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第章所得税课件 (一)

中级会计实务第章所得税课件 (一)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所得税课件是在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中的重要一章,对于深入了解国家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报税流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这一章的内容。

一、概述

所得税是指纳税人的收入所应当缴纳的税,所得税是税收中的一种。

所得税主要由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来征收管理。国税部门主要管辖大

型企业和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而地税主要管辖个体户和小微企业。

二、纳税人的范围

纳税人的范围包括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非营利组织

和外国企业等,不同的纳税人在税收政策和申报报税流程等方面也都

存在差异。

三、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是指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包括纳税人的应纳收入、应减除的费用和扣除税费、捐赠和税收优惠等因素。

四、计税方法

计税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所得税制和分类所得税制。综合税制指的是整

体计税,对纳税人的所有收入进行汇总和计算缴纳所得税,而分类税

制则是对不同类型的收入进行分类计算并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五、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指政府为了鼓励某些行业或促进投资而实施的税收政策,例如国家对节能环保、扶持小微企业等都存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纳税负担。

总体而言,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所得税课件通过系统全面地讲解了所得税的相关内容、纳税人范围、计税基础、计税方法、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知识,让学习者更加深入了解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

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基础班讲义第十六章所得税.docx

十六章所得税 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三、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更多2013中级会计师课件,视频音频讲义。联系球球:1154798154 (一)预计负债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企业应将预计提供售后服务发生的支出在销售当期确认为费用,同时确认预计负债。如果税法规定,与销售产品有关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税前扣除,由于该类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在期末的计税基础为其账面价值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因有关的支出实际发生时可全部税前扣除,其计税基础为0。【教材例16-7】甲公司20×8年因销售产品承诺提供3年的保修服务,在当年度利润表中确认了8 000 000元销售费用,同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当年度发生保修支出2 000 000元,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为6 000 000元。假定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 分析: 该项预计负债在甲公司20×8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为6 000 000元 该项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6 000 000-6 000 000=0(元) 因其他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应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原则确定其计税基础。某些情况下某些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如果税法规定无论是否实际发生均不允许税前扣除,即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0,则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 【教材例16-8】20×9年10月5日甲公司为乙公司银行借款提供担保,乙公司未如期偿还借款,而被银行提起诉讼,要求其履行担保责任;12月31日,该案件尚未结案。甲公司预计很可能履行的担保责任为3 000 000元。假定税法规定,企业为其他单位债务提供担保发生的损失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分析:20×9年12月31日,该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3 000 000元,计税基础为 3 000 000元(3 000 000-0)。该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不产生暂时性差异。(二)预收账款 企业在收到客户预付的款项时,因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负债。税法中对于收入的确认原则一般与会计规定相同,即会计上未确认收入时,计税时一般亦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该部分经济利益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为0,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如果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但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有关预收账款的计税基础为0。 【例题4·计算分析题】大海公司2012年12月31日收到客户预付的款项200万元。(1)若收到预收的款项时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2012年12月31日预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200万元。 2012年12月31日预收账款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00-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0=200(万元)。 (2)若预收的款项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012年12月31日预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200万元,因按税法规定预收的款项已计入当期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 一、概述 所得税是指针对企业及个人所得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制度。它是国家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所得 税法规范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纳税行为,其中包括纳税人的识别、 所得的界定、税款计算方法、减免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不同 角度对中级会计实务中的所得税问题展开论述。 二、企业所得税 1. 纳税主体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是指依法设立并在国内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 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等。纳税人 应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纳税义务,并按照纳税申报表真实、准确地填报相关信息。 2. 应税所得的界定 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所得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从各种来源取 得的所得额。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税所得主要包括企业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资本升值收益等。税法还规定了一系列的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特殊规定与计算方法。 3. 税务申报与税款计算

企业应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根据税法的要求填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并结合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税款的计算。在申报和计算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确保申报信息的真实准确。 4. 减免政策与税收优惠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对部分企业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免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投资方向引导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纳税负担,增加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三、个人所得税 1. 纳税人的划分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居民个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非居民个人是指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者住所在境外的个人。不同类型的纳税人适用不同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2. 适用税率与计算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制,具体税率及级距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并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进行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式包括综合计算与分类计算两种,个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算方式。 3. 扣缴义务

2024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课件讲义复习资料

2024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课件讲义复习 资料 2024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十三章所得税课件讲义复习资料 一、所得税概述 1、所得税是指国家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所实现的收益征收的一种税费。 2、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境内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税种。 二、企业所得税计算方法 1、应纳所得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2、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 1、会计利润总额 + 纳税调整增加额 - 纳税调整减少额 + 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后的余额 - 不征税收入 - 允许弥补亏损年限内弥补的亏损 2、纳税调整增加额:资本性支出、超标的业务招待费、罚款、滞纳金、各类赞助费等与收入无关的各种支出。

3、纳税调整减少额: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技术转让所得等。 4、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后的余额:企业在境外取得的应税所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规定扣除有关费用后补充分考虑亏损。 5、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 6、允许弥补亏损年限内弥补的亏损:自亏损年度起,5年内弥补完。 四、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1、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3、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4、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

2020年中级会计师 第06讲_企业所得税相关(1)

(三)“牵手”篇——企业所得税相关 (一)企业所得税概述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1.不征税收入: 财政拨款 【提示】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或者冲减营业外支出,使得会计利润增加,需要纳税调减。 2.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2)对企业取得的2012年及以后年度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提示】会计利润增加,需要纳税调减。 【例题】甲企业2018年度会计利润总额600万元,其中,取得销售货物收入900万元、转让财产收入60万元、国债利息收入40万元,发生各项允许扣除的支出400万元。已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因素,则: (1)直接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900+60-400=560(万元); (2)间接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600-40=560(万元); (3)应纳税额=560×25%=140(万元)。 3.各项扣除: 【总原则】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1)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①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②企业所得税税款; 【提示】上述第①、②项不影响会计利润总额,不需要纳税调整。 ③税收滞纳金; ④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提示】上述第③、④项是纳税人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不得扣除,但由于确认为损失减少会计利润,所以需要纳税调增;如果是合同违约金、银行罚息、法院判决由企业承担的诉讼费等民事性质的款项,可以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此时不需要纳税调整。 ⑤超过规定标准的捐赠支出(纳税调增); ⑥赞助支出,具体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纳税调增); ⑦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提示】例如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准备金,在计提时不允许税前扣除,需要纳税调增;核定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扣除,此时再纳税调减。该差异为暂时性差异。

中级会计实务 所得税大题

1、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均为零,甲公司未来年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甲公司2×18年度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如下: (1)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4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计提与担保事项相关的预计负债6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与上述担保事项相关的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3)持有的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上升20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其他债权投资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4)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4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未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 (5)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本年收到现金股利确认投资收益100万元.计税基础为5 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6)当年取得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期末账面价值为6 800万元,其中,成本为4 800万元、损益调整1 800万元、其他综合收益200万元,计税基础为4 800万元.企业拟长期持有该项投资,按照税法规定,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免税. (7)本年年初自行研发完成的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为1 000万元,计税基础为无形资产成本的175%.会计与税法均按照10年采用直线法摊销,预计净残值均为0. (8)因销售产品承诺提供保修服务,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为3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 (9)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确认预计负债100万元,税法规定在实际退货时才允许税前扣除。(10)2×18年发生了160万元广告费支出,发生时已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该类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允许当期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允许结转以后年度税前扣除。2×18年实现销售收入1 000万元. 〈1>、根据上述资料逐项指出甲公司交易或事项是否形成暂时性差异,说明属于应纳税暂时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说明纳税调整增加或减少的金额。 正确答案:事项(1),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减40万元。(1分) 事项(2),不产生暂时性差异,属于非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增600万元。(1分) 事项(3),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需要纳税调整。(1分) 事项(4),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增140万元.(1分) 事项(5),不产生暂时性差异,属于非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减100万元。(1分) 事项(6),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为企业拟长期持有该项投资,所以该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纳税调减1800万元。(1分) 事项(7),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纳税调减75万元(+1 000÷10-1 000×175%÷10=-75)。(1分) 事项(8),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增300万元。(1分) 事项(9),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增100万元。(1分) 事项(10),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纳税调增=160-1 000×15%=10(万元)。(1分) <2>、计算甲公司2×18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发生额.

课程资料:第13讲_所得税(1)

第二十章所得税 【经营亏损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单选题】甲公司2×18年因政策性原因发生经营亏损1 0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该亏损可用于抵减以后5个会计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该公司预计未来5年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弥补亏损,甲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下列关于该经营亏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000万元 B.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 000万元 C.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D.产生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答案】A 【解析】因为本期发生的未弥补亏损可以在未来五年内在企业税前扣除,所以会减少甲公司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未弥补亏损1 000万元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于未来5年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所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 000×25%=250(万元)。 【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单选题】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18年12月31日因职工教育经费超过税前扣除限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0万元;2×19年度,甲公司实际发生工资薪金支出为8 000万元,本期全部发放,发生职工教育经费600万元。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按实际发放金额在税前列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甲公司2×19年12月31日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是()。 A.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20万元 B.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20万元 C.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10万元 D.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10万元 【答案】D 【解析】甲公司2×19年按税法规定可税前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8 000×8%=640(万元),实际发生600万元当期可扣除,2×18年超过税前扣除限额的部分80万元(20/25%)在本期可扣除40万元,所以2×19年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40×25%=10(万元),选项D正确。 【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多选题】A公司以增发公允价值为15 000万元的自身普通股为对价购入B 公司100%的净资产,对B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前A公司与B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假定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交易双方选择进行免税处理,双方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购买日不包括递延所得税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分别为12 600万元和9 225万元。A公司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A.购买日考虑递延所得税后商誉的账面价值为3 243.75万元 B.购买日商誉的计税基础为0 C.购买日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为843.75万元 D.购买日应确认与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810.94万元 【答案】AB 【解析】购买日考虑递延所得税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12 600-(12 600-9 225)×25%=11 756.25(万元),购买日考虑递延所得税后商誉的账面价值=15 000-11 756.25= 3 243.75(万元),选项A正确;因交易双方选择进行免税处理,所以商誉的计税基础为0,选项B正确;购买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影响商誉,不影响所得税费用,即不影响递延所得税费用,选项C错误;虽然商誉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选项D错误。 【所得税费用·多选题】甲公司于2×17年12月31日将其某自用房屋用于对外出租,该房屋的成本为75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转为投资性房地产之前,已使用4年,甲公司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后,预计能够持续可靠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甲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转换日,该房屋的公允价值为8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同时,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

2019中级会计实务107讲第81讲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1)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例15-11】甲公司于2×16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设备,取得成本为20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假定计税时允许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及预计净残值与会计相同。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该企业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 2×16年年末账面价值=200-20=180(万元) 2×16年年末计税基础=200-40=160(万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0×25%=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5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5(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 【例15-14】甲公司于2×16年4月自公开市场以每股6元的价格取得A公司普通股200万股,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核算(假定不考虑交易费用),2×16年12月31日,甲公司该股票投资尚未出售,当日市价为每股9元。按照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待处置时一并计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 2×16年4月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1200 贷:银行存款1200 2×16年12月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600 贷:其他综合收益600 2×16年年末账面价值=1800(万元) 2×16年年末计税基础=1200(万元)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6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600×25%=150(万元) 借:其他综合收益150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150(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50 假定甲公司以每股11元的价格将该股票于2×17年对外出售,结转该股票出售损益时:借:银行存款2200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1200 ——公允价值变动600 盈余公积40 未分配利润360 借:其他综合收益600 贷:盈余公积60

2020年中级会计师《实务》基础知识点讲义第一章 总 论

内容框架 一、财务报告目标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历年真题分析 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本章出题形式以客观题为主,难度不大,所占分值不多,通常1-2分左右。考点主要集中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计量属性等内容的理解和具体应用上,属于考试的“送分,但又不白送”的章节。学习本章时,应紧扣教材,注重细节,侧重应用。 方法&技巧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一个体系,既要掌握每一个信息质量要求的内涵,又要关注各个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将本章理论内容与后续章节实务内容做到有机结合,例如,在考核是否符合某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否会引起会计要素变动,是否属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等内容时,通常都要结合后续有关实务内容。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知识点: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解释】财务报告目标的两种观点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反映的是经营管理层受托履行责任的情况。其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符合交易实质。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则主要通过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要求对未知的、将来的事情有一定的评价、估计和预测。会计信息如果是为决策者决策提供依据,则会计信息质量一定要求信息与决策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了使信息相关、有用,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比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 B.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 C.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D.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选项C,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中级会计实务 (15)所得税

第十五章所得税 知识点所得税会计概述 【例】支付管理部门水、电费5 000元 借:管理费用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核心公式 非暂时性差异 常见的非暂时性差异 纳税调增超标的业务招待费,罚没支出,超标的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纳税调减国债利息收入,研发费用的加扣税额等 应交所得税 练习 甲公司2018年全年利润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为1 008万元,其中包括本年收到的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即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将其扣除。另外,甲公司当年营业外支出中有12万元为税收滞纳罚金。假定甲公司全年无其他纳税调整因素。 甲公司当期所得税的计算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1 008-20+12=1 000(万元) 当期应交所得税额=1 000×25%=25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0 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核算程序 知识点: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资产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折旧(会计)-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累计折旧(税法) 产生差异的原因: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甲公司于2×16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3 000 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规定类似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折旧可予税前扣除,该企业在计税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2×17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200 000元。 分析: 2×17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3 000 000-300 000×2-200 000=2 200 000(元) 计税基础=3 000 000-3 000 000×20%-2 400 000×20%=1 920 000(元) 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 200 000元与其计税基础1 920 000元之间的280 000元差额,代表资产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无形资产 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符 合税法“三新”标准)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累计摊销 (会计)-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175%-累计 摊销(税法)

2011年中级会计实务讲义第15章长所得税(第19讲至第20讲)

第十五章所得税 【基本要求】 (一)掌握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二)掌握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三)掌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四)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五)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六)熟悉所得税会计处理程序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注意】应交所得税的金额与所得税费用的金额不一定相同,所得税费用的金额要受到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方面的影响。 三、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本期及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1.固定资产 会计: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税收: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原价-税收累计折旧 【例题1·计算分析题】甲公司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成本为5 0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0,使用年限为5年,固定资产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按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 从上例可以看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是一个累计数,而不是当期发生额。 2.无形资产 1)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会计: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 税收: ①一般情况 计税基础=开发过程中符合资本化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 结论:初始确认一致,不形成暂时性差异 ②享受税收优惠的研究开发支出 计税基础=会计入账价值的150% 结论:形成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例题2·计算分析题】A企业当期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1 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2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2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600万元。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假定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当期期末已达到预定用途(假定当年尚未开始摊销)。 『正确答案』 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600 计税基础=900 暂时性差异=900-600=300 2)无形资产后续计量 会计:

2020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第十三章_所得税

2020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章节练习 第十三章所得税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公司2×16年当期确认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及其他薪金性质支出共计5000万元,尚未支付。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可以于当期扣除的部分为4200万元。2×16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付职工薪酬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5000 B.800 C.0 D.4200 2.2×16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当日发行的一项3年期、票面金额1000万元,票面年利率5%、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一批国债,实际支付价款1022.35万元,不考虑相关费用,购买该项债券投资确认的实际年利率为4%,到期日为2×18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该国债作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核算。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2×16年12月31日该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万元。 A.40.89 B.63.24 C.13.24 D.0 3.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甲公司2×16年分别销售A、B产品l万件和2万件,销售单价分别为100元和50元。甲公司向购买者承诺提供产品售后2年内免费保修服务,预计保修期内将发生的保修费在销售额的2%-8%之间,且该范围内各个概率发生的可能性相同。2×16年实际发生保修费5万元,2×16年1月1日预计负债的年初余额为3万元。税法规定,与产品售后服务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则甲公司2×16年年末因该事项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万元。 A.2 B.3.25 C.5 D.0 4.A公司2×17年发生了1200万元广告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发生时已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该类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允许当期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允许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税前抵扣。A公司2×17年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A公司2×17年广告费支出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300 B.1200 C.900 D.0 5.B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B公司于2×18年12月31日取得某项固定资产,其初

中级会计实务讲义-第十五章所得税

第十五章所得税 考情分析 本章在近三年的考试中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均出现过。从内容上看,本章属于基础性章节,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章节。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考点分布如下表所示: 内容介绍 内容讲解 第一节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 两层含义:资产负债表法;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 产生背景: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以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了解即可) ●债务法——所得税税率变动时,相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的基本程序:

【例题1·判断题】在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答疑编号3265150101] 『正确答案』√ 二、资产的计税基础 (一)概述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取得成本-以前期间已累计税前扣除的金额 比如:企业2009年末取得某固定资产,原价120万元,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3年,采用直线法折旧。不考虑其他因素。 (二)四类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关系 1.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来自: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 (2)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下降,计税基础不变→差异 2.无形资产 (1)初始确认时,内部研发产生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资本化 税法规定:符合“三新”标准的研发项目,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发生当期按150%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成本的150%摊销 比如:内部研发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为1 000万元,会计、税法均按10年采用直线法摊销。 则税法的年摊销额=1 000/10×150%=150(万元) 整个使用期间总共可税前扣除1 500万元。

2019精讲讲义中级会计实务01

第一章 总 论 本章历年考情概况 本章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每年分值为2分左右。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特征、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考生学习本章时应重点关注上述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近年考试题型、分值、考点分布 题型 2018年(卷一) 2018年(卷二) 2017年(卷一) 2017年(卷二) 2016 年 考点 单选题 - - 1题1.5分 1题1.5分 - 实质重于形式质量要求、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判断题 1题1分 - - - 2题2分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的判断、资产的确认条件、负债的定义

合计1题1分-1题1.5分1题1.5分2题2 分 - 2019年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教材内容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核心考点及经典例题详解 【知识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例·多选题】可靠性要求具体内涵包括()。 A.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 B.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C.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 D.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选项D,是相关性要求。

中级会计实务之所得税(doc 32页)

...../ 所得税 一、单项选择题 1. 甲公司于2009年初以200万元取得一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2009年末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3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处置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则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2009年末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0 B.300 C.200 D.20 2. 甲企业于2009年1月购入一项无形资产A,入账价值为150万元,会计上采用直线法分10年进行摊销,税法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按5年进行摊销。假设该无形资产当期未计提减值准备,预计净残值均为0。2009年末无形资产A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135 B.150 C.100 D.120 3. 下列项目中不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是()。 A.计提产品保修费用确认的预计负债 B.会计上计提的坏账准备 C.对于某固定资产,税法规定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而会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D.成本计量模式下,计提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4. 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以1 200万元购入一栋写字楼,并于当日对外出租,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税法对该写字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2009年末,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S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税法规定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期末该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所得税影响为()万元。 A.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60 B.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C.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15 D.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15 5. 甲公司2004年1月1日购入一项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为1 000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与税法相同),采用直线法摊销(与税法相同)。2008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后,该固定资产原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不变。所得税税率为25%。2009年12月31日,因该固定资产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为()万元。 A.30

2021年中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第十六章 所得税

第十六章所得税 知识点一:所得税会计的核算程序及相关概念(★★) 【历年考题涉及本知识点情况】历年考题经常会涉及本知识点,主要为客观题,是以后各个知识点的基础。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一般应于每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核算过程: (一)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二)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 (三)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 (四)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余额×未来转回时的税率 (五)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发生额 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 2.“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发生额=本期末余额-上期末余额 (六)计算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知识点二:资产、负债计税基础(★★★) 【历年考题涉及本知识点情况】 本知识点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综合题。考点是计算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递延所得

税费用、所得税费用,且本知识点是以后知识点的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1.固定资产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入账价值基本上是被税法认可的,即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1)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以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税法一般会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除某些按照规定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例如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基本上可以税前扣除的是按照直线法计提的折旧。 另外,税法还会规定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而会计处理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折旧年限是由企业按照固定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估计确定的。因折旧年限的不同,也会产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2)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持有固定资产的期间内,在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以后,因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其账面价值下降,但计税基础不会随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因此,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会产生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例·计算分析题】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各年税前利润为10 000万元。2016年6月30日以2 000万元购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一项固定资产,甲公司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按照适用税法规定,按照10年计算确定可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假定会计与税法均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均为零。所得税会计核算如下: ①2016年末: 资产账面价值=2 000-2 000/5×6/12=1800(万元) 资产计税基础=2 000-2 000/10×6/12=19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900-1800=100(万元)【在未来期间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2016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00×25%=25(万元) 2016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5-0=25(万元) 2016年末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25(万元) 2016年应交所得税=(10 000+会计折旧2 000/5×6/12-税法折旧2 000/10×6/12)×25%=2 525(万元) 2016年末确认所得税费用=2 525-25=2 50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2 500 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 525 ②2017年末: 资产账面价值=2 000-2 000/5×1.5=1400(万元) 资产计税基础=2 000-2 000/10×1.5=1700(万元) 累计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700-1400=300(万元) 201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00×25%=75(万元) 201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75-25=50(万元) 2017年末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50(万元) 2017年应交所得税=(10 000+会计折旧2 000/5-税法折旧2 000/10)×25%=2550(万元)2017年末确认所得税费用=2550-50=2 500(万元)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复习资料

第十五章所得税 第一节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第三节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前言 本章内容自成体系,可以单独出大题,也可以与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政策变更、合并报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出综合题。本章2011年考了一道10分的计算题,2007年考了一道12分的计算题,,从考试分值来看,本章属于重要内容。 近5年考情分析 学习安排 本章不按教材体例讲解。本章全部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所得税会计的特殊问题。 知识点1:所得税概念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解 第一部分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 所得税费用是按会计准则计算,而应交所得税应按税法规定计算,二者存在差异。所得税会计,研究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处理,其目的是核算所得税费用。 现行准则规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根据资产负债来计算所得税费用。 (一)几组概念 税法与会计几组对应概念: (1)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2)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前会计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收入-费用 (3)应纳税收入总额——收入 (4)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观认为,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并未包含企业的全面收益,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利得与损失,并未包含在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当中,反映企业全面收益的最好指标,应是企业净资产的增长额。 利润=净资产的增长额=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末资产-期初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负债)=资产增长额-负债增长额 注释: 当然,由于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引起的净资产变化,不应包括在收益之中。因此,利润的完整计算公式为: 利润=本期净资产的增长额-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本期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由于“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项目和“本期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不涉及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所以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算。 【例题1·计算题】

2022中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实务)精讲 第十四章 所得税

一、内容提要 会计和税收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会计遵循的是公认的会计原则,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变动;税收遵循的是税收法规,其目的是课税以调节经济。由此产生了会计和税收的差异,进而出现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 本章对所得税会计的概念、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内涵、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界定、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界定以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原理作了较为详尽地案例解析。 二、关键考点 ①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判定 ②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判定 ③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判定 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判定 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⑥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⑦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和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⑧各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三、历年试题分析 四、本章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处理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

【解释】甲、乙公司都是生产酸奶的企业,甲公司因违反相关规定被罚100万元,甲公司的税前会计利润为900万元,乙公司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假定税法认可会计收支口径,甲公司的应交所得税=900×25%=225(万元),乙公司的应交所得税=1000×25%=250(万元),相当于甲公司违法经营但却少缴所得税,这是不合理的。 【解释】甲公司被罚100万元,税前会计利润为900万元,税法不认可罚没支出,因此甲公司的应交所得税=(900+100)×25%=250(万元)。这样才体现了处罚的公平公正。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案例引入1】甲公司2×18年初开始对销售部门用的设备提取折旧,该设备原价为40 万元,假定无残值,会计上采用两年期直线法提取折旧,税务口径认可四年期直线法折旧。假定每年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则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会计处理如下: 『答案解析』 (1)设备折旧在会计、税务上的差异 2×18年2×19年2×20年2×21年会计口径202000 税务口径101010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