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预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秸秆预处理是影响秸秆发酵制取乙醇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文章较详细地综
述了近年国内外主要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并展望了木质纤维素制取乙醇的发
展前景。
关键词:秸秆;预处理;非粮乙醇;木质纤维素
中图分类号:TS72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黑金资源的日益枯竭,以 及各国需求量的增加,仅仅靠化石能源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 大石油进口国,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石油的替代品。而燃料乙醇的出现使世界上的能源消耗 大国找到了目标。但是由于乙醇的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使得燃料乙醇这种绿金能源难以 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纤维素制取乙醇是解决乙醇成本高的重要途径,而秸秆作为一种来 源广泛、资源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是纤维素乙醇发酵原材料的代表,普遍受到各国的青睐。 但是秸秆预处理技术的不成熟成为了限制秸秆高值化利用的瓶颈。国内外研究者始终没有放 弃过这方面的尝试,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终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打破常规思想、 实现质的突破对未来非粮乙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稀酸处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传统的酸法进行了改进。Huang H等人[19] 采用稀硫酸喷雾技术处理玉米秸秆,用 2%稀H2SO4在 95℃下,喷雾与秸秆反应 90 min,戊 糖回收率为 90%~93%,酶解纤维素,葡萄糖回收率为 90%~95%,木质素移除率为 70%~ 75%;另外,王联结教授[20]利用氢氟酸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此方法 不但可用于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还可用于造纸污水的处理。
1.6 酸催化有机溶剂法 有机溶剂萃取木素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造纸行业(1893 年),19 世纪后期人们大量的研究
集中在利用有机溶剂来对木质纤维素原料进行预处理。特别是酸催化有机溶剂法,它是利用 有机溶剂在高温条件下,依靠溶液的H+来进攻亚甲基醌结构中的碳负离子,从而破坏LCC 复合物,脱出木素。Sidirs等人[16]用硫酸催化有机溶剂脱出小麦秸秆中的木素,建立了模拟 动力学模型,用这个动力学模型选择了最佳的处理条件(140℃,0.1 mol/L H2SO4,52 min), 木素脱出率为 96%,纤维素用于制浆,干浆得率为 42%,剩余的糖转化率为 27%。国内的
1.8.2 氨冷冻爆破 氨冷冻爆破是利用液态氨在相对较低的压力(115 MPa 左右)和温度(50~80℃)下将
1.4 氧化处理 氧化处理是利用氧气、臭氧、过氧化氢等强的氧化剂将木质素氧化分解,同时溶出大部
分的半纤维素,然后剩余的纤维素用纤维素酶来水解,从而得到可发酵性糖用于乙醇的发酵。 近年来,臭氧处理秸秆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臭氧对共轭双键和高电子密度的功能基团保 持很高的活性,它能够攻击秸秆中碳碳双键含量最多的木素,从而释放相对小分子质量的化 合物,主要是有机酸,引起pH的下降,更有利于半纤维素和木素的进一步溶解,从而得到 纯度较高的纤维素用于酶解。Ma Teresa García-Cubero等人[13]通过正交因子试验(水分含量、 颗粒大小、臭氧浓度、臭氧或空气流速)对臭氧处理小麦和黑麦秸秆条件进行研究,对处理 后的小麦和黑麦秸秆进行酶解,酶解率达到 88.6%和 57%,高于未经处理的 29%和 16%。 另外,Nasib Qureshi等人[14]利用碱性过氧化氢对小麦秸秆预处理,然后酶解发酵,用电渗法 除去发酵抑制剂后,可产生 22.17 g/L的正丁醇。
秸秆年产量约占生物质产量的一半以上,秸秆中约 70%为碳水化合物(水解后可生成 可发酵性糖),20%左右为木素(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材料)[1]。然而,由于秸秆细胞壁纤维 素的丝状结晶结构以及与木素嵌入式的连接,使得秸秆很难被彻底降解利用。我国秸秆利用 率只占发达国家利用率的 35%左右[2-3]。怎样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较低的成本把它所含的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性糖,是各国研究的重点。传统的秸秆预处理方法如酸法、 碱法、氧化、氨处理、汽爆等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结合,效果都可以,但最重要的问题是预处 理成本太高,污染很严重;生物酶处理虽然清洁,但由于酶解效率太低,只有 10%~20%[4-5], 因而成本太高,也难以达到工业化的要求。所以一种高效、清洁、廉价的秸秆预处理方法的 出现迫在眉睫。对秸秆的预处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将碳水化合物降解成单糖;二是 先将秸秆各组分分离,然后酶水解成单糖。第一种途径由于降解条件太强烈,不可避免地带 来负面影响(单糖损失严重,秸秆组分利用率低等)。现在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第二种途径。 一种理想的秸秆组分分离技术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6]:(1)有利于提高水解得糖率,或有利 于提高微生物酶解作用后的产糖量;(2)避免或减少水解过程中碳水化合物进一步降解带来
未处理
热液处理 图 1 电镜下秸秆表面对比[9]
汽爆处理
1.2 电子束辐照处理 电子束辐照(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处理是物理方法的一种,近年国外研究的不是很
多,它是利用电子束所产生的高能射线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纤维素的结 晶度,从而提高纤维素酶的可及性。韩国高丽大学的Jin Seop Bak等人[10]利用电子束照射稻 草,发现了预处理后确实能够增加稻草中纤维素的酶解率。实验发现,当稻草用 80 kGy、
1.1 热液处理 热液处理方法是将物料置于高压状态的热水中,在高压下水可以渗透到生物质材料内
部,水解少部分纤维素,并将半纤维素移除,以消除对纤维素酶的空间阻碍,从而提高酶解 效率。这种方法不需要加入化学药品,水解产物中抑制乙醇发酵的因素极少,因而受到很多 研究者的青睐。
用热的水溶液对秸秆进行预处理是国外研究最多的方法。Hamburg理工大学的Thomas Ingram等人[7]在 215℃、5 MPa下用热水对黑麦秸秆进行预处理 750 s,98%半纤维素溶解, 7.9%纤维素溶解,残留固体用纤维素酶水解,糖的转化率为 92%,溶液冷却后加入半纤维 素酶水解,糖的转化率为 95%。丹麦大学的Anders Thygesen等人[8]试验用三步反应法来预处 理小麦秸秆,用于酒精的发酵,第一步用 80℃的水浸泡 20 min,第二步在 170~180℃下萃 取半纤维素 7~15 min,第三步用蒸汽蒸煮 3 min,并且加入水来回收半纤维素,水的添加 量为 600 kg/h,半纤维素的最高回收率为 83%,如果不加水,半纤维素的回收率只有 33%, 残余物用纤维素酶酶解,水解率为 72%,而后剩余的大部分木素可做燃料(31 MJ/kg)。另 外,Jan B. Kristensen等人[9]研究热液处理小麦秸秆细胞壁在热液处理中的变化指出,绝大多 数秸秆纤维表面覆盖着一层球状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促使木素的重新吸附聚集,经过热液预 处理的秸秆,细胞壁的纤维状结构并没有改变,但是引起了蜡质层的脱出和部分半纤维素的 降解,在经过汽爆处理后的秸秆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如图 1。
第 17 卷第 3 期 2009 年 9 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源自文库
文章编号:1004-8405(2009)03-0071-08
秸秆预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Vol. 17 No.3 Sept. 2009
马英辉, 王联结*
(陕西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收稿日期:2009-01-13
∗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马英辉(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方面的研究。
72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第 17 卷
的损失;(3)减少抑制性作用的物质产生,避免对随后水解发酵过程产生有害影响;(4)具 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1 国内外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动态
国内外秸秆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液处理、电子辐射处理、臭氧氧化处理、石 灰处理等,以及这几种方法与微生物处理方法的结合使用,另外蒸汽爆破和有机溶剂萃取结 合对木质纤维素进行预处理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方法。
第3期
马英辉等:秸秆预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73
0.12 mA、1 MeV的EBI照射后,再用酶处理,葡萄糖得率达到 52.1%,比直接用酶处理的 22.6% 增加近 30 个百分点。EBI法处理秸秆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成本太高,目前还没 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只限于实验室的研究。
国内华东理工大学的张旭等人[11]采用超声技术和光纳米催化技术分离木素,超声技术 所产生的空泡内的高温可以取代以往工艺过程中的高温蒸煮过程,并且空泡内形成的微反应 器效率高,能量损失小,使秸秆表面的木质素大量溶解。光催化剂在降低固相中木质素含量 的同时,还能催化降解液相中的大分子物质,减少了后续液相处理的复杂性。同时光催化剂 还可以循环利用,增加了过程的可行性。
1.8 汽爆法 汽爆法是近几年国内研究最多的一种秸秆预处理技术,主要有蒸汽爆破、氨冷冻爆破和
CO2爆破。
1.8.1 蒸汽爆破 蒸汽爆破法是将物料和水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200℃左右),保持压力
(4.0 MPa左右)几秒到几分钟,然后突降压力对物料进行爆破,使得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连 接层破坏,使纤维素露出更多的活性基团,能够与纤维素酶分子充分接触而降解。蒸汽爆破 最初是由Mason[21]于 1927 年提出的。后来,人们又对他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酸与蒸汽 爆破相结合显示了更好的效果,Martinez等人[22]在用蒸汽爆破法处理阔叶木片 1~2 min后, 再用酶进行处理,酶解率达到 90%以上。Karr[23]用蒸汽爆破预处理甘蔗渣,也得出了蒸汽爆 破法预处理有助于酶水解的结论。
1.7 稀酸或碱处理 酸碱处理并不是新奇的方法,它是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最早、研究得最深入的方法,直到
现在人们还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特别是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使用,处理效果好,更适合工业 化。美国的NREL开发的稀酸预处理——酶解发酵工艺已成为纤维素生产酒精中试中比较成 熟的工艺之一。秸秆经研磨后加入到预处理反应器,在 190℃和 1.1%硫酸中,约有 90%的 半纤维素转化为木糖。从反应器出来的物质经冷却、分离,液体部分加过量石灰除去发酵抑 制物;然后加入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18]。国内的河南天冠集团于 2006 年 6 月 26 日建成投产了我国首条秸秆乙醇中试生产线,年产 300 t,采用稀酸酶法处理秸秆, 6 t麦秸可生产 1 t乙醇。
1.5 石灰处理 石灰处理是碱法处理的一种,相对于NaOH处理,价格便宜,易于回收。另外石灰处理
还不会产生糠醛或糠醛的水解物,不会对随后的酶解或发酵带来不利的影响。Badal C等人[15] 利用石灰处理稻壳(100 mg/g hulls,121℃,1 h),然后酶解(1.5 mL/g),酶解率为 32%。
74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第 17 卷
陈洪章等人[17]利用大气水甘油自催化有机溶剂处理(AAGAOP)小麦秸秆,一次提高秸秆 的酶解效率,在固液比为 1∶20,220℃、3 h,AAGAOP能够移除小麦秸秆中 70%的半纤维 素和 65%的木素,98%的纤维素残留在固体中,处理后的秸秆酶解率达到 90%左右。此种方 法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有机溶剂的成本太高,目前无论是造纸还是生物质预处理方 面使用的很少。有机溶剂的回收重复利用是今后此方法研究的重点。
1.3 微波处理 微波辐射不同于其他的加热方法,它以非热的形式引起热效应,加速离子与其他分子的
碰撞,快速地旋转偶极子(24.5×108 times/s)。大量的研究表明,微波处理在改变生物质的 消化率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Wu Y J等人[12]探讨微波处理稻草秸秆的最优条件为,功率(MI) 680 W,照射时间(IT)24 min,物质质量浓度(SC)75 g/L。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半纤 维素质量分数、总糖化率分别增加了 30.6%、43.3%和 30.3%。但这种方法也只是限于在实 验室中,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优势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