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_邓媛方邱凌黄辉戴本林王一线徐继明

合集下载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

由表 " 可以看出, 培养 "%# 后, 接 腐解效果见表 ", 种微生物后各处理秸秆的不溶性碳源均出现不同程 度的降低, 其中无论是未处理秸秆还是化学处理后 的秸秆, 混合培养时的半纤维素、 纤维素、 木质素的 分解速率均比单独培养时快, 其降解率均有极显著 。说明两种微生物混合培养时有较好的 差异 (表 1) 万方数据 协同作用, 纤维分解菌分解秸秆中的不溶性碳源为
生物的生命活动, 促进土壤有机物质矿化作用和土
[%8] 。纤维分解菌可以加速水稻秸秆 壤结构的改良 [%*] 的分 解, 促进秸秆中养分的转化 。蒲 一 涛 等 [%0] 人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菌混合培养时能相互利
用、 相互促进, 纤维分解菌能将秸秆中复杂的有机碳 源物质分解成简单物质, 作为自生固氮菌的碳源。
A?B,C %
物料 K?FCH;?,
・J. / % ) ’9?D.C> :E +?;D <9C+;<?, <:D>F;FGCDF> :E H;<C >FH?I G>C# BCE:HC ?D# ?EFCH <9C+;<?, FHC?F+CDF( .
全氮 A:F?, ( * ! %) %" ! )全碳 A:F?, ’ 3"6 ! % "-* ! " ’@ ( -" ! 6 "% ! 3 水溶性 L?FCH CMFH?<F?B,C ’ 3- ! 8 6% ! % ( "!8 1!1 ’@ ( %6 ! 0 %* ! 半纤维素 $C+;N<C,,G,:>C %88 ! 0 -) ! " 纤维素 ’C,,G,:>C "** ! 3 "3- ! " 木质素 O;.D;D 6% ! 1 80 ! 1 二氧化硅 $;P" %-" ! 1 8- ! "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顾拥建;占今舜;沙文锋;朱娟;詹康;林淼;张维有【摘要】研究了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青贮大豆秸秆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 I 组(添加20 g/t 乳酸菌)、试验 II 组(添加400 g/t 纤维素酶)、试验 III 组(添加10%麸皮+20 g/t 乳酸菌)、试验 IV 组(添加10%麸皮+400 g/t 纤维素酶)和试验 V 组(添加10%麸皮+20 g/t 乳酸菌+400 g/t 纤维素酶),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

结果表明:试验 V 组的感官评定和 V-Score 评分分数均最高;试验 II 组的 pH 值,氨态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最高;与试验 I 组相比,试验 III~V 组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升高了15.66%、11.52%和10.2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升高了89.01%、57.14%和21.98%,单宁含量分别升高了20.69%、51.86%和70.6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下降了7.76%、10.23%和13.62%(P <0.05)。

综上所述,在青贮大豆秸秆中添加麸皮、乳酸菌和纤维素酶能够影响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

%The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and cellulase on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 of ensiled soybean straw were studied.The experiment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for group Ⅰ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group Ⅱ (ad ded 400 g/t cellulase),group Ⅲ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and 10% wheat bran),group Ⅳ (added 400 g/t cellulase and 10%wheat bran)and group Ⅴ (added 20 g/t Lactobacillus ,400 g/t cellulase and 10% wheat bran)with 3 replica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according to the sensory evaluation and V-Score grade,the fermentative effect of group Ⅴwas the best.The pH, content of ammonia nitrogen,acetic acid,propionic acid andbutyric acid in group Ⅱ were the pared with group Ⅰ, the crude protein,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and tannin content of group Ⅲ,Ⅳ and Ⅴ were increased by 1 5.66%,1 1.52%, 10.25%and89.01%,57.14%,21.98% and 20.69%,5 1.86%,70.61%,respectively.But the acid detergent fiber content of them were reduced by7.76%,10.23%,13.62%(P <0.05).In conclusion,the ensiled soybean straw addedLactobacillus ,cellu-lase and wheat bran could influence fermentation quality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大豆秸秆;乳酸菌;纤维素酶;青贮;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作者】顾拥建;占今舜;沙文锋;朱娟;詹康;林淼;张维有【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2654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双阳区农村新能源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5大豆秸秆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低,作为饲料利用率低。

生物酶预处理对稻秸秆脱胶的影响

生物酶预处理对稻秸秆脱胶的影响

生物酶预处理对稻秸秆脱胶的影响张蓓;李培光;孙卫国【摘要】Biological enzymes (hemicellulase enzymes and lignin enzymes) are used in the pretreatment of rice straw degumming .T he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enzymes on the residual gum content of rice straw fi‐bers is analyzed .Taking residual gum content as an evaluation index ,using four optimal level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the optimizing technology of the compound enzymes degumming is determined ,followed as hemicellulase enzymes∶lignin enzymes is 12% (o .w .f)∶6% (o .w .f) ,han dling time12h ,tempera‐ture 50℃ and pH 5.0 .After compound enzymes degumming ,the residual gum content of rice straw is relatively high (about 20.63% ) and the fibers are adherent together .Thus ,the residual gum should be further removed by chemical degumming process .%用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组成的复配酶对稻秸秆进行脱胶预处理,分析了生物酶作为前处理工艺对稻秸秆纤维残胶率的影响.以残胶率为评价指标,根据单因素分析的水平范围设计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复配生物酶脱胶的优化工艺,即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6%,时间12h ,温度50℃,p H值5.0.经复配生物酶脱胶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残留的胶质还需要化学脱胶工艺进一步去除.【期刊名称】《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687-690)【关键词】稻秸秆纤维;复配生物酶;脱胶【作者】张蓓;李培光;孙卫国【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2.2在纺织工业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的背景下,生物酶处理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由过去主要用于棉织物退浆逐渐向纤维改性、脱胶、精练、净洗后整理等应用领域转移[1].文献[2-4]分别将生物酶应用于棉秆皮、桑皮及稻秸杆的脱胶处理中,均取得一定的成效,且在降低纤维残胶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纤维的细度和柔软性. 稻秸秆和麻类等韧皮类纤维原材料具有相同的成分,都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脂质蜡及灰分等组成,对稻秸秆进行脱胶处理,目的就是去除非纤维素成分[5].目前,已有化学脱胶、生物酶-化学联合脱胶的方法对稻秸秆进行脱胶[4-6].但化学脱胶耗水多,耗碱多,污染严重.生物酶预处理使用单一生物酶,只能去除特定物质.本文将复配生物酶应用于稻秸秆脱胶的预处理工艺中,降低化学脱胶所产生的污染,提高脱胶率,且复配生物酶对纤维作用温和,为研究高效、环保的脱胶方法提供参考.1 实验1.1 仪器与材料(1) 仪器 HH-S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HX203T型电子天平、Y802A型八篮恒温烘箱.(2) 药品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浓硫酸(分析纯)、表面活性剂SP-2.(3) 原料稻秸秆(产于西安户县).1.2 生物酶脱胶工艺(1) 工艺流程试样准备→ 机械处理→浸酸→水洗→生物酶处理→热水失活→水洗(50℃)→打纤→酸洗→水洗→脱水→烘干.(2) 工艺参数浸酸:浓H2SO4体积分数2mL/L,浴比1∶30;温度:50℃;处理时间:1.5h;酸洗:浓H2SO4体积分数2mL/L,浴比1∶50;温度:常温;处理时间:4min;水洗:浴比1∶50;温度:常温;表面活性剂SP-2为2mL/L;生物酶处理浴比均为1∶30,溶液pH值为4.8;热水失活:升温至90℃,时间15min.1.3 残胶率的测试残胶率的测试参照GB5889—86《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中苎麻残胶率的测试方法,根据公式(1)计算,测量3次取平均值.Wc=(G0-G1)/G0×100%(1)式中 Wc为试样的残胶率,%;G0为处理前试样干重,g;G1为处理后试样干重,g.2 结果与分析2.1 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脱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1) 选择酶浓度(o.w.f)为变量,在时间8h,温度50℃,pH值4.8的条件下按生物酶处理工艺(以下酶处理工艺相同)对稻秸秆进行前处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a),图2(a)所示.由图可知,随着半纤维素酶浓度的增加残胶率呈下降趋势,且在酶浓度(o.w.f)为12%时曲线趋于平缓,确定两种酶脱胶浓度优水平范围均为6%,8%,10%,12%.(2) 以时间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温度50℃,pH值4.8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b),图2(b)所示.由图可知,纤维的残胶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在12h的时候逐渐趋于平缓,即酶脱胶时间优水平范围为6h,8h,10h,12h.(3) 以温度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时间8h,pH值4.8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如图1(c),图2(c)所示.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残胶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55℃附近出现残胶率最低点,因此酶脱胶温度优水平范围为45℃,50℃,55℃,60℃.(4) 以pH为变量,在酶浓度8%(o.w.f),时间8h,温度50℃的条件下处理稻秸秆.处理后稻秸秆纤维残胶率图1(d),图2(d)所示.由图可知,随着pH值的增大残胶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pH值优水平范围为4.0,4.5,5.0,5.5.(a) 浓度的影响 (b) 处理时间的影响(c) 处理温度的影响 (d) pH值的影响图1 半纤维素酶处理时各因素对残胶率的影响(a) 浓度的影响 (b) 处理时间的影响(c) 处理温度的影响 (d) pH值的影响图2 木质素酶处理时各因素对残胶率的影响2.2 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复配比实验结果综合考虑2种酶脱胶后的残胶率和稻秸秆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生物酶脱胶的专一性等,以半纤维素酶为主做复配,不同复配比下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如表1所示.表1 不同复配比下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复配比/(o.w.f)%2∶14∶26∶38∶410∶512∶614∶716∶8 残胶率/%40.2335.8931.6726.1224.3722.1920.0819.74表2 复配生物酶正交试验表及结果水平因素复配比(A)/(o.w.f)%时间(B)/h温度(C)/℃pH值(D)残胶率/% 18∶48454.024.98 28∶410504.524.5438∶412555.023.68 48∶414605.524.12 510∶58505.022.27610∶510455.522.44 710∶512604.022.39 810∶514554.523.26912∶68555.521.36 1012∶610605.022.12 1112∶612454.520.031212∶614504.019.89 1314∶78604.521.79 1414∶710554.021.63 1514∶712505.520.62 1614∶714455.020.16由表1知,随着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复配比的增加,稻秸秆纤维的残胶率有明显降低,并在复配比为14%∶7%附近变化较小.综合考虑确定两种酶的复配比优水平范围为8%∶4%,10%∶5%,12%∶6%,14%∶7%.2.3 复配生物酶脱胶正交试验结果选用以L16(45)正交表为实验方案,以确定半纤维素酶与木质素酶的复配比、处理时间、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复配酶脱胶效果的影响.复配酶脱胶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如表2,3所示.通过直观分析(如表3),极差A>B>C>D,也就是复配生物酶对残胶率的影响因素复配比>处理时间>温度>pH值.对复配酶脱胶工艺来说,残胶率越低越好,由以上分析确定优化工艺为A3B3C2D3,即,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6%,处理时间12h,温度50℃,pH值5.0.表3 复配生物酶脱胶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指标均值和极差复配比(A)/(o.w.f)%时间(B)/h温度(C)/℃pH值(D)K124.33022.60021.90222.223K222.59022.68321.83022.405 残胶率/%K320.85021.68022.48222.085K421.05021.85822.60522.135 极差3.4801.0030.7750.347经过稻秸秆复配生物酶脱胶后,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不能作为工艺纤维在纺织上进行应用,这是因为酶的活性较低,不能很彻底地脱去胶质,残留的胶质需要化学脱胶进一步去除,以期得到性能良好的纤维.3 结论(1) 通过正交试验,以残胶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优复配生物酶的优化脱胶工艺: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为12%(o.w.f)∶6%(o.w.f),时间12h,温度50℃,pH值5.0; (2) 稻秸秆复配生物酶脱胶后,残胶率为20.63%,纤维大多粘连在一起,不能作为工艺纤维在纺织上进行应用,残留的胶质需要化学脱胶进一步去除.【相关文献】[1] 范学彬,王黎明,沈勇,等.生物酶在竹纤维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27(1):91-96.[2] 季延,李龙.棉杆皮生化脱胶工艺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6):16-18.[3] 金鹏辉,封勤华,蒋耀兴.生物酶脱胶工艺在制备桑皮纤维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1,32(1):55-58.[4] 花兆辉,杨丹,孙卫国.生物酶前处理在稻秸秆纤维提取中的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1,40(3):9-12.[5] 刘冰,孙卫国.稻秸秆纤维短流程脱胶工艺[J].毛纺科技,2011,39(3):60-63.[6] 程士润,黄晨,张璐.碱煮法提取稻秸秆纤维的工艺及性能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2010(7):16-19.。

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

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

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气规律正交试验邓媛方;邱凌【摘要】为探索高碳原料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在(35±1)℃条件下,采用批式厌氧消化工艺对香菇废弃菌棒进行厌氧发酵试验.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预处理天数、接种物质量分数和料液质量分数对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得出高碳物料厌氧发酵最佳工艺组合.结果表明:高碳物料并非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原料,但经适当预处理后其产气性能有较大提高,TS产气率达0.16 L/g,参比对照组增长128.57%.各因素对香菇废弃菌棒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预处理天数(极显著)、料液质量分数(极显著)、接种物质量分数(不显著).同时应用多元回归理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有助于预测香菇废弃菌棒不同发酵条件组合下的产气量.【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4(045)003【总页数】5页(P174-178)【关键词】香菇废弃菌棒;沼气;厌氧发酵;正交试验;多元回归分析【作者】邓媛方;邱凌【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淮安2233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12引言中国食用菌产量居全球之首。

按每100 kg培养料产后余60 kg废弃菌棒计算,全国每年废弃菌棒产量至少可达700万 t[1]。

目前对废弃菌棒的利用,除少量经再加工,作为畜禽饲料外[2],大部分进行燃烧,不仅热能释放量低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质资源。

食用菌菌棒属富碳原料,内含大量菌丝体、蛋白质及Fe、Ca、Zn、Mg等微量元素。

菌棒经菌丝分解和多种微生物的联合发酵作用后,粗纤维、木质素含量分别降解50%和30%,同时产生多种糖类、有机酸、酶和生物活性物质,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3]。

经菌丝分解过的香菇菌棒,纤维的结晶结构呈疏松多孔状,更易被微生物利用,厌氧发酵不易出现结壳现象[4]。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稻草秸秆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的研究孙宪迅;孙宪猛;韩雪;孙齐英【摘要】以稻草秸秆为原料,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磷酸、氨水、磷酸与氨水联合浸泡处理等方法对稻草桔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稻草用于纤维素酶固态发酵.以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为指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与氨水联合预处理秸秆最有利于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和滤纸酶(FPA)酶活分别是未处理的283.25%和174.38%.【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53)018【总页数】4页(P4387-4390)【关键词】稻草秸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纤维素酶【作者】孙宪迅;孙宪猛;韩雪;孙齐英【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56;湖北省国有林场工作站,武汉430073;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56;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4.9近年来,由于化石能源枯竭和大量使用带来的温室效应,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2]。

稻草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稻草秸秆生产纤维素酶,对纤维乙醇的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

稻草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其中木质素的包覆作用及纤维素结晶致密结构使各种菌株产酶活力低,成本高。

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稻草进行预处理,尽量除去木质素,破坏纤维素的晶体结构,提高纤维素酶的活力[5]。

通常的预处理方法往往以预处理产糖或者后续酶解率为考核指标,而预处理方法对微生物利用产酶的研究报道很少[6-11]。

预处理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

预处理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

预处理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裴占江;王粟;高亚兵;刘杰【摘要】本试验研究了高温、碱化等预处理方法对果蔬垃圾干法厌氧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化和高压灭菌联合、碱、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果胶酸裂解酶的预处理效果明显,其中碱化和高压灭菌联合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COD和VS降解率分别提高58%和23%,沼气产率增加47%;VFA从2865 mg·L-1增加到17600 mg·L-1,提高到6倍,厌氧消化后VFA降解了15000 mg·L-1,对照组仅为2300 mg·L-1,提高了6倍.因此,采用厌氧消化方法处理果蔬垃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期刊名称】《中国沼气》【年(卷),期】2014(032)001【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果蔬垃圾;预处理;干法;厌氧消化【作者】裴占江;王粟;高亚兵;刘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果蔬垃圾在城市垃圾中的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的果蔬废弃物高达1.0 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资源化利用而被当作垃圾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给空气、水体和人居环境都带来了风险[1]。

因此,对果蔬垃圾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成为消除污染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必然途径。

但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率,常规的填埋处理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控制不当则污染环境[2 ~3],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先进适用的果蔬垃圾处理技术。

应用厌氧消化技术降解果蔬垃圾,主要产品是可以用来发电的沼气,既处理了垃圾又获得了清洁能源。

厌氧消化后的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肥源用于农业生产[4 ~5],可谓一举多得。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王欣;陆佳;苏小红;刘伟【摘要】通过稀碱、稀酸和生物酶解预处理玉米秸秆,研究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日产气量、CH4产气量及H2产气量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出预处理条件的预处理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50 U·g-1纤维素酶>5%NaOH>2.5%H2 SO4,为沼液发酵工艺优化提供数据参考.【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9(010)012【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预处理;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CH4【作者】王欣;陆佳;苏小红;刘伟【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秸秆富含纤维素及木质素,相互混杂及交联形成了复杂的纤维组织结构,其难以被微生物直接降解,如将秸秆直接厌氧发酵处理,实际产气量少且慢,发酵时间过长,整体经济利用率不高。

秸秆预处理技术能够明显提升秸秆沼气化利用率及产气率。

秸秆预处理方法种类多,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预处理技术等,其中,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研究应用较多,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明显增加成本费用,易出现二次污染问题[1]。

而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基于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分解作用,整体处理过程高效清洁。

当前,国内外学者过于重视单一预处理方法工艺优化,对不同类型预处理方法处理效果比较分析的报道较少。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稀碱、稀酸和生物酶解预处理秸秆,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1 试验部分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为自然条件下风干的玉米水稻秸秆,来自于哈尔滨市江北区黑龙江科技大学附近村庄,并使用粉碎机粉碎。

试验的接种物取自黑龙江省能源院集成粪便综合利用系统(IMUS),为牛粪高温厌氧消化产沼气后的固液混合物,其相关理化性质见表1。

丙酸预处理提高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

丙酸预处理提高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

丙酸预处理提高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郑鄂湘;邓剑东;戴本林【摘要】为了探究丙酸预处理对麦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丙酸溶液对麦秆进行系列预处理,在中温(35±1)℃、小麦秸秆和牛粪按1:1配比的条件下进行了厌氧发酵试验.结果显示,经过不同质量百分数的丙酸预处理过后,小麦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被明显破坏,显著缩短了发酵的启动时间,并不同程度上提升麦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性能.其中以7%丙酸预处理试验组的效果最好,利用其对小麦秸秆进行7d预处理,然后经过30d的厌氧发酵.总产气量最多,为15147mL,日均产气量为432.77mL/d,在此情况下,pH初期波动之后,基本保持在7.0左右,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波动最大.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可以得出7%丙酸预处理是较优的工艺条件.%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ropionic acid (CH3CH2COOH) pretreatment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gas production of wheat straw,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propionic acid solution, which respectively were 1%, 3%, 5%, 7%.A batch of experiments of straw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35±1) ℃ when the same content of straw and excrement were blend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pretreatment of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acid, components of straw were destroyed more apparently and shorten the starting time effectively and the biogas yield was improved.7%CH3CH2COOHpretreatment was best according to all parameters, 7%CH3CH2COOH was used to pretreated wheat straw for 7 days, and then the anaerobic fermentation for 30 days.Total gas is 15147 mL, average gas is 432.77 mL/d, In this case, pH swings early, then it remains at around 7.0,daily gas production and methane content fluctuate mostly.Al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7% CH3CH2COOH pretreatment was much better.【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5页(P34-38)【关键词】沼气;小麦秸秆;酸预处理;厌氧发酵【作者】郑鄂湘;邓剑东;戴本林【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100;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6.4;X712在资源整合的时代,小麦不仅是我国北方,也是部分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而我国每年小麦秸秆的产量能达一亿吨[1],每到丰收季节,农民焚烧秸秆,烟雾缭绕,影响航空飞行,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已成为全国公害[2].因此,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农村循环经济,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3].目前,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供热发电及农户的日常生活生产,以达到减少消耗化石能源和农村生活能源的目的,对中国能源紧张的形势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4-6].但是,麦秆中的木质纤维含量较高,其水解速率低于产甲烷速率,抑制了厌氧消化作用[7].因此通过预处理方式,化繁为简,是提高厌氧消化产气简易而有效的方法[8-11].原理是通过先破坏麦秆的物理化学结构,将其降解成简单化合物,从而提高产气效率.木质纤维素类原料的沼气发酵预处理方法一般有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等[12].当前使用的预处理方法中又以化学方法使用较为普遍,该处理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适用于农村地区[13].本文采用的发酵原料为机械粉碎的麦秆和牛粪混合物,研磨粉碎的麦秆与牛粪按1:1配比,在中温(35±1)℃条件下,分析小麦秸秆在不同浓度的丙酸预处理条件下,厌氧发酵产气过程中pH值、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产甲烷量的变化情况;对比小麦秸秆在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条件下的成分利用率与产沼气能力的不同,研究开发科学有效提高秸秆产气能力的预处理方法,通过创新寻求更有效的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1.1 试验材料试验选取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乡村附近经过自然条件下风干的小麦秸秆为原料.先将秸秆剪成约2~3 cm的小段,再用粉碎机进行研磨粉碎,最后测量其理化指标.将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丁集村户用沼气池中的沼液作为接种液,加入一定量配比好的麦秆与牛粪的混合物,在试验室发酵罐中厌氧发酵一段时间,其产生的沼液作为试验的接种物.试验材料的理化性质如表1.1.2 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1.2.1 试验装置试验所用装置如图1所示,不同预处理条件所产生的沼气通过排水法收集,厌氧发酵仪器包括地热线、发酵瓶、集气瓶、集水瓶、温控仪、传感器等,用经抗老化处理的乳胶管连接各装置.为使水箱内传热均匀,特在水箱底部以1 cm左右为间距均匀铺设地热线并且无堆叠.分别选取容积为2 L的广口瓶及1 L的锥形瓶做为发酵瓶和集气瓶;在发酵瓶和集气瓶处分别设有料液取样口及沼气气体取气口.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料液pH值的追踪测定,逐日测定记录沼气气体成分和产气量.1.2.2 测试依据与方法总固体质量百分数(TS)测定:烘干法,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105℃下烘4~6 h;水分测定根据GB/T 2677.2-1993;pH值:经过精密pH计(PHS-3C)测定;产气量测定:采取排水法收集沼气,出水收集瓶中的水量每日定时用量筒测,做好数据记录;气体成分:采用气体分析仪(英国Geotechnical Instruments公司,Geotech GEM5000)测定;根据GB/T 2677.3-1993测定灰分;采取硝酸-乙醇法测定纤维素含量.1.3 测试方法1.3.1 预处理用去离子水调节粉碎后的小麦秸秆中含水率至约为30%,分别将1%、3%、5%和7%质量分数的丙酸倒入盛有60 g小麦秸秆的2 L大烧杯均匀混合后密封,放入25℃恒温生化培养箱内反应7 d,然后取出适当麦秆物料放置于烘箱烘干直至恒重,此时测定干物质重量,并检测记录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百分比,把剩余麦秆物料用作接下来消化产气测试的原料.将所有原料在塑料桶中混合均匀并密封1个月,其间定期搅拌,完成接种物驯化.1.3.2 测试产气潜力将粪杆混合物料加沼液定容至2 L装罐,在中温(35±1)℃下进行厌氧产气试验.试验分为5组(未经预处理、1%丙酸、3%丙酸、5%丙酸和7%丙酸),经不同质量分数丙酸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和牛粪配比为1:1,然后加接种物将溶液定容至2 L.将发酵瓶置于恒温水箱中进行发酵,并且密封以控制其厌氧环境,记录每日发酵料液pH值、所产气体各组分含量和日产气量以备对比分析.2.1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的pH变化情况图2所示为各试验组厌氧发酵产气过程中pH值的改变情况.从图中可见,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试验组整体pH值波动不大,一般在5.0和7.5之间变化,经1%、3%、5%和7%的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pH值平均值分别为6.52、6.34、6.79和6.51,由此可得:系统酸化情况较严重.经预处理后4组的pH值在前期均成下降趋势,降至最低后,中期开始大幅度上升,升到一定值后后期渐趋于稳定.该情况推测是因为在发酵早期,产酸菌生命活动较为旺盛略占优势,所以试验组的pH值在发酵早期成下降趋势;发酵第18 d开始,pH值趋于稳定,这是因为产氨细菌的生命活动旺盛、脱氨作用强烈使得原先处在劣势条件下的甲烷菌得到了充足的氮元素,造成发酵液的pH值不再下降,测试最后阶段各个处理组的pH值均保持在7.0上下,其中7%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pH值波动幅度较小,表明7%丙酸预处理组的发酵系统平衡性较高,有利于厌氧发酵产气顺利而稳定地进行.2.2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甲烷含量的影响从图3可看出,前期的试验中,甲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从第10 d开始总体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到第15 d的时候,又开始有下滑趋势.到了21 d以后,总体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最后再波动着下滑.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在反应的早期,由于发酵罐内存在一定量的空气,因此甲烷含量不是很高,而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发酵罐内的氧气逐渐被消耗殆尽,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含量开始逐步上升,其中经7%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日产甲烷含量的峰值最高,为78.8%,而经3%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日产甲烷含量相对平稳.到了后期,能被沼气微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够继续供给厌氧发酵需要的能量,产气性能也就下降了.2.3 不同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作用的影响2.3.1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日产气量的影响图4所示为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小麦秸秆后日产气量变化情况.根据图4数据显示各试验组日产气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均先出现产气高峰,接着跌入产气低谷,如此往复多次,最终到达一个最高峰,然后产气量逐步减少,偶尔有再出现高峰的情况,但整体趋于减少.经分析可知,在反应早期,麦秆中有机物作为原料被厌氧菌群利用,在被降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便有了产气高峰;反应一段时间后,因为秸秆中不同的高分子有机物其降解能力各不相同,产气量也随之改变.据研究推测经7%CH3CH2COOH预处理在反应初期产气量很高的原因,是该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均高于其他对照组,从而造成秸秆中部分大分子物质被相对较好地分解,由于良好的生存环境,甲烷菌的生命活动更加旺盛,因此也导致了产气高峰期的出现.预处理组均在14 d之后才进入厌氧消化产气高峰期,随后一段时间各预处理组的日产气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达到一定值之后产气量迅速下滑,最后阶段接近不产气状态.不同预处理组的日产气量出现的高峰差别较大,其中以7%CH3CH2COOH试验组的日产气量出现的高峰相对较高,因此从日产气量上来看,7%CH3CH2COOH 预处理组的效果最佳.2.3.2 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图5所示为不同浓度丙酸预处理麦秆的累积产气量变化情况.由图可得,经7%CH3CH2COOH预处理后的产气量显著高于与其它对照组,其累积产气量最多,为15 147 mL,3%CH3CH2COOH预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最少,为9 093 mL,剩余2组预处理试验组间差距不大.这表明经7%CH3CH2COOH预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小麦秸秆的降解性能,而经3%CH3CH2COOH预处理则不利于产气的进行.试验的原材料是自然条件下风干的小麦秸秆,采用4组质量百分数(1%、3%、5%和7%)丙酸预处理生产沼气的小麦秸秆,综合4组的试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 经不同质量分数的丙酸预处理后,麦秆中大分子物质由于得到较好的分解含量降低,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将7%丙酸试验组与其它浓度丙酸试验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可知7%CH3CH2COOH预处理后的成效最好,其纤维素降解率最大,整个发酵过程总产气量达到15 147 mL,而经3%丙酸预处理的厌氧消化试验组效果最差,累积产气量只有9 093 mL,其日产气量也相对较低,然而其日产甲烷产量保持相对的稳定.2) 在试验过程中,同时发现碳氮比对沼气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将麦秆与牛粪混合进行厌氧发酵,造成试验原料的碳氮比得到调节,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更适宜增加厌氧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提高了麦秆的产气效率.而沼气发酵液的pH值以6.8~7.5为宜,在丙酸预处理厌氧发酵进程中,由于系统严重酸化,阻碍了微生物的繁殖,未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出适宜的发酵环境.还有一些因素会改变厌氧发酵产气的性能,如温度、菌剂等.【相关文献】[1] 康佳丽,李秀金,朱保宁,等. NaOH固态化学与处理对麦秸沼气发酵效率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7, 26(5): 1973-1976.[2] 王萌. 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 95-97.[3] 修玉峰,陈英毅.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农村循环经济[J].农机化研究,2006,10: 31-33.[4] 董宝成,陈玲,张玉华,等.猪粪对秸秆一体化两相厌氧产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 27(增刊1): 48-52.[5] 杜连柱,陈玲,杨鹏,等.猪粪秸秆不同物料比对固体产酸发酵效果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 272-276.[6]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 18(2): 794-798.[7] 艾平,张衍林,盛凯,等.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J].农业工程学报,2010, 26(7): 266-271.[8] 张书荣,岳建枝,刘圣勇,等.不同预处理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J].中国沼气,2010, 28(4): 21-25.[9] Badal C S, Iten L B, Cotfa M A, et al. Dilute acid pretreatment, enzymatic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wheat straw to ethanol[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12): 3693-3700.[10] Remond C, Aubry N, Cronier D, et al. Combination of ammomia and xylanase pretreahnents: Impact on enzymatic xylan and cellulose recovery from wheat straw[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7): 6712-6717.[11] Zhu S D, Wu Y X, Yu Z N, et al. Pretreatment by tnicrowave/alkali of rice straw and its enzymic hydrolysis[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9): 3028-3086.[12] 陈小华,朱洪光.农作物秸秆产沼气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7, 23(3): 279-283.[13] 周岭,祖鹏飞,齐军,等.不同浓度NaOH对牛粪发酵的影响试验[J].可再生能源,2006(2): 46-4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业 机 械 学 报收稿日期:2014-10-16 修回日期:2014-10-31※基金项目:农业部农村能源科技专项资助项目(2013-30)和国家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科研专项资助项目( KY-J2013-122) 作者简介:邓媛方,讲师, 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研究,E-mail: dengyf@通讯作者:邱 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能源与循环农业研究,E-mail: ql2871@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邓媛方1 邱凌2 黄辉1 戴本林1,3 王一线4 徐继明1,3(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 淮安 2233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3.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淮安 2233004.淮安市农委, 淮安 223001)摘 要:为探索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的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利用实验室自制小型厌氧发酵装置,中温(30±1)℃条件下,分别对经预处理的稻秸、麦秆和稻麦秆混合物进行批式厌氧发酵试验。

结果表明: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条件下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过的秸秆产气量有明显提升,稻秸、麦秆、稻麦秆混合物总产气量分别达到14555、15103、17130ml ;甲烷含量显著增长,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8.2%,45.4%和47.8%,较对照组提高205.1%、213.1%、214.5%。

最高甲烷体积分数分别达60.5%、66.1%和66.8%;原料利用率较大提高,化学需氧量COD 日均降解量分别为522.23、542.50、668.72g·COD/d ,TS 产气率分别达172.84、183.12、205.54ml/gTS ;其中经预处理后的稻麦秆混合物在产气量增加的前提下,大大缩短厌氧发酵时间(DT 90:17d )。

发酵过程pH 值、VFA 变化情况均在正常范围。

关键词:酶法预处理 秸秆 沼气 厌氧发酵中图分类号: X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 言秸秆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构成。

木质素属高分子芳香类聚合物,难以水解,而纤维素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共价键形式包裹其中,导致其难以降解[1-2]。

因此将秸秆类原料直接用于厌氧发酵,水解酸化阶段往往是其限速步骤,延长发酵周期,难以应用推广。

为提高秸秆类原料的甲烷转化率,需对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目的在于破坏木质素结构。

Zhu 等[3]采用化学预处理手段对玉米、谷壳原料进行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有效提高挥发性固体VS 产气率。

孙辰等[4]采用NaOH 对芦笋秸秆进行碱性化学预处理,大大提高发酵周期,甲烷体积分数最高达70%。

闫志英等采用复合菌剂对玉米秸秆进行干式厌氧发酵,其沼气产量及甲烷含量明显高于未加菌剂预处理过的秸秆[5]。

刘荣厚等采用氨-生物联合预处理法探讨菌种添加量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大大缩短厌氧发酵周期同时提高产气量[6]。

本文采用生物预处理手段,选择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的微生物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为秸秆预处理菌株,其安全无毒,不会对人和环境产生影响[7],用其产生的富含纤维素酶培养物分别预处理稻秸、麦秆及稻麦混合原料,探索预处理后秸秆产气规律和特性,以期为秸秆沼气工程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处理 1.1.1预处理酶液培养配置0.5%的玉米浆3ml 装入试管,121℃灭菌20min ,接入里氏木霉孢子(Trichoderma reesei )200μl ,在30℃恒温条件下摇床培养(200rpm ,24h )。

将试管种子接入浓度为0.5%的100ml 玉米浆摇瓶培养液中,30℃恒温条件下摇床培养(200rpm ,24h ),进行酶液种子扩大培养。

稻秸、麦秆取自淮阴区郊区农田,自然风干,粉碎机粉碎,过筛(8目)。

分别称取质量分数3%的稻秸(A )、麦秆(B )及稻麦混合物(质量比1:1,C )的原料于500ml 锥形瓶中,配置成100ml 培养液,每瓶添加必须营养元素(质量分数计):玉米浆0.2%、硫酸铵0.3%、磷酸二氢钾0.2%、氯化钴20mg/L 、硫酸镁0.3g/L 、硫酸亚铁5ml/L 、硫酸锰1.6mg/L 、硫酸锌1.4mg/L [8],121℃灭菌20min 。

另添加质量分数为0.01%的葡萄糖和0.03%的尿素(115℃灭菌15min ),置于摇床进行纤维素酶扩大培养(30℃,200rpm ,120h ),取样测其纤维素滤纸酶活(FPA ),见表1。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24 09:31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964.S.20150324.0931.007.html1.1.2 秸秆预处理秸秆预处理阶段在非密闭恒温环境中进行。

将上述培养酶液100ml 分别倒入装有发酵原料A 、B 、C 的敞口烧杯中,覆盖一层纱布,置于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30℃,72h ),同时设置空白对照,以清水替代酶液。

预处理完毕,取样测定其FPA ,见表1。

由表1可知,经过72h 预处理,试验组A 、B 、C 滤纸酶活有较大提高,木质纤维素降解为小分子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几十种酶协同参与,首先通过机械粉碎作用帮助破坏秸秆木质纤维素结构,进而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9]。

预处理后 B 37.04 17.22 9.40C37.31 17.51 9.39 A 28.78 8.20 9.22 厌氧发酵后B 28.41 7.72 8.93C28.408.189.001.1.3 厌氧发酵厌氧发酵阶段在密闭发酵罐中进行。

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接种物取自实验室自行驯化的厌氧发酵污泥,pH 值7.2,秸秆粉碎过筛(2目),粒径小于8mm ,原料物料组成及接种物理化特性见表3。

1.2 试验装置水压式厌氧发酵装置[12],主要由发酵瓶(2000ml 密封罐)、集气瓶(2000 ml )、集水瓶、电热恒温水箱等组成。

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为防止CO 2溶解,集气瓶中用水pH 值小于3。

1.3 试验设计为探索秸秆酶法预处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在不影响产气效率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厌氧发酵外界辅助能耗,选择在(30±1)℃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天 对照C42.141.23——72716 2001.4 检测方法纤维素酶活测定采用QB 2583—2003;气体成分检测采用Geotech 沼气气体分析仪(Biogas5000),排水法收集;TS 测定:在(105±1)℃的干燥箱中干燥至质量恒定;VS 测定:550℃灼烧至质量恒定;pH 值测定:PHS-3C 型pH 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Van Soest 中性、酸性纤维洗涤[13];挥发性脂肪酸(VFA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14]。

2 结果与分析2.1木酶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图1为厌氧发酵过程中分别对各组日产气量进行监测的情况。

由图1可知,试验组A(稻秸)及试验组B(麦秆)做为单一原料厌氧发酵产气趋势整体一致,产气主要时间段位于中后期:试验组A 首个产气高峰出现在启动后第2天,日产气率6.9ml/gTS,甲烷含量21.9%(图2)。

之后产气率下降,直至第10天开始稳步回升。

同时伴随甲烷含量显著增长,进入产气产甲烷的稳定期;试验组B 启动第1天即迎来第一个产气高峰,日产气率7.0ml/gTS,该气体组分中甲烷仅占14.3%(图2),半数以上气体成分经检测为CO2。

试验组A、B厌氧发酵产气周期均为35天,至试验结束TS产气率分别达到172.84和183.12ml/gTS。

试验组C(稻麦混合秸秆)集中产气出现在厌氧发酵中前期,并迅速进入产气产甲烷阶段,首个产气高峰出现在启动后第2天,日产气率11.8ml/gTS(图1),甲烷含量26.9%(图2),最高日产气率达16.1ml/gTS(第11天),前17天累计产气15443ml,占总产气量的90.15%。

稻麦混合预处理秸秆厌氧发酵有效产气时间DT90为17天,DT90表征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潜力达到总产气量90%的时间[15],可认为本次厌氧发酵基本完成[16]。

之后其产气量迅速下降,至反应结束TS产气率达205.54ml/gTS。

与同期试验相比[5-6],达到了预期的处理效果。

经预处理的稻麦混合发酵原料,在产气量显著提升的同时有效缩短厌氧发酵周期,提高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入池周转效率,经生物预处理,纤维素及半纤维素被大量分解,沼气微生物营养充足代谢快速,日产气量增加,随着底物不断消耗,产气量逐渐降低,直至产气停止[17]。

图1 秸秆厌氧发酵TS日产气率变化Fig.1 Daily biogas TS production rate of straw wastes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产气量及产气率情况进行统计,见表5。

对表5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Bonferroni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预处理组A、B、C总产气量、日均产气量、池容产气率及TS产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秸秆先经机械粉碎破坏木质素结构有利水解进行,再经酶液预处理,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有机聚合物被进一步水解成糖、醇、酸,最终转变成甲烷菌可直接利用的底物发酵产气,显著提高秸秆产气效率。

2.2木酶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甲烷含量的影响对每天所产气体组分进行监测可知,启动初期,CO2浓度整体偏高。

图2为预处理原料厌氧发酵甲烷含量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试验组A、B、C甲烷浓度分别从第10、9和6天开始迅速攀升,最高体积分数分别达60.5%、66.1%、66.8%。

对照组甲烷含量未见显著升高,甲烷含量的显著变化原因在于:发酵初始阶段,产酸菌活性逐渐增大,pH 值显著下降,影响甲烷菌生长繁殖,甲烷浓度低,随着甲烷细菌数量增加,甲烷体积分数开始提高并趋于稳定[18]。

图2 秸秆厌氧发酵甲烷含量变化Fig.2 Methane volume content of straw wastesduring anaerobic digestion图3为厌氧发酵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对比图,由图3可知,直至厌氧发酵结束,试验组A、B、C 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8.2%、45.4%和47.8%,相对于空白试验组分别提高205.1%、213.1%、214.5%。

对图3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tata 9.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方差齐性且服从正态分布,采用成组t检验,p<0.0001。

故可知,采用酶法预处理的秸秆原料平均甲烷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甲烷浓度,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