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下中国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弱势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汇报调研报告

弱势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汇报调研报告标题:弱势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汇报调研报告一、引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困难、不利条件的群体,需要特殊关怀和支持。
为了了解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弱势群体的个人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实地访谈则通过与一些弱势群体代表和相关机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教育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在弱势群体中,教育程度较低的比例较高,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困扰他们发展的主要问题。
同时,由于学习条件和机会不均,部分弱势群体的子女面临着教育机会缺乏和辍学的风险。
2. 就业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存在较大难度。
一方面,因为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他们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歧视和偏见也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3. 社会参与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度较低,很多人面临着社交隔离和边缘化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资源和机会,同时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也较有限。
四、建议1.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和质量。
应建立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构,提供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文化素养。
2. 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公平就业的监管和执法,减少歧视和偏见。
3. 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度。
加强社交和沟通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和社交资源;同时,社会和政府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创造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五、结论本次调研报告对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他们在教育、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发展状况,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与应对一、引言弱势群体是指因为其中一种原因而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面临困境和不公正待遇的群体。
这些群体通常是社会中最脆弱和最易受伤害的一部分。
弱势群体的问题不仅涉及他们个体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本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对弱势群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改善弱势群体的境遇提出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9份。
同时,针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了解。
三、弱势群体的现状1.生活困境:调查发现,贫困是弱势群体最普遍的特征。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面临生活困难,无法满足基本的食品、住房和医疗需求。
2.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弱势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近一半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
缺乏教育机会和资源是他们无法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3.就业与薪酬:调查发现,弱势群体往往没有稳定的就业机会,工资也相对较低。
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无法摆脱贫困。
4.社会认同与歧视:弱势群体普遍面临社会认同的问题。
调查发现,他们往往被社会边缘化和歧视,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这种情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额外的困扰和压力。
四、问题原因分析1.社会结构问题: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了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
贫富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就业歧视等问题都是造成弱势群体现状的原因之一2.政策不足:调查显示,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无法很好地覆盖弱势群体的需要。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导致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3.社会观念与文化问题: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与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相关。
部分弱势群体因为性别、种族、残疾等原因而面临更加严重的歧视和边缘化。
五、应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1.政策与创新:政府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
法院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法院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困难和劣势的人群,通常包括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农民工、少数民族等。
这些群体在面对生活、工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时,常常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和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常常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现状,中国各级法院对其社会保护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调查。
一、老年人的社会保护情况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调研发现,老年人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一是加强老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让其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和需要保护的问题;二是加强社区服务机构的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社区服务;三是增强老年人的就业能力和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自我维护能力。
二、残疾人的社会保护情况残疾人在我国也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和社会保护问题较为复杂的群体。
目前,在法律、政策和社会保障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的举措。
但调研显示,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仍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法院等多方面合力加以改善。
三、贫困人口的社会保护情况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受到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时,这一现象更加引人注目。
法院的调研表明,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下,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贫困人口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在扶贫政策实施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减少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护情况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涌现出来。
调研显示,农民工在就业、薪酬、社会保险和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为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加强行业监管和维权机制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保障和服务。
五、少数民族的社会保护情况少数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人口群体,他们的文化、习俗和信仰等有着很强的特殊性。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弱势群体调查报告弱势群体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
其中,弱势群体的处境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的背景是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升。
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为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面对面和在线两种方式,向不同的弱势群体发放问卷。
在保证隐私和匿名性的前提下,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1. 弱势群体的构成调查显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等。
其中,贫困人口占比最高,达到40%,其次是残疾人和失业人员,分别占比30%和20%。
2. 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困难。
他们的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
同时,他们的居住条件也较为简陋,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棚户区。
3. 就业和教育调查发现,弱势群体的就业和教育问题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他们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同时,由于经济压力和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也面临着接受良好教育的困难。
4. 社会融入和权益保障弱势群体在社会融入和权益保障方面也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他们普遍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很难得到公平的待遇。
在权益保障方面,虽然有相关政策和法律,但执行不力,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加强扶贫力度针对贫困人口,政府和社会应加大扶贫力度,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培训技能等方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2. 改善教育环境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3. 推进公平就业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4. 完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并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待遇。
法律部门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法律部门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状况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状况严峻,需要加强法律保护。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女性以及少数民族等人群。
这些人群在社会和法律保护方面存在巨大的脆弱性,面临诸如低收入、不平等待遇、贫穷、医保和教育等多种问题。
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他们更容易患上疾病,收入不足,有许多关于他们的疾病和医疗保险等需要加强的法律法规。
儿童是另一个主要的弱势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虐待和忽视,需要更强的保护。
残疾人也常常被社会边缘化,而更多的政策和法规应对残疾人的需求。
除了这些群体之外,农民工通常面临着工资拖欠、工作条件不佳、贫困和医保等方面的不透明和恶劣情况。
在事实上,他们面临威胁和侵犯劳动者权利的情况并不是罕见的。
同样,女性在职场和家庭内也常常承受着不平等的待遇。
对于少数民族成员而言,他们通常面临着文化、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不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加强法律保护机制,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我们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快完善与社会弱势群体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当前的法律框架需要更好地识别弱势群体,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更全面的回应。
其次,加强法律援助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以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权利,以及更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最后,我们建议对法律体系进行加强和评估。
要保障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法律机制,以便于弱势群体更好地受到保护。
总之,我们认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非常重要,必须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以确保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期望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保障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女性和少数民族之福利。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并为及相关组织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教育水平、医疗保障、就业情况以及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调查目的】1·了解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所在。
2·分析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探讨原因。
3·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推动社会公平和共享发展。
【调查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相结合的方式。
2·对全国范围内的弱势群体进行抽样,确保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3·同时,还对各地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更多的情况和意见。
【调查结果】1·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1·1 经济收入水平1·2 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1·3 饮食和营养状况2·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与机会2·1 教育水平分布2·2 学校条件和资源2·3 教育机会不均问题3·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3·1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3·2 医疗费用负担问题3·3 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问题4·弱势群体的就业情况4·1 就业率和就业结构4·2 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4·3 就业歧视和职业发展机会5·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5·1 社会参与机会5·2 社会支持和关爱程度5·3 社会歧视和排斥问题【政策建议】1·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3·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
4·推动就业机会平等,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5·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减少社会歧视现象。
【附件】1·问卷调查原始数据。
关爱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爱弱势群体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选题背景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他们常常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我们选择了关爱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实践调查的主题。
二、调查目的1.了解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探索关爱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式;3.提出关爱弱势群体的具体建议。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针对弱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需求和意愿;2.访谈调查:与相关组织、专家和志愿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经验;3.资料收集:查阅文献和报告,了解弱势群体问题的背景和相关政策。
四、调查结果1.弱势群体状况:调查发现,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家庭的儿童、残障人士和流浪者。
他们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就业机会少、生活水平低下等问题。
2.关爱途径与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弱势群体希望通过提供教育、就业和医疗等实际帮助来解决问题。
同时,关心和理解也是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方式。
3.关爱建议:建议政府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五、调查结论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深入了解到了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了解到了他们所需的关爱途径和方式。
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社会组织需要加强服务能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帮助;个人应该关注和理解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关爱活动。
六、参与感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深切感受到了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关爱的事实。
作为一个学生,我意识到自己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同时,我也意识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他们能够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七、调查总结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和调查方法,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关爱建议。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贫困人口、残疾人士、失业者等。
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对于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困难与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其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需求,为制定相关扶助政策和改善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四、调查结果4.1 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4.1.1 贫困人口4.1.1.1 家庭收入状况4.1.1.2 教育程度4.1.1.3 就业情况4.1.1.4 健康状况4.1.2 残疾人士4.1.2.1 残疾类型分布 4.1.2.2 就业与教育状况 4.1.2.3 社会融合程度 4.1.3 失业者4.1.3.1 失业原因4.1.3.2 就业机会4.1.3.3 援助情况4.2 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4.2.1 经济困难4.2.2 教育障碍4.2.3 就业歧视4.2.4 社会歧视和排斥4.2.5 医疗保健不足4.3 弱势群体的需求4.3.1 经济扶助4.3.2 教育支持4.3.3 就业机会4.3.4 社会融合和参与4.3.5 医疗保健服务五、政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及相关调研数据,针对弱势群体的困难和需求,提出以下政策建议:5.1 完善贫困人口脱贫机制,加大扶贫力度5.2 改善残疾人士的教育环境和就业机会5.3 减少失业者的就业障碍,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5.4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和社会扶助5.5 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 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家庭收入低于一定程度的人口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 残疾人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长期丧失或者存在障碍,需要社会支持的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下中国弱势群体调查报告--------------关于自贡自流井区社区城区农民工实证调研摘要: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并在近期内有增长的趋势。
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然后再扣除重叠部分(如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和非弱势人口(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我们估计出的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
应该说,弱势群体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比例,已经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严重威胁,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
作者简介:廖启航(1988-),男,四川南充人,四川理工学院通信08级学生张正军(1989-),男,四川凉山州人,四川理工学院通信08级学生刘芷林(1990-),男,四川达州人,四川理工学院通信08级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必须看到,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现有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因此,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社会分化有加剧趋势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与生活。
2010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部署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
3月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就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着出现失业下岗人员增多,失业下岗人员生活困难等现象,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自贡市是老工业城市,劳动力供求矛盾严重,同时是中国有名的“千年盐都”,西部著名的盐化工基地,有18万产业工人,有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215户,限额以下的小型工业企业1.14万户。
人口314万人,面积4372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18人。
区内农业人口比重达77.58%,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富顺县、荣县均为全国人口大县,富顺有100多万人,荣县有90多万人,自贡市附近设有特大型消费城市可以依靠,最近的成都市也相距200多公里,而自贡市中心区消费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人均收入偏低,成为了一个特殊城市弱势特殊群体,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对自流井区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自贡市农民工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在调查中的民工中,年龄都偏大,最小的16岁,最大的已有60多岁。
他们均已结婚并且有了小孩。
有的农民工甚至在市里买有住房,但大部分租赁房屋,这成为整个家庭的一个主要支出(每月元)。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弹棉花、修鞋匠、收破烂、泥水工、清洁工,……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职业均为城市居民不屑从事的脏累、低贱而挣钱少又无任何保障的工作,并且他们的收入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生活状况,因而,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
从事弹棉花的农民工说:“现在大家的生活都不怎么好,被子能盖就凑合着,不来弹了”“挣的钱比以前少多了。
”泥水工说:“建筑队的活太累了,工资又低,又时还不能按时发”,“很想换个事做,但是找不着。
”一般而言,这些农民工的月收入平均在元左右,这其中要支付包括水电费在内的各种费用。
食物支出占绝大部分,其次是教育费用,住房的房租(如果租房住)。
医疗费用几乎没有,有病就先挺着,实在不行就先买点廉价的药顶着。
居住在社区中的农民工一般家庭负担都很重,可谓上顾老、下顾小。
已婚进城的农民工,很多人将孩子交给老家的父母,因而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同时,还要支出一部分寄回老家补贴家用;更一部分人虽然将孩子接到城市,但庞大的教育支出却更令他们一筹莫展。
另外,由于农民工所从事的完全是“个体”性质的行业,因而没有任何从单位给予的保障;同时他们的农业户口,使他们被排除在城市居民外,没有享有低保的权利;第三,贫穷的生活使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参加任何一项社会保险,因而,这些城市的“边缘人”处于种毫无保障的生活状态,他们面临的是居无定所、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以及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
面对如此恶劣的状况,为什么这些农民工还要在城市继续忙碌下去?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以修鞋匠为例。
他的湖北老家人均耕地只有分,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现在在城市修鞋,每月除基本花销外,还可以寄些钱接济家居。
在城市里固然艰难,但在农村却更加艰难,这是农民工甘于在城市最底层吃苦受累的最主要原因。
实际上,农民进城,最其本的特征无非是寻求就业,增加收入。
二:社区中农民工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在社区内的生活是一种夹缝内的“真空”状态,他们既是政府的“管制”对象,又是被政府排除的对象。
在维护社会治安,整顿城市建设,打击偷税漏税等类似活动中,农民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但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方面,农民工过的完全是一种无政府生活。
近来,国家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救助,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
然而,农民工却在比条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居住区域看,他们虽为暂住人口,但却确实该社区一员;但从户籍方面,他们的农业户口又不被承认为“城市居民”。
因而低保到底该不该包括农民工或者说农民工有没有享受低保的资格成为一个无法定夺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主对此问题态度明朗:农民工不应该享有低保待遇,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不归我们社区管”。
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民工自己也认为不享有低保是理所当然。
他们对低保政策甚至不了解,因为“与自己没关系”。
意识的产生是外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
在社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农民工都没有被算为社区正式成员;农民工,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情况完全当自己为社区外的人——异乡人。
所以造成的实际情况是:作为弱势群体生活于社区中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没有任何来自官方或民间的保障。
三:自贡市弱势群体的一般现状(一)对自身情况的认识这次调查到的一百位访谈对象对自身评价明显偏低,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⒈劳动能力差。
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所调查的四类对象(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残疾人,流动人口除了离退休部分人员外其余普遍对自身的劳动能力持悲观态度,对在目前紧张的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做奢望,而且他们自身对这种形势抵触情绪不高,大多将劳动能力差归结为“没文化”。
这一点与调查前的预期是吻合的,可见弱势群体心理状态上比较清醒,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下面通过两个有代表性的个案,具体地了解一下这一群体的心态。
个案:李某,女,36岁,达州人,在汇东区打工,清洁环卫工作。
“有时觉得自己是这儿的,可是心里空落落的,挣的少,也够花,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孩子……没办法,现在我也想学习,哪朝哪代都是读书的拿的多……将来啊,慢慢干吧。
”个案:崔某,男,38岁左右,本地人,残疾,工伤,右手缺三指。
崔某工伤,当调查进行的时候我们原来认为他会把生活的困窘归结到工作事故上,可是他认为缺乏文化是“最重要的”,而工伤“比较重要”.他透露说将来生活的打算全放在下一代身上了,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想法。
以上两个样本在这次调查中相对比较典型,持同样看法的占绝大多数。
弱势群体明显呈现出对“文凭”的渴望及对子女的超负荷期待。
这一点很值得深思,在认识到自身劳动素质低下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把家庭的责任向下一代移交,这既体现了下层民众根源于文化传统的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劣根性,又势必导致过分追求子女的成绩而引起的家庭情感关系的畸形化,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⒉收入太低。
从收集到的近百个有效样本来看,这一群体几乎认定现在收入太低。
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认为自己劳动能力不高;一部分认为工厂效益不景气;一部分认为改革的负面效应与代价太大,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下岗工人群落。
此外,下岗导致的公费医疗等等全部落空,这一部分人损失也必须予以考虑。
在这次调查中这一情况,甚至有稳定就业单位的人员对企业破产和下岗失业也并不理解。
从全局来看,目前中国国民收入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一旦工资得不到保障,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生活就难以为继,那些靠退休金生活的职工更是如此。
入不敷出是这些贫困家庭的主要特征,部分家庭要依靠借款或动用有限存款来维持生计。
此外物价上涨及医疗的因素必须予以考虑。
否则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这种断裂带很可能滋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⒊心理挫折感强。
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现在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是量化的个人收入,这种市民气的价值认定在底层体现无疑,尽管自身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他们还是认可的。
由于劳动能力低下、自身素质不高、收入微薄,这一群体普遍心理挫折感强,比较自卑。
下面通过几个典型的个案来具体地把握这一群体的心理:个案:赵某,女,下岗,42岁。
当调查开始时,她一再表示“什么都不懂”;当问及对自身的看法时,她说,“我现在有个小姑娘读初中,现在的上学钱高得离谱,一年没个几千下不来。
我想我们孩子只能在吃穿上省着点用,谁叫她爹妈啥也不是呢?有钱的孩子托生在好人家了,这都是命啊!”个案:张某,退休人员男60多岁。
退休人员的情况比较特别,如果原来的单位还能够正常运转的话,生活还可以。
但是子孙找不到工作,“吃老人的钱”这类情况大量出现。
对于儿女们的情况,张老汉也很无奈,他说,“没有办法,一家老小没有一个能指望上的,啥出息没有。
没辙,现在社会就是有能耐的吃肉没本事的喝汤,谁让我这几个儿子都下岗呢?他们跟我一起熬吧,走哪算哪啊!”个案:许某民工,女35岁。
许某比较健谈,她说,“我干活比别人卖力,也比别人好,但挣钱就是比别人少;老板的解释仅仅是说我是外来的。
现在乡下人把我当城里人,城里人又把我当乡下人……现在回农村安家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