全区 单家寺 草桥 孤岛 羊三木 枣园枣北
油层 杜家台油层 大凌河油层 兴隆台油层 齐古组 齐古组 Ng Ng Ng 明、馆 下第三纪孔一段
埋深 1122-1500 950-1090 650-750 160-230 150-500 1100-1200 820-960 1200-1400 1220-1430 1736-2036
第29页/共33页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稠油乳化降粘技术_刘国然

第2卷第1期特 种 油 气 藏1995年稠油乳化降粘技术刘国然 编译(辽河石油勘探局钻采工艺研究院 辽宁 盘锦 124010)前 言世界上的稠油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和产量都占很大比例。

为了开发稠油资源,世界各产油国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研究稠油的开采和集输问题。

为了降低稠油的粘度,增加流动性,提高产量,一般采用热采法、稀释法、乳化降粘法等。

其中乳化降粘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经济、所需能量少等优点。

化学降粘法及机理1. 化学剂的分类化学降粘剂分为降凝剂(或叫流动改进剂)和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前者能大大降低含蜡原油的粘度、胶凝强度和凝点,而使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后者使高粘原油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化液,而使稠油粘度大大降低。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化合物,其分子中有亲水原子团和疏水原子团,由于其少量的存在可使表面性质有显著变化。

根据实用性质,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洗净剂、乳化剂和湿润剂等。

表面活性剂通常分为阴离子系、阳离子系、两性离子系及非离子系四大类。

2. 乳化降粘机理稠油乳化降粘就是使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与井下稠油充分混合,使高粘原油以粗油滴系分散于活性水中,形成低粘度的水包油(O/W)型乳状液。

这种乳状液降低了原油在井筒和管线中的运动阻力。

原油中加入亲水表面活性剂后,因亲水基表面活性很强,而替代油水界面上的疏水自然乳化剂而形成定向的吸附层,吸附层将强烈地改变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表面传递过程,致使原油粘度显著下降。

实践证明,原油粘度越高使用表面活性剂降粘效果越好。

稠油乳化降粘开采和集输机理也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稠油接触能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经过搅拌,油便呈颗粒状分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极粗的水包油型乳状液。

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油珠周围,形成定向的单分子保护膜,防止了油珠重新聚合,可见乳状液流动能使液流对管壁的摩擦压力减弱(图1)。

二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湿润作用,使液流流动阻力显著减少,即在管壁上吸附了一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水膜,从而使原油和管壁之间的摩擦变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管壁的摩擦,达到流动阻力显著下降的目的(图2)。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

石油行业中的稠油降黏增效技术摘要:稠油是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粘度高、凝点高、流动性低,使得开采这些油相对困难。

降黏增效是成功提取稠油的必要条件。

粘度降低技术可以降低稠油的粘度,便于提取稠油。

为了充分利用降低粘度的附加价值,有必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了解技术原则,深化实质性原则,全面提高厚油层的开采能力。

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稠油的概念,然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技术的原则,最后分析稠油开采中降黏增效的物理化学技术。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黏增效;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前言稠油是指在层状条件下粘度大于50 MPa /秒的稠油,或在罐壳温度下粘度介于1000 MPa/秒至10000 MPa /秒之间的空气中释放的原油。

世界石油丰富,储量比传统原油多得多。

但是,含油胶和沥青含量高导致粘度高,流动性低。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和运输问题,降黏增效,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至关重要。

一、稠油降黏增效原理分析顾名思义,稠油是高粘度、高密度的油,通常在国外称为稠油。

与稀油相比叫它稠油,稠油难流通,稀油像水一样流动。

稠油粘度极高,甚至高达几百万mpas。

从科学角度来看,很难从地下开采,因为太粘稠了。

在20℃环境温度下,地下粘度大于50 %,密度大于0.92的原油通常称为稠油。

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使用热油循环、油层燃烧和蒸汽喷射等方法来增加热量和降低粘度,或混合稀有石油、进行模拟和添加活性制剂来降低粘度。

与普通油罐不同,稠油不是液体而是胶状的,这使得稠油开采非常困难。

此外稠油芯是分散沥青束相,分散介质是轻油的分馏和胶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降低粘度、提高效率和完成采油工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降低稠油的粘度。

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下,通过橡胶沥青与胶分子有机融合。

稠油的高粘度是由于沥青和胶质的相互作用。

因此,分散介质中束中心的组成过程正在逐步演变。

使用这些力减少沥青和胶质之间的力可以降黏增效,提高稠油产量。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摘要:针对我国的油田开采行业的高速发展,稠油油田现场开发原油降粘技术的创新,对我国的油田开发的意义重大,但是现阶段的我国的稠油油田原油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通过全面的分析稠油油田原油开发过程中,提出了通过稠油化学技术降粘技术,并且根据不同稠油油田原油的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化学降粘对的药剂以达到最佳的降粘效果,其中主要有水溶性的乳化降粘技术和油溶性稠油化学降粘剂的降粘技术,通过深入的研究稠油原油的化学降粘技术,为我国化学的原油降粘技术发展提供经验,更为我国稠油油田原油开发的提供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稠油原油原油降粘化学技术近年来,我国的常规石油开发技术的已经日渐成熟,加上石油管道集输技术,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是石油行业的发展,但是油田若是想要加大生产量,就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原油开采,尤其是对油田稠油的开采,由于稠油中含有大量的沥青质以及胶质物质,使得稠油原油的粘度非常,不适合常规的石油开采,进而加大了稠油油田的开采难度,为了能降低稠油开采的难度以及节约石油开发成本,通过化学试剂实现有效降低稠油原油的粘度,进而实现稠油原油的常规方式开采,实现稠油油田原油大量开采。

一、稠油原油化学降粘技术开发的理论基础1.稠油原油降粘原理稠油原油中的胶质以及沥青质分子物质中具有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羰基等有机化合物,导致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子间发生剧烈的氢键作用,沥青质分子中的芳杂稠环平面互相堆积使得极性基团间的氢键产生的沥青质粒子,而胶质分子则是相反是通过及受到氢键的固定产生沥青质粒子的包覆层,这两中粒子的氢键可以相互连接,进而导致原油的高粘度增高。

可将稠油的高粘度主要与胶质粒子和沥青质粒子的相互作用有关,或者是与稠油原油中胶质粒子和沥青质粒所形成的高聚化合物有关的,除此之外在稠油中的胶质粒子、沥青质粒子和杂原子、有机金属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导致稠油粘度过高、流动性差,这些高聚化合物或者是混合物的分子量较大、密度高,虽然含量很低但是严重影响了稠油原油的粘度,导致稠油原油开采困难。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及在河口油区的应用1. 引言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通常由于含有较多的重质烃类和胶质物质而具有高黏度特点。

稠油在开采、输送和加工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流动性差、泵送困难、分离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应运而生。

2.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原理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是一种通过在抽油过程中向井筒内注入适量的水来改变原油流变性质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如下:•黏度降低:掺入适量的水可以将稠油中的重质烃类和胶质物质稀释,使得原油黏度降低。

这是因为水与石蜡等重质烃类具有亲和力,可以将其分散并减少其在溶液中的浓度,从而使得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

•温度调节:掺水后的稠油在空心杆内通过泵送时会产生摩擦热,使得原油温度升高。

由于稠油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通过控制掺水量和泵送速度,可以实现对稠油黏度的调节。

•润滑作用:水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质,可以减少原油在管道中的摩擦阻力,提高泵送效率。

掺入的水还可以减少油管内部的磨损和腐蚀,延长设备寿命。

3. 河口油区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应用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在河口油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该工艺在该地区应用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宜条件选择: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井筒条件,选择合适的掺水量、掺水方式和掺水位置。

通常情况下,在井底或抽采泵入口处进行掺水可以更好地实现降粘效果。

•掺水剂选择:在选择掺水剂时,需要考虑其对原油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使用清洁的淡水作为掺水剂,以避免对原油产生不良影响。

•掺水系统设计:为了实现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需要设计相应的掺水系统。

该系统包括控制阀、泵、管道和测量仪表等设备,用于实现对掺水量、流速和压力等参数的调节和监测。

•操作参数优化: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不断调整操作参数来优化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的效果。

这些参数包括掺水量、泵送速度、井筒压力等。

4. 工艺优势及存在问题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在河口油区具有以下优势:•提高采收率: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工艺可以改善原油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结果按式(1)计算
f 0 100 0
…………………………………(1)
式中:
f —— 降粘率,%;
R
R
μ 0R
R
——
R
R
50

时稠油油样的粘度,mPa·s;
μ—— 加入样品溶液后稠油乳液的粘度,mPa·s。
R
R
5.6.6 报告
每个样品做两个平行样,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每个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 % ,
T
SY/T 5370-1999 中 3.3 规定用旋转滴法测定。
5.6 降粘率
5.6.1. 将稠油在(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 1 h,搅拌去除其中的游离水和气泡,迅速用旋转粘度 T
计测其(50±1)℃时的粘度TμR0RT。
5.6.2
配制含 3
T
%
NaCl和 0.3
%
CaClR2R的盐溶液,用盐溶液将液体样品配成质量分数为 1
在自然光下目测若无悬浮物及分层现象,则溶于水。
5.3 pH值
用酸度计测试原液。
5.4 表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T
GB/T 5549 的规定执行。
5.5 界面张力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1 % 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 % 的溶液,按
5
gbt5549表面活性剂用拉起膜法测定表面张力gbt66782003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0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syt53701999表面及界面张力测定方法要求稠油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稠油的乳化降粘法

稠油的乳化降粘法

稠油的乳化降粘法
稠油的乳化降粘是一种将稠油转变成小分子悬浮分散体系以降低粘度的方法。

乳化降粘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稠油的利用率。

乳化降粘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乳化剂及其氧化的过程,分散稠油中的固体和液体成份。

通过在乳化剂和稠油中引入低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稠油-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从而使稠油溶解在乳化剂中,改变粘度。

在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将稠油本身、水和乳化剂融合在一起,使其变成稠油的乳状液,从而达到改变稠油的粘度。

事实上,乳化降粘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乳化剂添加量越大,稠油的分散性越好,粘度的降低越明显,但乳化剂添加量也有一定的上限;另外,乳化降粘也可能会带来含水量的增加,这可能带来其他影响,从而导致稠油加工工艺难度增加等问题。

因此,要想利用乳化降粘技术进行稠油处理,除了要掌握乳化降粘技术的基本原理,还要充分考虑乳化剂添加量协同作用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预防并克服上述局限性。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知识第一篇:降粘剂知识降粘剂的相关知识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

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

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

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

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粘的一系列反应。
(1)稠油中活性组分在高温(150~300 ℃)和 催化剂(Mn+,如Fe2+,Ni2+,V4+等)存在的条 件下脱氢并水解产生烯醇和硫醇
(2)烯醇即变成醛并分解产生一氧化碳
(3)一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由水气转 换反应再产生氢。
(4)稠油中的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作用下加 氢,使该组分断裂,并释放出硫化氢。
0ek
有何启示
练习: 50℃时稠油的粘度为2000mPa·s,水的粘度为
0.55mPa·s。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稠油乳化成水包油乳 状液,求分散相质量分数分别为0.7和0.8时所形成乳状液的
粘度。
(1)若Φ=0.70,则k=7.0,μ=73 mPa·s
降粘率=(2000-73)/2000=96.35%
粘度(50℃、脱气) 320 30000-40000 2963(100℃) 2300-15000(23℃) 50000-170000(30℃) 8984-55880 10163-47223 250-5700 289-1073 2262
采油技术手册,第八分册,P3~7
3、稠油为什么粘度大?
主要是因为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造成的。
埋深 1122-1500 950-1090 650-750 160-230 150-500 1100-1200 820-960 1200-1400 1220-1430 1736-2036
密度 0.93 0.98 1.003 0.924-0.950 0.9377-0.9619 0.98-0.99 0.9671-1.061 0.95-0.99 0.95-0.96 0.9250
(4)好的稠油降粘剂和表面活性剂的HLB值、 油水界面张力没有对应关系。
α-烯烃磺酸盐对几种稠油的界面张力
10
胜利陈庄 胜利草桥 胜利桩西 1
IFT/( mN/m)
0.1
0.01 0
20
40
60
80 100 120
t/min
4、稠油乳化降粘剂
碱性物质也可以作为乳化降粘剂 (1)可用的碱性物质
NaOH、Na2CO3、复合碱、造纸黑液等 (2)乳化降粘的机理
(2)若Φ=0.80,则k=8.0,μ=3.3×102 mPa·s
降粘率=(2000-330)/2000=83.5%
3、稠油乳化降粘技术的关键 两 (1)必须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个 关 键 (2)产出液必须有一定含水率
适应条件
油井产出液含水率大于10%
4、稠油乳化降粘剂
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
C9H19
第六章 稠油降粘
1
主要内容
稠油 稠油的升温降粘法 稠油的稀释降粘法 稠油的乳化降粘法 稠油的氧化降粘法 稠油的催化水热裂解降粘法
第6章 稠油降粘
第一节 稠油
1、什么是稠油?
稠油是指粘度高、相对密度大的油。 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粘度超 过 100mPa•s的原油。

105

粘度,mPa.s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乙基磺酸钠-4
C9H19
O CH2 CH2 O 10CH2COONa
羧甲基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10
4、稠油乳化降粘剂
说明
(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适应温度不高、粘
度不大的普通稠油降粘。
(2)一些羧酸盐和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 的耐温、耐盐能力。 (α-烯烃磺酸盐)
(3)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般是 0.02%~0.5%。
羧基等,它们可通过氢键和分子间力吸附在沥 青质相表面,保护着沥青质相,使其分散于油, 形成特殊的胶体结构 。
从稠油粘度与胶质沥青质含量的相关曲线可以看出:胶质沥青 质含量越高,原油粘度越大( Fuel, 87(13-14), 2008, 3065-3070 )
4、稠油粘度大对开发有何影响?
影 影响油层采收率 剥离难、易指进

104


线
103
塔河TK1055 胜利陈庄13-15 辽河齐40 塔河TK1244
102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结论 稠油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影响很大
为什么强调“脱气”原油?
油层中有溶解气,可以降低原油粘度。
稠油井井下取样非常困难,取样时往往会损 失溶解气,而将油样恢复到相似状态困难、成 本高。
在稠油中加入氧化剂,可使沥青质中稠环部分间连 接的碳链或含杂原子碳链通过下面的氧化反应断裂,减 小沥青质形成结构的能力,达到稠油降粘的目的。
第6章 稠油降粘
第六节 稠油的催化水热裂解
降粘法
稠油催化水热裂解是指在高温和催化剂 (如FeSO4,NiSO4,VOSO4等)存在的条件下, 稠油中的活性组分(指稠环部分连接的碳链中 有硫键的胶质、沥青质)与水发生的导致稠油
2、稠油的特点

粘度高 粘度从100mPa•s到几十万mPa•s



密度大 相对密度可超过1.0以上
稠油物性参数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大港
区块 杜 84 杜 1-7-5 杜 84 九区 凤城全区 单家寺 草桥 孤岛 羊三木 枣园枣北
油层 杜家台油层 大凌河油层 兴隆台油层 齐古组 齐古组 Ng Ng Ng 明、馆 下第三纪孔一段
碱可以和原油中的石油酸反应,生成石油酸盐, 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5、稠油降粘剂的使用工艺 地面加药方式
(1)人工间歇加药 三
种 方
(2)井口加药装置加药

(3)集中配置、管线注入
四、稠油降粘剂的使用工艺
2、井筒加药部位
(1)环空加入 两 种 方 式
(2)空心杆加入
第6章 稠油降粘
第五节 稠油的氧化降粘法
胶质
胶质是石油中分子量及极性均仅次于沥青质的大分 子非烃化合物,具有多分散性.与沥青质和芳香烃之间 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沥青质
一般把石油中不溶于非极性的小分子正构烷烃而溶 于苯的物质称为沥青质,它是石油中分子量最大、极性 最强的非烃组分。
环烷环 烷基链
稠环芳 香环
杂原子
沥青质分子模型
胶质分子含有可形成氢键的羟基、氨基、

三 个 影响井筒举升 环
抽油机负荷大、耗电量 多,机械事故多

影响地面输送 输送困难、麻烦
稠油降粘法包括: 升温降粘法 稀释降粘法 主要降粘方法 乳化降粘法 氧化降粘法 催化水热裂解降粘法
第6章 稠油降粘
第二节 稠油的升温降粘法
可用注蒸汽和电加热方法使稠油升温。 结构粘度
稠油的粘度 牛顿粘度
O
CH2 CH2 O
H
10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10( NP-10)
C12H25
SO3Na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C17H35 COONa
十八酸钠(硬脂酸钠)
4、稠油乳化降粘剂
C9H19
O CH2 CH2 O 10SO3Na
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酯钠盐-10Fra bibliotekC9H19
O
CH2 CH2 O
C
4
H2
CH2
SO3Na
稠油稀释后的粘度可按下面的经验式计算:
lg(lg μd)=xlg(lg μ1)+(1-x)lg(lg μv)
式中,μd——稠油稀释后的粘度; μ1——稀油的粘度; μv——稠油的粘度; x——稀油与稠油的质量比。
从上式可以看到,稀油的粘度越低、稀油与稠油
的质量比越大,稠油稀释后的粘度就越低。
第6章 稠油降粘
包油乳状液,求分散相体积分数分别为0.7和0.8时所
形成乳状液的粘度。
(1)若Φ=0.70,则k=7.0 μ=0.55mPa·s× 2.7187.0× 0.7=73 mPa·s
(2)若Φ=0.80,则k=8.0 μ=0.55mPa·s× 2.7188.0× 0.80=3.3×102 mPa·s
Richardson公式
结构被破坏
稠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用 Andrade公式表示:
aeb T
式中,μ——稠油的粘度; T——热力学温度; a,b——常数。
第6章 稠油降粘
第三节 稠油的稀释降粘法
在稠油中加入稀油(如煤油、柴油、轻质油、低 粘度原油等),可使稀释后的稠油粘度降低。
若在50 ℃粘度为6.24×104 mPa·s的稠油中按不同 的质量比加入50 ℃粘度为10.2 mPa·s的煤油,可得到 表6-3的结果。
• Φ≤ 0.74时,k为 7.0, • 当φ>0.74时,k为 8.0;
Richardson公式
0ek
启 (1)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介质粘度。 示
(2)乳状液粘度取决于分散相所占体积分数。
Richardson公式
0ek
练习: 50℃时稠油的粘度为2000mPa·s,水的粘度为
0.55mPa·s。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稠油乳化成水
本章完
第四节 稠油的乳化降粘法
1、稠油乳化降粘法的定义
在一定油水比的条件下,用水溶性表面活 性剂溶液可将稠油乳化成低粘度的水包稠油乳 状液。
稠油开发的关键: 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
2、Richardson公式
0ek
μ——乳状液粘度,mPa·s μ0——分散介质粘度,mPa·s Φ——乳状液中分散相所占体积百分数,% k ——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