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第一次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与茶道(一)教案

一课前准备:

1.分组:

分七个组,每组不少于6人,不多于7人,其中两个男生,选出组长,组长的任务是每次上课负责安排人课后本桌卫生,领取茶具,下课收拾好茶具,清点后交回老师手里

2.提问:

你们知道什么茶,老师写到黑板上

二. 中国用茶的源流:

1、讲解中国用茶的源流(神农氏的传说)

茶为国饮,有关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陆羽的茶经中。茶与琴棋书画诗酒一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

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有关中国茶叶起源最早的记载。唐代陆羽根据这段记载,在其精心整理的《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认为中国饮茶的历史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神农氏时代。自此,在中华大地上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与礼仪——茶文化。

2)那么,茶大约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呢?

《庄子.盗拓》中有一段话,“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记载。那么大家分析看,神农以茶解毒的传说应该发生在夏商之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期。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2、讲解中国饮茶文化的历史,从药用-食用--饮用

中国茶叶从发现之初,先后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程。

(1).药用阶段:

专业人士:药用恐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神农本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文人:除去专业人世对茶的药用功能的阐述之外,尚有许多好茶的文人们也对茶的药用功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唐代诗人李白就有“破睡见茶功”的诗句,赞赏茶叶提神醒脑之功效。唐代刘贞亮概括了饮茶的好处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身体、以

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而言,茶的药用功效更为突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宁可三月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的谚语。这是因为像藏、蒙、维等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寒地区,日常主食多为牛羊等肉类食品,不易消化,茶的消化功能对他们而言就特别地重要了。

以上是古人凭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茶叶功效的论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茶叶的功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茶叶的主要化学成份,目前已经发现有500多种,有机化合物450种,茶叶经沸水冲泡之后,这些有机物很大一部分溶入水中,饮茶之后被人体所吸收,从而给人们身体带来颇多益处。

(2).食用阶段:食用,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者是做茶吃,比如生嚼,或者捞起凉拌,做茶粥等。在《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仍为现代人所享用,比如擂茶、茶粥、姜盐豆子茶等。吃擂茶的地区相当广泛,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这样的风习,例如在长汀一带,将乐一带也有。

(3).饮用阶段:饮用,是茶叶最广泛的应用。兴于中唐,唐中期之后饮茶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先后经历三个阶段。

唐代及之前名曰烹茶法: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

1、炙烤: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

2、碾茶罗茶:待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细粉。

3、煮水、煮茶:三沸P12

第一沸,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泡从壶底显出,微有声时,加入适量盐调味。第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夹环击汤心,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第三沸,将刚才舀出的那瓢滚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花。这时茶汤就算煮好了,分别舀入茶碗中敬奉宾客。

4、酌茶:

分茶入碗,敬奉宾客。这一时期的影响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整理、推崇、实践了烹茶原理与方法,并赋予茶道的基本精神。

宋代点茶法: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若最有名的就是福建建安北苑(今建欧北苑凤凰山一带)出产的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的点茶法较唐代更为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熁盏、点茶等一套程序。即先把饼茶用耐火炙烤去除水汽,然后将茶饼碾成粉沫,再用叉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之后要候汤,根据水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之后熁盏,就是把杯具温热,茶盏以青黑色为贵,例如福建的黑瓷建盏兔毫。之后用茶筅进行点茶。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那么在宋代,怎样判断一款茶好不好呢?一是汤面是否鲜白,越白越好,第二是汤花咬盏时间长短,也就是茶

汤上乳白色泡沫的存续时间,时间长的就好。宋代除了斗茶的好坏,还斗茶百戏,就是在茶汤上蘸水作画。

明代泡茶法:明代复杂的点茶法简化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自民间,出身贫寒的他不习惯点茶那一套复杂的程序,同时穷工极巧的饼茶也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从体察民情,减轻负担的方面,朱元璋改点茶为瀹饮法,即用沸水冲泡散茶。具体程序不像煎茶、点茶那样严格,以给人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明清以来,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植根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还促进了我国茶叶生产技术的进步,散茶的品种迅速增多,除绿茶外,红茶、乌龙茶、花茶、黑茶等茶类也出现并发展起来。

当代饮茶:清饮、调饮、袋泡、罐装、冷饮。P16

四. 详细讲解茶的分类(按发酵程度来分:

1.不发酵茶:

茶青→炒青→揉捻一炒揉一干燥。龙井

茶青一炒青一揉捻一滚筒初干→滚桶整形→再干。眉茶、珠茶

茶青---蒸青一初揉→採捻一中揉一精揉一干燥。煎茶

2.半发酵茶:

(1)白茶类:茶青→室内推青萎凋一烘青一轻揉→培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